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旅游景区的“阵痛”与“守望”

【品橙旅游】全国旅游景区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响应号召,全面关门,停止营业,及时切断了疫情在旅游业的传播渠道,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但同时这种“休克式”疗法,使旅游景区损失惨重。

疫情下,旅游景区的“阵痛”与“守望”

疫情发生在2020年的第一季度,使旅游景区在2020年第一季度开局不利,第二季度蒙上阴影。第一季度虽然不是旅游最旺的时节,但有其自身特征,影响面还是很广。

第一,一年有七个法定节假日,第一季度有两个,一个是元旦,一个是春节;一个短假,一个长假。2020年的元旦只有1天,对旅游业贡献很小,这就使景区先失当头炮。春节本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旅游的一个消费高峰期,是各大景区的丰收期。第一季度还有不放假的元宵节、情人节、植树节,也都是旅游的热门节点。

第二,全国范围来看,一季度有不少旅游热点区域。北方如黑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的冰雪旅游,南方如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的滨海旅游。都是季节性、气候性强的旅游热点。北方人“南下避寒”,南方人“北上赏雪”,越来越多成为消费者过春节、过冬天的选择。但是在疫情下,祖国两端的冰雪旅游、滨海旅游一下子“归零”。而如果疫情延到三月底,整个南方最火热的春季旅游、踏青旅游就错过了,尤其是油菜花旅游,占了很多地方很多景区一年几乎一半的份额,这个损失会更严重。

第一季度旅游景区的游客和收入占比,将会比季度平均值25%要低一些,但也不会低太多,全国估计第一季度旅游景区游客占全年比重20%左右。这个20%,是全国的平均水平,对局部地区,损失更严重。

比如,北方的冰雪旅游,是季节性生意,是资源型开发,那些冰雕、雪雕需要大投入才能建设,而且每到冬天都要重新投入,花费大,时间短。

比如,春节旅游的节日氛围是营造出来,许多旅游景区为了迎接春节,投资增设了花展、灯展、庙会、演艺等。这些投入,在这个春节也都不能产出了。

对全国旅游景区而言,还有固定开销,在不盈利下也成为较大的负担。如,房租、水电气等消耗,人员工资、社保、食宿等成本支出。受疫情影响,部分临时就业人员遣散,对周边就业人员影响较大。

疫情的警示,旅游是和平红利、稳定红利,没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就没有旅游业。旅游需要安全这个底线,没有安全也没有旅游业。因此,整个行业共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共同面对国家的危难险关,才有共同受益的旅游发展红利。当前每一个景区面临的都是共性问题,面对的困难是集体的困难,这时候需要的是共同咬紧牙关,一起挺过艰难期。但是,疫情过后怎么办?是依然循老路前行,简单地通过市场营销、渠道重建恢复流量?还是精准把脉市场,进而重塑产品和服务,赢得未来市场?

这是一个大课题,谁先面对,先破题,谁就可能占的先机。当前旅游景区至少应关注几点:

一方面,旅游景区要在国家救市中充分用好扶持政策。国家和各地纷纷出台了不少救市政策,但这些政策肯定没有兜底的救助。如,中央部委的扶持政策,如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 2020 年第 8 号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 2020 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 5 年延长至 8 年。困难行业企业,包括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指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游览景区管 理两类)四大类。银发〔2020〕29 号《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提供差异化优惠的金融服务。各地出台的扶持政策,可参考品橙旅游《针对疫情,地方省市出台旅游企业扶持政策汇编》(1)(2)。

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的自救还是守望疫情过后市场的恢复和反弹。

疫情前后的游客,其心理、需求、目的或许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疫情前后的旅游市场,已经不是同一个市场。疫情前后的生意,已经不是一个算盘下的生意了。

第一,从旅游距离看,疫情后的旅游市场因是由近及远的,有一个先近郊旅游再远程旅游的恢复过程,有一个先人少地方再人多地方的适应过程。疫情过后,景区里的短途游客会居多,长途游客会慢慢增加,有必要多思考近郊游、重复游、多次游群体的招徕和服务工作。

第二,从游客心态看,疫情对游客的改变很显然地体现在卫生上,游客普遍会对卫生消毒、对环境安全、对野生动物更加关注、更加在意、更加敏感。旅游景区应适应这个市场敏感性、游客的这个心理期许,不仅要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做好游客的疏导和最大承载量的限制,增强游客的信心,也要避免因卫生没搞好、环境污染、乱吃野味造成的舆情风暴。

第三,从旅游目的地看,乡村旅游会更受青睐。偏僻的、人少的地方或许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休闲度假或许成为更多游客的选择。如果疫情在三四月结束,之后的乡村好风光、花开好气候,会是旅游强劲反弹期。(清风徐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