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篇第十三

包括三十章,涉及內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及教育思想的一些獨到見解等,下面給大家一一講解: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

【注】先之勞之:先,引導,先導,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請求增加一些。無倦:不厭倦,不鬆懈。

【譯】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然後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注】有司:古代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之乎”二字的合音。

【譯】仲弓擔任季氏的總管,向孔子請教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先責成各級官員任事,不計較他們的小過失,提拔優秀的人才。”仲弓再問:“怎樣才能認出優秀的人才,進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說:“提拔你所認識的。你不認識的,別人難道會錯過嗎?”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xī)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zhòng),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注】衛君:衛出公,名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國,衛靈公死後,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這裡,孔子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什麼。正名:即正名分。:迂腐。:同“缺”,存疑的意思。

:得當。:苟且,馬馬虎虎。

【譯】子路說:“假如衛君請您去治理國政,您要先做什麼?”孔子說:“一定要我做的話,就是糾正名分了!”子路說:“您未免太迂闊了吧!有什麼好糾正的呢?”孔子說:“你真是魯莽啊!君子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應該保留不說。名分不糾正,言語就不順當;言語不順當,公務就辦不成;公務辦不成,禮樂就不上軌道;禮樂不上軌道,刑罰就失去一定標準;刑罰失去一定標準,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定下一種名分,一定要讓它可以說得順當,說得出來的,也一定讓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論,要求做到一絲不苟罷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pǔ),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qiǎng)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圃:種菜。用情:情,情實。以真心實情來對待。:背嬰孩的揹簍。

【譯】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退出以後,孔子說:“樊遲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禮儀,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揹著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注】達:通達。這裡是會運用的意思。

專對:獨立對答。:用。

【譯】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交使節,不能獨立地辦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孔子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孔子說:“魯和衛兩國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樣。”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衛公子荊:衛國大夫,字南楚,衛獻公的兒子。善居室:善於管理經濟,居家過日子。:差不多。:足夠。

【譯】孔子說:“衛公子荊可稱得善於處理家業了。”當他財貨、器用開始有一些之時,便說:“將就湊合了。”到他稍多時,便說:“將就完備了。”到他更多時,便說:“將就算完美了。”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僕:駕車。:眾多,這裡指人口眾多。

【譯】先生到衛國,冉有為先生趕車。孔子說:“衛國人口真多呀!”冉有問:“人口多了,再加些什麼呢?”孔子說:“設法教他們富。”冉有問:“富了又如何呢?”孔子說:“再加以教化。”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年便可以搞出個樣子,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孔子說:“‘行善之人治理國家,連續一百年下來,也可以做到化解殘暴、去除殺戮了。’這句話說得對啊!”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譯】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麼回來得這麼晚呀?”冉求說:“有政事。”孔子說:“只是一般的事務吧?如果有政事,雖然國君不用我了,我也會知道的。”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譯】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似於這樣的話。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難,這不近似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似這樣的話。有人說過:‘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於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似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譯】葉公問行政之道。先生說:“讓近的人歡悅,遠的人來依附。”

子夏為莒(jǔ)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注】莒父:魯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

【譯】子夏擔任莒父的縣長,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達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辦不成大事。”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注】黨:鄉黨,古代以五百戶為一黨。直躬者:正直的人。攘羊:偷羊。:告發。

【譯】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樊遲問仁道。孔子說:“平常獨居當能恭敬,執行事情當能認真,待人要能忠心。這幾項就是去夷狄之邦,也不可違背。”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kēng)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āo)之人,何足算也。”

【注】士:士在周代貴族中位於最低層。此後,士成為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果斷、堅決。硜硜: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裡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堅硬。斗筲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狹小的人。

【譯】子貢請教:“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才可以稱為士?”孔子說:“本身操守廉潔而知恥,出使外國不負君主所託,就可以稱為士了。”子貢說:“想請教次一等的表現。”孔子說:“宗族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的人稱讚他尊敬長輩。”子貢說:“想請教再次一等的表現。”孔子說:“說話一定要守信,行動一定有結果,這種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再問:“當前的政治人物怎麼樣?”孔子說:“噫!這些人的氣量見識像是廚房裡的小用具,算得了什麼?”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juàn)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注】中行:行為合乎中庸。:拘謹,有所不為。

【譯】孔子說:“我不能喝行為合乎中庸的人在一起,那只有與狂狷之人相交了。狂者能進取,狷者能有所不為。”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注】巫醫:用卜筮為人治病的人。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經·恆卦·爻辭》。:占卜。

【譯】孔子說:“南方人有一句話:‘一個人沒有恆心的話,連巫醫也治不好他的病。’這句話說得好!《易經·恆卦》的爻辭說:‘實踐德行缺乏恆心,常常會招來羞辱。’”孔子說:“不靠占卜也可以知道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譯】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讚揚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注】易事:易於與人相處共事。

難說:難於取得他的歡喜。器之:量才使用他。

【譯】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孔子說:“君子安詳,但不驕矜。小人驕矜,但不安詳。”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sī)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偲偲:勉勵、督促、誠懇的樣子。怡怡:和氣、親切、順從的樣子。

【譯】孔子說:“剛強果毅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子路問孔子道:“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互助督促勉勵,相處和和氣氣,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和氣氣。”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

【譯】孔子說:“善人教育訓練百姓七年,也就可以叫他們去當兵打仗了。”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譯】孔子說:“如果不先對老百姓進行作戰訓練,這就叫拋棄他們。”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三講: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篇第十三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