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是刘邦的典故,为何朱元璋给大臣吃兔肉、狗肉,只有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杀机?

一知半姐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首先纠正一点,“兔死狗烹”不是刘邦的典故。而是春秋时期越国大夫文种的典故。文种和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范蠡知道该功成身退了。所以范蠡劝文种和自己赶紧离开越国。否则大祸毕将临头。但文种贪图富贵想要享受胜利果实不愿离开。范蠡见状只能自己逃离越国。临走前范蠡写信给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果然不久之后勾践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文种。从此之后“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的至理名言被世人所传颂。


刘邦时期的“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实际上也是效仿了勾践旧事。而刘邦手下也就张良一个聪明人。韩信惨死于阴人之手。萧何活的战战兢兢的,即使出卖了韩信最终也一直被刘邦猜忌。而其他异姓王更是全部被杀。皇权不容亵渎,刘邦做的很彻底。

朱元璋时期原本以朱元璋的安排,朱标如果正常可以接替皇位的话,那么朱明王朝的传承自然无忧。但是朱标病逝后,朱元璋新选择的继承人朱允炆年纪太小。朱允炆一没功绩,二没威望。他想要顺利的继承皇位慑服这些开国功臣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朱元璋动了清除功臣的念头。朱元璋是一个杀伐果断的皇帝。平民出身的他更加看重权利的唯一性。所以一场大屠杀开始酝酿了起来。

话说朱元璋先是将萝卜青菜用白水煮熟,直接赏给大臣们,让大臣们品尝。大臣们一看清汤寡水的也没有任何食欲。所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没有人动筷子。之后朱元璋开始上荤菜了。红烧兔肉和狗肉。大臣们一看有荤菜都乐的够呛。但唯有刘伯温吓得浑身发抖。他知道这是朱元璋要开始屠杀功臣了。毕竟兔死狗烹太过于明显了。他也明白这是皇帝再给所有的大臣下最后通牒。如果规规矩矩把权利交出手的的话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敢死抓住权利不松手,以下犯上的话。那么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很可惜,这么简单粗暴的威胁看破的人很少。多数人都被权利迷失了双眼。真正能清醒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执迷不悟者最终获得结局就是被朱元璋清算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编这种段子的人,本意是抬高刘伯温的“天才之处”,结果弄巧成拙,整体拉低了朱元璋集团的智商。

这个段子大概是这样的,某一次朱元璋请客吃饭(朱元璋的段子十有八九都是关于吃的,可见段子手很爱吃),各位大臣们兴高采烈的来了,想跟着吃一顿好的。

谁知道,宴会上都是素菜,整体档次似乎低了一点——那也没办法,毕竟是大老板请客,喝碗汤就不错了。

吃了一会儿,宫女开始上荤菜了:清蒸燕窝、红烧兔肉、狗肉。

这三道菜摆上来,大臣们高高兴兴的吃开了。但是,刘伯温脸色苍白,如坐针毡。好不容熬到宴会结束,大家纷纷离开了。出了门就有人问刘伯温了:“咋回事儿?看着脸色不对啊!”

刘伯温支支吾吾不说话,直到周围的大臣逼问,刘伯温才说:“刚才吃了鸟、兔、狗,难道你们没听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大家一听,都吓得两腿打颤……


为什么说这个段子“弄巧成拙”了呢?因为段子手小看了所有人。

首先,大臣们。当然,这种故事肯定不会明确说出是哪一年发生的事情,也不会明确列出大臣们都有谁——反正就告诉大家,这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一般段子里,无非就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等人。

话说,这些大臣出生入死这么多年,跟着朱元璋混到了这个地步,就算不是“人精”,朱元璋的某些暗示,还是可以轻松猜到的吧?

比如说徐达,和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带兵打仗这么多年,他能不了解朱元璋?《明史》当中对徐达的评价是“持重有谋,功高不伐”、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是“谋勇绝伦”……徐达可不是一个愣头武将,人家聪明着呢!

那些文臣们呢?难道都没听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典故?话说,现在搞个单位聚餐,大老板有点“异常举动”,都有一堆人能猜明白咋回事。朱元璋那一届的大臣们,难道集体智商不在线?


好,再说刘伯温。刘伯温是目前网络上快要“封神”的人物,牛的一塌糊涂。

但是,在这个段子中,别人都没看出朱元璋的意图,就刘伯温看出来了。然后,刘伯温开始脸色发白(也有说法刘伯温称病离席),表现出“唉呀妈呀大老板要杀人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的状态……

段子手你出来,你确定刘伯温这么不冷静?

同样是段子,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人家刘备就借着一个闪雷假装胆小,成功从曹老板那里脱险,显然更加合理一些。以网络上对刘伯温的吹嘘程度看,遇到这种场面,他绝对应该“不动声色、谈笑自若”才对啊!

再说了,就算是大家都没看出来咋回事,就刘伯温知道了,他会立马告诉其他人?会跟大家解释解释吃的菜有啥含义?所以,刘伯温的水准,在这个段子中也被拉低了。


最后,说说朱元璋。

且不说民间段子中,朱元璋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杀人,而且是杀功臣。更关键的是,段子手笔下的朱元璋,似乎在杀人之前,特别喜欢搞点小暗示。

就像这个故事一样,既然想杀人了,找理由杀就是了,搞这一出有啥意义?逼着大家理解自己的意思,然后集体辞官?

朱元璋就算真有杀人的想法,也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告诉所有大臣,他没这么傻。相反,开国之初,要想尽办法笼络旧臣,稳定朝局才对——实在不得已要杀人,也一定会找到足够的理由,一个一个动手。

所以,像这种吃饭的时候暗示别人“都小心哦,我要杀你们了”,只存在于民间闲聊之中,不可能是真的。


七追风


历史上有两个能知前后事的人,第一个为三国时的诸葛亮,第二个为元末明初的刘伯温,传说诸葛亮能前后知一千年,刘伯温能前后知五百年,但刘伯温一直不服气,这才留下了“我主非你主”的动人故事。

确实,两大谋士不同的主上,造成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结果。但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成功辅佐朱元璋取得天下后的刘伯温,却没有享受那么多成功的果实,一方面有其自身的主动退让,另一方面也有朱元璋的半推半就。因为朱元璋为了自己老朱家的江山永固,怎么可能留下这些威胁孩子们的功臣呢?这就是朱元璋“炮打功臣楼”这个传说兴起的根本原因了。

这个传说是这样的:马皇后过生日,于是朱元璋就邀请了汤和、常遇春、胡惟庸、蓝玉、徐达、李善长、冯胜、唐胜宗、王清、刘伯温等所有功臣,一起为马皇后庆祝,全部宾客有说有笑,一开始都是一些家常菜,只有到最后,大家闹着要硬菜的时候,上了清蒸燕窝、红烧兔肉、鼋汁狗肉,刘伯温一看,惊出一身冷汗,遂告辞而出,而跟刘伯温关系较好的徐达,看刘伯温表情不对,也跟着刘伯温出来,问刘伯温什么原因,于是刘伯温告诉徐达,这是朱元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预示,今天皇上要大开杀戒了,并劝徐达今日留下命后,如果继续当官,以后事事都要顺着皇帝,或者一起辞官。当然徐达到最后还是没有逃过一死,那是另外一个“蒸鹅”的故事。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传说,真实历史中这些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朱元璋登基后,封了好多功臣,有些功臣或亲属免不了就会骄奢淫逸,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比如蓝玉儿子强奸妇女,胡惟庸毒杀刘伯温准备造反等,朱元璋作为皇帝肯定会对这些人进行法办,而到了清朝,这些都成了抹黑朱元璋的依据了,其实,有好多功臣的结局都是蛮好的。


教英语的周老师


正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经常被拿来与诸葛亮做比较,而且两者之间还被后人编纂了很多神奇的故事。


正是因为神算子刘伯温的料事如神和精准的推算,在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对其采取的防范的态度,在论功行赏的环节,就把他排除在一线功臣之外,沦落到一般的行列,所以足见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


而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长久发展,另外一方面也看到这些功臣的居功自傲,势必会影响自己后代的统治,尤其是太子朱标又非常的软弱仁义,如果自己去世后,恐怕朱标控制不住这些老臣功臣,到时候会危机大明江山。于是朱元璋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方式,开始屠戮功臣。


有所想就会有所展露,一次朱元璋在宫内宴请各大功臣,这些和他出生入死的哥们和朋友自然是十分高兴,皇帝还没有忘记他们。待参加宴会人员到齐后,朱元璋吩咐上菜,只见宫女将一盘盘精美的菜端了上来,但是一开始上的菜都是素菜,这些人也理解,知道朱元璋素来节俭,大家也也没有多想,以为今天的宴请以素食为主。

但过了一会,当宫女们再次把新的菜肴端上来的时候,大臣们发现这回都是荤菜,有红烧兔肉、狗肉,还有蒸燕窝,大臣们都很高兴,这可是御宴,要比他们王府里的厨艺高很多,于是大家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吃着美味,不亦乐乎。但是只有刘伯温好像心中有事,但朱元璋也没有多想,其他大臣们只顾着喝酒聊天,根本没在意刘伯温的表情。

待到宴会结束后,大臣们纷纷走出皇宫,一位大臣追上刘伯温说,怎么感觉今天你不高兴,出什么事情了。



刘伯温答道:没什么,只是有些乏累。

这位大臣知道刘伯温有事,就继续缠着他问,刘伯温被逼的没有办法,于是说出我们都要有危险,皇帝对我们有可能要下手。

那位大臣吓得立马清醒了很多,你怎么看出来的?

难道你没听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吗?


一蓑烟雨任平生


要说古往今来的智者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诸葛亮和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如果说道一介布衣成为帝王我们首先会想到朱元璋,然后会想到从亭长到帝王的刘邦。

文人、民众以及野史都会围绕他们杜撰出很多有趣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根据他们的性格进行杜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底层成为一代帝王可谓是传奇,后世对朱元璋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残暴大肆杀害有功之臣,也有人说朱元璋一心为民是个好皇帝。

朱元璋能成为开国之君除了手下的骁勇战将外,刘伯温作为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谋士,其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之中素有可以和诸葛亮一较高下的智慧,自然刘伯温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会给刘伯温杜撰很多传奇的故事,朱元璋也偶尔成为人们故事内的重要人物,与其说重要不如说是倒霉的反面人物。

就有这么一个杜撰而来的故事,朱元璋成了反派,把刘伯温的智慧演绎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日子固然潇洒,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加朱元璋的疑心病也随之加重。在加上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手下都是骄兵悍将并握有兵权,朱元璋看到谁都觉得谁想造反,于是朱元璋决定在一次宴会上用菜来震慑下文武百官。

宴会当天,朱元璋吩咐掌管此次宴会的管事,让后厨做了几种菜,在上菜的时候按照顺序来。先是上了两道萝卜白菜,大臣平时都是吃惯了山珍海味,对萝卜白菜显得无从下嘴,此时朱元璋站起来说,萝卜白菜虽比不上山珍海味,但萝卜白菜一清二白,就像这为官之道讲究清清白白上不愧对天,下不愧对百姓,倘若大明官员如萝卜白菜清白,咱吃萝卜白菜也比山珍海味还要可口。

大臣们各个久经官场对朱元璋的弦外之音自然清楚,随即各个官员都站出来唯唯诺诺的表示做官一定要清白为民,不负圣恩。

然后后厨又上了几道荤菜,红烧兔子肉,又来了一盘狗肉,大臣们一看有肉吃都开怀畅饮一番。刘伯温作为谋士自然看出了朱元璋的用意,这是朱元璋给大臣们下的通牒呀,用兔肉和狗肉来告诉大臣兔死狗烹的典故。不要以为功劳大就可以为所欲为,天下是朱元璋的天下,你功劳再大,朱元璋照杀不误。刘伯温在整个宴会上都显的忧心忡忡,自然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朱元璋并未发作。

随着宴会结束,徐达素以刘伯温交好,见他忧心忡忡的模样,在徐达再三追问之下,刘伯温说出刘邦兔死狗烹的典故,把徐达和其他的大臣吓的都快尿裤子了。

经过这次事情以后,有几个比较聪明的功臣开始了谨慎小心,以至于后来没有被朱元璋诛杀。

这个故事就把朱元璋塑造成了一个滥杀大臣的君王外,还把朱元璋的性格杜撰成多疑爱耍小聪明。

而历史告诉我们,朱元璋滥杀大臣实属无奈之举,开国勋贵仗着功劳目无法度,贪赃枉法甚至最后都有起兵造反的举动了,朱元璋不杀他们留着过年啊。

朱元璋杀功臣我觉得恰恰是好事不然当时百姓又要受战乱之苦了,朱元璋残暴杀功臣不正证明朱元璋是为了黎民百姓甘愿背上暴君之名。


豫北老崔


这完全又是一个传说故事。明朝关于皇帝大臣将军的传说故事很多很多,有的传说和故事甚至被当做《明史》引用的资料,这恰恰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明朝的舆论管理并不严厉,中国四大名著大部分出自明朝,像《金瓶梅》等不亚于《红楼梦》的作品也出自明朝,明朝的出版事业可谓空前发达。通过明朝发达的出版事业,可以推知所谓明朝“恐怖血腥”的社会政治环境多少有些误传缪传的成分,相比于雍正皇帝的文字狱,那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下面我来说说这个故事到底怎么讲的:

据说:某日,皇帝朱元璋请文臣武将一起吃饭,上了有鸟肉,兔肉和狗肉菜,大家喝酒吃肉,好不快意,唯独百年难得一见的再世诸葛刘伯温心里不快,表面上喝闷酒,假装笑脸。宴会结束后,有人就问刘伯温刚才看见你在酒席上闷闷不乐苦瓜脸是怎么回事?哪里不舒服啊?

刘伯温附耳说:你不见那盘子里都是些什么东西吗?

那人说:都是上好的山珍海味,够味道。

刘伯温说:细细想想。

那人说:有兔肉,有狗肉,咋地?

刘伯温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说着迈着八字步走开。紧接着,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戮功臣,有人说,这便是起源。

这明显是一个没有任何历史依据的传说或者故事,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依然是对朱元璋屠戮功臣的不满,朱元璋屠杀功臣,却也让明帝国大伤元气,但是朱元璋所谓的“杀功臣”,政治目的到底何在呢?这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

出身卑微的新皇帝遇到了老问题。朱元璋出身草根,打着农民起义的旗号,最终也成为了地主阶级专政的带头人。在没有新的政治思想产生的前提下,他所建立的帝国王朝和之前的王朝没有什么两样,无非是国家换了一个主人而已。可以说,朱元璋童年少年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其实在他的王朝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怎么说呢?

那就是大地主们依然是土地的所有者,农民依然处于穷苦的边缘。大地主大豪强们因为享有更好的教育权,依然是明帝国的中枢力量,尽管朱元璋曾经利用他们,憎恶他们,但是他不得不依然依靠他们。这使得朱元璋内心是矛盾的,从起义到建国,淮西与浙东,南方与北方,地主阶级利益集团随时在相互斗争,而作为皇帝的他,却不得不顾及他们的利益。

朱元璋也干了些为底层农民利益的事情,比如说丈量土地,这是千百年来没有哪一届皇帝曾把这件事弄清楚的,因为土地问题涉及的问题太复杂,牵扯的利益太广,朱元璋严命当时国子监的一群学生去丈量土地,其中有人因为违反纪律,接受吃请等,一次性被斩杀140多人。

但是朱元璋给农民更多的却是统治需要下的桎梏,比如说严格的里甲制度,严格的路引制度,严格的徭役粮赋收取制度等等不一而足。

朱元璋想打破他曾经历过的那种格局,所以建立了严酷的法律制度《大明律》《大诰》等,凡是触犯者,杀无赦,对和他一起起事的文臣武将大开杀戒,目的其实很简单,因为这群人依然是他曾经面对过的,痛恨的人,他们借着与他一起创业的功绩依然掌握着大量的土地,经济和政治资源,对于改变一个他想当然的新世界多有阻碍。“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恒案”朱元璋对于大官小员的屠杀殆尽莫不是针对这个地主和官僚集团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清洗,加上这样的制度,建立一个清风明月的帝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轻松掌控这个帝国的未来。

杀人之后,朱元璋才发现人才匮乏,所以又在民间广泛招纳英才,并大力发展科举培养他所需要的人才。鉴于严酷的制度设计,很多人不愿意去做官,也被杀了不少。

用杀人的方法来解决人才管控的问题表现出朱元璋思想的局限性,用严酷的制度设计来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又表现出朱元璋思想的进步性,很多人将朱元璋屠戮功臣简单的理解成了“兔死狗烹”的帝王权术,其实这是《明史》修订者的一种误解。

就冲明朝关于朱元璋,关于他的后世子孙那么多离奇古怪的传说故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传说和故事就产生于明朝来看,可以推断,朱元璋时代虽然有几大案在前,死了那么多人,也有冤死鬼,但绝对不是一个超级“恐怖黑暗”的时代,而是那些曾经违反法律被杀的大地主大官僚子弟们为了想翻案而鼓捣出来的胡编乱造。

既然朱明王朝的后世皇帝们都不管不顾这些传说和故事,任由出版编印宣传,这说明什么?想想雍正王朝的文字狱就明白了。


青灯问史


刘伯温大才也,在朱元璋崛起的初期,刘伯温就给朱元璋提过跟优秀的智谋,在两个人相处中,刘伯温也发现朱元璋是一个心思很重的人,善于隐藏内心的想法,善于窥探他人内心。刘伯温一路来可谓对朱元璋既佩服又害怕,开国初期,刘伯温就想回归青田老家,可以朱元璋不愿放人,知道刘有能力,也要留着他制衡淮西子弟。刘知道留在京城必死无疑,知道朱是头猛虎,所以也有意疏远朱,数次表达想告老还乡的意愿,都被驳回。朱给大臣吃兔肉狗肉,作为大学子,再加上对朱性格的了解,刘能看出来也很自然了。


木木篮球爱好者


朱元璋是历史上非常残暴的皇帝,在其江山稳固后大肆屠杀有功之臣,而且是常常玩心机耍小聪明,以便找到杀人借口以使人服气。但他那些心机和阴谋,却逃不出有东方智圣之誉的刘伯温的眼光。刘伯温是一位学养十分深厚、非常睿智聪颖、多谋善断的大臣和学者。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刘伯温对历史非常精通,深谋远虑,在朱元璋身边工作,他警觉性要比别的大臣高得多,对皇帝安排几种菜品,稍加思考便知其心思用意了。


草堂风韵


很高兴收到悟空的邀请

一道是狗肉,一道是兔肉,一道是鸟肉。这三道菜可能表面没什么具体的含义,但是这就被刘伯温给看出了隐藏的意思。因为他了解朱元璋。他知道朱元璋总是认为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被别人看出,但是恰恰就是这样想的人往往一下子就容易被人看穿。

这三道菜其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含义就是被刘伯温一眼看出,也是看出来了朱元璋要杀自己这些大臣,提前发现,告诉了身边的大臣们,让这些大臣和自己也免受被杀害的命运。虽然真正的历史上没有这段,但是这也是体现了朱元璋在得势后的残忍。




新人啊信


这应该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不是真事。刘伯温在民间名气很大,这样的故事更增加他无所不知的神秘色彩。事实是,在朱元璋大开杀戒之前,刘伯温就已经病死了。而真正了解朱元璋心理的是汤和,他早早交出兵权回乡养老去了,逍遥自在地活到70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