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日本联合舰队击沉英国的运兵船英国有没有什么反应?

WOTB黑豹2


由于甲午战争时期英国已经有意扶持日本在远东对抗俄国,因此在高升号事件上采取了偏袒日本的做法。


丰岛海战示意图

1894年7月21日,清政府雇用了英国商船爱仁、飞鲸、高升运送清军士兵前往牙山,丁汝昌派出济远、广乙、威远前往护航。得到消息的日本海军随即派出吉野、秋津洲、浪速在丰岛不宣而战,发动了进攻。

在战斗中广乙重伤搁浅,济远不敌而逃,运输船操江被日军俘虏,而高升号上的北塘防军官兵1116人因为不愿意投降,表示除非返回大沽,否则宁可拼死一战。日本海军浪速号开炮将高升号击沉。

由于此时中日尚未正式宣战,日本海军击沉了一艘运载清军士兵的英国商船一时让日本政府有些被动。李鸿章也一度认为这会促使英国干涉。

浪速号巡洋舰

为了避免英国干涉,日本政府一面下令立即对浪速号上的官兵、高升号上英国船长和大副、其他相关人员的证言进行整理,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未外交斡旋做准备。一面主动约见英国公使,保证配合英国调查,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拨出专款收买西方舆论,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舆论影响。

日本的这一系列做法确实在外交上争取到了主动,然而更重要的是此时英国也并不愿意因此事介入中日战争。

被日本俘虏的操江号

对于英国来说,一直有意在亚洲扶持一个国家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早期英国认为只有清政府才具备这个实力,因此有意和清政府结盟。然而清政府内保守势力强大,即使李鸿章等人也对英国抱有戒心,主张利用英俄矛盾“以夷制夷”,因此一直没有做出积极回应。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力日渐上升,而且日本全力西化的方针也让英国更为欣赏。因此英国逐步就把结盟对象转成了日本,日本深知自己国力有限,也有意借助英国之力。在1894年7月16日,日本和英国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两国的关系得到大幅度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认为日本海军在击沉高升号前,双方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因此日本海军有权将其扣留或者击沉,相关损失由清政府承担,做出了对日本有利的判决,李鸿章的如意算盘落空。

搁浅自毁以后的广乙


不沉的经远


引言:“公元1894年7月25日(大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27年),清政府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从塘沽启航, 运送中国士兵前往朝鲜牙山,在丰岛附近海面被埋伏的日本巡洋舰浪速号悍然击沉,致使船上近千名官兵殉难。这就是著名的高升号事件。


事件经过:

高升号于1894年7月20日由中国上海驶抵天津大沽口,被清政府租用专门用来运送陆军援朝。1894年7月23日十时高升号起锚从塘沽开往朝鲜牙山。1894年7月25日凌晨,先期完成护航任务的北洋海军济远、广乙两舰,从朝鲜牙山返回旅顺,取道丰岛西北海面时,突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拦截围攻。此时,运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也恰巧驶进海战事发海面,立即也遭到日舰无理粗暴的拦截,并于当日下午1时被击沉,船上近千名官兵殉难。此事即是著名的高升号事件。高升号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开端,也被认为是清王朝崩溃的开始。

高升号运送了淮军的仁字军两营二哨,共1116人,行营炮十二门及大量枪支、弹药,据掌握的历史资料高升号还可能装载了600吨上下约合8800万美元的银锭(即可能为援朝部队的饷银),所以根据它所运载的人员数量以及货物重量推测高升号在当时应该是一艘排水量在3000吨左右的大型运输船。

高升号事件中,871名江淮子弟是李鸿章所部淮军多年经炼精锐,他们的遇难相当于此后牙山一役中清军兵力的三分之一。首战不利,这样的惨痛战果,导致了中日双方在朝军事力量的失衡,更在心理上间接打击了清军,士气大为沮丧。公元1894年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此后,清军在朝鲜战场屡战屡败,最终导致甲午战争的战败。


三国的反映:

  • 中国方面:满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噩耗在第二天(1894年7月26日)传到了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处。李鸿章迅速接照见了英国驻天津总领事宝士德,极其强烈地抨击日本人在和平时期炮击中立国船只,希望英国舰队司令对日本人采取断然措施。(宝士德事后评价道,李鸿章“他很善于在日本人侮辱英国一事上‘做文章’”)对于高升号事件,清廷决策层从起先的震惊很快的转向暗自庆幸。 甚至坐视其一厢情愿的“第三国”介入
  • 日本方面:高升号事件发生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下令法制局局长末松按照 “文明国家” 的程序对事件进行调查。从7月27日到正式宣战(8月1日)的一周内,日本进行了大量的证据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日舰浪速号军官、获救的高升号船长和大副的调查笔录,以及其他一些获救者的证词,于8月2日形成了《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这份根本没有中国人参与的单方面报告,形式上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制作完成,在随后英国政府的两次海事审判听证会上大派用场。
  • 同时,陆奥宗光对驻英公使青木周藏作了“危机外交”的具体指示。一方面,要求青木控制好对媒体发布消息的节奏和分寸,一开始先不透露被击没的是一条英国轮船。另一方面,他要求青木向西方列强明确表态,日本将严格按照国际法办事,一旦确定责任在于日本海军,则日本将立即承担所有责任。陆奥本人还亲自向英国驻日公使巴健特重申此点。日本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弄清楚了活跃于英国的媒体哪些是可以被收买的以及收买的价码。事件发生前数日,陆奥就指示青木向路透社暗地里行贿600英镑,以换取路透社对日本的“关照”。以这样强力的“新闻策划”为支撑,青木成功地争取到了一些英国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公开为日本辩护。他在8月4日向本国政府报告英国和德国的舆情动向时,要求再“提供约1000英镑做特工经费”。
  • 8月3日,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John Westlake)在《泰晤士报》上刊文为日本辩护,认为日本击沉高升号是合理合法的行为。他的主要观点有三:一、高升号是为中国军方提供服务,这是一种敌对行为,不可以获得英国国旗和船籍的保护;二、不能因双方未宣战而禁止日本将高升号视为敌船。韦斯特莱克认为战争当然最好先有正式的宣战手续,但在实践中却往往相反,很难做到;高升号已经在从事敌对活动,已非中立;三、日本能够证明高升号的清军是开赴朝鲜应对日本军队的,这毫无疑问是敌对行为,日本将其击沉的确有军事上的需要。
  • 8月6日,《泰晤士报》又刊登了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Thomas Holland)同样论调的文章。他认为:即使没有正式的宣战,战争状态也已经存在了;当日本军官用武力威胁高升号服从其命令时,作为中立国公民的高升号船长、其也已充分了解到了战争的存在;这样,不仅敌对双方、而且中立方均明了战争的存在,宣战的义务也算完成。况且,高升号从事的是带敌对性的地面作战部队的运送,高升号应该清楚地知道这样完全会被日本军队拦截并作为战利品而被缴获,因此,日本不需要向英国道歉,也不需要向高升号的船东、或那些罹难的欧洲船员的亲属道歉或赔偿。
  • 1894年8月12日,长崎的第一次听证会结束,结论对日本相当有利,大长了日本人的自信。8月14日,陆奥向驻英公使青木发出《关于高升号事件之训令》,表示高升号本身“非法征募”、违反了女王的中立声明,要求青木向英国“提出强烈抗议”。当日下午,青木即拜访了英国外交部,要求英国政府饬令臣民严守中立。月20日上海举行第二次听证会后,英国几乎全盘接受了日本无错的观点。11月10日,英国官方最终裁定:当时已经存在着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军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 英国方面:高升号的悲剧传回英国后,舆论一片沸腾,群情激奋,要求政府对日本进行报复。此时,巡弋在东亚的英国远东舰队,也做出了不寻常的军事部署: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斐利曼特(Edmund Fremantle)不仅派“红雀”舰前往出事地点进行搜索,更是派遣“射手”舰前往搜寻日本舰队,要向日本舰队问罪。斐里曼特在发给伦敦海军部的电报中建议:“我方应要求立即罢免并拘捕浪速号舰长和那些在两国政府谈判期间指挥军舰卷入事件的高级官员。若不遵从,我应被授权实行报复。最重要的是,应当做些事情以弥补大英旗帜所遭受的侮辱。”尽管当时出于全球战略(主要是对抗俄国南下)的考虑,英国已经决定扶持日本。但因为长期的“传统友谊”,英国军方和民间都还是将中国作为远东的首要合作对象,在中日冲突中,英国舆论一致认为“抗日援华”既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又符合英国的道义责任。斐里曼特随即通报东亚海域内的英国船只,将为他们提供武装护航。与此同时,斐利曼特命令日本舰队停止对英国商船行使搜查权,确保英国商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受到骚扰”。斐里曼特的武装护航计划,引起日本政府的激烈反应。驻伦敦公使青木周藏奉命向英国提出抗议,认为斐利曼特的干预不仅侵害了日本作为交战国的应有权利,更与英国政府中立声明中的条款不符。青木要求英国政府下令撤回斐利曼特的这一要求。

事件影响:

对日本:在高升号事件之前,日本一直试图与英国重新签订条约,力图废止不平等条约。这是明治政府前30年奋斗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条约谈判的关键时刻,日本政府十分担心军方在朝鲜的任何卤莽行动可能将英国逼到敌对面去,前功尽弃。在明治天皇的亲自协调下,直到英国签订了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的次日,日本才决定开战。但此时条约虽已签订,却未换文,因此,日本政府因高升号事件而对军方恼怒亦在情理之中。但英国政府以自己在高升号事件中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对新的伙伴的诚意,英日亲近抗衡俄国。

对中国:高升号事件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全面爆发,很快的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击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在甲午战争之前, 中国还是个在东亚局势中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国。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殖民活动,还是以清朝为中心 ,平衡着各方利益。此战之后,这个老大帝国的丧钟彻底敲响了,慢慢走进入了历史的坟墓中。


木落生花


有反应,英国愤而出兵,日方连忙派人赔礼道歉,安抚了英国人,李鸿章的计策落空了。

当时除了海盗与交战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敢击沉挂有英国国旗的船只,因为当时英国是海洋霸主,也是当时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因此,李鸿章故意用英国商船运兵,逼日方击沉,以便挑起英日战争。

只可惜,英国想让中日单挑,不想参战,然后扶持胜者,在远东牵制沙俄。

后来清朝战败,英国扶持日本,十年后,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打败沙俄,英国扶持日本制衡沙俄的战略获得了成功。



当代曹植


英国当然抗议,并放出些狠话。日本赔礼道歉赔了好些钱。抹平了英国的愤怒。然后专心搞大清了。


华来士1969


英曰同盟,源远流长。一老一幼,宰我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