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读书和让孩子快乐成长,小学期间,你怎么选择?

爱吃爱喝做美女


孩子读书和孩子的快乐成长本该不是矛盾的两件事,只是当读书变成负担和巨大压力的时候,也就是挨"逼"读书时才变成了一对矛盾体,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家长做起。

小学期间建议家长把对孩子成绩的期望值都稍稍地降一些,如果孩子的能力可以拿到满分的,那拿到98就好,如果能力差些7o、80就好,这不是说让家长放任自流,而是留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和信心。曾经看到这样的一幅漫画:两个孩子各拿一张试卷回家,卷面分数分别是98分和68分,之后拿98分的孩子挨家长打了一巴掌,家长满脸怒气,孩子满脸的泪水,68分的家长拥抱着孩子亲吻孩子的脸庞,家长脸上透露的是安慰和鼓励。试问当高分成为了家长们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时,有多少孩子能持续地满足这个条件,当读书变成一种极大压力时,有多少孩子会快乐地去学习,有多少孩子会有快乐的童年?

小学阶段的鼓励赞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位朋友的女儿据说智商不是很高,读小学时各学科分数就是50、60分,我就经常听到她对女儿说的话是:"宝贝,不错,加加油你就会及格了!",她跟我们闲聊到女儿的时候也说:"及格对你们孩子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对于我女儿,这个成绩我知足了。",很豁达的母亲,她不强求,但也不忘鼓励引导。年前遇到她问到她的女儿,她高兴地告诉我,女儿已经大二,而且进了学生会。可以想象是怎样一个自信的女孩。

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轻松的学习环境,孩子会爱上读书也会拥有快乐童年。



蝉之羽


这两个问题真的一点都不矛盾。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是大家都认可的。尤其在这个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那么我说说几个案例。我见过一个"神童"他小时候妈妈就逼着孩子学习。5岁学习就要学习到晚上11点。不学习还要挨打。当然学习效果达到了家长的要求。三年级的时候进行跳级到五年级。这样到了初中。孩子一个偷懒。家长没有发现。孩子觉得不学习太好了。简直是天堂。这个孩子最后厌学了。打也没有用。结果可能而知。

另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孩子有两个姐姐。父母都是农民。父母知道学习上帮助不了什么。但是父母给讲道理。希望孩子以后不要是农民。父母给孩子买各种书籍。他们的屋子里随处可见书本。从小这个孩子的学习氛围就很好。他也爱玩。但是他知道学习时间就要学习。如此这样。这个孩子最后考上了清华大学。

很明显。第二个孩子学习中也得到了快乐。和别的孩子拥有一样的快乐童年。只不过他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没有让他痛苦。反而能快乐学习。也有学习的主动性。有好的学习习惯。

看到这里您应该知道。学习和快乐并不矛盾了。主要看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良策之师老马


我选择逼孩子读书!

没别的办法!对于没有背景没有靠山没有钱没有人脉的普通家庭来说,我只能选择逼孩子读书!

读书不一定能保证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但一定能给孩子在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

从孩子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我就告诉他,上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在未来的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里面,你必须努力一刻不停的学习,读书,抄写,背诵,做题... 看动物世界的时候,我跟他说:你看,小熊要跟着妈妈学会追,打,扑,撕咬...这些都是长大后离开妈妈,独自在森林生存必须要学会的技能!而你上学去也是一样,你现在辛苦学习的也是你以后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你不一定能学得最好,但是你一定要把该学的学会!

不要去相信那些什么谁谁谁没什么文化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了钱,那些什么谁谁谁也是小时候很穷没钱读书但还是凭着勤劳成了优秀的人... 不要自己哄自己了,那些谁谁谁都只是个列,于千万人中只出一个!而剩下的那没读书没读好书的千万人,依然穷困潦倒,依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改变生活环境!

好好看看自己周围,那些曾经努力读书的,是不是多数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至少他们拥有了更多选择工作的机会!

所以,对于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的孩子,在读书这个问题上,是不能放松的。不是一定要他最好最优,但是千万不要说什么快乐教育放任他随心所欲,更不要说什么孩子还小慢慢来,等你家孩子睡醒了,可能汤都让人喝光了!


聆夕听雨


经常听有些家长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见不得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在这种思想下,读书也成了他们的敌人,孩子背书、写点作业,他们很心疼,认为是逼孩子,这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阴影。

我认识一个学生家长,他自己小学文化,干个体,有点钱,他的孩子是班里铁第一,倒数,各科二三十分。他告诉我,他特别关心孩子,每天都要问问孩子,你快乐吗?

我想说,这个世界是讲平衡的,甘瓜苦蒂,二三十分的成绩下,能快乐到哪里去?


蓝蓝的天快乐一生


我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不会逼孩子读书,但是我会陪孩子一起,引导她读书,让她觉得读书其实也是一种快乐的事。

一、为什么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嘻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

童年只有一次,我不想我的孩子童年因为我成天叨叨,变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之前跟朋友聊天,我说:“我想给孩子报舞蹈班”,朋友说:“她就没想那么多,整天上班见多了,觉得健康长大就行了,其他无所谓”。

回家我问老公,血液科干嘛的?老公说:“血液科去的一般都是白血病孩子”。我恍然大悟,其实不光是我朋友,就连我老公也经常这么说:“健康长大就行,学习就顺其自然吧”。

所以,我不想逼孩子做她不愿意的事,我家上幼儿园一年半,作业想做了就打卡一次,不想做也无所谓,尊重孩子的意愿。

二、逼孩子读书,人在心不在,学习也没效率。

常言说:“不吃学习的苦,就吃生活的苦”,大道理谁都懂。但是逼孩子学习,就像赶鸭子上架,虽然看起来在学习,但是心思还不知道在哪里,与其这样还不如换个方法。

我有一次也是,因为答应老师参加“识字大王”活动,但是孩子就是不配合,一会玩玩具,一会跟弟弟玩,我越逼她,她越跟我唱反调,后来索性我不管了,她自己玩一会,觉得没意思,就找我了。正好我带着她一起认字,效率真心高,因为平常在幼儿园学过那些字,3岁多不到2分钟就把50多字念完了。

三、与其逼孩子学习,不如改变策略,让孩子主动学习。

我老说:“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并不是说:“就不管了,由着孩子自己来”我会选择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比如我会拿着孩子绘本,故事书看。孩子一看我在看书,立马感兴趣的跑过来,有时候给我讲,有时候让我给她家讲。好的习惯就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有了好习惯,不用大人逼,孩子也知道自己读书。

但是现在,毕竟孩子小,还分不清读书有什么好处,不读书会对自己以后生活带来不便。所以,我们大人最好能站在孩子角度去考虑问题,与孩子交朋友,引导孩子对读书产生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也就不用逼了,孩子自己就会主动学习。

我想念我的童年时光,无忧无虑,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不会逼她学习,我要改变她,让她主动学习。


嘟宝妈


最近央视诗词大会,里面好多孩子,诗词量远超成人,他们读了那么多书,背了那么多诗词,你感觉他们辛苦吗?

如果你家孩子还小,在读小学低年级,那我可以告诉你,读书和孩子快不快乐并不冲突。

如果孩子已经大了,那真的是两难选择。

先说第一种情况,如果孩子还小,10岁以下,孩子还没进入青春叛逆期,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比较少,孩子的认识完全受父母影响。如果家长经常给孩子灌输读书好,书中有很多知识,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学知识长本领,长大后能造飞机制造机器人,能遨游太空……引导孩子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孩子会认为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家长也要经常抽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感受阅读氛围,感受浩瀚的书海。亲子阅读,还能增加亲子互动,读同一本书,和孩子一起探讨主人公的命运,增加亲子感情。

如果孩子大了,从小没有培养好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孩子又进入叛逆期,那真的很愁人。你逼急了,孩子跟你闹别扭,你不说吧,孩子成绩惨不忍睹。

你可以带孩子去高铁站和普通火车站去看看,让她看看成功人士和普通人的衣着举止上的差距!带他到偏远农村看看,带他去工厂看看,坐办公室的白领和一线员工,从内心触动他,只有让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改变态度,用心学习。

孩子都是贪玩的,缺乏自我约束,如果家长不逼着他,可能青少年时期玩得很开心,但长大步入社会,要摔多少跟头,才能弥补青少年时期缺失的课程?

钢琴家朗朗曾在节目里说过:很感谢爸爸小时候逼我练琴。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还是要逼着他多书多学习!





加油儿女初长成


【小孩子才做选择,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全选】

选择快乐读书,快乐成长。

第一,读书和快乐成长不是敌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快乐读书,快乐成长。

我们读了书,我们就“苦”吗?

显然不是,读书不会苦。

苦的只能是“努力”。不想努力,不想认真,不想完成任务,老师批评,家长教育。

所以孩子就感觉读书苦不堪言。感觉不快乐成长了。

小孩子都有畏难的、懒惰的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体现我们老师和家长的作用了。

我们的作用应该是给“读书”包上糖衣,让孩子甘之如饴。要教育引导孩子。

良药苦口,但有了糖衣以后,又有多少人会害怕吃药呢?

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让孩子努力读书,快乐成长。

第二,什么是快乐成长?

我不明白快乐成长的标准是什么?是天天吃喝玩乐吗?

我认为不是。快乐成长,应该是等孩子成年以后,回忆起小的时候时,不会因为小时候未努力读书学习而悔恨,不会因为小时候天天吃喝玩乐而懊恼。

第三,如果孩子读书用“逼”,说明家长真的很无能。

当家长,虽然不需要考证。显然合格的家长也是需要一些必备的技能的。

这些必备的技能里,至少应该有一条:会引导孩子快乐读书,快乐学习😊


赛老师初中数学


其实这是一个让人矛盾的问题,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我一直让他快乐学习,并没逼他学习以及参加太多的兴趣班,慢慢的我发现了一些他和其他小朋友的区别!

和其他小朋友相比,他的笑容是最感染人的,快乐是他最瞩目的标签,和每个小朋友都能成为朋友,即使那个朋友不是同班同学也没关系。语言发展能力不错,说话头头是道,逻辑能力强得让人吃惊。自理能力不错,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做,干不了的也会向别人求助,还会观察别人怎样做,下次就会自己做手了。

优点突出吧!可是缺点也同样让人头痛!只都自己感兴趣的事用心,导致他的学习能力有很多不足。画画没一幅是完整,字也会不多,儿歌不喜欢唱。导致他成为老师的老大难。

不过,现在我慢慢引导他,纠正他的问题,各方面的问题都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个人感得读书不能逼,越逼越往坏的方向走。适当的自由,适当的保留孩子的天性,他会有很优秀的特点特长养成;适当的引导会让他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长。


笑忘行者


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25岁共22年的时间,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和构建独立人格。

这个过程中如果轻松的优秀,他们将大概率拥有正向善意幽默的三观,如果努力变优秀,他们会稳重有担当有责任感,如果努力之后很平凡,不悔此生的他们会淡泊名利心境平和,不努力可以非富则贵的是祖上显灵,极少数,不在讨论之列,如果没有显赫家世不努力通常的结果都是贫病黄赌毒娼…,所以要不要孩子努力读书呢?每个阶段人生都有任务,完不成任务的所谓快乐不是掩耳盗铃吗?走出父母的庇护,哪一种快乐不是自己努力获得的?

不能帮孩子想办法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吗?一定要绕开人生的任务去享受快乐,这些少年时拖欠的任务对孩子一生的惩罚年迈的父母都无力承担,你这不是祸害自己的孩子吗?老话早就告诉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知道怕的话多看书,或者多看法制节目,看罪犯的成长轨迹。

人生的方向只有上升和堕落,真的没有第三种的。



姑娘昔归


法国教育家卢梭有句经典名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全都变坏了。据此,他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主张:教育必须按照儿童自然的发展顺序来进行,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不过早地让儿童学习他们难以理解的书本知识,也不让他们接触或牢记根本弄不清含义的道德原则;让儿童自己在活动与交往中去体验行为的结果。

自然主义教育后来在中国的素质教育运动中被一部分人曲解了,

陷入了“快乐主义”和“放纵主义”的泥淖。一味地迁就孩子的脾气、喜好和感官愉悦,更有甚者,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们看着孩子耍脾气、任性、骂人,反而觉得好玩、可爱,对于买东西、玩手机等方面的要求更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满足开心了,大人也就安稳高兴了,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孩子到了学习阶段,难以习惯和接受学习需要的意志努力和安静自律,于是,成年人就许诺交换条件,当交换条件不灵的时候,就开始哄或者打,但这时往往都难以奏效了。

“自然主义”,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保护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要拔苗助长,超前教育,也不要用成人化的要求去规范他们。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告诉我们,儿童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所以成年人对待孩子的教育通过柔声说话、肌肤亲昵、益智玩具、共同游戏、操作体验、指导示范等方式。对于孩子的无理取闹和任性要求,要给予限制,由其哭闹,之后再告诉孩子道理,延迟而有限度地满足要求。

读书时抗拒畏难,不是一味强迫就能解决的。如果是知识学习的问题,那就多帮助辅导,循循善诱,在过程中时不时地鼓励和激励,对于孩子努力后完成了任务要及时肯定表扬,使孩子获得叶澜教授所说的“内在的欢乐”。如果是贪玩好动所致,那就施加一点限制,多督导陪伴,榜样示范,许诺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自行玩耍,但是要记住,不要许诺不健康、不合理的要求。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工作和学习之后的玩乐放松,是最令人舒服和快乐的。孩子有了这样的体验,往往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加积极卖力。

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也是依据孩子身心阶段性特征安排设计的,所以不要认为学习是苦差事。相反,科学合理的施教,劳逸结合,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孩子情智发展,孩子就会不断体验到学业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和自信。

注意,不要用绝对的标准要求孩子,不要以牺牲孩子兴趣和健康为代价,要注意体察孩子优势智能和学习能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激发孩子

热爱学习、以苦为乐,做到真正的健康成长!

希望我的分析建议对题主能有所帮助。

亲们有什么更好的看法呢?欢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