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少女》:民樂和二次元的神奇雜燴

《閃光少女》:民樂和二次元的神奇雜燴

《閃光少女》雖然算不上完美的作品,甚至是演員演技和人物造型都略顯粗糙,但依然還是一部有誠意的作品。

它的誠意在於呈現了一種文化元素的碰撞,這種碰撞摒棄了以往青春片中“愛情至上”的金科玉律,將眼光放置於現下時尚文化和冷門音樂的交匯點,懇切地關注了這些既邊緣又主流的音樂和文化在現實中的尷尬。

打破民樂既有刻板

民樂一直不溫不火,甚至也算不得小眾音樂,給大眾的印象多多少少只是一群學民樂者最後的狂歡。彷彿繼承就是民樂最後的歸屬,它既沒太多社交網絡需要的引爆點,也沒有更多烘托氣氛的煽情元素。民樂演奏者那種獨自一人“彈琴復長嘯”的曲高和寡,經常落得“絃斷有誰聽”的寂寞下場。

幸好還有古裝劇和古風遊戲讓民樂有了起色,但往往獨奏的竹笛或者古箏聲總是自帶悲涼,往往成為女主或者男主悲慘身世的BGM。在電影《百鳥朝鳳》裡,那些彈著電子琴吹著薩克斯的走穴樂手也會大肆鄙夷嗩吶的尖刻又悲情的音調,嘲笑嗩吶樂手們把紅事吹成了白事。

電影《閃光少女》恰好希望扭轉人們對民樂的這種刻板印象,於是用了一種又紅又專,正能量雞湯的方式將民樂呈現給觀眾,樂隊合奏,與西洋樂鬥琴,搶奪音樂廳演奏——這一切看起來好像並不是傷春悲秋的民樂和演奏者所能做的事。

民樂的器樂向來以獨奏居多,因為每種器樂音調屬性總是千差萬別,二胡嘶啞滄桑,琵琶獨立清脆,古箏行雲流水,嗩吶高亢嘹亮,合奏編曲本就是極為考究的,也難怪一開篇,女主角陳驚找合奏曲目的時候,也只想到一首喜氣洋洋又年代久遠的《春節序曲》。除此之外,還有一首晚會必備抖腿金曲《金蛇狂舞》,而民樂合奏的主流曲目就如此而已。

但《閃光少女》中的民樂幾乎是主旋律,但它輕而易舉就跳脫了電影《百鳥朝鳳》這種苦大仇深的基調,反而輕鬆地講起了現代民樂學習者的青春生活。民樂也是可以這樣快快樂樂的吃著火鍋唱著歌,也可以來一場熱血的鬥琴廝殺,這種擬人的節奏突然就讓民樂走下了神壇,有了些現代人熱愛的豁達和血性。

這就像古風遊戲中的戰鬥音樂,本來只能在電腦手機這種電子設備上一對一地播放,當它突然跳脫到電影藝術中面對幾十成百的全場觀眾,彷彿是私享物得到承認的欣慰。

《閃光少女》讓民樂展現了多面的可能性,這種積極又充斥著正能量的性質能將清冷的民樂激發出不一樣的聽感。

“秋天的時候,一個穿羽絨服的人和一個穿短袖的人擦肩而過,兩人頭也不回地罵了對方一句:傻X。”

這個段子其實很能說明現實中的很多矛盾鬥爭和不理解。片中的民樂與西洋樂之間的鬥爭和鄙視也是如此。鋼琴男神的高冷是整個西洋樂的代表,女主一開始的跪舔給民樂種下了前途飄渺的基調。

但人生而為平等,樂器也是同樣,鄙視鏈的出現歸根就底也是在鄙視自身,因為製造了鄙視,終究會出現鄙視你的那一個上層階級。

diss的本質也是自食其果。

為二次元正名

二次元,是指動畫、漫畫、遊戲、小說虛擬偶像、特攝片、部分電影、部分電視劇以及其衍生同人創作及周邊產品等。如果說二次元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存在的“次元壁”是毋庸置疑的,那麼二次元文化所帶來的普遍不理解也是家常便飯。

所以當女主角以普通人視角去認識其他幾名樂手的時候,內心衝擊可想而知——各類卡哇伊吊飾,大眼睛長卷發loli裝,宅形象,攻氣質,甚至是虛擬偶像洛天依等,都給予了觀眾最直觀的印象。

雖然有人大肆鄙夷:“除了漫展誰會現實中這麼穿”,但電影的目的很簡單——突出並且加劇視覺衝突。好壞先不評,但這種直白的目的性的確也起到了吸睛的效果。

接下來的流程雖然是套路化的:欲揚先抑,通過展示強調——衝突加劇——解決衝突——和諧共融,這種“我們尊重彼此不同”的價值觀躍然銀屏。實際上二次元文化和現實世界的衝突和對立還有待於進一步緩解,但電影為我們提供了往前走的路徑和可能。

古箏高手千指大人的偶像光輝,蘿莉妹子們彈中阮琵琶時候的超快手速,去漫展、音樂廳還有鬥琴時候的野心勃勃……《閃光少女》在不斷地用力地提醒我們,二次元是一種生活方式,有理想的依然有理想,沒理想的依然渾噩度日,二次元並不能為此背上“異類”的黑鍋。

二次元文化的核心是虛擬以及幻想,是一種現實社會無法企及的完美。它好在於是人們現實社會的寄託,不好在於是對現實殘酷的逃避。

現實的偏見也在於,往往只看到二次元世界所產生的逃避,而沒有看到二次元世界對人生活所帶來的寄託。在人們日益孤獨的現代社會,我們多少還是需要二次元世界中的虛擬來填充生活的苦痛。

實際上是,現實不完美,真實關係令人畏懼,有二次元世界讓我們沉浸,但也有痛苦還提醒我們還活著。

點到即止的青春片

說到底,《閃光少女》還是一部青春片,編劇和臺詞都可圈可點,而且這個青春片的條條框框還是需要存在的。《那些年》開了個好頭,後面一系列跟風之作卻各種東施效顰,一部不如一部。

但最讓人欣賞的青春描寫方式,卻是《閃光少女》。

《閃光少女》:民樂和二次元的神奇雜燴

除去一開頭惡俗的女主表白之外,編劇對男主初戀把控的節奏很輕盈。年輕時候的愛就是一個眼神,一次不經意之間的舉手投足,就足夠了,縱然身邊圍繞著七七八八的起鬨和渲染,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多餘的表達,更別說那些爛俗的劈腿酗酒打胎。

特別表揚男主的表演,有的放矢,自然不做作,一個又呆又喪的宅男形象呼之欲出,必要時又能挺身而出,仗義執言。這才是我們身邊常有的夥伴和朋友——衰的時候大家一起苦命,光芒萬丈的時候也相互陪伴,該打鬧時也會打鬧,吵翻了也會默默地走回來。

所以青春中的元素更多的是陪伴和共赴夢想,也是莽撞的堅持和執著。一份逝去的初戀,囊括不下這些所有閃光點。

說《閃光少女》熱血或者雞血也罷,它更像是以振臂高呼的方式在求取關注,對於不知何處去的民樂的關注,對於不被理解的二次元的關注,這種求關注中有種咬牙堅持的使命感在作用,就像劇中那句“再弱小的群體,也要積極發聲”。

PS:B站真的有千指大人!親搜有效๑乛◡乛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