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或医学生,您选择学医的初衷是什么?

欣福源


说下个人对学医的看法做参考吧!

学医的初衷:

都是受家里人影响居多点吧

理由有4点

1.稳定

2.靠技术吃饭

3.医生受人尊重

4.越老越值钱

后悔的有4点:

1.现在不仅不被尊重,连生命和人格都保证不了

2.赚钱是211.985高中同学中基本上是最少的,但却永远是最忙的

3.学历我是最高的,职位却是最低的

4.劳动力是最廉价的,一个挂号诊费几十元都能被诟病半天,诊费都不如宠物诊费,各种同学关系、七大姑八大姨、这邻居那邻居,把你当圣人,什么忙也得棒,帮不了就是没医德

不后悔的有4点:

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屠,为自己积德

2.成功救治一名病人,成就感是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3.自己家人生病,自己可以医治

4.即使下岗也饿不死,现在西医转中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高科技、高费用治病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承受的。只会加重矛盾!

祝愿,把医学知识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必考课,知识的不对等是医患矛盾的根源!

无知的恶比魔鬼都可怕!





懒人医考


我学医的初衷是能让我妈妈没有疾病,生活有质量,每天开心快乐!

我妈妈由于心脏不好,引起的身体虚弱,经常水肿,可到省最好的医院检查,总是查出结果没事,我姐姐也在那医院工作,有一天姐回家,妈妈就放声哭了,说我如果有癌你不要隐瞒我,我姐莫名其妙,说妈你捡查真的没问题,那有癌呀,妈妈说我整天不舒服,常年水肿,去检查又没有开药说没病,肯定是癌没救了不用吃药打针了,我姐被逼没办法又陪她去医院,找到老教授看病,最后开了心脏病初期的药吃,但水肿照旧,我妈妈心里焦急,爸爸整天叹息,家里沒有欢笑,只有时不时听到妈妈偷偷哭,爸爸决定陪她再去医院,不治好就不回家,于是又去检查已经是心脏衰竭阶段,医生对症开了药,妈妈回家服用一段时间感觉好一点了,心里有了安慰,但她知道寿命不长了,更忧心重重,又患上了抑郁症,由于有顿没顿吃饭,胃又有很多绿豆大的斑点,整个人就是对什么都失去信心,有时候一家人哭作一团,自难自解,这些都是我亲临其境的感受,自己面对妈妈也只有偷偷哭,心痛极了。后来去姐家陪妈又去看病,看完病我与爸爸陪妈妈出去走走,我走进书店,发现了很多医学书籍,特别是穴位可以识病,治病,我马上买下来几本,回到家里越看越好奇,又惊喜,我拿着书念给妈妈听,她终于笑了,我也很开心,于是我每天一边陪妈妈一边念给她听,我与她一起学习,每天很开心,把几本书全部看完后,照样给妈妈治疗,她心脏有一点受不了,我又失望了,有一次帮她洗脚,捏捏一下,她说好舒服,于是我又去买一些书回来,又给她治疗她说好一点了,妈妈的好一点,使我在医疗的路上再也停不下来,于是继续学习,研究,免费给亲戚,朋友治病,实践探索,医疗悟性很重要,后来一路成长,终于是现在的样子。


元宝中医


阴差阳错!

这个年代没有几个家长和孩子会愿意学医的…当年高考还不是现在的模式,先出成绩查看排名再报考,我们那时候是估分,报考,再出成绩,一切都是未知。

我考完对着试卷真的不记得那么多,估分和实际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时想学一门外语来着,报了一家外国语学院,没被录取,然后就想着复读,家里也同意了,学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对以后也没遗憾,后面的报考我就没到场。就这么等着开学直接复读,学校也联系好了…这时候我接到电话说我有录取通知书,当时,高兴坏了,我以为我报考的学校降分还是怎么回事,好事轮到我了…结果,我爸爸把通知书拿到家里,我一看,医学院护理专业,很纳闷,我没有报过这个学校啊,怎么还能被录取啊?

我爸开始劝我,学医如何如何好,我说,你不是之前一直反对我学医吗?你说的学医太累,太辛苦,压力大的,现在怎么突然变了…我不愿意去,八月底,我爸非把我带到学校看看,说是散心,让我了解一下学校的情况,大学再漂亮,再大,可我不喜欢那个专业啊…开学那天他给我交了学费,一直让我安心在那学习,给我气的在学校哭的不行…

后来才知道,他那天也没有回家,就在学校附近的宾馆里住着。至于为什么突然接到通知书,还得是我爸的安排。原本所有人都想着让我复读的,就在那个时间点,我爸一个朋友的女儿,比我大两岁,精神失常了。她爸爸是小学校长,妈妈是个教师,那个姐姐第一年考的不好,就复读,第二年还没第一年考的好,家里又让她复读,第三年还是不行,然后才报了一个一个学校,送去读大专。可能是复读三年的压力太大,爸妈期望也太大,她暑假疯了,整个人疯疯癫癫,没办法自理,哭哭闹闹,和孩子一样…我爸一看,吓坏了,就委托老师,随便给报个学校,老师建议说,女孩子毕业了就在家附近的医院里工作,多好,还稳定,寄家也近。于是乎,一顿操作,我就成了一名医学院的学生…

后来,慢慢也就习惯那个环境了,和高中差不多,课程多,需要学习的科目也很多,忙碌中几年过去了,实习一年,就上班去了。

现在工作11年了,累的时候,也会想,如果当初…………可是,人生哪有如果,也没办法重来,改行吧,觉得自己学了那么多年,可惜,下不了决心…

这年头,

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一边热爱生活;

一边哭泣,一边咬牙继续。

人生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


琪琪家的三喵


作为医生或医学生,您选择学医的初衷是什么?

由于家庭是个原始状态的农民,父母对我的志愿起决定作用,父母眼里医生和老师是最好的选择。我就这样选择了当医生,起初的原因就是可以有一份安定的工作。

但是当我进入医学院后,我起初还是放荡不羁,但是当我见习和实习后,我的观点改变了,我变得想做一个可以拯救病人的超人,可以让病人健康,正义感十足。

可是当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后,我又变了,我觉得在守护患者健康的同时,更应该保护好自己,这个更重要。毕竟世界离开谁都转,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去奉献。自己也是有家人的。

不忘初心,可是初心是会变得,世界是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

总结,我作为一个医生的初衷,就是本身医生比较安稳,可是事实上,医生没有想象中的好当。


产科医疗顾问


学医的初衷大多有以下几点:

1、医生世家的影响

父母都是医生、或者爷爷奶奶都是医生,有的甚至连祖上都是宫廷御医,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不当医生都对不起这一家满腹的医学知识。

2、理想型

不得不说医生这个职业的光环效应,小的时候我们就被灌输了各种关于医生的光辉形象,扁鹊、李时珍、白求恩、白衣天使等等。同时也有很多朋友有着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所以选择了成为一名医生,或是对医生单纯的向往。

3、为了家人型

也有不少医学生学医的理由更为简单,就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为了能治好家人的病,看着身边生病的亲人,觉得自己只有学医才能可能在未来将病人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4、虚荣型

有些人学医就是为了一个好的名声和稳定的收入,在别人问他什么职业的时候,他可以自信满满的说“医生”,其实上了班就可能后悔。

5、家庭逼迫型

选专业这件大事,多数的学生还是唯父母的意志,因为在父母那一代人看来好的职业工作既稳定又有社会地位,就像教师、医生、公务员这样的职业。

6、“花痴”型

有很多女孩子在看到电视剧中穿着白大褂“男神”就走不动路,想像他们一样穿起白大褂,谱写一段浪漫的“医疗爱情故事”。

以上六点都不是我学医的初衷,大医精诚、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手到病除、救死扶伤、这些话是对医生的赞美也是一种责任,这些话就是我选择了从医这条路的初衷。


滇南苗家二姐


对各种生命学科感兴趣,然后父母也推崇这个职业。寒窗苦读毕业,从医十余年,越做越谨慎,越来越步履维艰。多次遇到十分不能讲理的患者家属,报警报告领导然而孤立无援,打了白打,骂了白骂,大家都是爹生娘养,我们本地医生也不靠工资发财致富,为什么就有这么多疑神疑鬼的声音呢。这疯魔的人心,感觉矛盾全部压在一线临床的肩上,同行们,大家保重,好好活着,尽职尽力就好,不当天使。


莲秋君


人要生活就要有谋生的手段,工农商学兵都是谋生的手段。当然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这个职业,为什么喜欢,无非他们想是这个职业社会地位较好,工作比较体面,收入较高,相对稳定,自己亲戚朋友方便,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有的是被命运推到了这个地方。比喻,有的学生并没有报医学院,而是被调剂到这样的学校或专业。

不过说实话,医学这个专业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专业。首先这是一门手艺,学好了能养家糊口。二是这是一门与生命相关的学问,有很多奥秘和未知能够探索。三是救死扶伤,给他人解除病苦,积德行善,善莫大焉。


上善若水199208211


我相信大多数的医学生学医都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专业是兴趣,能为人民服务救死负而学医的。但是做医生容易,做一明医就难了。所以一个医生应该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不断钻研医术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赠送两句名言给所有的医学人士当是鞭策吧: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水哥有嘢讲


我是受家族的影响,家里四代都是中医,从小耳濡目染,看到无数病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奇迹出现,这对我学医的启蒙影响很深。中医在太爷爷和爷爷行医时,十分受人看重,那时百姓对中医大夫“敬若神明”。但在父亲行医这个时期,处境却变得艰难,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虽有了解,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医严重西化,疗效下降,市场萎缩等问题十分突出。“在父亲行医以前得病优先找中医的比例高达85%。在父亲行医时代,中医教育被西化的程度高达70%以上,中医的没落被西化的倾向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

太爷爷不仅精于医术,挽回无数患者的生命,更重医德。对后代学医,要求非常严格:他告诉儿女“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之人,一事做不成,要积善成德,不求利益”。要求子孙们学习中医,更要熟读医书经典、博采众长。



针灸科王大夫


初衷是就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工作后是救死扶伤践行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拯救黎民百姓脱离病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