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一支嗩吶引發的傳統文化思考

前短時間在網絡上看到由“玄冥二老”表演的

嗩吶版《白龍馬》,視頻播放量達到上億次,引起眾人熱議。

這個現象讓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百鳥朝鳳》,這是一部小眾電影,票房沒有賀歲片、商業片那樣引人注目,但我認為這部電影卻給我們留下一些深層次的思考。

影片通過講述無雙鎮上嗩吶匠的故事,用一支嗩吶將傳統文化和社會變遷聯繫在一起,反映了快速的社會發展對嗩吶傳統文化的衝擊。我們可以從幾個小細節體會具體變化。

《百鳥朝鳳》:一支嗩吶引發的傳統文化思考

《百鳥朝鳳》宣傳劇照

01、嚴苛的選徒過程和無人學習的尷尬境況

電影中嗩吶班班主焦三爺一生收徒無數,也培養出許多能接紅白活的弟子,但一直遲遲沒能找到能夠傳承《百鳥朝鳳》的弟子。

天鳴和藍玉作為最小的兩個弟子先後拜師學藝。藍玉天資聰慧、氣力充沛,是練習嗩吶比較理的人選;天鳴雖然拜師早,但由於氣力不足,悟性一般,所以師傅準備讓藍玉學習嗩吶。

後來,師傅慢慢地發現天鳴是一個有耐性,有孝心的孩子,適合作為親傳弟子,傳授《百鳥朝鳳》。嗩吶班的傳承人要的不僅是嗩吶技藝,更需要穩重的性格和高尚的德行。

天鳴儘管嗩吶技藝不如藍玉,可是性格和德行都是一流的,嗩吶技藝可以慢慢提高,性格和德行卻很難改變

《百鳥朝鳳》:一支嗩吶引發的傳統文化思考

選拔弟子傳授《百鳥朝鳳》的劇照場景

天鳴作為《百鳥朝鳳》的傳承人開始了後期的學習,而藍玉和師傅緣分已盡,讓師傅趕走了。從後來的事情發展來看,師傅選的繼承人還是很對的,只有天鳴為嗩吶默默地堅持著。

電影后半段,天鳴師兄弟們都為了生活外出打工,不再吹嗩吶了,更也沒有人去學習嗩吶了,嗩吶匠成了人人嫌棄的職業。

手藝人常說:“我不做也許就再也沒人做了,可能這就是一個承諾吧,給傳統文化的承諾”。

聽了,總令人潸然淚下。嗩吶只是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社會變遷導致的古老傳統文化無人可傳、無處可放,這確實是一個亟需我們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百鳥朝鳳》:一支嗩吶引發的傳統文化思考

焦三爺帶頭演奏《百鳥朝鳳》曲子

02、嗩吶班的由盛轉衰

電影前半段主要講述的是大家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跟著焦三爺學習嗩吶,因為這不僅是一門吃飯的手藝,更是無雙鎮上至高的榮譽。天鳴學習嗩吶,父親在村裡都昂著頭走路,足可以看出嗩吶匠的地位。

焦三爺帶領的焦家班不斷地在無雙鎮上的紅白喜事來回穿梭,到哪都是受人尊重和敬畏。很多名門望族的老人去世後,都想讓焦三爺吹奏一曲《百鳥朝鳳》,但是焦三爺卻拒絕了。

因為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有這首曲子,嗩吶技藝也有著嚴格的規定和制度。

隨著時代變化,人們有紅白喜事不再請嗩吶班,嗩吶班的生計不能維持,師兄弟們都迫於生計外出打工。

焦家班的消失,遊家班的難以為繼都讓嗩吶匠們不得不尋找其他出路,只有天鳴默默地堅守著。面臨的家庭壓力、現實壓力也讓天鳴很矛盾。

西方洋樂隊的衝擊、人們的輕視和生活的重擔都讓嗩吶匠們失去了存在感。

《百鳥朝鳳》:一支嗩吶引發的傳統文化思考

洋樂隊和嗩吶班的對壘

偶爾接到一次活,錢多少不在意,但是古老的接師禮也給省了,這讓嗩吶匠們難以接受。

接師禮:嗩吶班至主家以後,由孝子、管事給嗩吶班送上煙、茶、點心以示對請來的嗩吶班表示尊重(過去還需行禮)。

電影中有一幕嗩吶班和洋樂隊的同臺對壘,嗩吶班的演奏不僅沒有獲得掌聲,人們還嫌棄嗩吶聲影響了洋樂隊的表演,這巨大的反差將嗩吶匠的無奈推向了頂點,心中的希望全破滅了,因為他們知道嗩吶匠不再是一個讓人尊敬的職業。

《百鳥朝鳳》:一支嗩吶引發的傳統文化思考

默默憂傷的天鳴擦拭著嗩吶

十幾年時間,讓一門手藝由盛而衰,讓嗩吶匠從受人尊敬到迫於生計轉行,這不得不說變化之快,快的讓嗩吶匠措手不及。吹嗩吶這門手藝也許可以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下來,但是手藝人那種執著追求的態度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03、電影帶給我們的思考

①傳統文化到底有沒有觀眾喜歡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從兩個真實例子來分析一下:

A:關於嗩吶的案例。 現在是視頻和直播黃金時代,我也關注了不少嗩吶視頻號,有很多表演者都有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粉絲,很多主播都定期在直播間表演嗩吶曲目和洽談業務合作,在豐富了人們生活精神的同時,還增加了自身的收入。

《百鳥朝鳳》:一支嗩吶引發的傳統文化思考

《國樂大典》大師方錦龍演奏現場

B:關於古典樂器的案例。有個《國樂大典》的樂器節目,收視率相當高。其中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國樂大師方錦龍用一把古老樂器琵琶演奏世界各地的名曲,真正地讓大家感受到中國古老樂器的強大,刷新了人們對中國古老樂器的認識。

總的來說,觀眾還是非常喜歡傳統文化的,傳統文化還是有市場的,或許只是我們的打開方式不對吧?

②傳統文化應該怎樣適應社會發展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草草結尾,沒有看到嗩吶手藝應該怎樣保存和發展,但我認為這部電影只是讓人們對嗩吶等傳統文化引起重視,至於應該怎樣適應社會發展,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工作,只能靠匠人們慢慢地探索。不過,我們也可以從其他方面找到一些發展思路。

A:跟上時代的步伐,趕上時代的風口。小米董事長雷軍說過,“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順勢而為才能借勢發力,站在時代的風口,我們才能抓住時代賦予我們的機會。對很多單個的手藝人,我們可以藉助互聯網平臺來宣傳和推廣自己。

《百鳥朝鳳》:一支嗩吶引發的傳統文化思考

報名參加的網上陶笛培訓班

我之前聽過一首《故鄉的原風景》,是陶笛演奏的。陶笛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有的人都不知道,所以說日常生活中很少有陶笛培訓的。後來,我在網上報的培訓班,每天都有培訓課,大約上了一月課程就熟練掌握了。

陶笛這樣的小眾樂器,學習的人比較少,陶笛老師開辦的線下班都很難盈利,而互聯網平臺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的優勢是不受地域限制,辦學成本低,甚至不受時間限制

老師還在網絡上搞一個賽作品贏獎品活動,服裝、樂器、教學,比賽等形成了一個陶笛教育的生態圈,人氣、生意相當火爆。

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生存的困境也得以解決,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B:審時度勢的創新,大膽迎合觀眾。

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說過,“讓文物活起來,是今天保護文化遺產和博物館建設的方向”。近幾年,故宮的文創工作做得相當出色,一年創造10億元的銷售額,實現了新文創反哺老文物,更讓古老的文物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百鳥朝鳳》:一支嗩吶引發的傳統文化思考

故宮文物活起來(口紅產品)

打破了對文物的古板思維模式

,讓故宮文物“萌”起來。文化創意產品做的結合人們生活,有實用性併兼具趣味性,十分符合群眾的愛好。

其實,我們還有很多種方式去探索,這只是我們見到的個別成功事例。不要怕失敗,不作為我們註定被淘汰。一旦我們嘗試成功,一項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得以傳承,值得我們試試。

③我們自身需不需要反思

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抵不過幾百年的工業文明嗎?我們還是要痛定思痛,從自身找原因。是不是嗩吶班真抵不過洋樂隊,我們還是要問一下自己。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可以吸收外來,但也不能放棄本來啊。

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繁榮。

《百鳥朝鳳》:一支嗩吶引發的傳統文化思考

傳統可敬,可敬不過匠人

電影只是想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再不保護,就只能活在人們的記憶中了,直至記憶也消失了。現代工業文明確實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收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我們的任務很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需要更多人去關注、去努力。嗩吶技藝只是九牛一毛,我們還知道很多,比如剪紙、年畫、戲曲、武術、皮影、唐卡、緙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