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才华横溢,有人说杜甫唐寅一生困苦,白居易虞集一生富贵,为什么?

楼外残月


唐朝(618一9O7)近三百年的江山,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艺术都有相当的发展,特别是诗歌的造诣极高,诗人辈出。下面将提问者的提问简单回答一下。

一、杜甫(712一77O)字子美。一生留世的诗作一千多首,擅长古体、律诗,多以沉郁为主,如《北征》《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村少林集》"三吏″"三别″等。写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史诗″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与李白齐名。

二、白居易(772一846)字乐天。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其作品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家鲜明,影响深远。早期所作政治讽喻诗如《奏中吟》《新乐府》等,后因议政得罪权贵遭贬谪,意志逐渐消沉,以诗酒自娛,多写"闲适诗″"伤感诗。有著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今人周汝昌编《白居易集》等。

三、唐寅(147一1523)字伯虎,明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仕途不顺且性情放荡不羁,洒脱随意,有风流才子之美称。以作书画,卖书画为生,可想作品之多,市井卖画,多与底层人民接触,了解民间疾苦,时有老翁老妇求联求画,收银亦不计较。

四、从三位诗人来看,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怀才不遇,士途不顺。

杜甫生不逢时,社会动荡,兵荒马乱,(虽作官几年)他的一生历尽忧患,遭遇坎坷,对社会的黑喑有真切的认识,对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体会,他的诗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鞭挞了统冶集团的骄奢腐朽,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慨。晚年终在贫病交加中度过。

白居易早年为官,生活富足自不必说,他的诗也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仅映了人民被压迎的困苦。遭贬谪后,隐居信佛,写诗自娱,(前面我已写了,这里不再重述)政治虽不得意,生活也还算滋润。

唐寅,给我的印象,总是那么倜傥风流,加上早年看了一部香港影片"三笑″更加深了这一印象,至于后来的际遇如何,倒不大关注了,想来,也不会好。

从他们的一生际遇来看,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好的社会制度,和平清明的生活环境,才能成就人才,实现个人的现想和抱负。


鸿英22


白居易和杜甫同样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但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白居易富的流油,杜甫一贫如洗。关键是白居易“诗人+升官发财=荣华富贵”,杜甫“诗人+平民百姓=贫穷潦倒。”同样是诗人命运各不同。

白居易。是诗人还是个官僚。

在白居易刚刚走进官场的时候,还是有雄心的。一心想着能帮助皇上,所以他关注着民间发生的事情。把他自己看到的事情都写在了新乐府题材的诗里面,但是这样一来。白居易可是得罪了不少的人。他写的诗把矛盾都指向了官员的腐败和百姓的艰苦生活。他是想着用自己的方式去出力,但是却没有好的结果。他被人给陷害,最后就被贬到了江州。这对白居易来说也是打击吧。

从自己被贬的这件事情上面。知道在官场上混的方法,判断是非的时候。要说的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不要瞎说什么大实话,太直接了也容易得罪人。这样自己才不会吃亏。经过这件事情后,他改变了在官场的说话方式。后来的官场路走得是顺风顺水,到了白居易晚年的时候,皇上还想请白居易担任朝廷的宰相。

在唐朝的时候,在家里面养家妓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说买到什么样的家妓,会影响到官员的名誉。所以那些贵族为了自己享受,会想尽办法的去选择漂亮,高雅的女子。你以为这些女子有地位吗?他们相当于是小妾,白天的时候要在家里跳舞或者做家务,听着别人的差遣。晚上的时候还要陪睡,在古代他们是没有一点地位了。诗人也是很风流的,白居易晚年的时候也很喜欢享受。他也是官员,喜欢美色。在买家妓的时候是很严格的,要求必须是美貌和才艺都是一流的。白居易也是有一双会辨识女人的眼睛,选中的人在贵族里面是有品味的。白居易的家妓还是有很多的,但是他最喜欢的是小蛮和攀素。

白居易在诗里面还写这样的生活,年轻的时候没有时间去找寻快乐。到了现在正是补偿自己,尽情的享受。他家里面养的家妓,每三年就是要换的。白居易嫌他们老和丑。在十年的时间里面换了三次,他的晚年生活也是很腐败的。虽然是退休了,但是他的生活作风也太不检点了。要是放到现在话,他估计是会被撤销官职的。当时的诗人也是很风流的。白居易还担心自己去世后,他最喜欢的两个家妓会去哪?白居易的晚年真的是堕落了。竟然都不想想自年轻的仕途,在大环境的感染下。一步步地走向堕落。

这就是诗人白居易的生活。

再看看诗人杜甫的一生。除了诗人,还是诗人

早先,杜甫也是“官二代”。年青时候的杜甫,于父荫之下(其父亲曾为兖州司马),也过了好几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写在此段时期内。 

三十岁的时候,杜甫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的父亲杜闲去世,断绝了生活的来源,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沿街卖药,或寄食于朋友处。这段贫困的羁旅,被他自己写进了一首题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也是杜甫当乞丐的开始。尽管长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弃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不断向权贵投诗,以期引起他们的重视和任用。公元751年,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受到赞许,却命其待制集贤院,结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终还是没了下文。好不容易当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以为自己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不料仅仅一月之后,安禄山造反,打乱了他的计划。保命要紧,大家一窝蜂地逃出了长安。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兵收复了京师,杜甫随唐肃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长安。这一阶段,他总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乱期间老打败仗的宰相房绾说好话(因为房绾在平日里对他很关照),遂得罪了唐肃宗。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之类的小事,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这一年10月,他回到了家里,刚进门就听到了哭泣声,原来是自己的儿子饿死了。杜甫这一辈子特别的凄惨,看了很多古诗,都体现出他的生活特别的冷清,没什么吃的、喝的,住的很破烂,他在一首古诗中写下了他自己很惨的生活境遇,大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吹乱,吹到了江边的方向,一些吹到了高高的树枝上,一些飞得低的就掉进了水塘里。村口的一群小孩子欺负杜甫没有力气,然后在他眼前做出了盗贼的事情,抱着茅草肆无忌惮的跑,但是他自己身体很弱,杵着拐杖,大声呼喊,调皮的小孩子根本不理他,他只能站在原地感叹让他自己的不幸和世态的凄惨。

晚上渐渐的天黑了。他的破被子盖了很多年了,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他的孩子睡觉喜欢动来动去的,把被子踢坏了。由于家里比较贫穷,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更不用说去换一床新的被子了。半夜,屋外下起了大雨,茅草本来就被风吹跑了很多,所以屋里也下起了小雨,屋里面没有一处干的地方。屋里面的雨像线条一样,一直下个没停……

长安十年的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饥寒交迫中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白居易混的风声水起,除了诗,还有官位。

杜甫混的贫困潦倒,除了诗,还是诗。


王松林


看了许多人的回答,他们大都从外在环境的角度分析,这是很好的,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是如何影响两位诗人的三观的。但是提问者只是摘取了杜甫的后大半生,杜甫的前半生未尝不是家境富裕放荡不羁的才子,大家可以找相关的书籍了解一下,这里我推荐彭志强、向以鲜等老师的关于杜甫的书籍。

而白居易前生确实仕途平坦,但是后半生也有迁谪之遇,可还记得《琵琶行》和《观刈麦》等作品,他未尝没有忧国忧民之心。

白居易的诗与杜甫的诗也因其视角不同而略显差异,白居易久居官职,其大多是从官的角度观察社会。而杜甫后半生经历战乱,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现状,大多从民的角度审视社会。要说诗才,二者都有。另外两者性格也会有所影响,白居易交友甚广,且有较好的政治管理能力,要做好官,心中同样得有心系百姓的情怀。而杜甫因家道中落,大多过着羁旅漂泊的生活,其性格较之前有很大变化,后来经历战乱,思想开始变得更加成熟,可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忧国忧民体现了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和抨击。


后来nike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完善,使得平民子弟有机会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参与到统治阶层中去!科举制度堪称伟大也!

中国封建社会在这以后的几百年里,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唐代和宋中期,不光手工业经济,小农经济达到鼎盛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盛世!唐诗宋词的艺术成就灿烂无比,其影响之深远,足以登上人类文学史的顶端,并在后来的千百年里熠熠生辉!

这期间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词人中确实不乏大名鼎鼎流芳万世者,因此,在研究他们诗歌艺术的同时,也同时要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以求对其作品深入正确的解读!

楼主提到的诗圣杜甫,其出身也不算轻寒,祖父杜审言,官居宰相,其父辈逐渐没落,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杜甫生长的年代,处于唐代朝廷趋于没落,战乱纷争时期,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而大家熟悉的李白就不同,他生活的年代多半处于唐代鼎盛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一生娶了三房太太,其中一个是宰相的女儿,一个是前宰相的孙女。光是嫁妆和娘家人的支持,就足够他“一生好入名山游”,“仰天大笑出门去”!

再举例,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和称“小李杜”,由于生在风雨飘摇的唐代晚期,不论才华横溢,终究贫困潦倒,一生苦闷!

所以,有国才有家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这种现象在同一位诗人身上也能找到证据,举例,宋代词人李清照,在朝廷南渡前和南渡后,其创作的诗词就体现出俨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大笑][大笑][大笑]


陕北刘万福


杜甫的困苦是困苦在忧国忧民上,安史之乱给杜甫内心带来的创伤用笔永远倾诉不完:《哀江头》、《哀王孙》、《春望》、《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丽人行》、今非昔比,“忆昔霓锦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变成“黄昏胡骑城满尘,欲往城南望城北。”昔时“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啸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变成“昨夜东风吹血醒,东来骆橐满旧都。”对于杜甫这样一个爱国诗人“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风香。”的人来说,他的心在流血……而白居易,他的《长恨歌》加上杜甫的《丽人行》、《哀江头》、《哀王孙》。应该《丽人行》、《长恨歌》、《哀江头》、《哀王孙》是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全过程,生活在这个时候的人们,不论谁家财万贯,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孔新喜


谢敬!

刚才去百度上查了查,没发现他们具体都因为什么,一生困苦,穷困潦倒,而有的人却又富贵,这是,事已年代久远,失落无考了!

个人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兴致所为吧,与个人的追求有很大的区别吧,这可能跟人的机遇和运气也有着紧密相关吧,杜甫是纵有一身才华,总是时运不济,最终穷困潦倒,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文人雅士都清高自傲!不吝金钱如粪土,



整天研究诗词歌赋的,刻意古板的整天就跟老夫子式的,就盯着怎么写诗了,不学会便通,那还哪来的财路呢,不受穷,往那跑呢?

而唐寅的两个钱都点秋香了,这必然是导致清贫的根源!现在不也有吗?!一喜红颜甩千金的实例吗??不在话下,??


剩下白居易虞集他们这样的人就不死心眼子了,不但要诗写的好还更注重社会地位,像他们两个才属人生正常的轨迹,不发迹都难??

听说杜甫当时并不出名,而是他的大名都是后世通过他的作品认定的诗圣,可能这个诗圣的名号跟他清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我的回答完毕!

(谢悟空!谢阅)!🙏!

(原于正月十六),完稿!


转运中的幸福


人生际遇不同。

杜甫中年,正是诗名鹊起、大展宏图的时候,偏偏赶上了安史之乱,只弄得颠沛流离,骨肉分隔,自身性命不保,谈何富贵?

唐寅虽才华横溢,奈何受科场大案牵连,不丢性命算是万幸。此后供职宁王府,衣食无忧,应当前程无忧,谁知竟窥得宁王意欲作乱犯上,只好装疯卖傻,退出宁王府,自此看淡人事,但凭丹青一事自给,更无缘仕途。命终前曾有诗云:阴间阳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此二位,才情优长,老杜沉郁敦实,忧国忧民,小唐文华发越,傲视群贤,但俱遭坎坷,仕路难免蹭蹬,只能归罪于生不逢时、运途不畅了。

其他二位:白居易、虞集,学过文学史的人可从其身世看起。"知人论命"、"知世论命",当不难知悉。恕不赘述。(码字太累了)[捂脸][捂脸][呲牙][呲牙]


谈易斋主


中国古人以仕途顺利为人生标配。

然而,出将入相,位极人臣,福寿齐全者无几。

终究是仕途多波、乃至不入仕者为多。

只不过杜甫唐寅正好身为著名文人而已。

难道白居易就是一生富贵?

不然。

他年轻时当“京漂”,还被人嘲笑“居什么易?长安居,大不易”呢。

也算他时运强过李白,终入贵人之眼,踏上了仕途。

但他也多次被贬谪,乃至与“琵琶女”同为“天涯沦落人”…

所以,白居易也只是比杜甫好一些而已。

而唐寅,本身放纵,虽才华横溢,却并不适合朝堂。这在当时的价值观点,没当上官,就等于废了,若是去从商,即便挣了钱,也不入流,更何况,文人经商不一定行。

所以,这些才华横溢的人,只是诗文出众,于俗务而言,他们并不适合——尽管文人想当官,然而官场不是文场。所以他们富贵也难。

富贵本也难出诗文。


钱多多读文史


古今都是一样,宦海沉浮,很少有立于不败之地者。尽管都才华横溢,但处事原则和方法至关重要,把握好政治方向,也就是圣意如何,搞好同事关系,不可強出头。会审时忖势,这些与性格有关。李白性格豪放,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恃才傲物,得罪权贵,焉能自保?杜甫也是认死理的人,这也决定他们仕途不会顺利,鉴于这些李杜与白也就坦域自分了。


团山子3


一、两人的思想不同,价值观不一样。因此,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就不一样。

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以“出世”的态度生活,心态豁达,以追求个人快乐和个人理想为主要目的。李白的诗歌大多抒发个人情怀,有些甚至是个人的牢骚。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是积极“入世”的,心系天下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有博爱情怀和悲悯意识,把自己看作社会一份子,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以一个文人的呐喊,试图唤醒社会的良知,处处想着普通大众的生活疾苦。

二、两人的家境条件相差很大,导致形成了不一样的生活。

李白家境比较富裕,家族一直经商,可以说是家财万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他能消费得起。

而杜甫家境很一般,祖父杜审言是一个小官,父亲几乎没当过官,家里没钱,是穷人,不可能像李白那样大手大脚花钱。其实,杜甫也喜欢游山玩水,尤其在年轻,也游玩过不少地方,比如,他23岁时第一次游泰山,写出了非常有名的《望岳》。后来,他的仕途越来越不顺利,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哪有资本去游玩?

三、家庭状况不一样,个人负担也不一样。

李白觉得一生短暂,与其辛辛苦苦活着,还不如及时行乐,潇洒地度过一生。从所知的历史资料来看,关于李白家庭生活的资料很少,没有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描写,他似乎没有什么家庭负担。

由于贫穷,杜甫结婚晚,在40岁以后才有了儿子,他要养活一家老小,并且四处奔波,颠沛流离,在巨大生活压力下,他哪有闲情逸致去游玩。

四、代表的立场不同

李白属于皇帝的御用诗人,有个翰林院院士的官职,专门负责记录皇帝和贵妃的故事,其它时间可以自由活动,而且诗歌也是浪漫豪放型的,代表了上层社会的意志。而杜甫写诗多为纪实型的,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意志,例如“三别”,多为抨击当时统治者的诗歌,当然不为有身份的达官贵人喜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