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隨筆

從臘月二十八開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全國肆虐開來,這對於每一個期盼與家人團聚的中國人來說,都感到前所未有的驚慌失措,記憶中的年味兒也變的無比緊張起來。即使如此,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沉著冷靜、義無反顧,為了抗擊疫情,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描繪出鏡頭下最美的畫面。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通過新聞,我看到80多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自疫情爆發以來,不斷奔赴於廣州武漢北京三地,瞭解疫情,研究解決方案;許多專家、醫護人員紛紛自願請命,馳援武漢抗擊疫情。醫護人員們為了爭分奪秒搶救病人,顧不上吃飯喝水,一天只能休息三個小時,當脫下防護服、護目鏡和口罩時,一張張美麗的臉龐上留下的是數小時都無法恢復的勒痕;還有,那個美麗的武漢90後護士阿姨單霞,為了全身心投入,她毅然剪掉自己的一頭長髮,光著頭奔波在抗疫一線。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小區的居民們,現在是特殊時期,請大家千萬不要出門,出門記得戴口罩”。這是我的爺爺每天早上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在我們都市家園小區業主群發佈疫情溫馨提示。爺爺是小區業委會主任,從正月初一開始,他不是“活躍”在小區微信群裡,就是打電話與社區對接;不是戴著口罩奔走在各樓棟和物業公司之間,就是在處理部分“無視規矩、不聽招呼”的小區疑難雜症。我問爺爺累不累?爺爺笑著對我說“不累!不累!當前國家處於危難關頭,我們必須以大局為重,小區就是我們的家,只有小區安全了,我們大家才安全!”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我們家還有一位“美人”,她就是我的媽媽。從正月初七接到單位電話開始,她便迅速在家裡忙活起來,發通知、聯繫人員、彙總情況,一會兒功夫,一張張表格就出現在電腦裡。正月初八吃過午飯,媽媽換上衝鋒衣,戴好口罩便出門了,直到晚上天黑了才下班回家。就是從那天起,媽媽開始了網上辦公和早出晚歸的工作模式。“媽媽,你不是醫務人員,又不是公安幹警,幹嘛天天往外跑,外面多危險啊?”媽媽卻這樣告訴我“雖然我們不能像醫務人員衝在防控一線救死扶傷,也不能像公安幹警日夜蹲點執勤檢查,但媽媽是共產黨員,哪裡有疫情,媽媽就應該去哪裡,和媽媽並肩戰鬥的還有好多叔叔阿姨呢!”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在疫情肆虐的日子裡,那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聲音、一個個逆行而上的身影時刻出現在我們周圍,我看到了疫情鏡頭前最美最動人的畫面。在這裡,我想對你們說,是你們驅散了疫情的陰霾,你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感謝你們!


戰“疫”隨筆|鏡頭下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