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前面文章《说“範”、“笵”和“范”》中,我们谈到了

“範”、“笵”和“范”字的本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範”、“笵”和“范”三个字的造字来历。

1、“范”与“範”和“笵”的本义

在谈论“范”与“範”、“笵”的本义前,我们先了解下这三个字的“省音”部分卩或㔾(己)所代表的意义。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范”与“範”、“笵”三个字的“省音”部分都来自于“卩或㔾(己)”,古音为fan(“今为hàn音),类同的还有“氾”、“犯”

今日收录的汉字:「卩」 字形演变如下: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卩」 字形演变

下面「㔾」 字形和「卩」 字形演变相同,卩与㔾(己)为同义: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㔾」 字形演变

卩与㔾(己)始见于甲骨文、后见于篆文,据具体的实象造字,今人释读

其形像符节相合一半的样子

而本人则认为卩或㔾(己),是人字变体,与“邑”字形下“巴”相同;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甲骨文中卩或㔾(己),应该是侧形跪跽之人的形象,跪跽在早期中国历史中比较常见

;按跪,《释名》云:“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阢[wù]也。”即两膝着席,上体耸直之坐法。唯《说文》云:“拜也,从足危声。”段玉裁疑之,谓“所以为拜也”。蹲踞、箕踞及胡坐,固为普通流行之坐法,然文儒之士,每斥以不恭,而常为端正之坐,即跪跽。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跪跽陶俑

卩或㔾(己)在六书中属于象形,甲骨文字形图如下: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字经隶书,形变作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楷书作卩或㔾(己),后世也有少数写作“巳”的(氾、汜相混即来源于此)

“氾”的演变与上面类似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下面是“范”与“範”和“笵”的本义释读。

1.1、“範”字,古代指祖道的祭祀。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範”字演变

《说文》曰:“範軷也。从车,笵省声。读与犯同。”朱骏声通训:「按範軷,祖道之祭也。

古人征伐、巡狩及聘会等大事出行时,必祭祀路神,以免途中遇险阻。《说文》同部“軷”下曰:“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坛四通,树茅以依神,为軷。既祭軷,轹于牲而行,为範軷。”经籍中多用“範軷”,偶亦见有“犯軷”或‘範祓”,皆属通假用法,即假“犯”为“範”,假“祓”为“軷”,正字仍应用“範軷”,用正字始可明确表示“用各有当”。

祖道”,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

设宴送行的礼仪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荆轲别易水》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施帐幔于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公仇称),官属并会。”《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这类习俗在后世仍有流传。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大薛庄祭天地神敬路神仪式

因为早期祭祀过程中,车是主要的祭祀工具,且车辗过祭牲为主要环节,故“範”字、“軷”字之形符为“车”

,由此可见偏旁部首对界定字义类属所体现的科学性。

同样,“範”也不只是笵的省声。“卩或㔾(己)”是行祭拜礼的跪跽人

模具“竹”的袭用,表示出行祭拜有法则、规范的,历代经籍中“範、笵”两字可以通用的。

1.2、“笵”字,本义应是竹制模具的意思。

《说文》曰:“法也。从竹,竹,简书也;笵声。古法有竹刑。”《说文》对“笵”字的解释其实只是它的引申义,其本义应是竹制模具的意思。段玉裁注:“《通俗文》曰:规模曰笵。玄应曰:以土日型,以金曰,以木曰模,以竹

笵。’一物材别也,说与许合。”古人用土、金(铜)、木、竹等材质做成模具,取了型、镕、模、笵四个名称。笵从竹用竹做的模具谓之笵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竹制压饭模

而“竹头下的氾(同泛)也并不单是历来所指的声部。氾主要有两义:

1、地势低下。“有氾下渐泽之壤”(《管子》)。

2、范围特征。“且倘佯而氾观”(《楚辞》)。

凹型模具自然兼具此两义。氾的构成,水比喻范围低于平地的河湖池潭。无㔾(己)同(下用卩代),是人字变体,甲骨文为侧形跪跽人,双膝着席臀坐踵上,双手自然垂放两膝,因此

祭拜之义。笵以材质“竹”与形态“氾”配出亦有其道理。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图一 笵(小篆)图二 卩(甲文)图三 範(小篆)图四 范(小篆)

“笵”遂由具象“模具”义引申推出抽象的模范、规范、标准、法度等词意。

1.3、“范”字,本义为草的一种。

关于范,《说文》解析寥寥几字:“艸也,从艸氾声。”“范”本义是一种草名,但具体指什么草历来无解,草名所用范字亦已湮灭,有待植物学家牵头多学科的考证。

“范”字另一个主要义项是用做地名,并在地名的基础上演变为姓氏用字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范姓”图腾

“范”字作姓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泊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采食于范,遂为范氏。”而《通志·氏族略三》上也记载:“范氏,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衰,奔晋,为范氏。”所以范氏的始祖是迄今4000年以前的圣君唐尧,是帝尧的裔孙刘累的后代,尧的一支子孙,历经虞舜、夏、商、汤诸朝,称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不久被周宜王所灭,当时杜伯的儿子就跑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改姓为士,待到他的曾孙士会的时候,做了晋国的上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

,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

范氏”得姓之始与范武子(士会)有关,而范邑(范县)的来历,则有以下两种说法。

其一,旧言范县所在的濮阳为颛顼氏故墟,舜帝故里,禹贡为兖州之域。夏时,属昆吾国。后顾部落活动范围,称顾城,并建顾国(昆吾之后)。因顾君助夏桀,顾国为商汤所灭,遂为商地,称廪邱。周称秦亭,今范县西部为卫,东部属齐、鲁二国。周定王封晋大夫士会于范地,设“范邑”,以南临范水而得名。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范县位置

其二,《说文解字》释读“范”为草的一种,范邑(范县)作地名,或与此地有“范草”的旧时传说有关。有人认为早期前人造字,不会无缘由地藉“氾”单作范的声部,这里“氾中水”隐匿着范草生长在水边

的答案。生长范草的地方称之为“范”,最早居于范地的氏族称为范氏族,他们拜谒以范草作蓝本的原始图腾和氏族族徽,故“范中氾”有跪拜“卩或㔾(己)”。“范”作地名,应该源自于该地有范草的旧时传说,此说已无法考证,但“范”姓源自地名范是确凿无疑的。百家姓里范氏属大姓系列,范姓区域先秦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汉以后分布到华夏大部分地区。

除此之外,“范”的来历还与昆吾有关,后面文章将会叙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2、“范”与“範”、“笵”在早期的互相通用情况

根据上文对这3个字本义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来阐释它们之间意义的联系。

“範”本义是範軷义。模子、模范、典范等义项本用“笵”,而经籍多假“範”做“笵”。所以“範”本应作“笵”,因为长期假“範”为“笵”,约定俗成,原“笵”的意义便融入“範”字中,但“笵”字主要义项仍然使用。

经籍中除个别义是範軷外,其他皆为“笵”,用之既久,假借意义行而本义湮。比如《玉篇·竹部》範下曰:“音笵,楷式也,与範同。”範下曰:“法也。”即以“範”为“笵”。《汉语大字典》笵下曰:“模子;法则。后作‘範’。”在古代典籍中“範”和“笵”是通用字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在现行简化字中,简体字“范”的繁体是“範”,“笵”定为“範”的异体字。一个“范”字在古代实际就是3个字,而“范”字在古代也假借“範”和“笵”字的主要义项模范、标准、法度等义。其实“范”字头的简化字始见于先秦时代,古籍中“范”通“範”和“笵”的例子很多。例如:《荀子·强国》:“刑(型)范正,金锡美。”这里的“范”就是“範”或者“笵”。《礼记18礼运》:“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郑玄注:“范金,铸作器用。”同书《少仪》也有:“祭左右軌范乃饮。”《尔雅》“範,常也。”陆德明释文:“範,字或作范,同。”杨雄《太玄经》:“矩范之动,成败之效也。”范望注:“

范,法也。範。”同书《太玄经·文》:“鸿文无范。”汉碑中有时也将“範”和“笵”写作“范”,如刘衡碑有“师训之范”的文句。《隶释》注:“以范为範。”司空残碑(缺年月)有:“纳我镕范。”以上各例皆“范”假为“範”和“笵”。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可见,本义为範軷义的“”字,最晚在汉代开始已经同本义为模子引申为模范、标准、法度等义的“范”字开始通用,由于长期假“範”为“范”,约定俗成,原笵的意义便融入範字中,在古代典籍中“範”和“笵”字成为通用字。而本义为一种草在古代还作为地名和姓氏的意义的“范”字,在这些义项也不至于同“範”和“笵”字混淆,但在模子、模范、标准,法度等义项上,“范”字也是最晚从汉代开始时有假“范”为“範”和“範”

3、“范”与“範”、“笵”在造字之初的内在联系

“範”、“笵”和“范”在造字之初,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包括相近的“氾”和“犯”。

“范”和“範”、“笵”的造字来历是什么?

“範”字的声符,《说文》析为“笵省声”。由于语音的变化,许慎为了反映出这些字在汉代的实际读音,因而舍弃“某声”而采用“省声”,由“省声”材料中,我们可以探索某些字音的演变规律。按《说文》,所收“氾、范、笵、範”,均从“㔾(己)”得声,“㔾(己)”字甲、金文未见,小篆隶书始见,上古音为匣纽谈部,今音han,按理既同为从“㔾(己)”得声,早期当为同音或者近似音,但《说文》中之“范、笵”为“氾”,“範”则为“范省声”,说明原从“㔾(己)”得声之“氾、范、笵、範”,因时代变迁,至后世(起码到汉代)已不读为早期之“谈、匣、上”,而读为“谈、滂、去”,韵母相同,声母则由原来的牙音变为唇音,今音fan。

“笵省声”与“读与氾同”起相互补充作用,“读与氾同”为单纯标音,“笵省声”则兼表“㔾(己)、氾”二字由先秦至汉代的音变情况。

另外按许慎“六书”理论的解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也就是说形声字表意部分应是独立的“名”,即字,而音读的声符部分也应是独立的字。这符合形声字是在假借字基础上形成的事实,省声字声符部分残缺不全,不是独立的字所以必须找出其正确的表声旁的字。“範”字形符是“车”,声符必须是“笵”,如减去“範”字中的形旁“车”,剩余部分则不能单独成字,而且又不是实物的象形,不能看作合体象形字,所以“範”字之声符只能是“笵”;相近的“氾”和“犯”类同。

另一方面,古代范与笵、範也有通假情况,不过作地名和姓氏时均使用“范”,从未出现通假。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定为的异体字,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又被简化为范。从此笵、範、范三字被合并成一个范字。所以回归繁体(传统正体)时模范、规范等义用“範”,姓氏、地名的范无繁形,必须仍用“范”。至于古代

“範”“笵”是以职业为罕见姓氏,取铸造器物模型之义,又可以写做“范”,则另说。具体参考前面文章《说“範”、“笵”和“范”》中的论述http://www.toutiao.com/i6790320684993085965/

《说“範”、“笵”和“范”》

《说文解字》

《释名》

《元和姓纂》

《通志》

《汉语大字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