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哪位古人的书法最好看?为什么?

莫xxxx


若从技法论,我更喜欢王羲之《兰亭序》,若从性情论,我更喜欢颜真卿《祭侄文稿》。下面作分点详细讨论。

第一,书法情怀上,王羲之《兰亭序》技法纯熟,颜真卿《祭侄文稿》情怀激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一场雅集中,乘兴而作的。整体平和中庸,不温不火,技法表现淋漓尽致,从欣赏角度而言,风平浪静,怡然自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祭祀亡侄颜季明之前,所作的祭文稿件。颜真卿写此文稿时,情绪激动,悲伤心切,当时心绪跃然纸上,极具宣泄情怀之能事。

第二,表现技法上,王羲之《兰亭序》更平和规矩,颜真卿《祭侄文稿》更激荡潇洒。《兰亭序》以行楷字体为主,行笔平和,气质秀丽,学习上更容易掌握技法。《祭侄文稿》以行草书为主,行笔连绵、意气起伏,为后世文人书法以抒情表意为主作了示范。

第三,作品书写形式上,王羲之《兰亭序》为双钩本,笔法清晰明了。颜真卿《祭侄文稿》为墨迹本,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情怀。《兰亭序》(冯承素本)乃唐人冯承素双钩本,细致入神的将原作刻画纸上,成为真迹下一等,最能看见魏晋笔法的复制品。《祭侄文稿》乃是草稿,因是草稿,所以书写时毫无拘束,披头乱服,是最能见到唐人笔法的经典原作。

第四,创作章法上,王羲之《兰亭序》行笔自然,平和中正,颜真卿《祭侄文稿》连绵错落,大起大落。《兰亭序》因以行楷字体为主,字与字之间少有黏连,可谓笔断意连。《祭侄文稿》则行书连绵,篇幅交错,视觉冲击力更大,情怀起落跌宕。

第五,墨色变化上,王羲之《兰亭序》更温润平和,而颜真卿《祭侄文稿》则尽显干枯浓淡之变化。纵观《兰亭序》,用墨变化不大,以温润均匀为主,偶有飞白干笔,尽显中庸之道;《祭侄文稿》墨色变化丰富,浓淡干湿,展现了书法墨法的博大精深。

第六,笔法上,王羲之《兰亭序》用笔干净利落,颜真卿《祭侄文稿》多用秃笔逆锋。《兰亭序》用笔非常干净利落,有板有眼,起笔收笔,动作一目了然,线质干净秀气。《祭侄文稿》则多用秃笔,笔法更近篆隶,线质古朴浑厚。

综上所述,是我个人对自己喜欢的两件作品对比论述。








新堂的艺术生活


"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搂着大树不门见森林,这叫偏食。

当然,精选一家,能够做到继承和发扬,也应该算是一条路子。

无论你是认可一家或者是想汲取百家之长,这里面仍然存在着自己的偏好取向问题,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千差万别的。

既便是书法圈子里面的人,认知偏执的人也非常多。看到与自己不是一条路子的都去大加否定,说东道西,批的一无是处。

书法人简单的说应该算是个有文化的人吧,动不动以文人自居,平时满口的温良恭俭让,大谈什么谦虚谨慎,而实际上呢,则完全不是那么一会事。

唉!

不想说了。。











杨炳升66


首推秦朝宰相李相。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传世书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其次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其工篆书,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主要著作有《三坟记》、《怡亭铭并序》、《城隍庙碑》、《易谦卦》、《滑台新驿记》等。第三当推清朝邓石如,名琰,字石如、顽伯,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书文轴》、《篆书中堂》、《游五园诗》等。上述三家我偏好邓石如的小篆,我经常临习邓石如的篆书《千字文》,《弟子规》。我认为邓体小篆结体清丽,修长,线条弹性有力。

小楷主要临习元代赵孟頫和明代文徵明的作品。爱其清秀,亮丽。我意结合两家的特点最后形成自已的风格。








金星753


这个问题这么问这么说欠妥。因为每个人的水平认知不一,喜好不同,追求不同,回答谁最好也不同。对书法稍有深入的,也没有这么说这么问的。正所谓一干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也。

史上真行草隶篆众多书家各有风采,具体看你学书在什么阶段。正书有四大家,看你的兴趣。史上就有颜筋柳骨之说。如果你喜欢正大方劲,敦实厚重,整体挺拔遒劲,那不妨学颜;倘爱好瘦骨有力道,不妨学柳。其他二家喜欢的话也并非不可以学。

学行书,当然首推兰亭了。兰亭序,不仅笔法、墨法、技法高超,关键是字字都是动态的,都仿佛似有生命的律动,这是其他书家难以企及的。有人说文征明的兰亭是被捆绑的舞蹈,董其昌的兰亭是病人的扭腰,对比看此言不虚也。其他的如颜如苏学得也不少。

草书大家也不少。飞龙走凤,动如脱兔,张扬、缠绵、躲避、山夫争道,每每观之,总是热血沸腾,乃至心旷神怡。张芝、张旭、王氏父子、黄庭坚、怀素、赵佶、祝允明、傅山、王铎等各具自家面貌,喜欢哪家,学之可也。






抱一而行


我本人最喜欢“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字不仅仅是美观好看,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风骨,一种气度,一种风韵,一种格调。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所谓“深识书者,唯又观神采,不见字形”,书圣的字却做到了外观与神采的和谐统一,又契合了古人“中庸”之道,书圣以后历代的书法名家和其他学书之人都可以从其汲取营养,无形中王羲之已经成为后世学书人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每个学书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养料。历代书法名家都毫无疑义的将其尊为“书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书法领域却独尊王羲之为“书圣”,可见其在书法领域的重要性和贡献是历代其他书家所无法比拟的。所谓“取法乎上”,本人建议各位书友还是多多研习“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方为上上之策。


慕容長乐


古人书法好的较多,我喜欢草书,所以觉得张旭的书法较好。

张旭 (658--744 )。字伯高,号季明。唐开元吴(今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曾任常熟尉。善书法,以草书为最,时人称为"草圣" 。相传他喜饮酒,常于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甚或用头发沾墨作书,因称"张颠"。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成为笔法放纵,字形繁多变化的"狂草"书体,做到笔未落而意在先,书虽尽而心相连,成为我国狂草书体的奠基人。传说颜真卿曾向他请教楷书。怀素和尚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草书,而以狂草得名,被称为"以狂继颠"或"颠张狂素"。张旭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被唐文宗赞为"三绝"。张旭也能诗,长于七绝。留传下来的书法,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张旭在常熟城区的住地,名醉尉街,沿袭至今。旧居后有洗砚池。另周神庙弄有草圣祠。



东方乡土


个人最喜欢颜真卿,原因如下。

书法绝代风华

颜真卿研习历代书家而自成一体。楷书结构方正,笔力雄浑。用笔看似肥厚不露锋芒,实则外柔内刚铁骨铮铮。如高山巍峨,伟岸端庄,意境高远。

人格光耀千秋

安史之乱爆发时,朝廷猝不及防,陷入混乱。挺身而出者,平原太守颜真卿也。颜真卿一边派人和朝廷联系,一边召集兵勇,发布檄文,讨伐安禄山。据说半个月就召集了20多万士兵,然后统帅起来和安禄山开战了。出于战略考虑,他需要和他哥哥常山太守颜杲卿联系。颜真卿在今天山东德州,颜杲卿在河北正定,一东一西,中间正好是安禄山已占领的区域。为了联络可靠,选择了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充作联络人。常山沦陷后,颜杲卿拒绝投降,先后经历了割舌,剁手等惨无人道的刑罚后惨死。其子颜季明被砍头,三十余口全部被杀,满门忠烈。

面对家族惨变,颜真卿依旧指挥平叛。


二年后,颜真卿写下了追祭侄子颜季明的草稿,就是“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


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奸相卢杞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劝降,朝臣们劝说颜真卿拒绝,颜真卿凛然回答:“圣旨能逃避吗?“。遂至李希烈军中,李希烈扣留颜真卿,反复劝降,被拒绝。一年后,被李希烈缢杀,被杀前大骂李希烈“逆贼”。德宗废朝五日,谥号“文忠”

史载:举朝悲之。


人品与才华,中国人历来更看重人品。作为忠臣、烈士、英雄、书法大家,颜真卿完美达到了字如其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坐标。

颜体,浩然正气。


铁衣


个人比较喜欢颜真卿,尤其喜欢颜真卿《勤礼碑》《郭家庙碑》

颜真卿楷书宽博浑厚,磅礴大气,字里行间透着一种金石之声,庙堂之气。

以篆入楷是颜真卿的首创,也使他成为千百年来中锋用笔的典范。用笔沉稳,行笔挺健,收笔遒劲是颜真卿用笔特点。

横细竖粗,竖短横长,两竖外弓,撇似韧筋,捺如大刀,外圆内方,重心下沉是他的结字特点。

颜楷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以后的书家,好多临摩过他的书法,稍作变化,便成大家。



趣墨缘


吴昌硕的字最好看。他的字单个拎出来你不会觉得有多美,但是每一幅完整的作品都是一气呵成的佳作。

他的书法作品没有匠气,不扭捏,气势磅礴,气息连贯。越到晚年作品越感觉风姿卓绝。吴昌硕作品并不讲究字形结构,作品显风骨,透精神,这个是一般画家不能达到的境界。晚年的行草章法更是有排山倒海之气韵,用墨浓重深厚,书法作品更像一幅重彩画一样写出了大写意的韵味,令书画爱好者在他的字中流连忘返,回味悠长。




临风堂老张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当之无愧。该作品"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兰亭序》为行书帖,是学书人的必临之帖。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王羲之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

行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