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的早期主人

坐落在天山山脈東部地區的吐魯番窪地面積50147平方公里,其中4050平方公里低於海平面。吐魯番最低點艾丁湖位於海平面以下156米,南面以庫爾塔格山為界,北面以博格達山為界。這些陡峭崎嶇的山上終年積雪,融雪灌溉著窪地北部和中部的各個綠洲。阿斯塔那村北面和雅爾(交河)古城壕溝西面出土的石器和陶器遺存說明早在4000多年前這裡已經有了人類的活動。

這個地區有利的自然環境及其戰略位置吸引過許多族群,它成為一個不同文化的交匯點。車師人就是吐魯番盆地的早期居民,他們像哈喇沙爾的焉耆人一樣,可能講一種印歐方言。根據《史記》和《漢書》記載,車師人“廬帳而居,逐水草,頗知田作”。公元前200年,吐魯番北面有匈奴,南面有其他國家,東面是西漢。這裡主要是西漢和匈奴的爭奪對象。從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60年,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五爭車師”,最後漢朝奪取了這個地區。此後70年,漢朝控制著這個地區,並分成“車師前國”和“車師後國”。前者以雅爾為首府,坐落在盆地之內,後者坐落在博格達山北面。

公元1世紀,漢朝和匈奴多次輪番控制吐魯番。從公元73年以後,班超使整個塔里木盆地歸於漢朝,車師再一次處於漢朝管轄之下。直到高昌郡時期448年沮渠安周控制了雅爾城,最後滅了車師前部政權,殘餘的車師人西遷焉耆。吐魯番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就此從雅爾移到高昌。從漢朝以來在吐魯番盆地活動的車師人從此在歷史舞臺上消失了。

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車師人至少在吐魯番地區生活了1000多年,車師人是什麼樣的人群以及在這1000年時間裡創造了什麼樣的文化是我們感興趣的。

近些年,新疆地區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遺蹟遺物層出不窮。而與車師人相關的文化遺存也出土很多,學界認為蘇貝希文化與前車師文化有關。從年代上,蘇貝希遺址和兩處墓地在公元前5世紀~前3世紀,即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而史書記載的已經是屬於蘇貝希文化的晚期階段及以後的歷史。屬於蘇貝希文化遺址除了蘇貝希遺址和兩處墓地外,還有洋海墓地、交河古城溝北一號臺地、艾丁湖等遺址或墓葬。

關於車師人是一個什麼樣的種群,根據蘇貝希墓地出土的古屍來看,多淺色頭髮,面部狹長,深目高鼻,顴骨弓纖弱,下頜內曲明顯,鏟形門齒少見等特徵,這些特徵都接近典型歐洲人種。體質人類學的學者還對蘇貝希兩處墓地保存完好的19具頭骨做測量研究,結果表明歐洲人種支系的13具,蒙古人種支系的3具,還有3具為混合人種類型。研究者把其主體人種分為兩組:蘇貝希Ⅰ組接近原始歐洲人種的古歐洲人類型;Ⅱ組與歐洲人種的地中海類型東支關係較為密切。總之,從形態學上研究,古車師人是一個由大量的歐洲人種的古歐洲人類型、地中海類型、中亞兩河類型及他們的混合類型和少量的蒙古人種共同構成的混雜民族。吉林大學的研究者還進行了人骨遺骸的線粒體DNA分析,其樣本就來自於交河故城一號臺地和蘇貝希墓地,共採集了10個個體的上肢骨。結果顯示,蘇貝希種群處於東亞和歐洲譜系的中間位置,而中亞的群體如蒙古、阿爾泰則是遺傳距離上與蘇貝希最近的種群。值得注意的是,古車師人的序列分散在歐洲和東亞的譜系之中,顯示出古車師人群不是一個同源群體。

從人種結構可以看出,這裡的人群交流是相當的複雜。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周圍人文環境的複雜性。吐魯番盆地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是連接新疆南部、北部、東部以及中亞的中轉站。同時,吐魯番地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具特色的生態資源和水資源。礦產資源有黃金、鐵、銅等,鐵礦石佔全新疆總量的30%;火焰山峽谷中的自然環境很適合葡萄、桑、桃、杏等多種水果的生長;從天山下來的雪水澆灌這片土地。這一切良好的條件造就了一個天然的聚寶盆。所以早在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這裡就是人類生活的寶地。特別是豐富的鐵礦和銅礦在那個時候是人們最需要的資源,人們使用的生活生產用具、武器等都需要用銅、鐵來製造。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漢朝和匈奴為了這塊地方,發生了多少次的戰爭,歷史記載是“五爭車師”。這些都是大的勢力的鬥爭。在吐魯番內部也是衝突不斷,比如洋海墓地中發現了很多的顱骨上有穿孔,研究者認為是人為所傷,有用鈍器砍傷的,也有利器刺穿的。這些發現說明了在這一區域中衝突很多,而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不同的種群在這裡混雜。

從青銅時代以來,吐魯番地區就有多種文化在這裡交流,從洋海一號墓地出土的環首弧刃刀和管銎斧可以看出,在商代晚期就已經有中國北方草原文化影響到這裡。到了早期鐵器時代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人文環境也非常複雜。所以,在這裡發現的人骨有古歐洲類型、中亞兩河類型、蒙古人種混雜的情況是必然的。

至於這些人種的來源,相關學者也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據朱泓先生的說法,哈密以西的新疆地區在先秦時期是歐羅巴人種各個支系的居民生活的地方。最早進入該地區的,可能是以孔雀河下游古墓溝組為代表的古歐洲人類型,年代距今3800年左右。隨後他們的一些後裔可能逐漸向其他方向滲透,並且在東疆地區與蒙古人種的土著居民發生接觸、融合。當然進入吐魯番盆地這塊寶地定居下來也是很好的選擇。在公元前6世紀至前1世紀,另一支歐羅巴人種的居民遷入今烏魯木齊市以南的阿拉溝一帶。以中亞兩河類型的居民為主,被認為是車師人。而阿拉溝距離吐魯番也不是很遠,可能都在車師人的活動範圍之內。相互的交流、通婚等行為也就比較方便。

中亞兩河類型人種的來源學界有一些認識。經研究,公元前後幾個世紀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人, 與古代車師人在體質特徵上比較接近。伊犁河流域靠近中哈邊界中國一側的昭蘇縣夏臺遺址和波馬遺址認為和烏孫人有關。昭蘇土墩墓頭骨的主要種系成分也是以短顱為特點的中亞兩河類型, 另外還有少數屬於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混血類型的接近南西伯利亞人種的個體。昭蘇烏孫人的這種體質特徵與在中亞地區發現的其他烏孫人是一致的, 同時也與發現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古代塞克人頗為相似。而烏孫人和車師人之間有交往也是有可能的。

還有一個組成部分是地中海類型,即蘇貝希Ⅱ組顯示的接近地中海東支類型。地中海人種的東支也稱印度—阿富汗類型。南疆羅布泊地區先秦時期的居民是以古墓溝組為代表的古歐洲人類型群體。然而到了東漢時期,這裡的居民在種系成分上發生了變化,地中海人種的東支成為當地居民的主體。而時代更早的帕米爾塞克(約公元前6世紀~前4世紀)便是屬於地中海東支類型,並且分佈在帕米爾高原和羅布泊之間跨度很大的範圍內。比如在和田就發現過此類型的人。韓康信先生曾推測:“早在公元前幾個世紀或者更早,地中海支系的一支居民越過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緣,不斷遷移到新疆境內,直至羅布泊。”如果這個推測是正確的話,那麼在吐魯番出現地中海東支類型的人群可能就是從羅布泊地區北上的。進而說明車師人有此類人群也應該是很早了。

由以上這些考古材料和學者研究可知,吐魯番的早期居民車師人是一個多人種的大群體。這種多人種的構成非車師人的最初狀態,而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的。如果做一個大膽猜測的話,車師人是經過了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青銅時代晚期到早期鐵器時代早期可能就是單純的古歐洲類型,到早期鐵器時代的後段則由西面來了中亞兩河類型的人群,從南面來了地中海類型的人群,這三個人群逐漸融為一體,產生了其中間類型。而蒙古人種可能來得最晚,比較多的蒙古人種出現在這裡應該到了秦漢時期。歷史時期戰爭多發,土著的車師人越來越少,或被殺戮,或西遷,最終退出中國歷史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