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對於追風箏的人這部片子,很多人只從兩個孩子阿米爾和哈桑友誼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過於侷限,要想真正看懂導演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




電影《追風箏的人》改編自卡勒德·胡塞尼同名小說,該影片豆瓣評分8.2分,聚焦在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僕人哈桑身上的一起放風箏的童年,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是著名的好萊塢導演馬克·福斯特拍攝,擁有二十多年的攝影經驗。無論是科幻、愛情,還是戰爭等,這些不同類型的題材他都能駕輕就熟,此外他還拍了《007:大破量子危機》、《死囚之舞》、《送報男孩》、《生死停留》和《機關槍傳教士》等,並且擁有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和意大利攝影師協會雙會員身份。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他因該作品獲得2006年聯合國人道主義獎,感動無數的人。從作者的成長經歷出發,關於三對父子命運輪迴的故事,小說情節安排巧妙,震撼人心。


如果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此片,很難深刻領會這部佳片真正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將從“鏡頭懸念,敘事結構, 時代背景的現實意義 ,這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來深度解讀:


  • 鏡頭懸念:層層深入吸引觀眾在觀影的一開始就追隨故事的發展脈絡,融入情節
  • 敘事結構:二元對立是產生意義的最基本結構,也是敘事作品的最根本深層結構
  • 時代背景:《追風箏的人》的阿米爾的第一人視角,強烈的表達了宗教矛盾和民族階級矛盾,戰爭的殘酷,而主人公的贖罪和救贖之路,昇華了反思戰爭,追求和平的主旨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1、製造鏡頭懸念——層層深入吸引觀眾在觀影的一開始就追隨故事的發展脈絡,融入情節


①2分鐘15秒17個鏡頭為整個故事拋磚引玉,交代了主角埃米爾的大致情況


電影《追風箏的人》從片頭字幕到故事開端,短短4分50秒的時長,去除片頭字幕2分35秒,故事開端用了2分鐘15秒17個鏡頭為整個故事拋磚引玉,交代了主角埃米爾的大致情況:

  • 1. 生活環境——美國;
  • 2. 生活條件——小資;
  • 3. 職業發展——作家,已出書《A SEASON FOR ASHES》;
  • 4. 行動趨向——回阿富汗,彌補過去的錯。


同時,2分15秒的故事開端,通過人物對話以及鏡頭語言不斷地“製造懸念——揭開懸念——再次製造懸念”,懸念的層層深入吸引觀眾在觀影的一開始就追隨故事的發展脈絡,融入情節。


  • 懸念1:故事開始,埃米爾的妻子走向埃米爾問道:準備好了麼?
  • 揭開懸念:埃米爾的第一本書;


  • 懸念2:門口的包裹;
  • 揭開懸念:書;


  • 懸念3:書的內容?
  • 揭開懸念:《A SEASON FOR ASHES》


  • 懸念4:電話


  • 懸念5:有辦法彌補過去的錯


每當設置的懸念被揭開,新的懸念隨之到來,並且懸念的揭開也不是通過赤裸裸的方式展現,而是通過一波三折的鏡頭語言來完成。


比如此段落中的書,在這一段落中是一條主線,對於書的出場以及書的正面展現都是經過精心的設計完成。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②電影空降的包裹是最具有戲劇性和象徵意義的意象之一,為故事帶來新的轉機和發展方向


埃米爾和她妻子之間的對話以及莫名其妙出現在門口的包裹在一開始便讓人好奇。注意,在電影空降的包裹是最具有戲劇性和象徵意義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會給故事帶來新的轉機和發展方向。


故事層層懸念的設置不僅揭開了埃米爾內心深處不堪回首的往事,同時也讓埃米爾在救贖之路解開了父親那難以啟齒的秘密——哈桑是埃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


重回阿富汗的埃米爾沒能和哈桑之間再重拾有過的美好,沒能以兄弟的身份和哈桑重聚,但冥冥之中上天還是為他的救贖之路指明方向——解救哈桑的遺孤Sohrab。


影片的末尾和開片相呼應,哈桑的孩子被帶到美國,埃米爾和他的妻子還有哈桑的孩子在如畫的風景中放風箏,哈桑的孩子也終於在此刻露出從未有過的笑容。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2、敘事結構——結構主義認為二元對立是產生意義的最基本結構,也是敘事作品的最根本深層結構


①這部電影進行結構分析與追尋,會發現兩條主要線索,從宏觀角度來看家國情仇,從微觀角度來看親情,救贖,友情之間的發展


將《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進行結構分析與追尋,會發現兩條主要線索:

  • 一是,從宏大敘事的角度看,國家、家庭、個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是較明顯的線索;
  • 二是,戰爭、罪惡、救贖、親情、友情之間的發展與轉換是較深入的線索。


哈桑作為一個卑微的僕人,對主人忠心耿耿,天真的以為可以與阿米爾成為真正的朋友。為了保護他,瘦弱的哈桑用彈弓對抗阿塞夫,與其結下過節。哈桑向阿米爾許諾“為你,千千萬萬遍”,為了保住他為阿米爾追到的風箏不被阿塞夫奪走,他說“阿米爾少爺贏得巡迴賽,我替他追這隻風箏。我公平的追到它,這是他的風箏”,最後卻慘遭阿塞夫的侮辱。


阿米爾因為自責設計將阿里父子逼走,阿里父子再一次救了阿米爾,沒有當著他父親的面揭露他,而是默默忍受並離開。後來為了報答阿米爾父親的恩典,哈桑答應拉辛汗帶著全家回去幫忙照料廢棄的房子,為了保住房子,哈桑夫婦抵抗塔利班黨羽被槍殺,用自己的勇氣和生命去維護阿米爾一家。


二十年後,為了再次打開阿米爾靈魂救贖的道路,拉辛汗告訴阿米爾這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踏上了拯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道路,然而卻戲劇性地遇到已成為塔利班領導人的阿塞夫,命運輪迴般的降臨在他們身上。


在他們的打鬥中,已淪為阿塞夫玩物的索拉博舉起彈弓對抗阿塞夫,這讓我們]想起哈桑曾用彈弓抵抗阿塞夫保護阿米爾,此時索拉博就像哈桑的轉世。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②《追風箏的人》的敘述結構以及故事中主要語義素之間的二元對立關係,解密其中蘊含的多重意義


《追風箏的人》中的所有意義則主要來源於故事中四個主要語義素之間的二元對立關係。


由於二元對立,“我們感覺到差異,正是由於這種感覺,世界才呈現在我們面前,併為我們的目的而存在”。

  • 哈桑一家與阿米爾父子呈直接對立關係,這是故事的基本矛盾,而阿塞夫等惡勢力則是激化這一矛盾的因素。


  • 哈桑一家與阿米爾父子呈直接對立的關係是由他們]和阿塞夫等惡勢力呈間接對立關係凸顯出來的,雖然阿米爾父子和阿塞夫等人在對待哈桑他們態度不同,但他們屬於同一個階層,本質上統一, 可視為矛盾統一體。


  • 哈桑一家和拉辛汗雖不屬於同一個世界,但他們表現出的人性善良真摯的優良品質也讓他們成為一對矛盾統一體。


哈桑與索拉博這對父子的命運更像是一一個悲劇的輪迴。

小時候哈桑為了保護阿米爾,兩次與阿塞夫等人正面對抗。而索拉博在失去雙親之後不幸淪為阿塞夫的玩物,經歷了與他父親一樣的遭遇,但同時也繼承了父親勇敢的品質,舉起彈弓救下阿米爾。


哈桑父子與阿塞夫等惡勢力之間的矛盾也是兩個宗教信仰的衝突,在某種程度上激化了故事的基本矛盾並推動了故事的發展。


可以看出阿米爾父子和阿塞夫等惡勢力在對待哈扎拉人的不同態度,阿米爾父親樂善好施,但他心底從未承認過兩個宗教之間的平等,而阿塞夫的宗教歧視更是導致他之後暴行的根本原因,他們看似對立實則統一,他們表層的對立關係形成反襯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深層的統一關係則反映出深刻的主題。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③深層結構的分析,結構主義批評把結構分為表面和深層,只有揭露深層結構才能透視事物的潛在意義


結構主義家認為潛入深層,注重抽象是結構主義文論批評的特點之一。結構主義批評把結構分為表面和深層,只有揭露深層結構才能透視事物的潛在意義。‘通過對文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深層結構的關係。


首先,在宗教衝突的大環境中人性與非人性間的對立。雖然在這個宗教矛盾嚴重,階級分化明顯的社會哈桑一家卻始終保持善良真誠的品質,為朋友或主人他們能夠默默忍受侮辱,甚至獻出生命。


另外作為普拉什上層階級的拉辛汗也曾為與一個哈扎拉姑娘結婚而與家庭抗衡,也只有他才真正欣賞阿米爾的才華,從文中可以看出拉辛汗是一-位正直不為社會風氣所左右的人。


其次,阿米爾父子卻被社會風氣浸淫,階級分化的思想侵蝕了他們,他們的非人性面慢慢顯露。阿米爾父子懦弱自私,為了自身利益犧牲親生兒子和兄弟。阿塞夫等惡勢力由於宗教歧視根深蒂固,更是殘暴地對哈扎人進行大屠殺,這種獸性的反人行徑令人髮指。他們之間.正是人性與非人性之間的對立。


矛盾衝突構成了二元對立的矩形方正,而當矛盾不復存在時,也就標誌著二元對立的消解。“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的話點亮了阿米爾心中的燈塔。


最後,是貫穿電影的“罪”與“贖”思想,阿米爾一直生活在對過去“罪”的深深自責中,在反覆的掙扎後,終於踏上了救贖的道路,這是一次外在與內在救贖的結合,冒著生命危險對索拉博的拯救也是對其心靈的救贖。


而阿米爾父親在犯下那為人所不恥的“罪”後,他表現的樂善好施可以理解為出於對背叛兄弟放棄親子的愧疚而進行的自我贖罪。甚至阿米爾賢惠的妻子索拉雅也有離經叛道的經歷,年少時她曾與男人私奔並因此毀壞家族聲譽,在與阿米爾結婚後,她表現的溫柔體貼也是對過去的救贖。至少他們都勇敢地用自己的方式面對不堪的過去並找回了靈魂深處的人性。


貫穿整部電影的風箏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阿米爾曾說風箏是他和父親之間薄如紙的交集,現在它也成為他和阿米爾之間的微弱的交集,正是風箏化解了兩人間的堅冰。他為索拉博追風箏時說“為你,千千萬萬遍”,這裡故事似乎回到了原點,象徵了美好的結局。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3、時代背景—— 《追風箏的人》的阿米爾的第一人視角,強烈的表達了宗教矛盾和民族階級矛盾,戰爭的殘酷,而主人公的贖罪和救贖之路,昇華了反思戰爭,追求和平的主旨


①追風箏的人的電影時代背景為2001年911時間後


阿富汗位於西亞的伊朗高原的東部,地處戰略重要位置,長期以來,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作為在大國俄國的鄰居,是俄國陸地進入印度洋與美爭霸的道路。


四十年前的阿富汗,當時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阿富汗君主制的終結、蘇聯入侵、內戰、塔利班當權、911事件等,因穆斯林文化衝突而戰爭不斷,種族和種族的衝突,宗教和宗教的矛盾,文化和文化的融合,個人感情和社會制度的對立。


1973年到1979年間,蘇聯在阿富汗發動了3次政變,使阿富汗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1979年9月,蘇聯出兵阿富汗,卻難以控制局面,最終於1989年撤離。1994年,阿富汗難民營伊斯蘭學校的學生組成了塔利班,並於1996年全面掌權。然而,掌權後的塔利班暴行不斷。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以打擊藏匿的本·拉登為由推翻了塔利班政權,本電影主要以這段時間的阿富汗為背景。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②宗教矛盾嚴重,民族階級分化明顯的社會


阿富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主要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普什圖人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 ,在阿富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都佔據主要地位,主要信仰遜尼派,為伊斯蘭教中的最大派別,自稱"正統派”, 與哈扎拉人信仰的什葉派對立。


而哈扎拉人是 阿富汗的人口第三多的民族,具有蒙古人血統。但長期受到普什圖等民族的歧視,其地位歷來不被中央政權重視 阿富汗會的階層關係與民族關係糾纏在一起,普什圖族常常構成阿富汗的中上層,而哈扎拉人則多為下層;不僅如此,民族秩序又凌駕於其他社會等級之上。


在《追風箏的人》電影中阿米爾是普什圖人的後代,哈桑則屬於哈扎拉人的後代。長期以來,哈扎拉人一直在阿富汗受到歧視。

富貴人家的僕人大多是哈扎拉人,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阿米爾不願意承認哈桑是他的朋友,也可以解釋阿米爾的父親睡了阿里的妻子後感到多麼羞恥。


阿塞夫是小說裡的頭號反面人物,同樣出生於以個富裕的普什圖家庭。他認為阿富汗一直並永遠是普什圖人的地盤 ,普什圖人才是真正純種的阿富汗人;而“塌鼻子巴巴魯”哈扎拉人應該被清除出阿富汗。


阿米爾家庭內部的這種不平等關係,隱含了阿富汗社會民族關係的等級,而阿富汗會的階層關係又根植於不平等的民族關係之上。從電影其他人物關係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這種以民族為中心的社會等級秩序。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③《追風箏的人》的阿米爾的第一人視角,強烈的表達了宗教矛盾和民族階級矛盾,戰爭的殘酷,而主人公的贖罪和人性救贖之路,昇華了反思戰爭,追求和平的主旨


電影中風箏這一線索,貫穿著阿米爾的人生故事,追風箏的人不僅是哈桑,更是阿米爾,他也在追逐那隻象徵著善良、救贖、忠誠的風箏。


阿米爾的父親背叛了阿里,用一生的善行去救贖;阿米爾背叛了哈桑,用解救索拉博去救贖。通過《追風箏的人》讓觀眾瞭解和認識阿富汗這個國家特殊的普什圖民族和哈扎拉民族之間的民族倫理,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宗教倫理及國家的多災多難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畸形的家庭倫理。


阿米爾設計使哈桑父子離開的片段體現了人性當中的劣性戰勝人性中的善性,但最終阿米爾踏上為自己也為父親的贖罪道路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終戰勝劣。哈桑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令多少人感動,這是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忠誠表白,為了阿米爾,哈桑願意做千千萬萬的事情,現在阿米爾為索拉博放風箏的時候喊出“為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願意為索拉博千千萬萬的事情。


阿米爾的故事猶如一面鏡子,映射出作者的命運走向和生命意義,阿米爾的第一人視角拍攝手法,強烈的表達了宗教矛盾和民族階級矛盾,戰爭的殘酷的批判,而主人公的贖罪和人性救贖之路,昇華了反思戰爭,追求和平的主旨,讓阿富汗的人民清楚的意識到,重建阿富汗需要摒除不平等的民族觀念、解決民族間的矛盾和衝突。


《追風箏的人》通過對風箏的表述,隱喻了主人公在歷經各種挫折、磨難後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內心的坦誠,撫平了心靈的創傷,最終得以頓悟,人性得以成熟的過程。風箏這一象徵體在促成結構完整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創造出內容上的藝術美感。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結語:

通過《追風箏的人》以自然寫實的拍攝手法,訴說著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它不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也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史,一個國家的苦難史。

電影就像一條清澈的河流,卻奔騰著人性的激情,蘊含著阿富汗斯坦這個古老國家豐富的靈魂,激盪著善與惡的潛流撞擊。

之所以能夠吸引不同民族、國家的讀者,撼動讀者的心靈,是因為它討論了關於人性和人性的拯救問題,這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共同話題。其實,人性的救贖是這部電影的核心價值。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