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怎么评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易传楷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无疑已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它不仅深刻地记录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而且在一代代人的精神成长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不可否认,电视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对原著的忠实有关。

跨越将近三十年的沧桑巨变,《平凡的世界》再度被搬上荧屏——1988年小说出版后,1989年曾有14集的电视剧上演。经历了春节城乡间大回流、故乡亲情洗涤、怀旧潮冲击,目睹了故乡的或繁荣或萧条,或昂扬或消沉,观众在荧屏前共享黄土地上孙氏兄弟和众乡亲的人生悲欢浮沉。劳动与爱情、成长与挫折、普通人的尊严与亲情、日常生活的悲欢离合与大时代的跌宕巨变,一一在荧屏中呈现。

成长于80、90年代,如今已成“社会中坚”的中年人士,似乎劈面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更年轻的80、90后似乎也看清了某种“来路”——这属于他们的父母辈,也属于经过某种折射后的自己:1975-1985年,“改革”的起点处,也是农村与“改革”最为融洽的最初十年,摆脱饥饿和贫困的奋斗的勇气和决心如此强烈;青春涌动,意志强悍,“世界”遥远而美好,人可以“平凡”,却要走向“世界”;卑微的“平凡世界”中,因为诚实的劳动,“平凡的人”获得了尊严,镌刻在当代社会结构中的“身份政治”也才有了打破的可能;在这个“新历史”的起点上,改革是上至省地县各级干部,下至普通农民的“共识”,而正因为有了对幸福、尊严、诚实良善的上下一致的追求,改革的真正动力便恰恰来自“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的人。

在电视剧的结尾,俯瞰节日中烟花灿烂的双水村,远游者归来,病痛和衰老者携手站立,一种根基于普通中国农民的“中国梦”似乎在空中开放。是啊,“平凡的人照样也能过得不平凡!”这不正是改革开始处的某种共识和动力吗?

《平凡的世界》的上映,是春节后中国百姓享用的第一顿“文化大餐”,与众多行色匆匆从都市回归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游子一样,它也是“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短暂回归,是进入新一轮改革的中国人对改革起源的再次回顾。

大约在最终完成三卷本《平凡的世界》四年后,路遥又写了长篇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在这篇创作谈的结尾,他写道:“无疑,这里所记录的一切和《平凡的世界》一样,对我来说,都已经成了历史。一切都是当时的经历和认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的变化发展,我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和发展。许多过去我所倚重的东西现在也许已不在我思考的主流之中;而一些我曾轻视或者未触及的问题却上升到重要的位置。”

由于路遥的英年早逝,我们无从知道在他的认识和思考中,问题意识的升降变化;我们也无从知道,假如路遥活到今天,让他来评价他这部长篇作品的电视剧改编,甚至由他自己来操刀改编,会是什么样子?有一点我们可以推测,路遥是一位关心政治、与社会变化栖息与共的作家,面对30年沧桑变化,双水村、黄原和黄土高原上的“平凡世界”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所以,尽管电视剧编剧声称尽量“忠实于原著”,而且采取了“正面强攻”的“写实”手法——电视剧对80年代前后陕北农村生活场景的描述不可谓不细致。但正如路遥所言,“一切都已经成了历史”,任何改编其实本身都是某种改头换面后的当代叙述,在电视剧的改编中,我们还是能解读出很多当代文化、社会和思想的症候,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从小说到电视剧,第一主人公如何从孙少平变成了孙少安。“平”“安”的浮沉,究竟意味着什么?

《平凡的世界》有三条线索,分别以三个/组人物来组织。一条线由田福军贯穿,这可称为一个改革题材的小说,提供了一条从省、地、县到公社、村的线索,故事的展开主要围绕要不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的矛盾进行。改革题材小说在80年代风行一时,为改革的全面推行提供了合法性叙述,改革小说也征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深厚的启蒙叙述传统。

另一条线围绕孙少安,可以称作农村题材小说,将农村的社会变革与乡村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主要展示乡村的日常生活及其矛盾。农村题材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代小说主要的题材和类型,当代中国农村巨大的变化和农村生活丰富复杂的细节,几乎都能在这类小说中得到体现。

第三条线以孙少平为主,是一个关于青年人“成长”和“出走”的故事,这一类型的小说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不乏著名的先例,关于青年的故事,本身就是“少年中国”现代性之路的主要主题之一。

因此,从小说史上看,《平凡的世界》中每条线都有其“原型”,但也都有变异,改革题材不再有那么清晰的“改革”和“反改革”两条路线之争,也不再诉之于对旧体制的大量控诉;农村题材方面,农村社会变革和乡村日常生活叙述大量集中于乡村伦理和苦难叙述;而“成长小说”方面,则主要集中于城乡分治、爱情、劳动和个人尊严的叙述。评论家李陀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了自己的“红色通俗小说”传统,这一传统融中国叙事传统、现代追求和革命价值于一体,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应放在传统中理解,而路遥超越“红色通俗小说”传统之处则在于对时代和日常生活整体性和超越性思考的努力。

再回到电视剧的改编,电视剧保留了小说中的上述三条线索,但作了相应变动,其中最大改动之处是极大限度地扩大了孙少安的线,保留和适当增加了田福军的线,收缩和改变了孙少平的线。具体而言,电视剧用大量的篇幅,围绕孙少安,增加了很多故事和桥段,如集体化时期少安如何反抗过“左”的农村政策;年级轻轻,如何为承担家庭重担含辛茹苦;旱灾中如何孤身一人,深入上游罐子村和石圪节村,以头拍砖的江湖手法,几乎只手力挽狂澜;还有诸如没用彩礼,只身到山西柳林醉娶媳妇,从运砖挖得第一桶金到办砖厂中的几起几落,以及与田润叶缠绵悱恻、深情哀怨道义具备的爱情故事,再加上演员王雷略带强势和混不吝气息的表演,完全把孙少安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先知先觉的个人英雄主义气质,同时又带有一丝乡村“无产者”的“爱谁谁”的习气,却又不失乡村伦理中孝义仁厚、勇于承担、有情有义的“当代农村英雄”,这与小说中塑造的那个既想改变现状却又有些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孙少安确乎判然有别。

令人惊奇的是,在最近20多年关于路遥和《平凡的世界》的讨论中,几乎很少涉及孙少安的评论。换句话说,在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中,孙少安几乎是一个无法言说的角色,相比于电视剧中的浓墨重彩、极尽渲染,这确乎是意味深长的现象。在原来的叙述机制中,是什么因素抑制着孙少安,使他在感人之余,一直无法被言说呢?今天,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从一位原来无法言说的角色,上升为这个时代的“当代英雄”呢?

粗略说来,原因有二:其一,农村改革经过三十余年的沉洗,似乎格局已定,联产承包、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势能一朝用尽,经过市场社会的淘炼,如今的农村已是“能人”的天下,曾经试图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命运束缚的孙少安在电视剧的叙述中,就快步迈进了农村“能人”的行列;其二,在所谓高扬传统文化价值,文化保守主义强势崛起的今天,孙少安身上重情义、仁厚朴实、承担牺牲的品格被轻松嫁接到了当代农村社会的变迁叙述中,孙少安因而成了一个能被言说和理解的“当代人”。

田福军那条线与孙少安的线是相互呼应的。田是一位改革家,本来,改革意味着什么?改革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意味着什么?对改革者本身又意味着什么?在改革的过程中,普通人,其利益和位置如何安置?都是需要思考和追问的,但在电视剧中,改革的逻辑被简化了,田福军一再强调,内心驱动他投身改革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让“黄原农民从吃黑面馍变成白面馍”,而全然没有顾及改革是涉及到社会关系的重组、利益关系的重新调配、新的价值观的确立等一系列问题的全面工程。所以,编剧在电视剧末尾添加了一段田的妻子无意中收受装了钱的茶叶罐,从而造成受贿的事实时,既显得突兀,又显得意味深长。可能也正是在这时候,作为地委书记的田福军才真正面对了他一直推行的“改革”的真实内容,套用一句现在经常说的话:改革进入“深水区”了。

孙少平那条线本是路遥小说中用力最著之处,通过少平的“成长”和“出走”,时代巨变过程中遗留在普通人身上的伤痛、挣扎、自尊等价值等得以显现,也只有在少平这里,“平凡”才最后通向了“世界”。但在电视剧中,孙少平的故事线被简化为爱情线,他关键的“出走”,由于离开了对尊严、价值、无限的可能性的追求,在一种物质回报的逻辑里,变得无法理解。有年轻批评者曾指出孙少平身上“特殊地具有的不假外求的自我创进的力量,从未丧失‘对那个不管多么狭小但在其中我们选择做喜欢之事的领域的信念’,在不断放弃中自由选择”的作为“文学青年”的气质,扩大而言,这种“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寻求自我磨练、改造的“气质”恰恰是推动二十世纪中国巨变的“现代”品质。遗憾的是,在成长就是日益世故,成熟即是加入利益争夺的今天,这种品质已日益罕见并变得不可理解。

因此,在电视剧中,我们能感觉到孙少安是一位“今人”,是今天农村中的“当代英雄”。无论是在“农村强人和乡镇企业家”的逻辑中,还是在后寻根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语境下,他的故事和人格都充满魅力和可书之处,因为在前一个逻辑中,少安是农村“新历史”的创造者,在后一个语境下,少安身上被想象出的无论是强悍、精明还是仁义、担当,都成了想象中的传统文化的投射,实际上,“孙少安的故事”也在相当的程度上笼罩了当今的农村叙述。

相反,电视剧中的孙少平却如一位“古人”,一位作为“打工仔”前身的历史中的人,他固执的“出走”,他持守的自尊,他对知识和“远方”的执着,已显得古板、莫名和可笑,他只能披上一些当代的外衣,比如他与田晓霞的“罗曼蒂克”的精神之恋,才能被辨认为一个当代的人物塑造。而事实上,更符合揽工汉孙少平身份的,似乎应该只能作为90年代大量出现的打工者的前身。

孙少平的“被历史化”是一个当代悲剧。我们无法将孙少平当代化,因为在今天,我们已很少有可能看到孙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的可能,我们也很难理解凝结在一个底层人身上的基于劳动和自我超越之上的自尊和动力。在农村,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为集体劳动失去了价值依托,劳动只是在换取物质报酬的意义上才能被理解,用马克思的概念,劳动被等同于它的交换价值,劳动的绝对价值,也就是劳动创造世界的本质被无限制地掩盖起来了。

在这样的理解中,劳动只能是一种纯粹的“受苦”,或者是一种技术,少平在煤矿的师父就因为是一个优秀的斧子工才受人尊敬,相反,单干后,王满银、孙玉亭却因为没有农业劳动的技能和体力而变得十分凄惶。也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理解孙少平因下煤矿不缺工而用多领到的工资换取同屋工友的各种“稀罕物”——这是一种交换的原则,却不能理解他自虐式的揽工汉生活,更不能理解他将劳动变成一种精神的磨砺,一种人格上的蜕变的举动。

今天我们已处在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纯粹乡村共同体已经解体的时代,几亿农民工进城打工,大规模的城镇化正在展开,实际上,文学批评界讨论“乡村叙事的终结”也已历多年——在我的理解中,离开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离开对劳动、尊严的理解和诉求,离开对镌刻在当代历史和现实中的身份政治的控诉,而谈论“乡村叙述的终结”,如果不是文化精英们的傲慢,也应是毫无心肝的批评的呓语。

按照这样的逻辑,当我们讲述今天的中国农村时,我们的想象中只会有“老农民”,而当农民“老”去,农民在形象和人格上也不再能直起腰来,我们只能以既有的历史和文化安排去图解一种类型化、抽象化的“老农民”,正像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老农民》那样,这部按照已有主流历史观图解60多年当代农村变化的电视作品,将已经在历史叙述中被传奇化的一些著名故事拼凑进来,如二杆子式的破产农民分地主的地、占地主的房、睡地主的女人;《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的段落;集体化后期小岗村式的农民摁手印签生死文书私分土地的传说等等,以构成一种粗陋、生硬的历史观的图解式表达。而且,“老农民”们在形象上也肮脏、猥琐,目光短浅,一切行为似乎只能在追逐私利的逻辑上才能被理解。在这点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一种处理方式颇具症候性:每当镜头拉远,双水村或黄原就被笼罩在一个看似用电脑做出来的梦幻般的天穹下,虚幻的、变幻不定转瞬即逝的背景,似乎就是一个关于当代农村的隐喻。

事实上,怎样表现作为底层的农民的自尊和奋斗,表现农民中的“新人”的成长,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具挑战性的议题,离开了“新人”的塑造,当代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无法想象,在我的理解中,路遥小说中孙少平这个不断游走的,奋进而自尊的“文学青年式”的“新农民”,也可以被理解为当代农村“新人”画廊中的形象之一。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我相当程度上肯定也是去年热播的另一部农村剧《马向阳下乡记》,它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向当下农村问题及其情感和人心的开放姿态,而且,农民也并未“老”去,农村里的事似乎还可以“有的商量”,而并未事件化、喜剧化。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愿意寄望于更多贴近农村和农民的作品的出现:真正的乡村叙述不是终结了,而是还没有开始。



年少轻狂_8011


我就是一个农村人,《平凡的世界》对我影响太大了。少平少安通过努力奋斗之后,把双水村最贫穷家庭建成最富裕一家,每当我生活遇到困难,感到特别迷茫,我就想到少安第一次拉砖情景,和少平第一次到黄原揽工。当时他们比我困难大多了,想到这里,自已还有什么理由逃避责任,就是为困难找借口,想到这里信心做下去。


平凡的世界128162794


《平凡的世界》描述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化过程,刻画了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深深感染了我,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来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少了许多迷茫。

自幼懂事的孙少安,他13岁的时候,因为家里贫困而辍学,无缘高中。当时他对他爸说“我要给村里村外的人证明,我不上中学,不是因为我考不上”。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全县几千人当中考取了第三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我被小小的少安给感动到了。小小年纪就能这么懂事,辍学回家和父亲一起撑起风雨飘摇的家。他18岁的时候,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 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尚能够勉强度日,他成为了孙家的顶梁柱,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顶梁柱,孙家才会有后来的风光。

每次看到别人的人生时,就会反思自己的人生。当自己13岁的时候,是否会像少安一样懂得体谅家人的艰辛?当自己18岁的时候,是否像少安一般成为父母的骄傲。我反思自己以前的种种任性,不曾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曾体谅家庭为父母着想。虽然我们现在不愁吃穿,也不再因为贫困而失去学习的机会,尽管如此我们也不曾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也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挑战,好好读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体谅和爱护自己的父母,为自己从小长大的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自立自强的孙少平,少平的吃苦耐劳给留下了我很大的感触,从求学时期吃最便宜的高粱面馍到为去外面闯闯忍受身体上的劳累艰辛,少平身上涌现出来的强大意志力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我觉得当代大学生也应当如此,尽管我们不用像少平一样吃面馍和下煤矿,但我们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精神品质。吃苦耐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运用它来完善自己,提升人格魅力。


牵着蜗牛去逛街


我就是农村人,《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很是喜欢,上面很多讲到的人物生活能引起我的共鸣,其中包括农村人进大城市的三点感受。

农村人第一次进大城市的心情

孙少平的学校组织一个文艺宣传队,巡回到各个公社宣传演出。正当去石圪节公社演出的路上,文艺宣传队突然接到县宣传部电话,说地区要搞全区革命故事调讲,县上决定让孙少平和田晓霞去参加,让他们俩赶快回县城来准备节目。当他从黄原汽车站出来的时候,立刻被城市的景象弄得眼花缭乱,连东西南北也分不清了。

我第一次进大城市是中考的时候,我的心情和孙少平是一样的。

其实每个人第一次进入到陌生的大城市的时候,都会带着一份恐惧和新奇的心情。恐惧的是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新奇的是见过自己从来没有看过的东西。






糖小果520


NO.1 在这个雷剧横行的时代,能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踏实的去拍摄这样一部关于平凡的农村生活题材的影视剧已实属不易。虽然相比于原著小说,影视剧在情节改编,演员演技以及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都不够令人满意,但小说拍摄影视剧,想要达到比较高的还原度本来就是非常的困难,能做到这种程度算是合格的。

NO. 2 整部电视剧可能是为了呈现陕北面貌的真实性,展现出那种荒凉和陈旧的色彩,画面上加了复古的滤镜。虽然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到眼睛不舒服,心情压抑,但是效果还是基本达到了。电视剧中穿插的陕北民歌也是用的非常精髓。当陕北地道的农民那嘹亮的歌声想起来的时候,配合上那最真实的演绎,画面真的很有代入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在陕北生活的那几年。

NO.3 可能很多人对于这部剧中的台词诟病颇多。我觉得那是你们没有在陕北生活过,很多人都是那边最真实的农民,而那些台词也是最真实的用语。我们现在看习惯了那些小鲜肉门演绎的偶像剧,怕是忘了生活不是童话里的故事。剧中还有很多用心的细节。比如服化道具,比如对应于那个时代的标语,意识形态的改变,场景的选择,这些做的都非常到位。真实的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陕北农民生活的风貌。很喜欢这部剧的片头那段话:“谨以此片感谢路遥故乡陕西榆林的父老乡亲。谨以此片献给全中国万万千千怀揣梦想的平凡人。”

总的来说,我认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是值得一看的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天天剧有料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是孙玉厚家的长子,虽然是中学毕业,但是家境的贫寒让他过早地踏上了社会,与父亲一起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成了家庭的主心骨。他干活是一把好手,所以成了生产队长,而且是有名的一队队长。也因为家境的限制,他忍痛放弃了田润叶对他的感情,娶了一位朴实的山西姑娘。因为穷,许多人看不起他们,但是生活的艰辛使他逐渐成熟起来,也使他不断想方设法地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办起窑厂烧砖,在经历了不少苦难后,他终于成了村里最先富起来的农民,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虽然有他思想的局限性,但是这样的人物无疑是农村改革中的先进代表,是真实的。他的弟弟孙少平是个有志青年,高中毕业后,也是因为家境的贫寒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踏上了社会。他为人家打短工,由于肯吃苦,差点成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他又到城里打工并赢得了同学田晓霞的一段爱情;他后来又光荣地当上了煤矿工人,当上了工段长,成了模范。生活没有压垮他,反而磨练了他,使他不断成熟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田晓霞的父亲虽然是省委书记,但田晓霞没有躺在阳光下,而是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了一位光荣的记者,并最终在一次抢险中殉职。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对孙少平的爱情可以说是轰轰烈烈,虽然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如此巨大。……国家需要精英,但是更多需要的是平凡的人们,因为社会需要他们来支撑,他们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平凡的世界里,开创不平凡的的人生,这正是我们应取的人生态度 。


娱乐大亨罗哥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源于我国著名作家路遥的小说,一部反映中国当时的年代城乡社会生活。

虽然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对小说有改动,但是确实是一部很感人的电视剧,拍摄的效果非常的好。

我作为一个90后的农村小伙,虽然没有过那个年代的生活,但是父母都是那个年代经过的,有些事演绎的确实是实事,像兰花不要什么彩礼,执意嫁给二流子王满银,在那个年代,村里的老百姓根本就不关注彩礼什么的,男女基本不接触,就是说媒也是拿照片去相亲的,像少安千里去山西相亲,基本有点不可能让两个人见面,耿别说一块去吃席了,这在当时的人们都是很害羞的一件事。

作为一个农村人,小时候经常的听爷爷讲,小时候家里穷,吃不饱,得让家里的孩子去当兵,上学的孩子还得在家干活,因为家里没有什么闲钱让孩子去上学,更没想过要去上大学,能读个一两年书就不错了,在我家里,我叔上的高中,那时候,上个高中就很了不起,只是遇见文化大革命,也没上个大学,村里能有一个大学生,真的就跟电视剧兰香考上大学一样,全村摆宴席,所以我辈都立志上大学,虽然现在的好考了,但是在农村老家也是不多的。

看了这部电视剧以后,确实体验到上几辈的人活的不容易,现在好了,国家改革开放,加入WTO,中国人民跟着共产党迈进了世界的前列。

望各导演以后能拍出更好的作品,忆苦思甜。


精彩影视品鉴


你好,我是创作者娱乐超能娱乐圈圈,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农村人对这部电视剧基本上都给好评,我也是一个农村人,让我带着大家来评价一下这部电视剧。

【壹】序言篇

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我们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 ——路遥

大家都很熟悉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是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因此我个人认为要了解这部电视剧首先应该了解作者本人和这本书书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评价这部巨著。

【贰】背景篇

『1』路遥简介,这里我说的路遥简介并不是官方的介绍,而是我个人对路遥的认识,所以大家不必太较真。路遥这个人很“倔强”,他为了创作有时候很能和别人较劲,也不大注意自己的身体,同时他又是一个有很强写作能力的人,他的一生很充实,他为了写好一本书,体验了很多不同的生活,所以把书中人物刻画的有声有色。

『2』我对《平凡的世界》创作背景的了解,这本书是以农村为题材的伟大著作,路遥本人就是从农村长大的,所以他对很多农村的习俗风情都很了解,这是他创作这本书的地理背景,当然了这本书主要的文学价值还是因为它的社会背景。路遥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是刚结束文革,他个人看到了文革后乡村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如雨后春笋的崛起,一切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

『3』我对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背景的了解

,这部电视剧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蓝本,着重演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电视剧讲场合定在了陕西黄土高坡某一个小山村,这部电视所表现的执着的创业精神仍然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叁】广大农民朋友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篇

『1』方言的大量使用,增进了亲近感,从背景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这部剧主要的拍摄地点是陕西某一小山村,因此这部电视剧大量的应用了方言,这些方言在今天的陕甘宁等地依然广泛被使用,比如“麻缠,一搭走,把我读成俄”等等,总之这个电视剧拥有很多今天仍然使用的方言,这让很多黄图高原的人们倍感亲切,所以很多人都对这部电视剧是好评的。

『2』人物的服装很符合农民心中的形象,这些服装在今天陕甘宁一些偏远山区仍然可以说是很流行,年轻人就像孙少安,穿个中山装,四个口袋,不管有没有文化首先在最上面的口袋里别一只水笔,妇女就像兰花贺秀莲那样,穿着肥大的外套,头上缠个头巾,这个符合那个时代的妇女形象,还有就是普通老年人,就像孙玉厚老人那样,头上缠个羊肚子手巾,羊肚子手巾这在陕北民歌里也经常听到,“羊肚子的那个手巾呀,三道道个蓝……”而且手里还时常拿着一个烟斗和烟袋,这些人们服装很符合农民心中的农民形象,进一步增进了电视剧里角色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很喜欢这部电视剧。

『3』人物形象也很符合,我个人觉得从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从两个人入手,这两个可以说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两辈人,他们就是孙少安和孙玉亭,先来说说孙玉亭,这个人就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假革命的投机取巧分子,这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这种人。第二个就是孙少安,他对牲畜很好,让人有时候觉得自己还不如人家养的一头牛,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那个时代,把目光投向农村,我们就不难发现,一头牛对农民是多么的重要,人可以没有,但是没有牛帮人们种植庄家,那人估计是活不成了,而孙少安就表现的很好,把自己的衣服给牛披上。

『4』代入感很强,一部好的电视剧就是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体验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平凡的世界》这个电视剧就能很好的表现出这一点,很多农村的朋友看到孙玉厚买粪被抓,想起来自己在那个年代被抓的心酸,忧从中来,不觉如梦,再联想到自己被批斗的场景,不由得和剧中人物一样感到什么悲伤,这让观众能够很好的回忆过去,能把观众带入到那个年代,所以这部电视剧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形象。

『5』《平凡的世界》这部电视剧老少皆宜,这部电视剧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观看,并且他们也很喜欢观看,对于青少年而言,里面有孙少安孙少平艰辛的创业历程,这些历程对那些正在创业的人而言是最好的总结和经验了,还有就是他们兄弟两个不服输的精神永远估计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努力奋斗,追求自己幸福的生活。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是一部很好的回忆性电视剧,这部剧可以将他们带到他们曾经生活过得那个年代,重新感受那个年代如火如荼的岁月,也让他感受到了时光飞逝,转眼间就是一生,让他们能够倍加的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对生命更加的尊敬。

【肆】《平凡的世界》观后感篇

我对这部电视剧再也熟悉不过了,我看了不止两遍,而原著我也看了不下三遍了。通过对这部电视剧的欣赏。我个人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在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闷闷不乐,回顾过往,一切终将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只有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的生活才是我们对自己的负责,对生活的负责,对生命的负责!


超能娱乐圈圈


内容概要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而书中最引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

第一部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尊;后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被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部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女儿,县城教师润叶是青梅竹马,却遭到田福堂反对。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秀莲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向前结婚。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田福堂为加强自己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第二部

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润叶远离她不爱的丈夫到团地委工作,引起钟情痴心的丈夫酒后开车致残,润叶受到内疚回到丈夫身边,开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润生也已长大成人,他在异乡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终于两人结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运的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同时也为女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上病魔缠身,弄得焦头烂额。

第三部

1982年孙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可是,就在孙少平与田晓霞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田晓霞却因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献身了,后来田福军给孙少平发了封电报,少平悲痛不已。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但是祸不单行,少安的妻子秀莲,在欢庆由他家出资一万五千元扩建的小学会上口吐鲜血,确诊肺癌。润叶生活幸福,生了个胖儿子,润生和郝红梅的婚事也终于得到了父母的承认,并添了可爱的女儿。27岁的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英俊面容尽毁,却遇少时玩伴金波之妹告白,少平为她的前途与自己的感情选择拒绝……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全球追剧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非要加个农村人在标题上,只要不是傻子看个电视剧不会看不懂故事情节,更不会看不出一部电视剧的拍摄水平!

从剧情上来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化繁就简,以颇具代表性的孙少安、孙少平和田福军三个人物为主来结构情节,舍弃了与主线关系不大的其他人物,或者把小说中几个人的性格组合在一起,形成电视剧中的一个人,比如田润生这个角色就有很多原著中金波的影子。

而在具体情节的安排上,该剧还是迎合了当下整个国产影视剧的趋势,加重了爱情戏在人物命运中的份量,以至于前半部分的叙事基本以少安和少平的爱情经历为主,他们都彷徨在一段三角恋关系中,品尝着炽热的情感在面对生活残酷时的无奈。

不管如何,距《平凡的世界》小说出版近三十年的时间后,终于有了电视剧的改编,已经算是一次进步和成功。相比荧屏上那些日夜不停播放的抗日神剧来说,该剧无论在创作质量还是对观众的正面影响上都要优秀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