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国人一到中年,就喜欢剪寸头?

温儿儿


我是从40岁开始喜欢理寸头的,以前没有寸头这个叫法,像我这么大岁数的人都知道以前有种发型叫小平头,跟这个有点类似,中年人喜欢剪寸头的原因我分析有以下几点。

1、看着精神。特别适合头发硬的男人剪,理发师就说过我头发硬,适合剪这种头,也好剪。剪完后原本略显邋遢的我马上看着年轻、精神、干净了好多。

2、头皮少了。记得年青的时候留的长发,头油多,头发看着总是油油的,头皮还特别多,有时候掉的衣领上白花花一片。自从剪了寸头后,头发好像透气了,也不显得油腻了,头皮少了许多。

3、省钱。前几年去楼下的美发店理发,女老板说给你推个最近流行的圆寸。说着拿出电推子套上尺寸模具,从后往前推,没三分钟推好了,收费15元,我一看这钱也太好挣了吧,就在网上买了个电推子,到家洗澡时照着镜子就给自己推开了,推出来的样子也很好看,不比女老板推的差,用个几次就把电推子的钱省出来了。

4、隐藏白发。进入中年的男性从两鬓开始长白发,如果留长发这个地方的白发显得整个人都很老相,无形中把人的年龄增大了几岁。剪寸头后,两鬓的头发几乎推净了,人看着就年青好多。

5、便于打理。中年人忙于工作和生活,惜时如金,头发长了很不方便,尤其是早上起床头发乱蓬蓬的,收拾都得半天,有时还得用上电吹风。剪了寸头后,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头发上喷点水,梳子稍微一梳,一个帅气、精干的棒小伙就站在镜子前,心情别提有多好了。

总之,寸头在改变中年人外貌的同时也有省时、省钱的功能,现在理发店基本上给男性剪的都是寸头了。


上官天竹


年轻时喜欢留长发,觉得帅气和飘逸,如今四十多了,压力也大了,没有那个时间去打理了。觉得理板寸特别方便。洗头发的时候那个简单[捂脸][捂脸][捂脸],超爽……




08阿冰


86年的虎,23岁前全部长头发,还搞颜色,烟花烫啥的都弄过!后来醒悟了,感觉钱才是硬道理,这头型从24岁开始就没变过!




营山疯子


首先我发现人到中年留平头的一般都是老百姓,应该说老百姓占多数,政府工作人员还真不多,也可能公务员群体到了中年头发少的比较多吧,个人观点,勿喷。我本人自从当兵后一直到现在马上五十岁了,一直保持平头,感觉长头发会很难受,再者现在人到五十左右基本上头发白了一半了,长的头发更明显。


人在旅途53698


倒不是故意剪寸头,而是因为每周至少4-5次的羽毛球运动,大汗淋漓时只有寸头才是最好的发型。另外年近六旬的男人多多少少有点白头发,剪寸头后就基本上看不出白头发了。




顶哥


俺大学那时,两个徳行:杜丘板寸、干净利落;要不就长发飘曳、甩头攻门。而同窗上铺师哥师弟的发型预约排队捯饬,少说得有一个排。没啥人给俺弄呀,只好自个儿不时修剪一下正面,一年到头能省点碎银还少生点气……记得大学入学前路上,因高烧不止于是半路下火车先到外婆家调养,好转后让外婆陪我到街上理发,结果是每一个理发铺的生意都照顾了一回却几乎成了个光头强,把老外婆给折腾了个够呛的样子,成了最后一面的记忆。工作后为人师表了,那长发飘拽的少年自然一去不返。买把电推子,凭手感和镜子,自吹的奥运冲锋四面光板寸一直时髦到半百的今天。再油腻掉发,俺打死也不整那种腐败份子一缕地包天的揍相,彻底光头强省电得嘞。


给穿山甲先生添点堵


年轻时候都说我像金城武,当然我得把自己整的走在马路上女人都盯着我看了。现在岁数大了,加上我吃喝不节制,运动不多,人胖了,头顶头发也少了,跟演东北一家人的李琦似的了,干脆把头发剃光,留了胡子,现在走在路上,小姑娘根本就不看我,顶多扫地的五十多岁老大妈偶尔看看我,然后跟我说:大哥,麻烦让一下,我扫地。马得我才四十多岁喊我大哥!



南京胡子大叔


20来岁就开始寸头了,十八岁后就白头发太多了,现在基本全推光,想留也没得留,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还是白的。小时候就知道这几根头发保不住,家族里都是地中海,遗传了爸爸的掉头发和妈妈的白头发,希望孩子头发不要像我,茂盛也是一种羡慕,烫发一直想试一下,可是一直没机会。无奈,等过十年五十就一直光头算了。


海大电器


哈哈哈哈 我各种长发款都留过以后, 偶尔也会觉得那些短发的男生为啥面部五官感觉更立体呢?一次换了新发型师下手狠了,头发最后剪成圆寸,我还没来得及好好端详是好是坏就去上班,我一女同事惊呼我是不是去整容了[捂脸],从此我就开始留短发了,重点是真的不需要花时间去做发型,而且我真的很讨厌各种黏黏的发胶发蜡发油…………圆满[呲牙]





这一夜3


人到中年,不会像年轻时在注重帅气,更多考虑的是实际感受,我从30多岁开始长白发,不到40岁开始染发,那时候考虑到工作环境,更注重周边人的感受,染次发很费时间我真的讨厌,现在染发价格又一路飘升, 从过去十元到五十元不等,寸发又能掩饰一定的白发,对健康也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中年更懂得活出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