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两县之东营

东营市是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东营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三区两县之东营

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正式挂牌。东营东临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枢纽位置。

三区两县之东营

东营还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故里、山东地方代表戏曲吕剧的发源地和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崛起地。

明朝,废除行省,设置直隶区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市境南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西境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滨州利津县。

清朝,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市境南部属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西部属山东省济南府利津县和沾化县(局部),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武定府。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市境南部属山东省胶东道乐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属淄青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市境西部初属山东省岱北道利津县、 沾化县地,民国四年(1915年)改属济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山东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的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后撤销);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建立广北县行政公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称广北县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利津与垦利县同属渤海区第四专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广北县、四边县撤销,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区清河专署。1949年四专署改称垦利专署。

1950年5月,撤销渤海行政区,市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均隶属于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垦利县建制撤销,垦利、利津合并为利津县。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为沾化县。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境内广饶县、沾化(含利津)县、县级孤岛人民公社属之。1959年,孤岛人民公社撤销,恢复垦利县。1961年,沾化、利津县分置,惠民地区与淄博市分开。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及沾化局部隶属于惠民专区。1983年10月东营市建立。

建市初,全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一些乡镇。

2016年12月底统计,全市有5个县区;26个乡镇(24个镇、2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186个居民委员会,1781个村民委员会。其中,东营区有6街道4镇(文汇街道、黄河路街道、东城街道、辛店街道、胜利街道、胜园街道,牛庄镇、六户镇、史口镇、龙居镇),有村民委员会201个,居民委员会124个;河口区有2街道4镇(河口街道、六合街道,义和镇、仙河镇、孤岛镇、新户镇),有居民委员会10个,村民委员会178个;广饶县有2街道7镇(广饶街道、乐安街道,大王镇、稻庄镇、丁庄镇、李鹊镇、大码头镇、花官镇、陈官镇),有居民委员会20个,村民委员会557个;垦利区有2街道5镇(垦利街道、兴隆街道,胜坨镇、郝家镇、永安镇、黄河口镇、董集镇),有居民委员会14个,村民委员会333个;利津县有2街道4镇2乡(利津街道、凤凰城街道,北宋镇、盐窝镇、陈庄镇、汀罗镇,明集乡、刁口乡),有居民委员会5个,村民委员会512个。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有居民委员会13个。市政府驻地东营区77号。

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基本气候特征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三区两县之东营

截至2016年底,东营市下辖3区2县,总人口213.21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