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贤王,清朝的命运会是怎样?

常盼飞


历史有的时候很有魔力,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总是喜欢幻想穿越、总是喜欢假设可能,就比如,有人大胆猜想,如果雍正皇帝没有成功登基,这位日后在现代社会无数清宫剧大出风头的四爷,仅仅是做了个“贤王”,大清国的历史还会不会照着原有的历史位面走着,会不会发生其他的剧情和故事?

那么我们今天就针对这个假设,来认真分析一下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历史会不会发生什么较大的改变。

由于假设的是雍正皇帝没有成功登基,也就意味着雍正皇帝的夺嫡失败了,四爷失败了,谁笑到最后呢?当然是“八爷”了,八爷登基之后,四爷肯定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上,四爷党和八爷党,从来就是你死我活,即使在四爷变成雍正之后,也没忘记“好好照顾”八爷。

所有在这一点上几乎可以肯定,四爷这个“贤王”做的肯定是很不舒服的,参与朝政是不要想了,能苟全性命都属于祖宗保佑啰。因此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上本该出现的“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都必然与大清帝国无缘,由此看来,失去了雍正的大清帝国确实会有很大的变化。

那么这样的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对于大清帝国来说,如果是八爷继位,按照八爷善待公卿的性格,“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都必然与大清帝国无缘,这之后大清帝国的财政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正如康熙末年的国库一般,日益衰微是肯定的,而在原本的大清历史位面上,本来都快饿死老鼠的国库和粮仓,正是在“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之后,才逐渐的恢复元气,才有了后来的“败家子”乾隆皇帝任性的基础。

所以,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清帝国迅速走向入不敷出的困境,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农耕社会里面,一旦朝廷入不敷出了,带来的危机是很恐怖的——国税一旦入不敷出,就必然需要开源节流,节流能节的实在有限,大都是选择去加税。虽说康熙皇帝那会儿说过“永不加赋”,不过朝廷要是缺钱缺急眼了,那可是什么事情也都干得出来的。

增派的赋税最后回落到谁的头上呢?笔者就算不说,聪明的读者也会马上想明白,最后的赋税自然是一定还落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头上,农民活不下去,只能卖田地以及卖儿卖女,这再次促进富商大贾们的土地兼并欲望,这样一来的话,再加上清初那会儿本就流行浓厚的反清复明文化,在乾隆年间才会上演的“天理教起义”保不齐要提前上演,大清帝国极有可能提前走向灭亡。

就算大清帝国一直能够续住自己的命,如同本来的历史位面里的大清一样,各种农民起义都经受住了,一直稳稳的矗立着,但依旧还是躲不过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情况,按照原本的历史位面,该有的外来侵略还是会如期到来,天朝上国的傲慢那可不是换一个皇帝就能改变的,大清帝国的固步自封以及军备废弛,那都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鸦片战争该爆发还是会爆发,大清战败也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战败之后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也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这些都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远远不是一个皇帝能改变的,历史不能假设有些时候就是这种原因,读者以为仅仅是巧合,而实际上,确是必然的事情。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算四爷做不了雍正,大清帝国的国运也不会因此变得更好,兴许会更差,亦或是还是老样子。


无笔


我始终认为,老八比老四更适合做皇帝。心机、智谋、手段以及狠毒等各方面,他都表现的更为出色!


康熙临终前说到:朕是以宽仁待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一句话道明了老八的妙处。

他作为皇子广结党羽,轻财好义,博取了“八贤王”的美名!老四到江南筹款赈灾,孩子在家生病他陪了一夜;御医给老九拔牙,他不忘提醒给赏钱;李绂进京当官囊中羞涩他愿意资助等等,小事见功夫,岂能不人心所向!

可是同时他又能当机立断。为扳倒太子他诱供肖国兴,连夜觐见康熙;为试探皇帝他送上张德明;刘八女尾大不掉他下手杀掉除后患;老十四受重用他送死鹰制造混乱等等,大事不糊涂。

他政务上也是精明冷静。边将损兵折将却报告朝廷取得小胜,要军饷钱粮。雍正马上怒不可遏,他却一眼看出关键所在,告诉皇帝:这时候不能惩罚边将,应该以安抚为主。可见政务军务都很精通!


可惜他是一个人在战斗,手下、谋士、兄弟都是猪队友,最后在夺嫡之争中败北!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我相信会收起外表的仁慈,做个更出色的皇帝!


李飞叨


雍正和胤禩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人,雍正在皇帝位上所做出的成绩的确可圈可点。如果康熙尊重朝臣们的意愿,让胤禩继位皇帝,我觉得八贤王会给清朝注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风。

八贤王胤禩的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例如:他是大臣们公举的太子人选、他尊重自己的福晋、他很善于团结朝中的官员……



第一,胤禩即位是共和的产物

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帝当朝宣布:推举新太子,惟众意是从。结果胤禩以高票当选太子位。

封建社会至康熙朝,始终宣扬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的思想。

康熙生前,对胤禩多有指责。例如:康熙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康熙还说:“凡朕所宽宥者及所施恩泽处,胤禩俱归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之?”

所以,胤禩即位是拂逆了康熙的意思,是君权向“公议”低头的表现。

推举胤禩的朝臣,是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用共和的方式,战胜了独裁的皇权。这是一个风向标,它标志着在密不透风的封建社会吹入了共和的新风,无论其结果好坏,都会给今后的政治决策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应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雍正得位受益于遗诏,他后来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密储制度。那么胤禩得位受益于共和,他也必定会建立“公议”立储的制度。

公议立储弱化了君权,开创了共和的新风。由点到面,那些下面的督、抚、府、县等,也会层层推进这种方式,国家的运行就会更加健康。

第二,胤禩尊重福晋

胤禩的福晋是郭络罗氏,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她一生都没有生育。



(步步惊心中郭络罗明慧)

郭络罗氏虽然长得十分漂亮,但为人方面很强势。

康熙说:“胤禩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允禩迄今尚未生子,”允禟的管家秦道然供称:“闻得人都说,八府(允禩府)中的事都是福晋做主,允禩颇为所制。平常人家妇人为主,尚且使不得,何况亲王府中,如何使得“。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二十八日谕旨:“令尔等前去将朕谕旨降与胤禩之妻,革去福晋,逐回外家……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若有互相传信之事,必将通信之人正法……”

这三则史料透露出的信息是:胤禩的福晋是八王府的内当家,允禩在她面前稍显弱势,然而两人的夫妻关系挺好的。

胤禩虽然贵为王爷,但他的纲常观念十分淡漠。他对女性很尊重,不仅夫妻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一生还只娶了二个妾,这在当时的皇室中是最少的。

如果胤禩当了皇帝,他以身作则地尊重女性,朝廷内外自然上行下效,这会促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十分束缚女性的社会生产力,她们一般定位在夫唱妻随、相夫教子。康熙年间,因为战乱劳动力减少,康熙严禁旗女裹足,并劝说汉家女子放足,这对增加劳动力十分有效。

胤禩即位,在此基础上会更一进步改善女性的地位,那么女性参入社会生活的机会就更多。从历史发展方向来说,女性越有地位,标志着整个社会更文明。

第三,胤禩获得朝臣的拥戴

在《雍正王朝》剧中,为了衬托雍正的为国为民,胤禩被塑造成一个反面角色。其实历史上的胤禩不是这样的。

胤禩的生母卫氏地位低下,受到他母亲的影响,他的生活十分俭朴。他从小性情平和,颇有人缘。他对江南士子大多提携,以至他死后多年,江南士绅仍偷偷地给他烧纸钱。

从胤禩受绝大多数朝臣拥戴一事来看,他被精英阶层的认同度很高。精英们的眼光相较于老百姓,那自然会看的更高更远。

在历史上,君臣和谐的朝代,其正面影响往往更加深远。

例如明太祖,行政有些极端,虽一时得逞,他后代的皇帝多做了修正。

如果胤禩即位,他订立的制度会更加趋于人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文字狱方面,他会更加谨慎地对待,避免无中生有和株连扩大化。

第四,胤禩会实行新政吗?

1,康熙晚年,官场纪律废驰,国库空虚。针对这种情况,任何新上台的皇帝都会追比欠款,因为国家没钱皇帝心慌呀!胤禩在追比工作的手段方面,可能要稍显柔和。

2,人头税方面,在康熙朝已经有“人丁税永不加赋”的制度,胤禩是一定会遵守的。具体是否会使用“摊丁入亩”的方法,我也说不准,但他一定在大方向上改变民生。

3,火耗归公方面,胤禩应该会改革。当时火耗税是副税,收的标准很滥,参考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只要有所作为的皇帝都会这样做。何况其后还有养廉银的补贴,这很符合胤禩的做事方法。

4,官绅一体纳粮,这个方案胤禩是不会推广的,因为这会损害精英阶层的利益。他会通过奖励士绅“捐款”、”减租”,来刺激精英阶层为国分劳。


链天绝


先不说老八的治国和雍正相比会怎么样,但是清朝的历史和走向肯定会发生改变,因为老八继位的话。乾隆肯定是做不了皇帝的,那么清朝的康乾盛世就不存在了,然后在我国历史上或许就少了这么一个巅峰的封建时期,但是也有可能没有康乾盛世,会出现另一个盛世。从治国上面来说,我觉得老八和雍正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就从他们同时作为皇子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雍正更多的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一心一意把康熙交待给他的事情办完。而老八做的更多的是去怎么讨好康熙的欢心,他缺了雍正的那份稳重,和在等待皇位时的不急不躁。而且雍正可以说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皇帝中可以说相当刻苦的一个皇帝,他一年到头基本上都都没有休息,一直在批奏折,到了后期的时候身体非常差,但为了处理国政他还是咬牙坚持。可以说乾隆的盛世基础有一半都是雍正给他打的基础。而且那个时期年羹尧又是雍正的心腹大患。雍正既怕他造反,又怕把他撸了以后,没人去处理西北的那个烂摊子。我觉得老八继位以后,他做不到雍正的这么刻苦,他更不会不顾身体去处理国事。而且西北的那个烂摊子他也处理不好,有可能年羹尧被他逼急了还会造反。一旦叛乱以后就会让清朝的江山变得风雨飘摇,也就不一定会有清朝后面的故事了。


WS独步天涯


有人问,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贤王,清朝会有怎样的结局?

对于康熙晚年的弊政比如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人事废弛,聪明能干的老八胤禩难道就不知道?很多人通过胤禩的为人处世来断定他不会如同雍正一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在是太过浅见了。在这里,有个基本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首先掌握权力,才能进行新政和改革。康熙不止在一个场合说明朝政存在的状况,皇子们参与政务,对时政的弊端了解不可谓不够深入,对改革新政的认识不可谓不够深刻。如果,手中没有政权,那么所说一切都是枉然。康熙在世说,要寻求一位“坚固可托”的皇子来当皇帝,以保大清永世太平。如果翻开真实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老四胤禛在康熙在世的时候并非是以一“坚固可托”的形象示人的。胤禛早年心性急躁,悠然闲散,是一个备受康熙冷落的皇子。有一些史料可以证明:

一是关于爵位加封事宜。康熙三十七年,三次亲政葛尔丹后,康熙皇帝对皇子们进行爵位加封,老四胤禛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皇八子胤禩以上的皇子都得以加封为贝勒(皇三子以上都已经封王,而老三胤祉只比胤禛大一岁)。有大学士建议对他们都封王,康熙说到:朕对诸阿哥观察良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决,你们不要再请奏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四根本还没有入康熙的法眼。

二是老四胤禛的性格问题。康熙曾对皇子们有评语,对老四胤禛的评语是“喜怒不定”,这件事被记入到皇子们的档案之中,老四胤禛为此十分恼火,在经过十年后,上奏取消该评语,康熙方才应允。但是,从雍正登基后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的性格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善,应该是老四胤禛在康熙面前隐瞒了许多性格上的弱点。

三是参与有关政务情况。康熙为了磨练皇子们的行政能力,经常交给皇子们差使。作为第一方阵的老四胤禛,似乎很少被派与差使,在现存的档案文献中,很少看到他参与军国政事的记载,想必老大老三和老八老十四而言,少之又少。现存满文朱批奏折4千多件中,关于老四的单独奏本几乎没有,康熙独批给老四胤禛的谕旨也几乎没有。这些情况表明,康熙实际上是冷落了老四。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四胤禛似乎就是一个松散闲人,他研究佛经,专心诗画。丝毫没有表现出坚固可托的形象。这是不是可以反证所谓老四胤禛继位就可能实现改革新政的论断呢?反观老八胤禩就不同了,他才能卓著,参与了很多军国大政,比如处置索额图,管理朝廷部门等,甚至,老四胤禛的亲弟弟老十四胤禵,在于康熙的沟通中关于大政事务都多得多。另外,在雍正重要谋士戴铎书启中,戴铎给出的夺嫡“三策”中,孝心康熙,搞好皇子们的关系,启用府邸旧人为官等,前两条是彰显孝义和兄弟和睦的,胤禛如何展现坚韧坚固之性格呢?反倒是老十四胤禵,受任抚远大将军王,平定和稳定西藏,展现出他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以上的这些论述,已经远可以否定那些所谓胤禛继位就能大刀阔斧改革和推行新政的论断了。除非是胤禛可以隐瞒欺骗了康熙皇帝,否则,康熙如何将江山交给他这样的人?

那么老八胤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康熙三十七年,胤禩与胤禛同时封为贝勒,而那年,老八胤禩只有17岁,是加封贝勒之中最年轻的皇子。康熙皇帝喜欢外出巡游,而胤禩则多次被指定留守京城,处理政务,在于康熙皇帝的文书交往中,老八胤禩的批奏位于前列。

老八还获得康熙信任的两个重要人物的举荐,一个是康熙的哥哥福全,另一个则是李光地,这两个人对于胤禩的评价和举荐从来没有改变过。康熙四十二年,胤禩只有23岁的时候,福全就主张废黜太子胤礽,立胤禩为储君。更为重要的是,一废太子之后,康熙实习公推太子,胤禩以绝对优势获得朝野诸王大臣的举荐,这次具有民主特色的推荐已经足以说明胤禩在诸王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康熙皇帝虽然对胤禩进行了打击,但是不久又恢复了他的爵位。当时康熙给出了三条理由其实细细一想根本就站不住脚。

如果公推太子都不能满足康熙的意愿,那么还有谁符合康熙所谓“坚固可托”之人呢?老八胤禩虽然号称“八贤王”,但是他才能突出, 声望极高是受到康熙及雍正大力肯定过的。

很多人以他太贤,怕得罪人,处事圆滑来断定他就不是一个敢于改革新政的皇帝,这未免有些牵强。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皇权并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上,一旦他掌握了皇权,谁又能断定他不会进行改革和推行新政呢?

雍正的新政和改革始于雍正本人吗?

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却被很多人忽视了,我们知道雍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政,包括: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军机处的设置,清查亏空,改土归流以及养廉银制度等等。那么,这些改革和新政真的始于雍正登基之后吗?非也。

摊丁入亩,是在康熙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这项政策的基石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后就开始了的,到康熙五十年左右,为了彰显康熙皇帝的仁爱,对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更进一步,到雍正朝时,只是更加规范和明晰。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项政策连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本是河南田文镜首倡,意在废除士绅阶级的特权,但是请注意,雍正在实现这项政策的时候,目标对准的却是不法士绅,对于那些守法的士绅,雍正是持保护态度的。

清朝番库亏空。这项政策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展开,老十三胤祥曾是清查番库的得力战将之一,雍正上台后,只是将清查番库亏空推向深入而已。

设置军机处。最初设置军机处是因为西北战乱的问题,最后演变成皇权集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试问,西北战乱,国库空虚,粮草调度困难,难道胤禩就想不出这样的法子来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对于从政经验十分丰富的胤禩来说,只怕一继位就有可能设置这一机构,只不过可能不叫军机处罢了。

改土归流。这是一项民族政策,目的是有效统一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我不相信老八胤禩办不到。

综上,这些改革或者新政并不是始于雍正,有的在康熙早年就已经开始了,有的则是到了雍正那个时代自己就暴露出来了,比如养廉银制度,无非是雍正对这些事务进行了总结,然后进行了推行,再比如清查番库,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如果拟定了一定的政策,让库银回笼只是快与慢的问题,而绝非是老八为了拉拢人心就放任官员们私借库银不还了,他可以命令官员们分期还款啊。

改革或者新政都是依照形势变化而进行的,若是积弊太深,导致皇权受到掣肘,那么,任谁当皇帝也要壮士断腕,铁腕改革了,像老八胤禩这样精干的皇子,难道不懂这点道理?

所以说,老八胤禩要是继承皇位,我可以肯定的说,改革和新政肯定是必须要推进的,因为形势所迫。只是手段和方法可能不像雍正那样操切急躁硬着陆,也许就是软着陆了。大清的命运不难猜测,至少不会倒退。


乡村小天地盼来


对于康熙晚年的弊政比如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人事废弛,聪明能干的老八胤禩难道就不知道?很多人通过胤禩的为人处世来断定他不会如同雍正一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在是太过浅见了。在这里,有个基本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首先掌握权力,才能进行新政和改革。

康熙不止在一个场合说明朝政存在的状况,皇子们参与政务,对时政的弊端了解不可谓不够深入,对改革新政的认识不可谓不够深刻。如果,手中没有政权,那么所说一切都是枉然。

康熙在世说,要寻求一位“坚固可托”的皇子来当皇帝,以保大清永世太平。

如果翻开真实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老四胤禛在康熙在世的时候并非是以一“坚固可托”的形象示人的。

胤禛早年心性急躁,悠然闲散,是一个备受康熙冷落的皇子。有一些史料可以证明:

一是关于爵位加封事宜。康熙三十七年,三次亲政葛尔丹后,康熙皇帝对皇子们进行爵位加封,老四胤禛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皇八子胤禩以上的皇子都得以加封为贝勒(皇三子以上都已经封王,而老三胤祉只比胤禛大一岁)。有大学士建议对他们都封王,康熙说到:朕对诸阿哥观察良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决,你们不要再请奏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四根本还没有入康熙的法眼。

二是老四胤禛的性格问题。康熙曾对皇子们有评语,对老四胤禛的评语是“喜怒不定”,这件事被记入到皇子们的档案之中,老四胤禛为此十分恼火,在经过十年后,上奏取消该评语,康熙方才应允。但是,从雍正登基后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的性格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善,应该是老四胤禛在康熙面前隐瞒了许多性格上的弱点。

三是参与有关政务情况。康熙为了磨练皇子们的行政能力,经常交给皇子们差使。作为第一方阵的老四胤禛,似乎很少被派与差使,在现存的档案文献中,很少看到他参与军国政事的记载,想必老大老三和老八老十四而言,少之又少。现存满文朱批奏折4千多件中,关于老四的单独奏本几乎没有,康熙独批给老四胤禛的谕旨也几乎没有。这些情况表明,康熙实际上是冷落了老四。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四胤禛似乎就是一个松散闲人,他研究佛经,专心诗画。丝毫没有表现出坚固可托的形象。这是不是可以反证所谓老四胤禛继位就可能实现改革新政的论断呢?

反观老八胤禩就不同了,他才能卓著,参与了很多军国大政,比如处置索额图,管理朝廷部门等,甚至,老四胤禛的亲弟弟老十四胤禵,在于康熙的沟通中关于大政事务都多得多。

另外,在雍正重要谋士戴铎书启中,戴铎给出的夺嫡“三策”中,孝心康熙,搞好皇子们的关系,启用府邸旧人为官等,前两条是彰显孝义和兄弟和睦的,胤禛如何展现坚韧坚固之性格呢?反倒是老十四胤禵,受任抚远大将军王,平定和稳定西藏,展现出他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以上的这些论述,已经远可以否定那些所谓胤禛继位就能大刀阔斧改革和推行新政的论断了。除非是胤禛可以隐瞒欺骗了康熙皇帝,否则,康熙如何将江山交给他这样的人?

那么老八胤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康熙三十七年,胤禩与胤禛同时封为贝勒,而那年,老八胤禩只有17岁,是加封贝勒之中最年轻的皇子。康熙皇帝喜欢外出巡游,而胤禩则多次被指定留守京城,处理政务,在于康熙皇帝的文书交往中,老八胤禩的批奏位于前列。

老八还获得康熙信任的两个重要人物的举荐,一个是康熙的哥哥福全,另一个则是李光地,这两个人对于胤禩的评价和举荐从来没有改变过。康熙四十二年,胤禩只有23岁的时候,福全就主张废黜太子胤礽,立胤禩为储君。

更为重要的是,一废太子之后,康熙实习公推太子,胤禩以绝对优势获得朝野诸王大臣的举荐,这次具有民主特色的推荐已经足以说明胤禩在诸王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康熙皇帝虽然对胤禩进行了打击,但是不久又恢复了他的爵位。当时康熙给出了三条理由其实细细一想根本就站不住脚。

如果公推太子都不能满足康熙的意愿,那么还有谁符合康熙所谓“坚固可托”之人呢?老八胤禩虽然号称“八贤王”,但是他才能突出, 声望极高是受到康熙及雍正大力肯定过的。

很多人以他太贤,怕得罪人,处事圆滑来断定他就不是一个敢于改革新政的皇帝,这未免有些牵强。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皇权并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上,一旦他掌握了皇权,谁又能断定他不会进行改革和推行新政呢?

雍正的新政和改革始于雍正本人吗?

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却被很多人忽视了,我们知道雍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政,包括: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军机处的设置,清查亏空,改土归流以及养廉银制度等等。

那么,这些改革和新政真的始于雍正登基之后吗?非也。

摊丁入亩,是在康熙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这项政策的基石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后就开始了的,到康熙五十年左右,为了彰显康熙皇帝的仁爱,对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更进一步,到雍正朝时,只是更加规范和明晰。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项政策连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本是河南田文镜首倡,意在废除士绅阶级的特权,但是请注意,雍正在实现这项政策的时候,目标对准的却是不法士绅,对于那些守法的士绅,雍正是持保护态度的。

清朝番库亏空。这项政策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展开,老十三胤祥曾是清查番库的得力战将之一,雍正上台后,只是将清查番库亏空推向深入而已。

设置军机处。最初设置军机处是因为西北战乱的问题,最后演变成皇权集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试问,西北战乱,国库空虚,粮草调度困难,难道胤禩就想不出这样的法子来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对于从政经验十分丰富的胤禩来说,只怕一继位就有可能设置这一机构,只不过可能不叫军机处罢了。

改土归流。这是一项民族政策,目的是有效统一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我不相信老八胤禩办不到。

综上,这些改革或者新政并不是始于雍正,有的在康熙早年就已经开始了,有的则是到了雍正那个时代自己就暴露出来了,比如养廉银制度,无非是雍正对这些事务进行了总结,然后进行了推行,再比如清查番库,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如果拟定了一定的政策,让库银回笼只是快与慢的问题,而绝非是老八为了拉拢人心就放任官员们私借库银不还了,他可以命令官员们分期还款啊。

改革或者新政都是依照形势变化而进行的,若是积弊太深,导致皇权受到掣肘,那么,任谁当皇帝也要壮士断腕,铁腕改革了,像老八胤禩这样精干的皇子,难道不懂这点道理?

所以说,老八胤禩要是继承皇位,我可以肯定的说,改革和新政肯定是必须要推进的,因为形势所迫。只是手段和方法可能不像雍正那样操切急躁硬着陆,也许就是软着陆了。大清的命运不难猜测,至少不会倒退。


青灯问史


八贤王,胤禩,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卒于雍正四年,享年45岁。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很得人心,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但康熙最讨厌的就是臣子之间的拉帮结派,最终受到康熙打压,无缘皇位。

个人觉得,八贤王继位能彻底改变康熙朝弊症,会推行新政吗?

这个确实不得而知,历史不能假设。但是雍正应该说做得相当不错,雍正当了十三年皇帝,每天夙兴夜寐,可以说是一勤勉的皇帝,作为康乾盛世的承前启后者,正是因为有他才有乾隆盛世。 雍正朝大力反腐,同时推行新政主要有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纳粮,改土归流等。

一、摊丁入亩:是把丁税(人口税、人头税)平均摊入田税(土地税)中,统一征收税。

二、火耗归公: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明清时期在地方上征收的碎银,需要将征收赋税碎银熔炼成整块的银子上交给朝廷,但熔炼过程中银两会发生损耗,地方官吏借着在熔炼过程中发生损耗为由,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这损耗的银子。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大损耗,但很多各地官员就是以这个明目贪污。火耗归公,规定统一的火耗征收标准(10%-15%),直接征收到中央。不再由地方官员收取,这样火耗征收的标准大大降低了,所受火耗银子一部分为官员养廉银,一部分充实国库。

三、官绅纳粮: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就是让他们也同老百姓一样交税服徭役兵役,如果他们不愿服兵役和徭役,可以用银子折算;

四、改土归流: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是原民族的首领,流官则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统治。

雍正一朝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扫除了康熙一朝很大的积弊。乾隆继位后,对新政进行了修改,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缓和雍正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后期他自己生活挥霍无度,放纵官员,很多雍正朝推行的政策被彻底放弃。




萌哥蛋蛋看世界


八贤王胤禩是当时朝庭上百官九成以上拥载的可以做太子的亲王。

为什么康熙提出票选时,会有这么多人把票投给老八呢?

1用银钱等手段拉拢官心。

康熙晚年,吏治极混乱,贪污成风。每当有官吏由于贪腐的原因受到法律惩罚时,八王就会替这些人说情,甚至赔上银子,替其赎罪。保住他们的前程。实际上是贪官污吏的保护伞。

2记述黑档案,威脅百官。

八王有一套叫"百官行述"的档案,比大内档案还齐全,记录了从大到小的官员们的坏事,连去趟妓院都有记载,必要时,可以要脅官员按他们说的办。

3自身不正。

为了收买人心,贿赂百官,八王自己在违反国法,在关外偷挖人参。养着奴才任伯安,刘八女抢掠整个江夏镇为自己收敛财富。而跟随他想捞好处的九爷更是令人发指,靠卖白鸭,就是找良民代替死刑犯人受死,赚取大量钱财,其十弟侵占国库银两不还。

八王爷也曾想改弦易辙,在刑部负责查宰白鸭的事时,确实想作清官。但第二天,他的死党九爷、十爷就跟他摊了牌,宰白鸭是九爷做的,钱是八爷花费的。已是泥足深陷,下不了船了。当不了清明的皇帝了,因为他的班底就是贪污腐败的老巢,他自已就是总保护伞。

就这样蛇鼠一窝的八贤王党如果上了位,八王当了皇帝会是什么样呢?

康熙末年,国库仅有几百万两银子,已是贪污盛行。康熙说,我已经很宽松了,他比我还宽和。

如果八贤王登基,朝庭一片歌功颂德,官员们比着贪污,也不会有处罚,八爷党各得其乐。而民间,任伯安,刘八女们各抢占土地,民不聊生。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农民起义,清朝早日完结。


旁观者岚


“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阿哥胤禩继位,那清朝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的观点当然是偏向于雍正的。如果清朝当时没有交给雍正,而是交个给八阿哥胤禩,首先来说,作者不敢保证清朝会不会更早灭亡,但是至少不会兴盛。为何呢?

雍正——剧照

首先从当时的国家环境来看,康熙当皇帝61年,无疑对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晚年的时候,他也开始出现怠政的情况。当然了,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此时的康熙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心力交瘁,自然难以掌控好国家大事,有点松懈是正常的。但也正是这样,才造成了诸多的弊政出现。

例如因为国库亏空,清政府无钱去平定北方叛乱这是很现实的事;再有,官僚系统的冗杂也给国家行政系统造成了不小的困境。

康熙帝一生励精图治,创下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使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他六下江南,体察民情,发展农业,积极治理国家,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但是,在这样一派盛世景象背后,康熙晚期的“失政”在其后的数百年之间,悄悄蔓延到帝国庞大肌体的方方面面,深入到血脉、深入到骨髓,为雍正、乾隆乃至清朝后来的每位君主留下了一个个历史难题,直到这样一个曾经的巨人帝国在西方列强的种种践踏中轰然倒塌。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康熙——剧照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康熙晚年所留下的弊政,想要根除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须加以整治,否则那所谓的“康熙盛世”,就会失去它原本的光辉,而所谓的“乾隆盛世”则更不可能到来。

但是康熙想靠自己的力量来整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必须选择一位有胆有识,并且有着刚强意志与雷霆手段的继承人来完成这一些。而在康熙的众多皇子之中,能承担起这一任务的人,只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关于雍正帝的刚毅我们就不说了,我们直接来看,为何八阿哥胤禩不适合当这个皇帝?

八阿哥胤禩——剧照

首先从能力的角度来看,胤禩也不输给自己的四哥胤禛,相反,在有些地方甚至还会超过他。就连雍正帝都评价他:“胤禩较朕诸弟,颇有办事之才”、“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康熙的大哥裕亲王福全甚至说他可以当储君。但是康熙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皇太子后,胤禔曾奏称胤禩好。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大宝岂人可妄行窥伺者耶?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着将胤禩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

由此我们也能看到,康熙对胤禩的评价是很不好的,说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由此可见,胤禩此时在康熙的心中地位是很低的。

八阿哥胤禩——剧照

所以总的来看,胤禩本人是绝对有真才实学的,但是其城府太深,党羽众多,所以不是康熙继承人的首选对象。此外,如果胤禩真的当上了皇帝,那么他的党羽就会充斥到中央系统中来,形成尾大不掉的党羽集团,从而腐化掉清朝的整个官僚系统。这样一来,康熙朝所遗留下来的弊政能不能解决不好说,就胤禩本朝的政治也难以清明,甚至还会有崩塌的危险。

所以作者认为,如果真的是八阿哥胤禩继位,那么清朝很可能会遭受到一场重大变故。当然了,这也仅仅是推测而已。万一胤禩即位之后也像雍正一样也说不准!或者比雍正更出色也未尝没有可能!

但是就目前的史料参考来看的话,这些似乎不太现实。你们觉得呢?欢迎关注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吧!

参考文献:

  1. 《清史稿》

  2. 《康熙晚年的悔政》

  3. 《清世宗实录》卷31


方圆文史


如果八爷允祀继位那么清朝首先将会失去西部青藏疆域。由于八爷一直是挂名八贤王,这使得他对待臣工们肯定是没法像雍正一样狠的,西北打仗打的是钱粮,雍正为了给年羹尧筹集粮草可谓是把天下臣民得罪光了,多省官员都被年羹尧砍脑袋,而八爷的本性太过小聪明他肯定不会这么干。

八爷才干不足又不信任人!八爷跟雍正不一样,雍正比较分得清主次关系。比如雍正知道自己带兵打仗的能力不足,他不会勉强自己去挂帅西北,宁可推举不是跟自己一路人的十四爷。但是八爷却不同了,他自己没才能还任人唯亲。如果让他当皇帝,他对十四爷同样戒备,肯定不会再让他领兵,而另外选个九爷十爷又不会带兵打仗,最终只能同样兵败西北。

其次,与葛尔丹战争将败北,不排除会爆发类似土木堡之变。当时康熙与葛尔丹的战争只是削弱了葛尔丹并没有将其占领臣服,因为康熙没钱,张廷玉在八爷逼宫时曾出来说,康熙47年黄河发大水,康熙想要救灾,但是没钱;康熙50年的时候康熙就想出兵西北,同样是没钱没钱;

清朝彻底击败葛尔丹是乾隆时代的事,这得益于雍正继位后给乾隆赚下了大量的钱粮。雍正继位后先后执行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的行政举措。八爷没有这方面行政能力,清朝肯定像康熙时代一样,最终穷于国家穷于百姓,一辈子昏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