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公元618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隋煬帝被殺,李淵在長安稱帝,王世充擁立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可以說這一年是隋末唐初局勢最動盪多變的一年,同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徹底沒有實力爭奪河南之地,歸順了李唐,也就是邙山之戰,李密在局勢尚可的時候,主要還是內部出現問題,一眾“豬隊友”坑了李密,讓王世充成功獨霸河南之地。

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李密是在隋大業十二年,也就是616年投效於翟讓的,以此開始壯大瓦崗軍,翟讓雖然是瓦崗軍早起首領,但是單輪能力而言,他是不如李密的,李密是將瓦崗軍帶向巔峰的最大功臣,而這也就為翟讓李密之間,乃至兩派之間發生了難以調節的矛盾。

《隋書.李密傳》越王侗武賁郎將劉長恭率步騎二萬五千討密,密一戰破之,長恭僅以身免,讓於是推密為主……讓上密號為魏公。密初辭不受,諸將等固請,乃從之。

由於李密在瓦崗軍對隋軍的戰鬥中屢立功勳,讓李密的人望達到了巔峰,所以說翟讓也是很識趣,自己主動讓出了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但是這也給翟讓和李密兩派之間矛盾激增埋下了伏筆,畢竟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追隨的人成為老大,尤其李密還是後期加入瓦崗軍的,李密雖然人望高,但是不代表,他可以完全掌控瓦崗軍,終於翟讓和李密最終還是爆發了火併。

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隋書.李密傳》翟讓所部王儒信勸讓為大冢宰,總統眾務,以奪密權……讓引滿將發,密遣壯士蔡建自後斬之,殞於床下。遂殺其兄寬及王儒信,並其從者亦有死焉。

翟讓在下屬的挑撥下,也開始想要從李密手中奪權,這個時候就不是謙讓的時候,或許翟讓到了這個時候回後悔吧,當初他是有機會殺了李密的,但是聽李密定天下之策,放了李密,如今雖然瓦崗軍壯大的,可是卻不是自己能夠掌控得了,而李密也明白,此時必然不能將權力還給翟讓,所以兩人只能留一個,這是定局,李密自然先下手為強了,設宴誅殺翟讓,事後李密雖然極力安撫翟讓舊部,但是瓦崗軍內部裂隙已難以彌補,這也是李密在邙山之戰戰敗的主要原因。

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其實可以說翟讓和李密是隋末天下各路軍閥的恩人,就是他們領導的瓦崗軍盤踞中原,切斷了留在江都的隋煬帝無法和關中取得聯繫,失去了對天下的掌控,讓各路雄主有了崛起的機會。

《隋書.宇文化及傳》是時李密據洛口,煬帝懼,留淮左,不敢還都。從駕驍果多關中人,久客羈旅,見帝無西意,謀欲叛歸。

但是因為隋煬帝身邊大多是隨行的關中人,眼見天下大亂,他們最大的意願是趕快回到關中,可是隋煬帝沒這個心思,人心思變,這也是宇文化及可以在江都誅殺隋煬帝的原因,因為大多數人都放棄隋煬帝了,隋煬帝被殺,更是將隋末亂局推向了巔峰,天下沒了共主,那就進入了到了誰拳頭大說就有話語權的時代了,有點實力就可以稱帝了,可以說翟讓和李密主導的瓦崗軍打開了亂世的魔盒,而此後瓦崗軍的歷史任務就完成了,從翟讓被殺開始,瓦崗軍內部各種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逐漸走向了敗亡。

首先是外部環境開始惡化,本來瓦崗軍最大的敵人就是盤踞在洛陽的隋朝殘餘勢力,其中就有王世充,在誅殺翟讓,暫時穩定瓦崗軍內部後,李密知道必須要拿下洛陽,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

《資治通鑑.唐紀一》未幾,擁兵三十餘萬,陳於北邙,南逼上春門。

《隋書.李密傳》俄而宇文化及殺逆,率眾自江都北指黎陽,兵十餘萬。

當時瓦崗軍的主要地盤,洛口、黎陽等地都在洛陽東北一代,北邙山也在洛陽東北,李密率主力瓦崗軍做出要強攻洛陽的態勢,是有機會成功的,因為瓦崗軍奪取了河南之地的幾大糧倉,洛陽是缺少糧草的,如果沒有其他勢力干擾,李密是有機會的,只是半路殺出一個宇文化及,徹底讓李密陷入被動。

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宇文化及可以發動兵變殺了隋煬帝,一大動力就是隨行的關中子弟想要回家,那麼宇文化及無論是為了安撫部下,還是為了奪取天下,回到關中都是必然,可是按照宇文化及所部的行進路線,李密的瓦崗軍勢必會遭到兩線夾擊的尷尬境地,雖說盤踞在洛陽的隋朝殘部也看不慣宇文化及,但是這三分實力中,顯然在洛陽的越王楊侗和王世充更有意願和宇文化及合作,共同滅了李密,而且宇文化及的目的是回關中,不會再洛陽發生大規模衝突,所以在這種局勢下,李密只能幹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也就是向洛陽的越王楊侗稱臣,並表示願意出兵對抗宇文化及,越王楊侗自然十分樂意啊,坐看李密和宇文化及拼個兩敗俱傷豈不美哉!

但是李密明知沒有好處,也必須這麼做,不然就是被兩線夾攻,只是李密的選擇雖然正確,但是不代表瓦崗軍所有人能力理解李密,而且瓦崗軍壯大的太快,什麼人都有,而且加上派系爭鬥的影響尚未消去,李密主張向越王楊侗稱臣而主攻宇文化及的無奈決策,只能令瓦崗軍內部更加分裂。

《舊唐書.王世充傳》李密破化及還,其勁兵良馬多戰死,士卒疲倦。

《隋書.李密傳》密至溫縣,聞世充已殺元文都、盧楚等,乃歸金墉。

在李密擊敗宇文化及後,局勢瞬間想著有利於王世充的方向發展了,自己和宇文化及死磕,精銳遭遇重創,而王世充則趁機誅殺了元文都,越王楊侗成為傀儡,王世充成為了洛陽城的時機控制著,實力增強,李密原本已經名義上稱臣于越王楊侗了,可是如今李密進退失據了,越王楊侗已經是傀儡,剛剛擊敗宇文化及,瓦崗軍需要休整,但是顯然王世充是不會給李密這個機會的。

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而隨著局勢逆轉,瓦崗軍內部也出了問題。瓦崗軍是靠什麼發家的,簡單來說就是讓加入瓦崗軍的人餓不死。

《舊唐書.李勣傳》勣言於密曰:「天下大亂,本是為飢,今若得黎陽一倉,大事濟矣。」密乃遣勣領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掩襲,即日克之,開倉恣食,一旬之間,勝兵二十萬餘。

黎陽包括之前的洛口,都是隋朝時期的糧倉,瓦崗軍奪取糧倉賑濟流民,以此可以快速擴充兵力,這也使得瓦崗軍在發展期能夠保持戰力,大家加入瓦崗軍是為了吃的,為了自己和家人活下去,可是慢慢的,大家的心思就變了。

瓦崗軍將士在能夠吃的飽後,就會有更高的追求了,打了勝仗,需要賞賜,也就是金銀珠寶,可惜李密給不了。

《隋書.李密傳》密雖據倉,無府庫,兵數戰不獲賞,又厚撫初附之兵,於是眾心漸怨。

最近的府庫估計也只有洛陽有,李密不是不想賞賜,而是沒的賞,同時還要安撫新依附於自己的人,那麼瓦崗軍將士對李密的怨言也就會逐漸增加,在加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挑撥,瓦崗軍走向分裂已是必然,比如很多人慫恿李密用糧草和王世充換錢財,表面上看李密王世充是各取所需,但是打仗的時候,糧草才是關鍵啊,王世充得到了糧草,可以和李密長久對峙,更主要的是,洛陽城有了糧食,守城將士也就不會有投降李密的心思了,李密後悔的時候已經晚了。

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至此,養精蓄銳的王世充抓住了機會,決定趁李密尚未恢復元氣時,發動進攻。

《舊唐書.王世充傳》世充簡練精勇,得二萬餘人,馬二千餘匹,軍於洛水南......密軍偃師北山上。時密新破化及,有輕世充之心,不設壁壘。

其實面對王世充的主動進攻,李密太多的取勝之道了,裴仁基和魏徵都提出過致勝之道。

《隋書.裴仁基傳》簡精兵三萬,傍河西出,以逼東都。

《舊唐書.魏徵傳》未若深溝高壘,曠日持久,不過旬月,敵人糧盡,可不戰而退,追而擊之,取勝之道。

裴仁基的計劃是趁洛陽空虛,奇兵偷襲洛陽,那樣的話,王世充就會落入進退維谷的窘境,敗亡也就是時間問題,魏徵的意思是,建立營壘閉守不戰,拖時間打消耗戰,因為李密面對王世充最大的優勢不是兵力,而是糧食充足,王世充所部在糧草耗盡時撤軍就是李密追擊的好時機,就算王世充退回洛陽了也沒用,依然是缺糧。

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可是李密不知為何,這兩策都沒有,可能是擊敗宇文化及後有些狂傲了吧,也是太小看王世充了,所以他選擇了最不利的正面硬剛打法,企圖在正面戰場上一舉擊潰王世充主力。

《隋書.李密傳》世充夜潛濟師,詰朝而陣,密方覺之,狼狽出戰,於是敗績,與萬餘人馳向洛口。

《舊唐書.王世充傳》世充夜遣三百餘騎潛入北山,伏溪谷中,令軍人秣馬蓐食,遲明而薄密。密出兵應之,陳未成列而兩軍合戰。

王世充擊敗不是靠別的,就是靠提前潛入偃師北部邙山的300多騎兵,因為李密大意,雖然其部隊在邙山一帶列陣,但是竟然沒有做好防備,讓王世充這支奇兵輕鬆埋伏在了軍陣身後,兩軍交戰之時,這支奇兵趁李密所部並未完成列陣之時,突然衝出,李密軍大亂,而王世充所部則大舉壓上,李密所部就被擊潰了,可以說決定洛陽城歸屬的關鍵一戰,還未真正開打就結束了,李密只能率部逃會了洛口。

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要知道李密在邙山佈置的部隊可不是弱旅,《舊唐書.程知節傳》時密于軍中簡勇士尤異者八千人,隸四驃騎,分為左右以自衛,號為內軍。李密和王世充決戰所帶的部隊中就有這支精銳部隊,也可以看作是李密的親衛部隊,是最有戰力的,可是仍然沒有力挽狂瀾,幫助李密反擊王世充,而是隨著大眾一起潰敗了,也是能夠從側面看出,李密當時在瓦崗軍內部已經失去人望了,沒有人願意為他死戰了。

有個細節也是可以說明,李密已經不得人心。

《舊唐書.王世充傳》又執密長史邴元真妻子、司馬鄭虔象之母及諸將子弟,皆撫慰之,各令潛呼其父兄。

這發生在李密被擊敗後,王世充攻下偃師的時候,當然也不是攻下的,而是城內守軍投降了,偃師其實就是李密爭奪洛陽之戰的前線大本營啊,那麼王世充在偃師城內抓到邴元真妻子、鄭虔象的母親及諸將子弟意味著什麼,要知道邴元真、鄭虔象可是鎮守著洛口的瓦崗軍將領,而且還有其他瓦崗軍將領的子弟家屬,顯然這些都是李密手裡的人質啊,也就是說李密早已經不相信瓦崗軍很多人了,但是戰局如此,他只能以這種手段,讓手下的人聽他的話,以手下家屬威脅他們,所以李密才會將這些家眷放在了偃師,這個臨近前線的位置。

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這樣的李密,不信任屬下,自然也得不到下屬們的信任,所以說李密在殺了翟讓後,的確短暫安撫了瓦崗內部人心,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他已經失去了對瓦崗軍的完全掌控,可以說一場敗仗就足以令其徹底失敗。

《隋書.李密傳》密將入洛口倉城,元真已遣人潛引世充矣。密陰知之而不發其事,因與眾謀,待世充之兵半濟洛水,然後擊之。及世充軍至,密候騎不時覺,比將出戰,世充軍悉已濟矣。密自度不能支,引騎而遁。元真竟以城降於世充。

可以說從王世充拿下偃師,獲得瓦崗軍將士家屬開始,李密就已經無力翻盤了,沒人願意為他賣命了,所以在逃到洛口後,李密還天真的想要打一個反擊,雖然知道邴元真暗中和王世充聯絡,出賣自己,想要將計就計,在王世充所部渡過洛水時,突然出擊,以此擊敗王世充,可是尷尬的是,候騎在王世充所部渡過洛水時竟然沒有回稟示警,等到李密發現的時候,人家已經渡過洛水了,李密的瓦崗軍殘部也無心戀戰,王世充輕鬆拿下洛口城,成為了河南爭奪戰第一階段贏家。

李密這一無奈決策,令瓦崗軍更加分裂,這個細節說明其喪失人心

其實說白了還不是在邙山戰敗後,甚至是邙山之戰前,瓦崗軍就已經人心渙散了,如果說打順風仗,可能還好,但是一旦打敗了,李密已經無法凝聚去瓦崗人心了,不然按照李密的計劃,半渡而擊,那麼瓦崗軍殘部是不是要提前在設伏地點埋伏,即便候騎沒有示警,應該也會有人發現吧,或者說,更本無人聽從李密調遣了,大多人都等著王世充來投降了。

總的來說,李密的確是讓瓦崗軍走向了強盛,但是隨著內部鬥爭導致內部逐漸分裂,外部環境惡化,宇文化及突然北上,令瓦崗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只能當一回冤大頭,替洛陽城內的隋朝殘餘勢力清理宇文化及,等到自己打累了,王世充液掌握洛陽城了,更要命的是李密和瓦崗軍下屬之間的互相不信任,更是導致了瓦崗軍戰力的大幅下滑,最終被王世充反殺成功,李密和瓦崗軍也退出了爭奪天下的舞臺。

參考資料《隋書.李密傳》《隋書.裴仁基傳》《隋書.宇文化及傳》《舊唐書.王世充傳》《舊唐書.程知節傳》《舊唐書.李勣傳》《舊唐書.魏徵傳》《資治通鑑.唐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