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如何入門?尤其是如何把脈?

-零度易水寒-


首先,學一些簡易辨別病症的方法,比如簡易體檢。

然後,熟讀把脈訣背熟透,找個市場或者人多的地方擺個義診攤,完全免費那種,上來就把脈。

最後,就是日積月累的實踐來一一驗證理論,待到你完全掌握的時候就算出師。

中醫從來都是實踐出來的真理。


神奇的懶人


學中醫的問題,自己慢慢加油吧。這裡只說把脈,確切點說叫“診脈”,屬於“切診”。

清朝江筆華有《診脈歌》:“病人雙腕,高骨定為關,寸脈量虎口,尺脈準臂彎,左寸心包絡,左關膽與肝,左尺司何職,膀胱腎餘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屬右關,要知大腸腎,右尺自昭然……”——挺好,但不完全準確。

診脈部位實際上有三種,遍診、三部診、寸口診。大致上,寸口診所多為人知,但實際上歷代醫家及流派說法不一,目前臨床常用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左尺候腎與小腹;右尺候腎與大腹。

遍診為“三部九候”,頭、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比較麻煩,現實中較少應用。

三部診,即頸部以人迎,雙上肢的寸口和雙足背的趺陽三脈,分候胃氣與十二經之氣。亦有加診太溪以候腎氣。

以最常見的寸口診來說,需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伸出手臂置於心臟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順。

診成人脈與小兒脈有所不同。這裡也把小兒診脈省略。

成人脈,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橈骨莖突)部位的橈動脈定關,繼續以食指在關前(遠心端)定寸,然後用無名指在關後(近心端)定尺。

正常脈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強不弱,不快不慢,均勻和緩,節律整齊,又稱為平脈或緩脈。平脈至數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間四至五次;相當於72~80次,節律、強弱一致。

異常脈象,這裡逐一簡單介紹:

1、浮脈

脈搏呈現部位淺。需輕,重按反覺稍減。此多屬外感表證,浮緊為表寒,浮數為表熱,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但也有久病體虛或陰虛陽無所依,浮陽外越而呈現浮而無力的虛脈。常見於傷風感冒等傳染病初期。

2、沉脈

脈搏顯現部位深。需重按。此脈主裡證,沉而有力為裡實,沉而無力為裡虛,沉遲為裡寒,沉數為裡熱,沉澀為氣滯血瘀,常見於水腫、腹痛,久病及多種虛弱性疾病。

3、伏脈

比沉脈顯現部位更深,按時需比按沉脈更重。多為邪氣內閉、劇烈疼痛、厥證。

4、遲脈

脈搏次數少,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證,遲而有力為冷積(陽虛陰盛),遲而無力為虛寒證,常見於心氣虛證等。

5、數脈

脈膊次數多,一息六至以上。主熱證,浮數為表熱,沉數為裡熱,洪數為實熱,細數為虛熱,弦數多為肝火旺,數而無力也可見於氣虛證。

6、疾脈

一息七、八至,多屬陽氣極盛,陰氣欲竭,或元氣將脫的重證。

7、滑脈

脈象如珠滾動,多屬邪盛,痰食內滯。氣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時可見此脈,婦女妊娠時多見此脈,病脈則多見於痰飲、食滯、瘀血、實熱,如各種炎症,消化不良,實證閉經、惡性腫瘤等。

8、澀脈

脈象澀滯有刮連感。多屬精虧、血少、氣滯、血瘀,常見於貧血、失血、產後及血瘀等疾患。

9、弦脈

脈挺直而長,如按弓弦,有勁有彈力,脈管的硬度大。主氣鬱,肝膽病證及痛證。常見於外感少陽證,肝病,膽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及各種疼痛病證。

10、緊脈

脈跳有力之餘,有絞轉收縮感。主寒證,痛證及宿食。見於外感風寒、劇痛等。

11、緩脈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強不弱,脈來和緩,脈的硬度、張力適中,是有胃氣的正常脈象,見於健康人。病脈則見於溼重,或病後復元。

12、洪脈

脈來感覺明顯,但去時有衰退感,脈形寬,波動大。主熱證,陽熱亢盛。常見於高熱病人。

13、大脈

脈形寬,波動大,但無來盛去衰之感,多是病勢進展之象。

14、細脈

脈象如摸絲線,脈形窄,波動小。主虛證。常見於諸虛勞損,慢性病患者。

15、小脈

主病與細脈同。

16、促脈

脈搏快有不規則的間歇。為陽盛熱實,或氣血痰食停滯,見於氣血痰食瘀滯,腫痛,諸實熱證。脈細促而無力,多為虛脫之象。

17、結脈

脈搏慢而不規則的間歇。為陰盛寒積或氣血瘀滯,見於氣滯血瘀,痰結食積,症積、疝痛等。結而無力為氣血虛衰,見於虛勞久病及各類心臟病所致的心律不齊。

18、代脈

脈搏呈有規律的間歇,脈搏動到一定至數歇止一次,歇止時間較長,為髒氣衰微之徵象,可見於心律失常的二聯律,三聯律等。

事實上,臨床多見的脈象都是複合脈,也就是說,同時表現出不止一種脈象,如浮緊、浮數、沉遲、沉細數等,其臨床意義一般是組成相兼脈的各單一脈主病的總合,如浮緊脈主表寒證;浮數脈主表熱證、沉遲脈主裡寒證;沉細數脈主裡虛熱證等等。

診脈時,診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脈象,才能進一步辨別異常脈象。並且,在診視疾病時,不僅要辨病因、病位、病機,而且還必須瞭解患者正氣的盛衰進退,以判斷疾病的預後。

脈診並不能作為獨立的辨證依據。一般來說,至少要配合舌診。脈診的學習,都是靠實踐。所以,初期學習中醫,尤其又不具備練習脈診的條件的話,脈診並非為學習中醫的第一要務。


純鈞LHGR


我不談脈理,有很多書在說,如難經,瀕湖脈絕,診家正眼,三指禪等等,上網一問,好多這樣子的專注。

號脈講靈性感覺,講氣感。所以,我只紹介,號脈如何練氣感。

先預備桌子,椅子,小米(糧食),一個月後預備2張薄紙。

找個安靜的屋子,環境好些(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可遇不可求))

桌子放好,撒上少許小米,安靜的坐於桌前,深呼吸三次,平心靜氣一分鐘。

先練右手,以食中無名指的指目處(指尖與指肚的交會處),輕輕按於小米之上,閉目,細心體會,小米之圓潤,質感,體積,面積,個數等,最少堅持半月,每天少則20分鐘,不要超過45分鐘。當指下有清晰的感覺後,進行下一階段,小米上鋪一層薄紙,再來第一階段的感覺,當指下有清晰的感覺後,再鋪第二層薄紙,練到指下有清晰的感覺後,第一階段結束,所用時間長短憑個人體會,大概須用三個月。第二階段摸植物藤莖樹幹,體會植物的生命,流感,汁液的流動。第三階段摸人脈,把空餘時間背的脈學書用上。還有其它學問,慢慢學吧。最好再練,太極,八段錦,易筋經等氣功,來增強氣感。


緣聚緣散是空幻雲夢


如何把脈。

中醫診斷,望聞問切,切就包括把脈,在四診之末。望診,聞診,問診包括很多,過去有個張景嶽老先生專講問診,問寒熱,問大小便,問頭身,是否頭痛,身痛,有汗無汗,問飲食,問胸,問服過何藥,效果如何。有人說一號脈就知,是不全面的。

關於切脈,發展到獨取寸口,掌後高骨為關部,到肘為一尺,只號關前一寸,掌後高骨到魚際穴位是一寸,只號九分,號這一寸九分之地。醫生食指在關前號寸部,中指在關,無名指在尺。三個手指各負其責,左寸為心經脈,號心脈的浮,中,沉,左關為肝膽經,左尺為腎。右寸為肺經,右關為脾胃經,右尺為命門。各司其職,。各經有了病,都會影響到六部脈的其中一部。

就是什麼樣的脈象,跳動的次數,四至五至號平和,潤以太息。意思就是象時間年度,三個平年,加上一個潤年。那脈,一息之間總跳四次,跳幾個循環,得有一\\個跳五次的,有人說只跳四次,那是病脈,稱緩脈,瀕湖脈學,“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粘輕風,欲從脈裡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是中風脈的前兆,或中風恢復健康後出現的。六至為數七至極,八脫九死十難活。三至為尺一二敗,兩息一至即雲殂。

再就是浮沉滑澀,浮脈病在表,但重病一出現浮脈是陽氣外脫,不是吉兆。沉脈病在裡,滑為血多氣少,澀為氣多血少。二十八種脈象,浮,沉,遲,數為之則。

這裡邊細節很多,人和人之間有差別。還有個高的人三個手指離遠點。個矮的三個手指要密,離近些。

在這裡只是支離破碎講些道理,想學,得讀書,一頁一頁地學,一章一章地學,還要跟師傅學,看病關係人的健康,關係性命,來不得半點馬虎。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以掌後高骨橈骨下開始,寸關尺三部,三部分九侯,浮中沉三部,高大的人布指疏,矮小者布指密。脈象28種,脈象是指下的感覺,切脈後自己會有種指感,形成一個畫面。虛實表裡寒熱。浮脈主表,輕取即得,浮脈如按水種的木頭,輕輕一按就不動了,重按就跑了。沉脈主裡。熟記28種脈象。指感要牢。脈象是最重要的。中醫要結合五行,五色,五味。醫易同根同原。醫生的老師是皇帝,醫始祖,本岐黃。黃帝和岐兩個在一起下棋,討論天象,地支,陰陽五行,最後又談到人體。五臟六府。中醫要望聞問切,最後才是切脈。看形態,聞氣味,問情況,然後切脈。所謂臉是人的晴雨表,一個人的臉色代表一個人的形態,觀氣色,臉紅,發黑,發青,問什麼,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籠八渴伴睡眠,婦女順問經產帶,小兒痘疹是否見。簡單說比如你說口苦,口苦是肝膽溼熱,開一個龍膽瀉肝丸就好了,口甜,口酸,口臭,都是代表一個部位有損,這叫對症。中醫要對症,對症一口湯,不對症用船裝。辨症施治。脈象切準,用藥要精,中醫博大精神,要悟。中醫是多學科的集合。天文地理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無一不涵蓋,包含萬物。中醫講天人相宜,和道家五術相通,道家五術是山醫(易)命相卜,山好理解,山加一個人,就是一個字仙。仙是道家的最終目標,得道成仙。仙風道骨。易和醫也好理解,道家是中國的士生土長的東西,中國有道佛儒之說。先說道,最早的是道土煉丹,那個時期的道土都會點醫術治病救人。煉丹是為了長生不老,這個不敢苟同,煉丹要用到藥物,礦物,選材,去毒,這是中醫的炮製法,後面的命相卜就不了,算命看相占卜跑江湖的把戲。迴歸主題,切脈只是一種方式,只有做到三部九侯,才能切察脈象,結合四診。成了名醫要終於一生。古人學四書五經讀黃帝內經,還有一句話是不為良相,即為良醫。有一個太守,自己去查。還有一個朱丹溪,四十五始,終成大家。天資聰慧


淺藍色的天空12


學中醫,首先要找對學習方向,如果直接用大中專院教材及脈學,會把人學的暈頭轉向。中醫,辯陰陽,是治病的根。想學懂辯陰陽,有一本張存悌寫的《火神派探討》的中醫書籍是學習的第一本書。辯明瞭陰陽,就是找對方向,步入中醫學習的坦途。


用戶629765828水墨話


把脈要找有經驗的老中醫手把手的教!最好不要找教授專家類!他們不一定會看脈的!沒有高人手把手教你的話你就是能把脈訣倒背如流也屁用沒有的!


鵝卵石176501701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d3a30001e46307f300c4\

醫藥行業工作者


中醫非三年五載而成。應從初中畢業後學起,學十幾年,。


滄海182806982


都是半瓶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