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林葬、土葬——唐朝僧尼的丧葬方式为何如此多样化?

火葬、林葬、土葬——唐朝僧尼的丧葬方式为何如此多样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在隋王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唐王朝共有二十一位皇帝,造就了万国来朝的鼎盛局面。历史发展到唐朝时候,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唐代沿袭隋朝的制度,后唐初开始施行均田制和租庸调,这些举措从根本上奠定了小农经济后来发展繁荣的根基。

小农经济发展立足之后,农民由最初的贫苦手里已经有了富余的资金,所以唐朝后期商品经济也得以发展起来,手工业作坊是唐朝城市经济发展所依存的根基所在,官营和私营的分立运营更使得唐代手工业发展到了顶峰。唐三彩、丝织品、造纸业、造船业等构成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部分。正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唐代对外交往和对内引进新的文化提供了契机。

唐代僧尼在发达的经济中数量也开始增长,僧尼作为一种职业,也是百姓们得以安身立命的一种生存方式,再加上唐代时候,许多外来的思想传入,使得佛教在众多思想中更是脱颖而出,佛教在当时发展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宗教,直至现在,

佛家的信奉者仍然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例。

古代封建社会十分重视礼法,礼制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遵守的法制标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核心思想便都是一个“礼”字而已。佛教在唐朝进入全盛时代,连带着门户派系的分别也逐渐严明起来,各派别的修行方式、传承、宗法虽然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僧尼这一个整体,其对外来说身份地位都是连带的。

而僧尼们作为封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必然也是要受到封建等级思想的约束,僧尼们许多都对于佛经十分熟稔,更有甚者,打着可以预测未来的幌子成为国师,深受皇帝宠信,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然而这也只是针对个人而言。

火葬、林葬、土葬——唐朝僧尼的丧葬方式为何如此多样化?

普通的僧尼仅仅是作为寺庙中的“工作者”存在的,其地位仍然不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上等人存在的,相反,一些寺庙是专门为了皇室或者一些贵族建立的,其中的僧人和大师自然由于其侍奉的对象的地位会受到不同的对待,地位身份自然也会和其他供百姓祭祀祈福的寺庙中的僧尼有所区别。由此可见,即使都是僧尼,在不同的情况下自然是会有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的区别的。

一、火葬

1.火葬的概念

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也是发展到现在最为普遍一种下葬的方式。具体而言是指用火把尸体烧成灰烬,之后安置在固定的器物之中,埋在土里,洒在海里、水中、空中等。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某些地区已经发展出火葬的习俗,《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可见火葬并不是突然兴起的。

2.火葬为何会成为僧尼的一大丧葬制度?

火葬这种方式尤其在印度教和佛教中最为盛行,尤其是佛教释迦摩尼圆寂之后留下舍利子而使得火葬闻名于世,后来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便纷纷效仿这种下葬的方式。火葬的方式源于佛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发展起来的,到后来明朝、宋朝都有史料记载有火葬的方式。

《宋高僧传》第四卷中《印宗传》有记载:“至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示终,嘱循轮王法葬之,年八十七。”火葬之后如何安葬又分为如下几种方式:龛塔安葬,就是在龛内雕刻塔形,塔的下部设有专门开凿安置骨灰的瘗穴,却在塔身中部开龛,其内雕刻僧尼形象,内部刻有针对不同僧尼的铭文。

火葬、林葬、土葬——唐朝僧尼的丧葬方式为何如此多样化?

起塔安置,就是在僧尼火葬之后构建地宫,直塔,地宫内的空间比较小,无法安置全尸,所以只能是火葬之后将骨灰放置在塔中,其中还另外放有一些丝织品等贵重物品作为随葬品。以骨灰塑像,用燃烧之后的骨灰塑像以祭奠僧尼。扬弃骨灰,是一种完全遵循个人意愿的安置放置。

3.火葬的适用性

从史料中的记载看来,火葬这种方式一般是深入佛门的教徒才会使用的下葬的方式。只有一些法师、居士或者令人敬仰的僧尼和有弟子可供供养的僧尼才会用这种方式下葬之后作为一种祭拜的方式和表征存在。随着后世的发展,普通僧尼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

二、林葬

1.林葬的概念

林葬,是将人的尸体扔到荒野丛林之中,意图是让荒野之中的鸟兽食尽尸体,最后将其骨骸收起来埋葬,这种方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当时看来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方式,但是并没有受到抵制。

据《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塔铭并序》记载:“以开元二年十二月十九日舍生于寺,报龄七十有八……即以其年十二月廿十二日施身于终南山楩梓谷尸陀林。可见当时这样的葬制在僧尼之中也是被接受的,甚至是作为一种比较正统的方式。

2.僧尼选择林葬的理由

火葬、林葬、土葬——唐朝僧尼的丧葬方式为何如此多样化?

在僧尼或者居士施行林葬之后,也有以下几种方式安置残留下来的骨骸:将残留的骨骸收集起来,找石头凿出洞将剩余的骨头埋进去,树立起墓碑。或者就是将剩余的骨骸收集起来再次燃烧,按照佛教释迦摩尼的做法来说燃烧之后留下舍利子,再用火葬之后的几种安置方法进行安葬。

林葬作为一种比较残忍的做法,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是难以接受的,死者为大,但是死者用这样的放置下葬之后,是连全尸都无法保留的。但是也有对于佛学的思想比较推崇的教徒其实是自愿用这种方式结束的,所以可见僧尼的地位在唐代时并非如以往的低等级的卑微的地位,僧尼在死后明显是有自己选择如何下葬方式的权力的。

三、土葬

1.土葬的概念

土葬,比起其他方式来说,是一种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比较传统的一种方式,也叫做全尸下葬,普通人和僧尼都是可以用这种方式的。历史记载中印度的佛教徒实行土葬,

但是更多的还是中国的僧尼使用土葬的方法,在将全尸埋于地下之后,又增添了塔、墓志铭等另外的器物,打上了佛学思想的烙印。

2.土葬作为僧尼葬制普遍适用的原因

唐代僧尼土葬主要是有两种方式:凿穴而葬,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墓葬,就是使用棺木等埋于地下之后竖立起墓碑,随葬有墓志铭以表僧尼的身份或是僧尼一生的志愿以作纪念或是祭拜。凿龛而葬。指的是一种崖葬的方式,相对于前者的平坦的土葬,这种方式选择的地点大都是一些比较高的地方,立坟竖碑,以颂功德。

还有一种土葬的方式是沿用到现在的,就是不断迁葬,就是按照自己生存的地方或者是僧尼死者生前的意愿在不同的地方立碑,而且在迁葬的过程中不断改变下葬方式的一种葬制。

火葬、林葬、土葬——唐朝僧尼的丧葬方式为何如此多样化?

土葬相对来说更加符合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等级思想的礼制形式,中国人从古代时期脑海里就有“入土为安”的意识留存,“死者为大”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体现,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必须要保留全尸。

因此土葬是一种结合中国本土传统思想和佛教的哲学思想的一种下葬方式,更能够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僧尼选择怎样的丧葬方式其实是有自己的意愿支撑的,但是僧尼死后必然是有可以供养的后人负责后事的,因此越是麻烦的、足以显示出尊重的越是需要高级的等级和身份地位。

四、结语

到唐朝的时候,朝廷专门设置了僧尼公共埋葬区,其中也有一些是自发形成的,主要是朝廷规定的区域,其中也可以看出僧尼在唐朝的地位不能够算是低等的。除此之外,寺庙中也有专门的区域用来供养寺庙中德高望重的法师,一些佛教的教徒十分信崇佛学,死后仍然希望能够在寺庙中或是在寺庙一侧继续受到佛学的熏陶,以

显示对于佛学的推崇的敬仰。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融合佛教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在僧尼的埋葬上,还是普通人的埋葬上,都有一种“事死者如事生”的哲学思想,这其实是为了保持死者的灵魂依然是存活着的,所以在僧尼的埋葬上,有一种保持尸体的完备或者可再生的想法。

唐代僧尼的葬制是多种多样的,其实如此所的丧葬方法是一种妥协的融合的结果,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就造就了包容性强的特点,所以不同思想的碰撞并非需要一个准确的结果,在僧尼的丧葬上,许多方法都可以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