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投資了5個億修復好的雁門關,再看看以前的雁門關……

雁門關是我國內長城的一個關隘,“代山高峻,鳥飛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門,鴻雁往來……因以名焉”。雁門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時期開始,這裡發生了上千次的戰役,是抵禦少數民族進犯中原的一個重要關口。

看看投資了5個億修復好的雁門關,再看看以前的雁門關……

可想而知,這樣一個瀰漫了千年硝煙的地方,留下的一定是滿目瘡痍。

現在人們來到雁門關,看到的都是2009年以後,代縣縣委、縣政府投資了5個億在原來的遺址上重新修復起來的。

看看投資了5個億修復好的雁門關,再看看以前的雁門關……

修復後的雁門關

修復了天險門、地利門、翁城門,復建了甕城長城,建起了官署衙門和雁塔,雁門古道徹底清理出來,鋪設了青石板,砌起了磚垛口,古道兩側進行了生態綠化,復建了鎮邊祠,建起了邊貿街,開設了商號、店鋪和手工作坊……

看看投資了5個億修復好的雁門關,再看看以前的雁門關……

邊貿街

今天的雁門關景區,已經成為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邊塞軍事文化和明清商貿文化旅遊區,2017年榮升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看看投資了5個億修復好的雁門關,再看看以前的雁門關……

可是大家知道雁門關以前是什麼樣子嗎?

以前的雁門關是個苦地方: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種桑榆不種麻;

百里並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杏桃花;

六月雨遇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

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

這首流傳了很久的民謠,就是對雁門關的真實寫照。

以前的雁門關,是我最喜歡給朋友推薦的景點,如果剛好趕上陰天,最好帶點毛毛細雨的時候來到這裡。

印入眼簾的,就是那殘缺的城樓,城樓上飄揚著破損的戰旗,路是土路和石子路,很不平整,兩邊的長城都是夯土的,斷斷續續的,長城上的磚都被老百姓拆下來蓋了自家的房子,院牆和豬圈。

整個村子加上城樓,長城,到處都是殘垣破壁,蒼涼蕭索。這是兩千多年的古戰場留給人的真實感覺,看到這些,你的腦海中會浮現當年冷兵器時期兩軍交接,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場景。

看看投資了5個億修復好的雁門關,再看看以前的雁門關……

修復前的城樓

這個村子叫雁門關村,村民都是當年守城將士的後代,他們一代代生活在這裡,村裡人很少,大多數人都忍受不了生活的貧苦,搬到了別的地方。

所以整個村子留下來6戶人家,二十幾口人,家家都是村幹部。

那些年他們大多數都靠養殖為生,土地非常貧瘠,基本上長不出來什麼東西。他們養羊,養雞。

那個時候來,總會看到成群的羊,每隻羊身上都蓋一個章,家家的顏色都不同,用來區分,所以羊身上蓋章,真的很常見,不足為奇。直至有一次,我看到了一群雞,每隻雞的頭頂,都染了顏色,看到這種神操作,瞬間我就不淡定了……

看看投資了5個億修復好的雁門關,再看看以前的雁門關……

修復後的城樓

在村子裡,有年紀大的奶奶,靠在自己家院牆邊上,賣土雞蛋,玉米,烤紅薯,自己手工納制的鞋墊,遊客們都會圍成一圈,去和老奶奶聊天,拍照,買她的東西。

時代變了,雁門關經過了大的修復,整個煥然一新,城牆上破損的磚都拆掉了,拿新磚砌起來,很高大氣派,老百姓的老房子也拆了,院牆,豬圈都看不到了,替代它們的,是家家都蓋起來新房,被老百姓改成了客棧,農家樂餐廳,小商店……

看看投資了5個億修復好的雁門關,再看看以前的雁門關……

景區的革新,革掉了滄桑,換來了新氣象。老百姓也跟著旅遊的腳步,過上了好日子。這是一件好事情,只是偶爾還會懷念那時的滿目瘡痍:殘缺的城樓,破損的戰旗,賣雞蛋的老奶奶,蓋了章的雞和羊……懷念那些個原汁原味的東西。

有道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景區的修繕是必然的,只有這樣,它才不會隨著風吹日曬雨淋,隨著千年戰火硝煙,慢慢消蝕掉。

脫離了“枯藤老樹昏鴉”,才有更大的機會迎來詩和遠方。

現在的雁門關和以前的雁門關,大家更喜歡哪個呢?歡迎留言討論。文章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更多的關於雁門關的文章,以前有寫過,請關注我查找。如果大家喜歡我的文章,請在下方點贊,收藏,評論,分享一下呦!

舉報/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