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哪個地方的人最懂吃,最會吃?

雜談評論達人


不能說哪最會吃,因為各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美食,也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口感,單純以最好吃最會吃無法概括。

開封是豫菜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除了最具代表性的豫菜十大名菜有九道出自開封之外,我個人認為開封人的嘴最刁。

漫步在開封新區的金明西街南段,你會發現這條路上雖然也有很多外來的飯店,但是絕大多數還是本地特色比較多。

別的不說,短短的一公里範圍,僅湯館就最起碼有十來家。象羊肉湯、驢肉湯、牛肉湯、羊雙腸湯、雞血湯、胡辣湯等等應有盡有。這是因為開封人特別愛喝湯,早上起來的早餐肯定離不開湯的。或胡辣湯配油條,或者各種葷湯配鍋盔或者餅絲和燒餅,哪怕在家自己做飯的,也都會有個湯,即使是大米粥小米湯或者是豆漿啥的總之就是不能放過湯,離開湯,好像咽不下飯似的。

而這些湯,特別是各種葷湯,講究的是醇厚味道,那就必須要是真材實料。基本上都是大骨頭熬製出來的,有些甚至熬好幾個小時才開始賣。假如哪家想糊弄消費者偷工減料,最先倒閉的肯定是哪一家。因為開封人嘴刁,能喝出來,你說奇怪不奇怪!

再就是各位經常去外地的,可以看到到處都是蘭州拉麵。而在這條街上,僅打著開封拉麵牌子的就好幾家。開封拉麵沒有湯,面拉的也比蘭州拉麵粗,上面澆些滷,吃起來麵筋道有味,又是另一種滋味。

說真的各人有個人的愛好,你覺得好吃,換個人可能吃不下去。反之,你認為美味的臭豆腐,有些老外聞到就吐,也有吃了兩次日思夜想的。

再比如說現在很多地方都講究什麼配料配方,搞的比葵花寶典還神秘。其實說白了就是中國人常用的哪幾種調味料來回折騰而已。到西北特別是新疆的牧民家裡,現場宰只羊,別說調料了,人家鹽都不帶放的,照樣吃起來香的很!

哎呀,不說了,找點吃的去。


白酒有黑幕


我是信陽人,但是我推薦鄭州

大家回答較多的答案是信陽第一,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河南人普遍都比較節儉,除了信陽。信陽人是河南人中最會享受生活的,不誇張的說,我們這裡的一個小縣城光山縣的消費水平之高早就超過了鄭州。舉個例子,我參加過鄭州人的婚禮,婚宴的用煙用酒都是比較經濟實惠的,一場花費下來在2萬塊錢左右,而在我們這裡用的菸酒都是好煙好酒,一場婚宴下來得9萬塊錢左右,光山縣的房價更是高達8000。消費水平高,自然捨得吃,吃得好。

信陽菜在外面比較出名的,是固始鵝塊,羅山大腸湯,信陽版的武漢熱乾麵。信陽吃米,在河南省中是特立獨行的,受安徽的影響,重油重鹽重鮮是信陽菜的特色,用一個詞;"有味"來形容。

但是我更喜歡豪放派的北方風格,匯聚天下名吃的鄭州飲食。

本人在鄭州只生活了四年,但是對鄭州的美食一直念念不忘。

一開始來到鄭州,作為一個信陽人對這裡的飲食文化非常不理解,比如那麼大的燴麵碗太沒有情調,大盤雞里加麵條太簡單粗暴,吃飯時一人一碗麵條,總覺得沒有人情味。

後來還是逃不過"真香"定律,鄭州美食最令人著迷的就是花樣繁多,因為鄭州地處全國的交通樞紐,鄭州這個地方匯聚了南北東西各地的美食,光面食就花樣繁多,蘭州拉麵,陝西biángbiáng面,油潑面,武漢熱乾麵,還有鄭州特色滋補燴麵,涼麵,等等,真是"面面"俱到

再說喝湯吃饃,面裡就有湯,另外還有羊肉湯,胡辣湯,南方的瓦罐湯,以及各種饃饃麵餅,營養滋補還長肉。

小吃不是飲食文化的點綴,而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所在,開封小吃很出名,開封有的鄭州也有,甚至花樣更多。鄭州的小吃,物美價廉,各種燒烤攤,炸串,肉餅,小籠包,自然不必說,臘汁肉夾饃,烤麵筋更是心頭好。

涼菜也很關鍵,花生米,拍黃瓜,鹽水毛豆,豆角,也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去了杭州之後再也沒吃到過了

大盤雞不得不說,大塊的雞肉,大塊的土豆,用一個大盤子裝著,令人心中頓生豪氣,真正的男兒就應該大塊喝酒大塊吃肉,味道也絕不含糊。節儉是一種美德,吃完雞肉和土豆,最後用一盤面條來攪拌湯汁,彷彿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充滿了儀式感。

最後吐槽一下杭州的飲食,我去了根本不知道吃啥,炒菜味道一般般,小吃幾乎絕跡,燒餅都難吃到,蘭州拉麵成了外地人唯一的救命稻草。





杭州自11陳


最會吃的城市我來分析一下,信陽肯定不用說了,商丘人會吃,滑縣人長垣新鄉鄭州,都可以,最不會吃的據我所知好像是開封吧,開封的羊肉湯牛肉湯小吃肯定牛逼克拉斯,我說的不會吃的是大飯店,打著傳統豫菜名氣,做的菜確實難吃,我在開封呆了6年,喜歡四味菜牛肉湯。


上海第一瓢客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家鄉的那份味道,也都認為自己家鄉的美食才是人間致味。我出生在豫西北的一座小城裡,我的那座小城不大,卻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博愛水席,武陟雜拌,士林滷肉,馬村燒雞,那滋味真是妙不可言,四五月份田野鄉間到處可見的馬芝菜,灰灰菜讓人們的味蕾在春天裡釋放,夏天到了,麥子熟了,人們把豐收盛在麥仁湯里美美的喝上一碗這也許就是喜悅的味道,豐收的味道。秋天趕集,在集上吃上一份炒黃涼粉就著一小碗素丸子湯便是兒時的記憶回放,盈滿在秋意的枝頭上,十分高興。冬天,臘月,小年,大年,大雪小雪又一年,一碟小車牛肉,半碟花生米,就著小燒看著窗外的雪花把新的一年謀劃。一年四年,春夏秋冬,有家鄉的味道相伴,便是人間致味,有此足矣。


文心雨142792099


我是信陽張小廚,河南最懂吃、最會吃的,當屬最南部的信陽人。

信陽以北的河南地區,是廣袤的平原地區,飲食以麵粉為主。信陽地區,位於淮河一線以南,降水豐富,又屬於丘陵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這就決定了,食用米飯🍚,需要豐富的配菜。

先說早餐,就信陽市區而言,早餐絕對繞不開熱乾麵。雖說是起源於武漢,但又有別於武漢。比如,沒有武漢熱乾麵那般添加太多的芝麻醬和花生醬,取而代之的是榨菜、紅油、香蔥等。

中午可以是米飯+炒菜,晚餐可以考慮燒烤+啤酒🍺。餐桌上和燒烤攤上,都離不開的是燉菜系列。如燉羊肉、燉牛肉、燉排骨、南灣魚頭湯、紅燜大蝦。燒烤則有,炭烤羊肉串、烤羊腰、烤雞翅、烤雞心、烤豬皮、烤鯽魚等等。燒烤的打卡聖地,在市區有羊山八處、消防隊、小南門、羊山五街等等。

除了市區,縣區的小吃也各具特色,如羅山大腸湯、光山臘肉燉鱔魚、泥鰍拱豆腐、商城燒餅、板鴨、土雞、新縣將軍菜、潢川貢面、黃崗寺魚湯、固始鵝塊火鍋、淮濱面炕雞、息縣香煎淮河大白刁魚、鐵鍋魚塊、砂鍋魚塊等等等等,難以一一列舉出來。

在省會鄭州,你點幾個涼菜就可以跟朋友喝白酒🍶,但在信陽沒有熱菜上桌,不會有人跟你喝。總之,一方水土一方人,在河南省的各地市中,論最懂吃、最會吃、特色菜品最為豐富,還是當信陽莫屬。











信陽張小廚


要說吃,對河南的印象還不錯。

吃過鄭州的大鍋燒雞(具體菜名記不清了),三門峽的烤羊肉串、內鄉的羊肉湯泡饃、鄧州的滷牛肉、欒川的野山雞(可惜對洛陽的美食印象不深),都很不錯。河南人牛羊肉做的不錯,麵食做的也很好,特別是麵餅。

比較起來,個人對三門峽的羊肉串、鄧州的滷牛肉印象最好。


銳不可當179907905


我是開封人,我說說吧,早上喝湯,胡辣湯,羊肉湯,四味兒燴菜,驢肉湯,有豆沫,有豆漿,豇豆稀飯,八寶粥,丸子湯,酥肉湯,開封特產羊霜腸,想喝還有全牛湯,雞血湯,小米稀飯,疙瘩湯。再說早餐吃啥,單批兒油條,小焦槓兒,雙批油條焦油饃。炸油餅,焦火燒,芝麻燒餅,小籠包,炸菜角兒,小焦圈兒,雞蛋布袋,油饃頭,熱饃配著焦花生,弄碗麵湯衝一衝。中午,晚上,且聽下回分解。


竇來了就是朋友


河南長垣,豫菜的發源地。








馬高的浙漂生活


一哥“美食與心之旅”之――

新密小吃的味道

不經意間,新密小吃上了央視生活頻道,又讓新密小吃大火了一把,微信上便有三五同學好友約來品嚐,其間不免問答一番,似有些不解此內地都市附屬的小城,如何間就一下子冒出如此名堂來。是啊,新密地處中原,說來歷史文化悠久,但常於新鄭軒轅文化相爭其實早已是塵埃落定,老縣衙開發晚矣也常使人嘆息,嵩山連綿東延已無了令人敬畏的氣勢,資源型產業的驕傲也已時過境遷,塌陷的土地缺少水分的滋潤物產並不豐富,至於叫得響的品牌除了幾家出不了百里的地方特產外似乎也沒有什麼可誇耀的。仔細想來,只有麵食尤其是手工面還是有點特色的,這地方產的小麥因大多是靠天收,品種還是老品種居多,化肥農藥有但老百姓也不捨得花大本錢,一畝地也就是幾百斤的收成已經是不錯的了,因而麵粉是好吃的,一句話就是有面味。當然製作的形式數千年來都是沒有太大改變的,至今保存在河南博物館裡的那石板、石擀杖在新密超化莪溝出土是無疑的,在河南這樣的做法基本都是一樣的。不過,和麵各家是有不同的,張軍家的似乎是加了蛋清與鹽,金玉家說他們的是原汁原味,美潤享更是來了個現場製作,給人個明明白白。疊面的面撲也頗有講究,直接用麵粉的有,用玉米麵的也不在少數,用點澱粉之類的吃不去更是滑溜順口。澆頭各家自是不同,實驗高中門前的小廚賣的就是根達菜熬粉條,金玉家買的是國菜西紅柿炒雞蛋,世紀花園那家是豆角炒茄子,味道自家掌控,炫耀的當然是自家的特色。要說這等吃法,也算不了特色與稀奇,不過普通間加以改進與精細罷了,隨著這種改進與精細化,也就出現了綠豆麵條、黑豆麵條、雜糧麵條,不一而足,澆頭也就相差無幾了。四川的擔擔麵、郟縣的餄餎面、乃至於拉麵、燴麵、刀削麵、貓耳面、大刀面都配上了這樣的吃法,自然已是改變後的味道,有一番交融的感覺。吃法也有講究,熱撈的面香四溢,吃起來酣暢淋漓,冷拔的筋道爽口,吃起來風捲殘雲,蒜汁最好是用紅石碓舀搉的,調料要放全了,愛吃辣的自然也可放入青紅辣椒一塊搗,吃出個通身透汗,再來碗麵湯,新密人叫原湯化原食,實在是個痛快。其時,這各類麵食之間已無了分界,接納、喜愛、包融、隨從已意而更新、變化,這何嘗不是一種進步。

要說面吃的是各地面食的交融與改進,那炒蝦尾應該是這幾年來的創新了,蝦尾這個東西原先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來看外地人來的多了,也就去品嚐了一回,味道不錯,其實很多本地人和我的感覺一樣,好象是外來人把我們拉進了吃蝦尾的行列,後來也到江浙一帶吃過類似的東西,感覺沒有新密的有味,大火大油大料,迅猛之中生成的味道,麻辣鮮香勾人食慾,雖說已不是自身的鮮腥之香,一口新密人自身的濃烈還是很享受的。如今這小東西一下子佔領了客人的舌尖,從五星級大酒店到路邊排檔,都已是菜譜中的重頭戲了。把江南人津津樂道的清蒸、清煮賦予川菜的麻辣和中原人的任性醇厚率真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正如如今這互聯網的時代,地域、時空的概念沒有了隔離,舌尖上的融合早已司空見慣了,不過,能碰撞出可愛的火花也不能不說新密人是有想法的。

其實,多數的夜市小吃好象都有千篇一律的感覺,吃上幾回,也有這想法,但時間久了,卻發現也不盡然。比如新密的特產牛肉,馬家的香爛,入口即化;虎家的筋道,嚼頭十足;界河的鹹香,回味較長;嶽村的手撕最好,絲絲縷縷。一個牛肉做出不一樣的味道,不僅出於各家的配方,自然也有各人的心勁在其中。卷尖是新密小吃的驕傲,許昌人說是燜子,其實已改變了好多東西,單說外表已是穿上一層薄薄的雞蛋做成的新衣,裡面的東西也已經由單純的粉芡加上了粉條、豆腐屑、肉類等,味道肯定也就好得多了,涼拌、熱炒都不錯。燒烤也不是一往狼煙洞地的境象,只要心情好,電烤也罷、炭火也罷,烤出的味道並沒有大的差別,由淹制的小串到整斤、整隻燒烤,其實食客已從尋味到尋找暢快的心情,烤一串羊油就足夠了,不是一般的香,羊鞭、羊腦、外腰、內腰要看各自的心情與愛好,烤上點青菜、豆腐下酒也不錯,烤餅也可以當作主食,新上一家烤馬猴的不知還有沒有,想必也是可以的,我們小時候吃過是沒有加任何調料的。涼拌菜品要新鮮的不是太難,大物流、反季節已沒有了時令,當然最好還是本地的蒜菜任意配對、牛肉自然要成塊的用手拿著吃、豬蹄要用蒜拌一下或者直接就蒜吃、花生毛豆也可放心食用、有心情的話不妨整根的黃瓜、整隻的變蛋或是生拌茄子絲、辣椒絲也未嘗不可。熱菜當然還是本地產的南瓜炒絲、豆芽醋溜、卷尖熱炒、豆腐乾煎、砂鍋小火慢沌、蓮夾熱油回鍋、柴雞燉炒皆可、生魚三吃隨意、芥絲爆炒搭配烙饃、老鱉燉湯少不了炸餅......千品百味之中,琳琅滿目之間,變幻的是時光與味覺,不變的是一張張似乎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今天,你或許是家人小吃品味、或許是朋友相聚豪飲、或許是慕名而來的食客、或許是正好路過飢餓的路人、或許是能品味一番味道的美食家,或許就是隨從了食慾的過客,其實都不要在意,因為在這裡總有一處適合你的口味,因為你吃到的不僅是新密人交融、改變、合一的味道,更是你自身的感受在其間,久久駐足。





一哥於一


那還用說嗎?必須是信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