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和技术,这部一战电影都是绝对的先驱

对于正痴迷于新生的有声电影的好莱坞各大公司而言,战争片是一个充分利用和表现有声片的长处与优势的一个类型片。试想,如果描摹激战正酣的战斗画面,却没有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那么银幕上的人物和剧情多少会看起来像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假象和游戏,难有战争带给人的那种逼真与震撼感。


而对于战争片来说,刚刚结束十来年的第一次现代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题材。在本片之前3年上映的《翼》(Wings,1927),就以默片的形式呈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


飞机的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正是在一战当中,《翼》就是把视角对准了参战的飞行员。该片也以其出色的空战场面赢得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然而受制于默片的表现力,《翼》的战争场面多少有些失真,缺乏感染力。3年后由路易斯·迈尔斯通导演的《西线无战事》则全面超越了前作,将美国战争片的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论思想和技术,这部一战电影都是绝对的先驱


影片讲述了一名正在学校学习的德国少年保罗,受到沙文主义思想浓厚的老师的“教导”,决定奔赴前线,报效祖国的故事。可真实的战场并不是老师所鼓吹、自己所想象的那个收获荣誉的光辉景象,而只是一片充满饥饿、血腥和死亡的废墟。影片以极度写实的笔调,描写了战争环境的严酷与战斗场面的惨烈。


由于战争的日趋白热化,后方的援助物资日益匮乏,德军的战局逐渐显出难以招架的颓势。此时的保罗也由于负伤回到了家乡。可回来后的他却发现后方的人民根本不了解前方的战况,依然在沙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充满对战争的狂热。


保罗难以忍受眼睁睁地看着和自己一样的大好青年受到蒙蔽去战场上白白送死,于是自己走上讲台,向学生们如实地描述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使学生对战争有一个客观理智的认识。他自己却结束休假重返前线,正当他以为“西线无战事”时,放松地追逐一只美丽的蝴蝶,却不幸被狙击手击中,再也回不去自己的家乡。


论思想和技术,这部一战电影都是绝对的先驱


有著名电影研究者曾说过“几乎所有好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片”,这话虽然不敢说绝对正确,但是纵观整个世界电影史,大体不假。《西线无战事》正是最早表达出反战思想的优秀战争片之一。


本片用写实的笔调和略带忧伤的气质,将战争的残酷无情、对人的摧残和毁灭表现得生动感人。无论把持怎样的政治立场和理念,只要一个人亲身到过战场,就会意识到那是人类所能催生出来的最大罪恶。


论思想和技术,这部一战电影都是绝对的先驱


除了值得称道的反战立场,本片的另外一大贡献在于对声音录制技术的创新与推动。在拍摄《爵士歌手》时,声音是被直接记录在唱片上的。在后期制作时,根据欧仁·劳斯特早已发明的原理把声音制成声带,声音和影像就印在同一卷胶片上面。


但这种方法在拍摄过程中容易造成不便,因为这样一来在拍摄时就要把声音同步录制到胶片上,拍摄过程中就总是需要考虑录音的效果和质量。例如麦克风放置的位置、距离,演员和摄影机总是不能离麦克风太远,摄影机要运动也要大费一番周折,在片场甚至还不时出现工作人员被麦克风的电线绊倒的窘事。


因此,为了拍摄的方便起见,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把声音和画面分别印在不同的胶片上。声带又被分作三条,即台词、伴奏的音乐和音响效果,然后通过剪辑和叠印的办法,把这三条声带再合并印在影片的胶片上去。这样一来,由于声音和画面不是同时摄制,而是后来配上去的,导演和演员的工作开展就和以前一样自如。


论思想和技术,这部一战电影都是绝对的先驱


来自百老汇的导演鲁本·马穆里安在他的《喝彩》(Applause,1929)一片中第一次使用了这种技术。而本片的导演路易斯·迈尔斯通在导演一部名叫《头版新闻》的话剧时,更有效地利用了这种技术。


这部话剧的故事情节是在单一布景中展开的,迈尔斯通为了打破那种令人厌烦、滔滔不绝的对话所产生的单调感,采用摄影机环绕演员不断移动的拍摄方法。这种革新和另一种类似的方法,即有系统地将一个场景分割为各个镜头,并使它具有钟摆般交替节奏感的“正反打镜头”,在对白片中开创了一种典型。


论思想和技术,这部一战电影都是绝对的先驱


在拍摄《西线无战事》时,迈尔斯通将《头版新闻》中所采用的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第一次使用后期混合录音技术。通过运用声音的自然属性,如近大远小,音色差异等,可以使声音的透视关系也呈现在电影中。


这一点对表现真实空间非常重要。《头版新闻》只是一部室内剧,新的录音技术的优势尚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而对于一部场面宏大的战争片而言,这样的录音方法则显得如鱼得水,甚至是不可或缺。


正是得益于这门新技术,导演才能够随心所欲地拍下战争场面,摄影机可以按照导演的意图随意地移动,然后在后期再补进炮火声、机枪声和垂死士兵的呻吟声等。否则,不难想见,采用早先那种同步录音的方式拍摄下来的战争镜头会是多么呆滞生硬。


最终,正是由于高超的技术水准及深刻的反战主题,本片包揽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这也是第一部同时赢得这两项殊荣的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