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女子的髮飾都是怎樣的?

駐足小站看歷史


近些年的古裝劇中,清朝宮廷劇獨樹一幟,風頭正盛。相比較於古裝仙俠劇,清朝宮廷劇憑藉著對於歷史場景、宮廷生活禮俗,人物服飾特點的高度還原,以及宮中女性一生的愛恨情仇,成為了當下最火熱的影視作品之一。自從清朝宮廷劇問世以來,從早些年的《末代皇帝》、《還珠格格》,到近兩年總是被拿出來相提並論的《延禧攻略》、《如懿傳》,觀眾們會發現清朝男子的髮飾幾乎沒有發生過較大變化,然而清朝女子的髮飾卻一直在不斷的改變。既然清朝女子髮飾如此多變,那麼她們的髮飾究竟是怎樣的呢?

清朝初年女子髮式

頭飾文化是服飾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幾乎每個民族、每個朝代都具有其極具民族代表性和文化代表性的髮飾頭飾裝扮。尤其是清代宮廷女性,作為整個滿族貴族的代表群體,她們的髮飾文化,既體現了滿族獨特的審美眼光,又體現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髮飾特點。由於當今觀眾對於清朝髮飾頭飾的瞭解,基本上只源於影視作品,只可惜影視劇並不能高度精準的還原清朝髮式造型,反而會導致人們對於髮飾文化形成固有的錯誤認知。

清代的髮式造型十分精美,在我國古代頭飾中更是有這種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準確瞭解清代女子髮飾,其實就是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雖然滿族的名稱在明代末年才開始出現,但是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的肅慎人,他們才是滿足的最早祖先。在清朝入關以前,滿族人其實就是女真人後裔,因此他們的服裝自然延續了女真族的服飾習俗。女真族在入關以前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他們以狩獵、遊牧文明為主,這一時期女子的髮飾是簡單的結髮為辮,方便她們騎馬射獵。

清軍入關以後,在長一段的時間裡,女子髮型並沒有發生巨大變化,仍然保持著女真族最傳統的“辮髮盤髻”。由於冠服禮儀的出現,滿族女性開始在重大典禮時佩戴發冠、鈿子,為了佩戴朝冠,女性要將原來的盤髻辮子梳成軟翅頭,這種髮型就是清朝中後期最流行的“兩把頭”的雛形。所以頗具實用性的“兩把頭”,其實是滿族女性為了適應新的服飾禮儀制度的改變,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新型髮式。

清朝中期女子髮式

發展到清朝中期,滿族婦女髮式,由原來的實用型向美觀型轉變。在清朝《舊京瑣記》中有記載,康熙乾隆時期,最為盛行的女性發飾為“兩把頭”,書中寫到:“唯府內旗下婦裝,梳髮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兩把頭。”這種髮式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女性的愛美之心,因為女性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兩把頭的髮髻上插以珠釵、絨花作為裝飾。不過兩把頭用女子的真髮梳成,所以難以佩戴大量的髮飾,因此“架子頭”應運而生。

“架子頭”與“兩把頭”的不同之處在於,女子梳頭的時候,會在兩把頭的髮髻之間放置一個細鐵絲做成的三角架,隨後在將頭髮纏繞在鐵絲架上,這樣一來,可以佩戴珠翠、鮮花等裝飾品的髮髻面積變大,女子可以更加隨心所欲的裝飾髮式。因為脖子後面還是會有碎髮遺留,無法全部纏繞在鐵絲架上,滿族女性就講腦後餘發採用特殊方法梳成燕尾,如此一來,髮型就會更加美觀多樣。《延禧攻略》中的女性發式,其實非常符合清乾隆年間的髮型特點。

清朝末年女子髮式

經歷過康乾盛世的繁華後,清朝迎來了逐步走向衰敗的清朝末期。這個時候的紫禁城,奢靡之風漸起,女性的審美情趣發生了巨大轉變。滿族貴族女性覺得,原先的架子頭無法滿足她們想要在髮髻上裝有更多髮飾的心意,所以宮廷女性開始梳越來越大、越來越高的髮髻,這種髮型就被稱之為“大拉翅”、“旗頭”。大拉翅主要流行於清朝末年中後期,因為這種髮型倍受慈禧太后喜愛,導致滿清貴族爭相模仿。

因為大拉翅的髮型足夠大,所以它將女性的裝飾之心發揮到了極致。在這種髮髻的正面,會裝上一朵格外精美的鮮花,周圍再用絹花珠翠作為點綴;為了繼續增加頭飾的美觀型,女子也會用青紗、流蘇等較為輕盈靈動的裝飾物點綴於髮髻上。如此以來,大拉翅就越發耀眼奪目,由於這種旗頭裝飾物太多,導致了宮廷女性必須時刻保持端莊直立的姿態,這種髮型確實從一定程度上讓清代宮廷女性越發具有典雅氣質。《還珠格格》中的髮飾其實就是大拉翅,但是服裝師顯然搞錯了這種髮飾的誕生時間,因為乾隆年間根本不可能出現大拉翅。

清朝女性頭飾之精美

清朝女子的髮式不僅具有獨特性、民族性,滿族女性用來裝飾髮式的頭飾,也是我國傳統頭飾文化的代表。比如用來體現身份地位、階級等級的清代女冠,其造型十分獨特,一般只有當滿足貴族女性參加祭祀活動時,才會佩戴朝冠。朝冠有冬、夏之分,上面裝有大量的黃金珠寶,按照皇后妃子的品階不同,朝冠上的寶石數量也全然不同,由於這種髮飾只在特定的場合出現,而且只有清代后妃可以佩戴,所以它算不上清代的普通髮飾。

另一種備受滿族貴族婦女喜歡的頭飾裝飾為“鈿子”,鈿子按照其功能不同,分為鳳鈿和常服鈿。鳳鈿一般只出現在婚禮、節慶日上,而常服鈿平日生活中也可佩戴。鈿子上鑲嵌的鈿花數量與材質也是有講究的,寶石、翡翠、珊瑚等鈿花材質都有著不同寓意的象徵,因此鈿花在清代女性的頭飾之中非常受歡迎。如若女性覺得光帶鈿花極為單調,她們還會在鈿花周圍裝飾珠釵、流蘇穗子等物增加頭飾美感。

最後再來說說,大拉翅上的頭花,影視劇中“頭花”的材質其實就是以塑料假花為主,但是清代宮廷女性所使用的頭花,是採用鮮花,絹花,絨花等材料製造而成。頭花之所以會如此受歡迎,一是由於女性對於美的追求,二是源於滿族宗教信仰中就有戴花習俗,滿族人認為鮮花可以為他們祈求平安、驅魔辟邪。所以滿足女性在選帶頭花之時,也會挑選一些顏色豔麗,香味濃重的花朵。由於鮮花的保存時間較短,為了能夠讓頭花反覆使用,以蠶絲、絨絹為材料的絹花便出現了。從清朝女子髮式的轉變,再到女子頭飾的精美,可以看到清朝宮廷女性對於頭飾裝飾性有著極致追求。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清代女性頭飾設計研究》

《滿族服飾文化變遷研究》

《清代宮廷女性頭飾元素創新設計應用》


藤樹先生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

秦朝女子裝備

魏晉南北朝女子裝扮

漢朝女子裝扮

唐朝女子裝扮

宋朝女子裝扮

元朝女子裝扮

明朝女子裝扮

清朝女子裝扮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科普道人


不管哪朝哪代,流行風向都是變化著的。清朝女子的髮飾也一樣,初期和末期絕對不同,下面就分別說一說。

清朝在女真時期女子的髮飾很簡單,基本上就是編成辮子盤在頭上,或者包頭,乾淨利落。想也知道,滿清原是遊牧民族,男女老少都上得了馬打得了獵,要是像電視上那樣滿頭珠環,跑兩步就顛散了吧,那時女子的髮飾基本上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用少量的飾品:

等到努爾哈赤建立金國以後,各方面就講究起來了,女子的髮飾有了變化。為了配合朝冠,開始將髮髻放開,形成了滿族女子常用的髮型,也就是俗稱的小兩把頭,那時還比較節儉,是用真髮梳的,有儀式的時候用鮮花裝飾而不用金銀珠寶,家常就把頭髮壓得更扁,方便做事。

康熙時期,髮型花樣多了起來,所用首飾也越來越多。

到乾隆中期,有人發明了“發架”,這是因為自己的發頭不夠用了,承受不了那麼多首飾,索性直接在頭上戴個發架,把首飾都插帶在發架上,這應該算是義肢的一種吧,哈哈。

嘉慶時期,發展成了“一字頭”和“如意頭”等等,首飾戴得更多,假髮也用得更多。

道光時期,出現了六角形的發架,傳聞是孝全皇后發明的,兩把頭變成了架子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女子頭上的假髮和首飾越來越多,但後來還是不滿足了,有人發明了“大拉翅”,這其實是一種扇形的發冠,不在乎髮量多少,戴的時候把它套在兩把頭做出的髮髻之上。

光緒時期,旗頭出現了。這是在“大拉翅”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正面裝飾一些花朵首飾等等,側面懸掛一些流蘇或首飾。。。。。。為了漂亮,女同胞們豁出去了!

(末代皇后婉容的正式裝束)

所以,大家如果在清朝中前期的電視上看到大拉翅或旗頭,那都是騙人的,劇組在把觀眾的智商放在地上摩擦摩擦。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說到髮飾,清朝時期真是差的遠,不論是男是女,都無法和前朝以往相比。但是呢,在電影電視中,我們看的最多的古裝劇還是清朝的,男人留著大粗辮,精神抖擻,高視闊步,女人呢是大旗頭,有金釵銀簪,甚至還有各種掛墜,一個字“美”,實際上可不是這樣的,至少在前期中期是沒有的,我們看劇歸看劇,有些問題還是需要明白的。

簡單的說,在清朝前期,沒有美觀的概念,就是把頭髮盤起,很任性的盤起就行了,甚至盤都沒有,直接捲起來包在頭上,你能想象下那種畫面嗎,是沒有美觀可言的,更沒有裝飾類的附帶。

再後來,稍好轉了一些,具體體現在對於頭髮的“盤”上,更細心,花樣也多了一些,不過沒有大的變動,也不允許有大的變動,同時呢頭髮上多了一些裝飾,配飾之類的,看上去呢自然是比之前強多的,

道光年間,審美感提高了嗎?女人的髮型開始轉向旗頭了,也就是我們在電視機上看到的,但僅僅是開始轉向,離我們看到的“旗頭”差的還是很遠的,

最後光緒年間,女子髮型算是基本接近電視劇了,這裡簡稱電視劇吧,比如說我們看到的甄嬛傳,這個時候逐漸開始往自己頭上安插各種花飾或其它配飾,繼而一發不可收拾。


行走著believe


大家好,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為了能更好的介紹清代女子的髮飾,筆者先簡單闡述下發飾的產生和發展。

應該說髮飾的起源有的來自勞動(為了勞動方便把頭髮盤起)、有的來自禦寒遮羞、有的為了裝飾悅目,也有的來自於模仿等因素,髮飾的出現是社會基礎和思維基礎雙重作用的結果。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多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大量骨髮簪,這說明至少在4000多年前,人類就產生了審美意識,懂得使用骨簪來整理修飾自己的頭髮。

古人最先發明的應該是簪,簪是古人用來固定髮髻或發冠的長針,在梳頭之後,需要用簪將頭髮定型、固定。釵則是在簪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到了商代,又產生了珠釵,用珍珠或者象牙在釵上做裝飾,代表美麗和高貴,這一點從一些商代的遺址出土都可以證明;到了先秦時期,則是產生了步搖,它是一種在簪釵上附著貴重金玉首飾的釵,用金銀絲編為花,懸掛玉珠串,隨著主人走動,釵上的玉珠一起搖動,故而取名步搖。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鍊金技術的發展以及精湛冶金工藝的突破,產生了歷史上最精美的髮飾。此時的髮飾,多以吉祥為含義,從動物到植物,從花卉到鳳凰等,多種形態和造型蓬勃發展。可以說它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吉祥、富貴表現得淋漓盡致。


陳列一些清朝女子的髮飾,供大家欣賞!

晚清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

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高一尺,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髮,又摘戴自如。


清代滿族婦女的扁方

與漢時期的長簪有類似作用, 且尺寸也差不多。扁方應該是由長簪演變而來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頭上插一個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插一白銀或白銅小扁方,以示區別。


清宮后妃的頭花


頭花是清宮后妃的主要首飾, 以珠寶鑲嵌而成。后妃喜戴頭花,因花朵大、覆蓋面大,戴在“兩把頭”正中,顯得富麗堂皇。在慈禧的許多畫像、照片中,都能見到她髮髻高聳,頭戴大朵頭花的形象。慈禧不但喜歡珠寶頭花,還喜戴大朵絨花。清宮后妃一年四季都戴絨頭花,以求吉祥。


清宮首飾花簪

將寶石做成的花辨、花蕊的底部鑽上孔, 穿細銅絲,繞成彈性很大的彈簧,輕輕一動,擅擺不停。使飛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杈形象逼真,維妙維肖。戴在女性頭上無疑增加了幾分嬌態美姿。


結束語:在封建社會,女子們對於自己的儀容儀貌是十分講究的,髮飾不僅僅是美的象徵,更多的身份等級的體現,不同的社會階級,梳的髮飾以及佩戴的頭飾都是有區別的,因此美是有代價的!!!


彈指千年


自古女性都是非常愛美的,由於經濟條件比之前好很多,現代女性的髮飾種類很多,還有各種的花樣,當然,髮飾一直都是不斷髮展出來的,在不同的時期都會有不同的樣式,早期的髮飾也有著,古人也是非常講究時髦的,每個王朝的女性都有著不用流行的髮飾。

現代人最為熟悉的就是清朝,畢竟這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距離我們現代也算是非常近,影視劇裡面清朝的戲也非常熱門,在清宮戲裡面,女子髮飾也有著一些特點。

在清朝時期,滿清女子的髮型髮飾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和之前的王朝不一樣,清朝不僅更加接近現代,科技文化發展要更加成熟,它還是以女真政權為主體的王朝,女真人長期生活在遼東等地,和中原地區的文明是不一樣的。可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清朝還是要尊重漢人的習慣,因此在國內,他們會保留滿漢兩種的髮飾習慣,當然,肯定是要以滿人的習慣為主。

在入關之前,他們就有著盤髻的習慣,男女都是一樣盤髻,將自己的頭髮編成一個長辮,在頭頂盤一個圓髻。

清朝女子髮型——兩把頭

清朝女子髮型——兩把頭

兩把頭

這麼做主要是為了方便,等入關之後,他們的習慣也有一些變化,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女性是比較喜歡留兩把頭(上面兩張照片便是清朝女子髮型——兩把頭),這是一種兩個橫長髻的髮型,和抓髻非常相似。左右兩端各紮上一把,既可以用作外出的髮飾,也可以用作家居的髮飾,這種髮飾的特點是非常實用,主要是根據自己的頭髮梳成的,由於兩把抓,平日也很難佩戴什麼貴重的首飾,平民也可以留這樣的髮型。當時的滿族從貴族到平民之間都喜歡留這個髮型。

後來,清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越來越穩固,宮裡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好,自然就會出現一些別的髮型,早期的髮型更多是偏向實用,後來就是偏向美觀。康乾時期清朝國力達到巔峰,條件也越來越好,各地的資源不斷向中央來輸送,皇室生活也開始變得非常奢華,原來的兩把頭已經不實用了,畢竟這個髮型沒有辦法佩戴什麼金銀首飾,顯不出豪華來,況且平民也能用這個頭型,自然就很難彰顯出皇家的威嚴,妃子們想要在自己的頭上戴更多的首飾,於是高髻就開始成為主流的髮型。

高髻

它的出現,也與發架的發明有關,發架是一種特殊的梳頭工具,看起來和眼鏡架差不多,利用它來梳頭,可以梳出各種不同的造型,它可以固定頭髮,高髻的不少髮型都是在發架的基礎上梳出來的。

由於它的出現,髮型也開始變得更加特殊,比如當時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頭髮可以梳成各種花的形狀,上面還可以佩戴著眾多的首飾,宮裡很多妃子都喜歡這種高髻,在宮廷的影響下,外部很多的貴族女子也都開始留這種高髻。

平頭、大拉翅

不過也有一些女性並不喜歡這種高髻,高髻要把自己的頭髮長長盤起來,維持這個髮型是非常難受,一些女子就選擇留平頭,這種頭型較為簡便,很多女性也喜歡這個樣式。在乾隆之後,清朝的國力開始不斷下滑,晚清時期,髮型也就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這個時期流行的髮飾是大拉翅,這個就有些像頭套,主要是一字頭的那種,據說這個東西是慈禧發明的,它取代之前的兩把頭和高髻,成為清宮裡面最流行的髮型,它是一種扇面狀的硬殼,裡面由鐵絲按照自己的頭型來做出骨架,外部用青緞和布罩上。

在我們所看的這些清宮影視劇裡面,宮裡的這些妃子都是這種大拉翅的髮型,比如像《還珠格格》這些劇中她們頭上戴著的那個黑色還有各種花紋的東西。這種髮型綜合性非常好,可以用來裝飾頭部,也可以隨時拿下不影響髮型,也是滿族最經典的髮型。總得來看,雖然滿族女性有這麼多特殊的發明,但總體她們的髮型還是以高髻,平髻為主,只不過是在這些基礎上做一些改造,增加一些別的工具讓髮型變得更好看。

漢族女子的髮飾又是怎樣的?

那麼漢族的女性,一開始還是沿襲著明朝時期的髮飾風格,後來在清朝的影響下,她們的髮飾也有一些變化,其實在古代,真正引導流行風格的還是宮廷,宮裡這些女性常常會拿出一些特殊的髮型或者是什麼化妝品,她們可是天下最為尊貴的女性,自然就有著巨大的號召力,在她們的引導下,民間的流行風格也會因此發生改變。

滿清宮廷的女性基本上都是滿人和蒙古人,一開始宮內和民間的髮飾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後來漢人女子開始模仿宮廷女性的髮飾。

比如像高髻這樣的髮型,都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當然,滿族女子的髮型也有很多是受到漢人的影響,在這種相互影響下,清朝才出現這麼幾類有代表性的髮型。

一般宮裡的這些妃子在不同的場合都會換不同的髮型,畢竟不一樣的日子自己的裝扮也是不一樣的,在一些重大場合的時候,她們會穿上華麗的吉服,這麼好的衣服自然要配上更好的髮飾,此時她們的頭上就會佩戴更多的首飾,看起來就有些太浮誇,在平常生活中她們肯定不會這麼佩戴,否則那能累死人。

清朝的髮飾也是中國歷史中重要的髮飾分類,由於他們的民族文化不同,因此對國內的髮飾風格影響很大。我們現代人有很多的風格都是和清朝時期一樣的,髮飾上,原本漢人傳統的一些髮飾在清朝時期漸漸消失,清政府入關之後,為了防止漢人反抗,也是採取嚴格的文化管控,大肆銷燬之前的漢人文化典籍,強迫漢人剃頭改變自己的衣著風格,民間大部分人都換上了滿族風格的服飾,留起辮子,原本的漢服這些都被廢棄。

隨著清朝衰亡,民國成立,原本的這些傳統髮髻大部分都已經成為歷史。很多人把頭髮辮子看作是清朝的象徵,不少女性都開始留短髮,即便是留長髮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清朝的這些頭型就這麼消失。

當然,現代女性的髮型明顯是要更加合理,畢竟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對自己的頭髮保養也非常重視,一些千奇百怪的髮型也開始出現,不同時期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審美,這就決定現代的流行髮飾和之前必然要有著巨大差距。不過如今女性的一些髮飾風格,與清朝時期還是有些類似,也有一些人追求復古風格,專門會留一些過去的頭型。


貓眼觀史


清朝時,女子的髮飾都是逐漸演變的,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色,現在許多的清宮劇中出現的大拉翅是清後期才出現的。

以下內容長文預警!多!圖!!預!!!警!!!!

滿人是馬背上的民族,男女都會騎射,所以在滿清入關前的清早期,滿人女子的髮式基本上是辮髮盤頭和包頭兩種,這種髮式十分的簡潔利落,適用於騎行等行動快捷的運動。


(孝莊皇后常服袍坐像)

清早期,因為國力尚弱,所以髮式很簡樸,女子常服時,頭上基本少有或者沒有其他的裝飾品。

(康熙孝昭仁皇后常服袍褂坐像)

隨著時間的發展,滿清女子開始在包頭上插一些簡單的髮飾,不過此時的髮飾都是比較簡約的,為了配合女子素色的常服。

後來簡潔的盤頭和包頭髮展成小二把頭,這種髮式將頭髮左右兩邊平分,各扎一把,梳成橫長的髮髻,而且全部用的本人真發,看上去比較的小,只佩戴鮮花,很少佩戴其他髮飾。

(富察皇后劇照)

梳小二把頭,戴鮮花在清朝流行了很久,一直到乾隆時期,孝賢皇后都是隻戴通草,也就是絨花,沒有戴金銀髮飾的。

隨著滿清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發展,滿清女子們為了佩戴更多的金銀珠寶首飾,髮式也從適用型向審美型發展,出現了兩把頭。



(西頂過會圖)

現存的畫像中,最早出現梳兩把頭的女子的是在道光年間《西頂過會圖》。

兩把頭和小二把頭最大的區別是多了發架,扁方。


(清扁方)

小二把頭因為是用本人頭髮梳成,所以髮髻很鬆散,並且十分低垂,這樣根本不適合戴有重量的金銀髮飾,而兩把頭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兩把頭先把發架固定在頭頂上,再把頭髮纏著扁方固定,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有些還會加上假髮。

(清女常服坐像)

因為兩把頭非常好佩戴首飾,所以後宮的嬪妃開始爭奇鬥豔,節儉的咸豐忍不了了,於是對皇后下了一道諭旨:

宮廷之內,樸素為先。朕看皇后及嬪、貴人、常在等,服飾未免過於華麗,殊不合滿洲規矩。是用定製遵行以垂永久。一、簪釵等項,悉用舊樣,不可競尚新奇,亦不準全用點翠。梳頭時,不準戴流蘇、蝴蝶及頭繩、紅穗。戴帽時,不準戴流蘇、蝴蝶,亦不準綴大塊帽花,帽花上不可有流蘇活鑲等件,鈿上花亦同。……梳頭時,只許戴兩支花,戴三支花者,即應懲辦。


(慈安皇后常服站像)

因為咸豐皇帝的要求,所以咸豐是後宮嬪妃的還是比較樸素的。

到了同治時期,妃嬪們的兩把頭上的髮飾就多了起來。


(玫貴妃,春貴人行樂圖)

一直到同治時期時,兩把頭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多了些花樣,兩邊戴花,還會插上簪子,耳挖簪等髮飾。


(同治末年梳兩把頭的清朝婦女)

到了光緒年間,兩把頭的髮髻開始變大,到了光緒末年時,兩把頭出現了後來旗頭的雛形,後面還梳出了燕尾。

旗頭的發展和慈禧太后有關,老年的慈禧頭髮稀少,梳不起高聳的兩把頭,於是開始用緞子做成假的兩把頭。到了清末時,兩把頭演變成了旗頭“大拉翅”。

(珍妃照片)

旗頭上的旗頭板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大,而且旗頭板已經完全沒有頭髮參與了,一般女子都是隻要梳一個髮髻戴上旗頭即可。

(清朝最美格格完顏童記)

而大拉翅上帶有巨大無比的花朵的旗頭應該出現在清朝滅亡後的溥儀小朝廷。

(婉容 左和文繡 右)

(溥儀及婉容等人大合照)

大花旗頭是清朝滅亡後滿清女子最後的倔強了。

鈿子和朝冠

滿清入關後,建立了完整的禮儀制度,規定女子在喜慶的日子要穿吉服,戴吉服冠,而大的典禮和祭祀要穿朝服,戴朝冠。

冠服制度只規定在冬季穿吉服時需要帶吉服冠,所以夏日時,嬪妃們基本上是戴鈿子。



(清早期女吉服坐像)

清早期崇尚節儉,所以即使是在節日裡穿吉服時,髮飾也沒有太多。

後來隨著時間慢慢演變成了鈿子。也正是為了佩戴鈿子,所以才會演變出小二把頭。

清中期的鈿子還是比較的簡約的。

(清末新婚的旗人女子)

到了清朝末期開始變得越來越龐大。

(民國旗人家庭大婚)

到了民國時,旗人女子戴的鈿子彷彿是一座大山了。

而朝冠是在穿朝服時所佩戴,比如重大祭祀和典禮等場合。

(清乾隆令妃畫像)

(婉容,文繡大婚朝服像)

清朝女子們所梳的髮式,雖然在今天早已不再流行,但其永遠屬於我國的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審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