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你怎么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古书今读


中医的理论,用比喻的方法最能形象的说明和理解。首先,汗是蒸腾而出的。想象一下,什么是蒸腾。下面有个热源,火。火一会在底下烧,然后锅里的水就沸腾了,这时候,水就变成了蒸汽,而蒸汽遇冷,重又凝结成水露。

那么,人体也是一样。人体的火在哪呢?人体的火在心,水在哪呢?水在肾。心火一起,肾部的水就上升到肺部,肺部的水就通过人体的皮肤蒸腾,出了皮肤遇冷,在人体的皮肤上形成水露,这就是汗。

肾部的水怎么上升到肺部的呢?血管和经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就是血与汗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顺便说一句,只有血足气足才能推动汗液外排。

因此,心与肾,如果不能很好地相交,人的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出现什么问题呢?心火上升,没有肺部的水分消耗掉心火的能量,心火就会往头部走,然后再沿着身体的后面降下来。牙疼,头疼,胸部以上的疖子,都是这样造成的。

这就是夺血者无汗的道理。

相应的,夺汗者无血,也是相应的道理。这才是老祖宗的智慧。

中医统一辩证的看待问题,这是中医与西医的分水岭。没有什么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只是适用的场景不同而已。


老祖宗的智慧


认识中医,要有整体观:

如汗与血同属于阴液范畴,中医将此誉为“汗血同源”,通俗的讲,如同是一池子的生活用水,主要是用来做饭与洗澡,做饭用水多了,那么洗澡水就少了;若是洗澡水用多了,肯定做饭的水就少了。

认识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中医观点,肺外合皮毛,肺能宣发津液,若出汗多了,首当其冲影响肺的功能,与此同时,心主血脉,出汗多了,即要补充心血,又要补充肺之津液。

若是心血不足之人,也是同理,即要补心血安神,又要益肺生津。

说千道万,中医的理论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相生相克,如心火克肺金,心血亏,阴虚生火,就会克肺金,肺之功能就失常;反之,肺金太亢进,又会反克心火,反克称之为侮。

应用到生活之中,就是告诉我们,对于相互联系的事,一方有难,肯定会影响另一方面,所以,要未雨绸缪,尽量减少损失。


中医的汗血同源理论还告诉我们,不要轻易伤害我们身体的某一方面功能,只要一个地方出问题了,会关联许多方面。如果孤立看问题,就会影响整体与全局。


卢轶称心


无汗者,应补血。有汗者,应补气。无汗者,补阴又最善补阳,有汗者,补阳又最善补阴。有汗之人,见今天多用黄芪,白术,防风。三味玉屏风,气阴致汗出者,黄芪,小麦,牡蛎。都重用黄芪。有汗,说明有血。有血有汗,汗出证明身有血,但是血正在走向衰弱,阴虚。

阴虚久了,病入阳虚,阳虚无汗。

阳虚自汗,是阴虚正在进入阳虚的过程。见汗出又热又冷,现代叫阴阳两虚。

有单纯的阴虚,没有单纯的阳虚。


RaymondCui


“心主血”。一个人一旦失血过多,心阳虚衰。作为人体内的太阳,也就不能温煦身体,体内缺乏一定温度蒸腾那里还有汗出。这就是夺血者无汗的道理。

“汗为心液”。当一个人由于肾水不足,不能抑制心火,心脏为自保,通过出汗适当给心肌降温,以保心神稳定。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如果过之,心液流失过多,同样也会伤阳。所以说汗多亡阳。气为阳,气是脏腑运转的动力。气虚,则脾胃运转无力,进而气血生化无源。所以说流汗过多也就等于失血。既“夺汗者”无血。如果儿童流汗过多,甚至睡觉也大出汗,家长一定要引起关注。流汗等于流血。而且流汗过多的孩子往往特别好动。这是因为他的心内过热。心藏神,心里过热,心神难以藏住而外溢,外在表现就是多动症。所以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健康发育成长。


haishan1126


血汗同源,因人而异,因病而治,对一个损伤大岀血的人,不抢救必卒,独参汤可保命。

在头条曾述过小女孩毒素缠身,本是有正气的体质,医生长期给她是吃清凉解毒药,使其正气衰败,毛孔封闭成无汗虚症,毒素无能从汗腺排出,医生无力救治,在家待殁。

我从学过医,只听老人讲过“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救人命敢担不是本人应担的责任。

先保该女孩心脏,叫其母亲杀母鸡一只与一味药大剂量服,不让毒气攻心,再以补中益气,排浓托毒药连服六剂,提小女孩中气畅达毛孔出汗,竟奇迹般生还。

别人都说我傻呆,出了人命她家大人不会怪医生,“除赔钱外还要做牢”。

至今想起,使我不能忘记。

草根陈克忠实言。


无所事生非


中医理论,在人体内宇里,血的运行与孕生是同步的。

血液中,水份点七成多,气化物点一成,血细胞与孕生血细胞及能量体占两成。这是,婴儿的血象。

18岁之前,人体积毒量少,血中能量体占比大,水份多为体组织提供。这时,人的状态为水灵灵的。是盛开的鲜花。

19至38岁,人体排毒正运行,体内能量体积累,组织内水有结合水出现,水须体外保障,血液,淋巴液的浓度在提升,五运,运行显阳强状态。

39至55岁,人体排毒正努力运行,体内能量体由中性向酸性改变,使身体的吸收能力不在提升。

56与65岁,体内的变化与昆虫相似。称为蝶变。或更新。这期,以保养,养心,养德为主。

好吧,回答,原题,生产生活中,和气,宇生。当气不顺时,当有,寒气,污气,乱气,乱体内血与水的状态,使体本发散,而变内收之态。即,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春风十里草草过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出自《灵枢.营卫生会篇》。

夺,是失的意思。血、汗同源,故而,患者已经失血的,不能再发其汗;已经发汗的,不能再去其血。如果血液损失而又发汗,汗液耗损而又去其血,汗血两失,会加剧病情。

因此,这句话是一个警示,提示医者避免采用错误的治疗方法。

汗属人体津液。血与津液均为液态物质,都具有滋润、濡养和运载的功能,与气相对而言均属于阴。两者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累及,关系密切。

津液和血都是来源于饮食的精气,并能相互资生,相互作用。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出于脉外便转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其中部分津液可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当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以补偿血容量之不足,因而导致脉外津液的亏损。津液耗损常使气血同时亏虚,而气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的不足。例如大汗,大吐,大泻或温病耗损津液时,往往相继出现心悸气短、四肢厥冷,脉微细等气血亏虚的证侯;大量失血后,常有口燥渴、舌干无津、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现象.

因此,对于失血患者,治疗上不宜妄用汗法。除了“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句话以外,其他,例如《伤寒论》也有“亡血家不可发汗”的说法。


纯钧LHGR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其理论依据来源于血汗同源之说。夺血在此应理解为失血,血虚者。应该是大失血的患者则少汗或无汗。夺汗者在此应该理解为发汗太过或流汗太多则少血,血虚不是绝对无血。在此主要是警示医家注意血汗同源关系.勿伤及阴津阴血。


五华徐氏中医诊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出自《素问·营卫生会篇》,另《伤寒论》有云:“衄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灵枢·决气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汗与血存在的形式不同,其化生过程亦不相同,但都化源于津液,津液在体内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属阴精之范畴,所以称“血汗同源”。关于血与津液的关系《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中焦水谷化生的津液(汁),从中焦进入肺脉与经脉中运行的血液融合,又通过心脉的化赤作用变成红色为血液。《痈疽篇》也说:“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即中焦化生的水谷精微通过三焦的蒸化,与输布于肌肉腠理之中的津液,由孙络渗入子脉中,与经脉中运行的血液化合,又在心脏的化赤作用下变成红色的血液,从经文所述,血与津液皆为中焦水谷所化生,津液和调变而为血,而血中之“液”若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渗出皮毛则为汗。所以说三者密不可分,为同源所化,古人讲“血汗同源”,只是一个存在于体内,一个排泄于体外而已。

临床上若血有所伤,必耗伤津液,此时若再用汗法治之,则必更伤其血与津液,重伤其阴;同样若汗出过多已伤其津液,则不可动用放血之法,若用之则会更伤其津液,亦会使阴大伤。所以在临床上,若遇新产妇外感风寒之患者,不可轻易用汗法,若汗出不当伤其津液,必会招致伤阴动风。又如临床若见高热大汗患者,亦不可轻易用放血法以泻其热,若泻之不当伤其津血,亦可招致伤阴动风。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则与其造成危害的临床表现,在《伤寒论》中阐述的尤为具体,如《太阳篇》说:“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经常鼻衄或其它严重失血,已伤其津,若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经络失养,津液不充而见额上陷,脉紧急,牵引其目故直视而不能转。亡血失津,神无所附,则不得眠。反过来,在病变时,大汗不止耗伤津液也必伤其血,汗出过多津伤,血化源不足,血耗则神不安而心慌,所以《伤寒论·太阳篇》又说:“汗家重发汗,必恍忽心乱”,大吐、大泻过甚,则可伤其津液,故汗法皆当禁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是从津液、血、汗三者同源密切相关而得出的结论,作为临床治疗的原则,也是对后人的告诫。


煮酒含笑饮砒霜


这个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人体为血液循环系统,和水液代谢系统,还有气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呢,肝脾主之,水液代谢肾主之,夺血者无汗,失血过多汗就出不出来了,这是我们的肾脉,冲脉,肝脉是相连接的,在脚上太冲部,失血了,肾脉的水就会及时补过去,而汗液是气循环系统的,具体是肾供给心包,心包再供给三焦,心火过热化汗而出,总归来说肾是汗之源,由于肾去供补血液系统,自然供给心包就少了,所以就是夺血者无汗。

同里,大汗之后,血液同样会析出水分供给心包造成血虚。也是上面一个道理。即是夺汗者无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