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曾紅極一時的“輩分取名”,為何現在也不流行?過時了嗎?

語堂


在回答前做個科普吧,因為現代社會確實不流行輩分取名了,很多人特別是90年後的都不大瞭解。

按輩分來取名字的習慣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因為這更多是一種流傳已久的普遍的習慣行為。最正式的字輩是起源唐朝,比如:韓氏字輩就是唐朝的詩人韓愈譜寫的,最終形成一種制度則是明朝時候的事了。當時開國明太祖朱元璋膝下子孫眾多,他為了能讓皇族成員能區別輩分,親自的給皇太子、王侯們規定好了字輩,要後來人嚴格遵守。後來明朝皇族成員挺聽話都是按照"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這幾個字來給後代取名字,以此來劃清輩分。雖然後來明朝傳到慈字輩就滅亡了,但是這種行為還是作為習慣流傳了下來,漢族外其他民族也有這樣的習俗。


為什麼流傳了那麼久的行為習慣在現代社會不再流行了?還是過時了嗎?我覺得主要還是受現代社會影響,其中有主要原因有三個。

1、傳統家族制度不適應現代社會被逐漸淡薄

這是一個根本原因了,在古代的話基本是一個村莊一個姓,而而村莊內的人們是依附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生活的,很少說離開自家土地去外面過生活的,除非是經商、當官啊。但是隨著小農經濟在晚晴時開始瓦解,市場經濟開始興起,人口流動開始加多加快,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愈來愈多的農村居民開始走向城市工作、生活,幾代人後在外工作的宗親跟本族之間的關係就淡化了,所以自然就不會照著字輩去取名字了。

2、按年齡排輩開始取代按輩分排

受到市場經濟帶來的新思想的衝擊,人們對於古代那一套繁文縟節愈來愈不喜歡了。按照字輩來取名字會遇到一些尷尬的問題,那就是如果輩分比較高但是年齡不高的情況,拿我來說,我村裡好幾個娶了媳婦的大叔在我面前,那都得叫我這個20歲小夥做叔叔。在那個封建社會里老頭老太太說不定還會給小孩作揖行禮喊聲“叔叔好”,現在會這樣嗎?即使老頭老太太能夠接受那麼年輕人怎麼接受?所以與其到時候尷尬還不如打破這種用字輩來取名的方式,從而讓人更好更和睦地相處。

3、按輩分取名不符合現在大多數父母的取名理念

現在時下的年輕人取名都比較喜歡有新意、詩意、個性化一些,比如有些個把父母兩人的姓氏加進去,有些則取有寓意的名字,但如果按字輩取名,一來只能在孩子名上添一個字,二來中間的那個字輩可能不太好搭。


志華L


我們中國人按輩份取名由來已久,至少在宋朝時期就有按字輩起名的,以後就逐漸發展並盛行,一直到民國時期都長盛不衰,並非紅極一時。只有建國後的一段時間不怎麼時興,應該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吧!但改革開放後又開始興起,現在正處於全盛時期,無數的姓氏宗族、許許多的人們都在為族譜的續修而盡心工作,為尋根問祖而努力奔波。越來越不流行這話又從何說起呢!

按字輩起名是為了使長幼有序,不致紊亂。我國大多數家族都有字輩,尤其是一些大姓家族。字輩大多是一首詩,為四言、五言、七言。如監利縣高氏九嗣聯宗的字輩為:

毅展宏圖景,

思源祖業彰。

澤恩聯衍慶,

典浩訓臻良。

君品常熹顯,

巍科樂靖康。

一個家族同一個祖先,不能亂了輩分,否則,對不起祖先。

大家都知道,一般比較大的家族都有七八代人當世。家族往往有年齡相仿的人,輩分卻相差幾代,如果沒有字輩就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對方。對於那些沒有親戚關係的人們,我們可以隨便稱呼,或稱師傅、先生、女士、同志,也可根據年齡來稱呼,對於年齡差不多的人就稱兄弟姐妹,大一二十歲的人就稱叔叔阿姨,大三四十歲的人就稱爺爺奶奶。可是,同一個家族的人就不能隨便稱呼了,必須按照輩分,該叫什麼就得叫什麼。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需要傳承下去,不能隨便更改。

為使子孫不致紊亂,以字輩取名是祖先們的智慧,不僅以前流行,現在流行,將來還會流行。


開拓的世界491


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思想開放。自己的子女自己取名字。多年前家族修譜,才知道老一輩都預存了名字,按字排輩。我只記得幾個排名,秀,泰,和。旺,家,新。下面沒人排了。其實家譜毀於我手,太爺爺是文人,村上有動筆的事都由他說了算,相當於族長,文質彬彬,道骨仙風。長杉大褂,瓜皮帽子,出門柱個文明棍,山羊鬍子。寫字前有人磨墨鋪紙,戒尺按著紙,毛筆字不輸於當今二流書法家,家譜也由他修訂。家中那麼多古書,都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燒了。家中幾十本族譜,小時候時興放洋燈(孔明燈),比我大的小夥子們叫我回去偷族譜給他們糊洋燈,都偷沒了。現在想想都愧對祖先。


牽手追夕陽58


也要看情況吧,本來我對什麼輩分沒什麼感覺,自從10年前參加了宗族的祭祀活動,特別是最近三年每年參加了宗親會,對宗族的歸屬感還是比較強的,今年剛好兒子出生了,果斷按照輩分取了,本人剛好第十八代(同輩分的出了好幾個牛人,有億萬富豪、有偶像明星、有兩院院士、有人大代表),我兒子這一輩還真不好取,想了好久。同輩分的眾多堂兄弟的下一代有一半按輩分一半沒按輩分,跟個人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家總之混得好的人大都按照輩分,私企打工混的稍差一些大都沒按照輩分,我算是異類吧。



阿君哥2016


不流行了,過時了。理由如下:

按輩分取名源於中國傳統的血統宗親制。儒家思想傳承這一制度,儒家不承認人死後有靈魂再生之說,認為一個人不死的方法就是把血脈傳承下去,子女的血液中流淌著父母傳給的血脈,一個人結了婚,生了兒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所以,特別重視傳宗接代工作。不是有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嗎?如果一個男人結了婚生不出兒子,那就是最大的不孝。

為了保證生兒子,儒家還創立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討了妻子不能生兒子,政府就允許他納小妾,一個不行就二個,三個,直到生下一個兒子來,傳承血脈,傳宗接代,也叫傳香火。

這樣一來,每個大家族,有錢人都想把血脈和財富一直傳承下去,直到千秋萬代。為了記錄傳承過程就得編族譜,建宗族祠堂,建立祖墳埋葬地等一系列配套的東西。其中按輩分取名字,目的就是要把這些人的名字寫在族譜裡,死後供在祠堂裡,埋葬在祖墳中,如果有人違法亂紀被處死,就會把他的名字從族譜,祠堂裡刪除,不準埋在祖墳的墓地裡。

中國人自從漢武帝把儒家思想列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之後,儒家主張的宗親血統制,一夫一妻多妾制,族譜,祠堂,祖墳等組合起來,成為一種完整的封建禮儀。中國最完整族譜是孔子家的,從孔子到現在已經是76代了,族譜完整。

2000多年來,中國人就是按這種禮儀生活著,時間一長就內化為一種習慣和習俗,生活在這種文化環境中的中國人,天生就認為這是一種合理的東西。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政府廢除了這一制度,認為是封建迷信,一直加以反對,時間又過去了幾十年,城市人已經進入到現代化時代,完成廢棄了這一傳統。但是很多農村老輩人還停留在農耕文明時代,堅守著這一傳統習俗,堅持修族譜,重建祠堂等復古行為。






飛飛貓說話


不知以後這種風俗會不會慢慢被改變,反正不管起什麼名字,只要是家族裡的人就可以了,至於輩分嘛,往後誰還知道誰是誰呢。



徽州大衛


文丨李怡


我記得在我們那裡大概從八十年代以後就不流行按輩分取名字了。我八七年出生,八零年之前出生的很多小孩都是按輩分取名字的。主要原因是按輩分取名束縛了人們對自己寶寶名字的選擇範圍。

我是河南南陽方城李氏的一支。輩分是按“均、西、天、恩、萬、年、永、昭”來論資排輩的。我爺爺是屬於“西”字輩,父親“天”字輩,我“恩”字輩。父親和爺爺的名字裡都含有輩分,從我和哥哥這裡開始就沒有在用了。

為什麼現在都不按輩分去取名字了呢?主要歸納有一下幾點。

  1. 在網上聽過這麼一句話。現在的婆婆最可憐,當媳婦兒時聽婆婆的,現在當婆婆了卻要聽媳婦兒的。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現在的時代變了,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很多人的思想還受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做事都比較“循規蹈矩”。現在的時代新人,思想和行為都更加自由。
  2.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在給孩子起名字時,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通過網絡搜索進行篩選甄別。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取一個有寓意內涵又朗朗上口與眾不同的名字。但在之前輩分都是放在名字的中間,這樣人們在取名字時就就大大縮小了自己的選擇範圍。
  3. 按輩分去取名字的話都是三個字的名字,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歡兩個字的名字,這樣的選擇時就會直接去掉輩分。我和哥哥的名字就是這樣。

輩分的由來

在很久以前,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都不識字。通常給自己的子孫起的名字都比較簡單。比如像大毛,二毛;大狗,二狗等。同名的人也比較多,後來一些比較聰明的讀書人,見每個家族都有一個祠堂,祠堂門口都會有副對聯,所以就以他為名字的中間字來論資排輩起名字。所以他的最終目的是未來取名字,對輩分的劃分並沒有具體的實際意義。隨著這個方法推廣開來後,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家族都逐漸有了自己的輩分區分方式。


關於名字

通常人們都會有兩個名字。一個大名,一個乳名。

乳名通常是在家裡的時候家人對自己起的一個比較親密的名字。

大名是步入學校之後開始用的名字。

給孩子取名字我覺得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你一定可以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

  1. 名字需有內涵。
  2. 名字儘量不要與其它實物和人有諧音。
  3. 字最好是四聲,這樣喊起來聲音是向外的,叫這會郎朗上口。

小結

名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名字變化也反應著社會文化的變化。

輩分應該放在心裡,名字要起自己喜歡的。

你們那裡是怎麼論資排輩的歡迎留言交流。


關注我,期待追夢路上與你同行。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字的變化莫測演變,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迅速。在中國輩分大小是很重要的,從名字的咬文嚼字開始分別。

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吧,我們這裡的村莊不大,人也多,只要是長久在村裡居住的當地人,都必須從起名字論大小輩分,我們村裡都是姓李的,爺爺輩是三個字,我爸必須是兩個字,我是三個字,我的孩子又是兩個字,就我而論我在村裡的輩分不大,三十多歲了叫一個本家十來歲的叫老爺,太尷尬了,不叫吧,讓長輩說我不懂事,叫吧,他又老是笑話我,說等給我娶個老奶,賺我便宜。還有一種取名字是按字論輩分大小的,比如隔壁村都是姓孟的,第二個字必須按老祖宗留下來的家譜字跡,第三個字就看父母的意思起了,也就是說,孩子的名字三個字,父母只能做主最後一個字,據我瞭解,孟令~,孟祥~,孟維~等等(本人對這門姓氏不大瞭解,大家瞭解意思即可,不便深究),這些都是按家譜叫的名字,有上歲數的老人一看對方叫啥名字便知道他的輩分了,知道該怎麼稱呼了。

現在在我們這裡仍是按輩分給孩子取名字的。


小李子在農村


即便是現在還有會有很多的姓氏分枝會按輩分取名,比如說我的愛人就是“毓”字輩,而與她是同輩分的孩子也都是在名字中會有一個“毓”字。我愛人的老家是山東,她的老爺爺還有回山東找家譜的想法。但是現在規規矩矩的按輩分取名的確被很多的人家忽視了。比如說我父親是“敏”字輩,我的爺爺是“玉”字輩,但是到我這全都是單字的名字,我的兩個叔輩妹妹的名字也都是單字的名字,也不安家譜上輩分取名字了。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我根本就沒見過我們這一支的家譜,因為我的祖上是河北的。

1、家族早已分散、失去聯繫。實現在很多人給孩子取名不按家譜的輩分取名,主要還是在於現在人走的太遠、家族分離的太久和太遠。而且,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可能早已分開幾十年,早已斷了聯繫。即便是想按家譜的輩分給孩子取名字,也不知道到底是按什麼“字”取。比如說我爺爺是在闖關東的時候獨自從河北來到的吉林,來到吉林之後就在沒回過河北老家。這樣的話,聯繫中斷、家譜不能繼續,還怎麼按統一的輩分來定下這一輩用哪個“字”,還怎麼“按輩分取名”呢?而且,這種情況在我們北方非常的普遍,特別是在闖關東之後的階段,連年的戰亂,很多家族都已經打散、打亂、遠走高飛,都已經斷了聯繫,而家譜只有一份,還怎麼能夠那麼統一呢?

2、新時代孩子對家族的關心變淡。對於現在來說,在我們北方地區家族的概念又淡了很多。特別是90後和之後出生的孩子,目標都是遠離東北、去遠方發展。依靠名字中的那個“輩分”的字來判斷是否是親戚、是否同一輩分也沒那麼重要了。反而在南方這種傳統保留的比較好,特別是很多的南方地區都有宗族祠堂,目的也在於這個家族能夠繼續流傳下去、同家族的人能夠和諧發展、團結發展。

3、計劃生育的影響。計劃生育曾經是基本國策,一家只要一個娃。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您家是個女孩子的話,就不能在家譜上延續您的這一分枝了,也就意味著您的這一分枝在家譜上就斷了,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也是很普遍的。所以,我感覺計劃生育的政策對現代人的家族概念的淡漠有著一定的影響,也是造成現在很多人取名不按家譜上的輩分取名的一個原因。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記得小時候在我的農村老家只要是有新出生的孩子滿月以後就會“續家譜”在當時續家譜的時候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說在我們當地一共有五個輩分,那麼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為“龍字輩”“傳字輩”“家字輩”“雨字輩”“中字輩”同時這也就是說輩分越大那麼其在村裡就是長輩。

那麼至於說問題當中所提到的按輩分取名,其實這在以前是必須要這樣做的,那麼剛才咱們所講到的這這五個輩分,也就是說在起名字的時候名字中間的那個字就必須是其所在的那一個輩,主要這樣起名也是為了能夠讓晚輩們記得自己在家譜當中的排序,以此來提醒後人無論走到哪裡或者是在哪裡發家致富都不能忘記自己的老家。

至於說現在為什麼很多人起名都不按輩分的原因,其實也有很多種不過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只有一種那就是現在人們的“觀念”在發生變化,想必大家也都深有體會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思想文化也在不變的變化,尤其是現在互聯網新時代帶來的影響,因此人們生活在不同年代其文化以及觀念也會隨之出現變化。


所以現在人們起名字一般都是起一些自己認為比較好聽而又有寓意的名字,畢竟一個人的名字會伴隨其一生,因此作為父母的都會想最好聽寓意又好的名字,其實現在起名字的變化我個人認為還是挺好的,畢竟隨著時代的不同一些文化也在變化,但是有一點我們要牢記的就是對待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樣我們更要推陳出新的看待這一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