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90歲的袁隆平再一次又上了熱搜,這次疫情,在情人節這天,為武漢捐贈了200噸大米,用於支援武漢的疫情,簡直是雪中送炭。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曾經他帶領我們趕跑飢餓,而今,他又為趕跑病毒儘自己最大的貢獻。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這位自稱農民的清瘦矮小老人,一輩子都在為中國,為人民而做努力。

網友戲言:只有袁隆平能說我胖,因為我真的吃了他的大米!

小時的袁隆平,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因為他的童年,正處於20世紀30年代日寇侵略中國的動盪年代。這讓他有著強烈的愛國之情,激發了他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志向。

高中畢業那年,父親建議他報考南京的名牌大學,將來出人頭地。然而袁隆平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學農報國。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最終他說服了家人,1949年他順利考入重慶湘輝農學院,這所學校的前身是西南農學院。

大學時,袁隆平主修專業是遺傳育種學。就是這麼一個選擇,決定了袁隆平的一生,也改變了中國的整個命運。

他的人生因此而多姿多彩,而中國也因此出現了一位蜚聲世界的科學家。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1953年,袁隆平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代大學生,被分配到偏遠的湘西德安江農校教書。

第一學期,他被安排教俄語。當時他還驚訝學校的安排,因為他學的是農學。還好他懂點俄語,於是邊學邊教,竟然也得到很多學生的喜歡。

第二年,學校就安排他到遺傳育種教研組,這才讓袁隆平的學識有了用武之地。

最開始,袁隆平研究的是紅薯。

在當時,南方的水稻產量特別低,而紅薯卻有 “紅薯半年糧”的說法。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為了提高紅薯的產量,於是袁隆平想到將 “月光花”嫁接到紅薯上。正如袁隆平所想, 1958年,他嫁接的“月光紅薯”獲得了大豐收,其中最大的一竹篼“紅薯王”,竟有13.5公斤重。

這個收成,在當時,一時間讓袁隆平名聲大噪。

然而,人生總是起起伏伏,就在第二年,袁隆平就遇到了苦難。

原來他把那些種子種下去,地裡卻沒有長出來紅薯,這讓袁隆平一時間很是困惑。而且他還做了好幾個其他實驗,無一成功。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再加上,那時候,袁隆平經常帶學生去農村田間地頭,支援春耕和雙搶。他看到水稻產量很低,而紅薯又不經餓,而且吃多了還反胃,農民一年到頭總吃不飽肚子。

而且,對此袁隆平自己也很深的感受。他曾說,“當時經常飯碗一丟,肚子就餓了,我現在腳是扭腫了,那時沒有扭也腫。”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而且袁隆平還親眼見過,有個女孩子因吃觀音土,不能大便,最後被活活憋死了。

“觀音土”指的是以蒙脫石為主要成分的粘土礦物,含大量氧化鋁,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再加上三年自然災害,所以袁隆平深深地知道“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重要性。

他作為一個農學系畢業的學生,覺得自己有責任用自己的知識去解決這個問題。於是袁隆平決定改變研究方向,進行水稻雜交。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之所以搞水稻雜交,是因為當時紅薯嫁接實驗失敗,這讓袁隆平開始懷疑“無性雜交”這個理論。

後來,在學習中他接觸到了西方的遺傳學理論,意識到傳統遺傳學的可能有侷限。因此,他想既然研究水稻,就研究水稻的雜交。

當時的西方國家的專家都是按傳統的經典理論研究水稻,可想而知,袁隆平的這個設想,簡直是前所未聞。  

從來沒有人做過水稻雜交這件事,所以袁隆平一切從零開始,沒有任何的經驗可以借鑑,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摸索。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當時他任教的學校外面有塊試驗田,袁隆平就從這塊田開始,研究雜交水稻。他每天所有的課餘時間,都花在這塊田裡。

1960年那個夏天,袁隆平發現一株植株高大,顆粒飽滿的水稻。他如獲至寶,小心翼翼的做好標記。第二年他把收穫的種子種下去,結果長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並沒有如袁隆平所願。

失望之下,他突然想到:如果它是純種的話,它不會分離,我推測它是一個天然雜交稻。這一結論,更堅定了袁隆平搞雜交水稻的信心。

從1963年開始,袁隆平開始在農民的稻田裡去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株。終於,經過一年的辛苦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用放大鏡找到了了三株水稻雄性不育株。

1965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這是他關於雜交水稻的第一篇論文,當時引起人們廣泛的爭議,更多的人是不相信,嘲笑袁隆平異想天開。

不幸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這讓袁隆平的研究工作遭到了擱置。

1968年5月18日,他的整個試驗田被人給徹底毀了。後來,他偶然間在一口井中發現了培育4年的水稻苗,幾乎大部分都死了。幸好飄在水面上的幾根又活了過來。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後來,為了加快研究水稻雜交的進程,袁隆平毅然決然告別妻子和孩子,和助手尹華奇、李必湖,到海南三亞去開展艱難的水稻育種工作。

因為海南是熱帶氣候,是研究水稻的理想環境。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從1964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助手們用了整整6年,2190個日日夜夜,先後研究了1000多個水稻品種,做了3000多個實驗,卻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這時的袁隆平已經不惑之年了,而且外界的質疑和嘲諷聲越來越多。整個研究陷入了瓶頸。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1971年11月23日,袁隆平和助手們終於迎來否極泰來的一天。這天,他的助手李必湖發現了一株雄花敗育的天然野生稻。

正是這株野生水稻,打開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之路,袁隆平把它命名為“野敗”。

然而,當年的一場颱風,把海南變成了一片汪洋。試驗田的秧苗面臨毀滅性的打擊。為了搶救秧苗,即使正在生病的袁隆平也身先士卒。搶救完後,袁隆平幾乎暈了過去。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1971年,袁隆平把“野敗”的相關資料全部上交,組織全國性的攻關。1973年,43歲的袁隆平研究出來的三系雜交水稻,將水稻產量從每畝300公斤提高到每畝500公斤以上,這在在世界上是首次。

十年磨一劍。從1964年發現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整整花了十年時間。

這10年,期間孩子出生,他父親病故,袁隆平都沒能在身邊。他的體重也從130多斤減到100來斤。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袁隆平年輕時的夢想:“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水稻像高粱那麼高,稻穗像掃把那麼長稻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和朋友們走路累了就到水稻底下乘涼。”

十年的光陰,袁隆平的水稻高產夢終於實現了。

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魔稻”。國際上甚至稱雜交水稻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據統計,從1976年到2018年,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85億畝,增產稻穀8.5億噸。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約8000萬人口。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我們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產產量。高產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袁隆平告訴記者。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養活了中國14億人。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袁隆平還說,“我這一輩子還有兩個願望。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全人類;第二個願望是把“超級雜交稻”搞成功。”

在袁隆平看來,沒有夢想就沒有科學。為此,袁隆平一直在不停地努力。

1974年,袁隆平科研小組培育出第一個強優勢高產雜交稻。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多年來,他帶領的科研團隊不斷刷新畝產產量。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目前,超級稻計劃的五期目標已經全部完成,分別是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不僅讓中國人吃得飽,袁隆平還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夠遠離飢餓。


國家脊樑!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武漢捐贈200噸大米


這就是一個90歲老者的故事。

一輩子埋頭苦幹,把一生浸在稻田裡,為了天下蒼生,從不曾停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