“艺术+”综艺时代来临?这档节目用一份清单看透一个人


“艺术+”综艺时代来临?这档节目用一份清单看透一个人

导读:《我的艺术清单》启示录:既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让观众了解日常标签外的人,又通过艺术的互动让观众看到自己“期待的生活”。

文 | 黎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当这首经典的《再别康桥》被邓亚萍视作艺术清单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时,她用英文朗诵,把自己与康桥邂逅的故事用另一种方式娓娓道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全新策划节目《我的艺术清单》首期节目邀请到了邓亚萍,她首次剖开内心贡献了自己的艺术清单。在这份不管是莫华伦演唱的《永远的朋友》,还是邓亚萍和徐涛共同完成的双语版《再别康桥》,或是《摔跤吧爸爸》相似故事的回味都把观众拉入一个可感可触的艺术世界。

“艺术+”综艺时代来临?这档节目用一份清单看透一个人

可视化的“艺术清单”,

不止让邓亚萍落泪

“在清单里,能够找到让你终身受益的建议。有的清单描述了某段尚未被发掘的历史,有的就只是为了图个乐子。”肖恩·厄舍在《清单·关于爱与奇想的124张小纸条》曾这样提到“清单”的作用。

我们从一首《再别康桥》出发,我们既能听见配音演员徐涛讲述徐志摩的故事,“他(徐志摩)对国家、对艺术、对民族,甚至对爱情都有非常美好的一种追求。甚至不惜从美国专门跑到剑桥去追寻他生命理想中,一份最美好、最高光的东西。”站在旁边的邓亚萍频频点头,仿佛也是她的人生经历。于是,我们也能听见邓亚萍说,“读书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和打球不同,就是它非常的孤独,非常的寂寞。”

但通过节目这个载体,这首《再别康桥》可以是徐志摩,是邓亚萍,更可以是你我。

“艺术+”综艺时代来临?这档节目用一份清单看透一个人

从“我的”两个字延展开来,艺术清单不仅仅是嘉宾个人的精神体验,也变成了每一个屏幕前观众的反思自己的外在驱动。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当我们听到别人的一首首歌,看到别人的一本本书,心中又是否会燃起一阵艺术的火苗?

《我的艺术清单》实则是一个把艺术清单再现和“可视化”的过程。节目试图呈现的正是互联网时代更贴合大众的艺术滋养路径。

通过一件件具有大众辨识度的艺术作品,以及一个个人物成长的故事,让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情境中找到最有感触的部分。同时也把集体的艺术记忆进行了全新的视听打造,让大众产生共鸣,不管历史距离我们多么遥远,思想和情感都能走得很近、贴在一起。

当《永远的朋友》响起,邓亚萍忆起她和萨马兰奇之间的难忘友谊时,我们是否也会想起生命中那个“永远的朋友”?借由艺术清单这一载体去回顾人生,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给人更大的自由,同时又以综艺节目的方式把艺术的实体还原出来——这样的相互碰撞,正好契合了观众在视听时代的艺术想象力。

“艺术+”综艺时代来临?这档节目用一份清单看透一个人

如何把深刻的艺术用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档节目全面调动了人们的感官,从唱跳到读听,再到思考,它进一步激发大众对艺术更深度的社会参与。正如肖恩·厄舍所说,“将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变成可以轻松消化的清单,这样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让我们用来享受生活,或者,制作另一个清单。”

从这档把“清单”作为载体而设计出的节目也意指通过对艺术的梳理,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从艺术看清一个人,

或许是纯粹的视角

邓亚萍艺术清单中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

《义勇军进行曲》。舞台上突然充斥着满屏的红色,现场所有观众皆起立注视,在一首国歌奏完之后,邓亚萍的高光时刻随之出现。18个世界冠军,4枚奥运金牌,这些曾经国歌响起过的领奖台都成了她艺术记忆里最难以磨灭的瞬间。

能够看到,这些艺术作品不是孤立的赏物,它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节目讲述的是艺术与人的关系。艺术的美好在于源自生活,但却省略掉了很多生活中的庸俗不堪。在节目中,我们透过艺术清单看到的其实是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坚持。

“艺术+”综艺时代来临?这档节目用一份清单看透一个人

邓亚萍是一个运动员,但又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我的艺术清单》串联起的是对整个人的了解。过去人们对于邓亚萍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她成功的运动员生涯,但围绕歌曲、诗歌和电影等展开的讲述,也把我们代入了她曾经写批评检查、剑桥读书美好时光、父亲要求从小训练绑沙袋等故事中去。

有恩师、朋友以及家人等渐次出现,这份“艺术清单”开始勾勒出一个人完整的成长模样。通过艺术介质中故事的呈现,邀请到了嘉宾生命历程中曾经影响颇深的人,不管是莫华伦还是徐涛,通过他们的共同讲述也让这份“清单”变得更加的丰富饱满。

《我的艺术清单》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公众人物背后隐藏的艺术感受,也通过这种具有温度的传递让人们领略到艺术的美妙。

“艺术+”综艺时代来临?这档节目用一份清单看透一个人

在歌剧舞台上,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这个名字绝对不陌生。特别是这些年,已经把事业重心转向国内的他,更是成了国家大剧院歌剧舞台的常客。在节目中,他作为邓亚萍的朋友也带来了一首《永远的朋友》,伴随着他高亢的歌声,奥运会的记忆不断涌现。非艺术领域嘉宾和艺术家们的“同框”,再让一段故事在一首歌曲或者一段诗歌中娓娓道来,艺术碰撞出更激烈的火花。

“艺术+”创新路径,

综艺方法论应该回归价值观

“是什么精神激励邓亚萍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就想赢。”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朱迅就拿着一本书问邓亚萍:“这是小学六年级的一本语文书,《勇攀高峰》说的就是你。关键是我想替各位家长问问你课后的题怎么答。”邓亚萍的答案简单干脆,既能凸显她的人物性格,又直接传递了她的人生态度。

“艺术+”综艺时代来临?这档节目用一份清单看透一个人

通过对公众人物“艺术清单”的解读、再现等,《我的艺术清单》轻松打通不同艺术介质间的知识结构、激发了人们的诗歌、音乐、书籍等文化基因。正是这种价值观上的关照,让节目在当下的综艺节目生态中具有较高的格局。

一场亚洲杯的决赛上,邓亚萍跟对手打得难解难分,关键球时对手回了一个擦边球,当时裁判没有看清楚,就问邓亚萍是否擦边,为了赢得比赛,邓亚萍没有指出这个擦边球。虽然最终她赢得了比赛,但却被教练张燮林狠狠地批评,并要求她写书面检查好好认识错误。

在随后的北京亚运会上,同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这一次邓亚萍主动承认擦边,也正是这个擦边球宣告了她跟队友的失败。但这次经历却得到了恩师的表扬,邓亚萍在节目中动情落泪,“我印象当中特别深的,就是张指导跟我讲,赢球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是赢对方的心,甚至要赢观众的心是最重要的。”

“艺术+”综艺时代来临?这档节目用一份清单看透一个人

从一首歌到一个人,再到一种体育精神,《我的艺术清单》从艺术出发,传递的更是一个个丰富的精神花园。节目的特色在于把艺术用一种综艺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是艺术内涵、故事铺陈还是节奏控制等,都兼具了内容质感和讲述魅力。

前几年,“文化+”的模式给综艺节目市场提供了诸多创新路径,出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汉字英雄》等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但电视综艺节目也作为视听艺术的一种,除了传统的歌舞晚会,还能怎样发挥艺术的潜力呢?

在当今国人日益注重艺术品位的背景下,综艺节目寻求模式创新的同时,自然地以介绍艺术作品为突破口。《我的艺术清单》似乎找到了一条独有的创作路径,开启了一个“艺术+”创新的大门,不仅为艺术内涵赋予了更多当代美感,还挖掘了新一代年轻观众艺术的了解与热爱,更为广泛地从不同艺术中得到激励,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综合,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审美品位,也能启发更多的自由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