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1

兩年前,有一個74歲的導演用他生命的餘輝完成了他此生執導的絕唱之作。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種特殊的民族樂器嗩吶,如何在大時代的喧囂與前進中逐漸被歷史所淘汰的悲情故事。

在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曾表示:“娛樂至死的精神是對歷史的不負責”。

當電影最終下檔的時候,它的票房只有8764萬元人民幣,達不到當今任何一部主流商業電影的平均票房水準。但就像導演當初對友人說得那樣:“我最近在拍一部電影,它也許都進不了電影院,但我還是會堅持把它拍完”。

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他用電影的方式在薪火相傳。

他,就是扶植了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田壯壯等第五代知名導演的中國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吳天明。

他生命旅途中最後拍的這部電影叫做《百鳥朝鳳》。

2

《百鳥朝鳳》原名“十樣景”,中國民族器樂十大名曲之一。在眾多嗩吶曲中,它最具代表性,將嗩吶的表現力演繹到了一種極致。

在其樂曲聲中有鶯歌燕舞,有鳥語花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你能聽到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能感受到活潑、粗獷的生活氣息。

在更早之前的歷史意義中,百鳥朝鳳的含義更為崇高。舊時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後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而在影片的設定中,也是唯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在葬禮上用《百鳥朝鳳》這首曲子表示追思。

3

影片圍繞著黃土高坡上的無雙鎮展開。

一個遠近聞名的嗩吶大師焦三爺,外加兩個學徒遊天鳴和藍玉,二十年的陪伴與成長,兩代嗩吶匠人之間的師徒情深。

二十年,滄海桑田。無雙鎮的焦加班也變成了遊家班,焦三爺年事已高,遊天鳴學有所成,衣缽交接,順理成章。

可是時代變了,鎮上除了嗩吶,來了“洋樂隊”。見所未見的電吉他,絲襪女和銅管樂,讓這個小鎮上質樸的人們耳目為之一新,原來樂器除了嗩吶之外還有這般與眾不同的享受。

漸漸地,紅白事請嗩吶班演奏不再變得必需,經營變得愁雲慘淡起來。連為數不多的演出,大家也不會再給嗩吶師行禮......

當你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時,連最起碼的尊重人們都會選擇遺忘。

焦三爺看在眼裡,他選擇了沉默。因為他知道,就算所有人都放棄了嗩吶,還有天鳴,那個連血液裡都流淌著嗩吶樂章的弟子。

但是人各有志,不可強求。當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理想就會變得動搖。慢慢的,遊家班走得就剩天鳴一人。

也許這就是天意,浮華散盡,總會留一個最虔誠的信徒來為業已消亡的事業殉道。焦三爺徒嘆奈何,終在人生的文末,用一曲《百鳥朝鳳》來劃上句號。

4

優秀傳統文化是否都會像嗩吶這般在面對時代的變遷面前變得無所適從?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是否在面對新文化的衝擊時會變成螳臂當車?

時間終究會給出答案,歷史終究會做出它的選擇。

吳天明用他特有的方式來演繹了《百鳥朝鳳》的故事。千千萬萬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歲月的長河中被無數的擺渡人前赴後繼的拾起,而《百鳥朝鳳》不過是其中的一員。

聽完了《百鳥朝鳳》的樂章,在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匯中,你是否有興趣再聽聽龍鳳呈祥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