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的战列舰为什么经常用双联炮塔,还有大选帝侯级72000吨为何只有8门420mm炮?

等风不等you


那啥,首先并不存在大选帝侯级这么个东西

题主说的大概是H级战列舰中的一个计划,使用420作为主炮的也就是比较广为人知的H41项目

满载排水量七万两千吨,使用四座双联装420MM主炮作为主要武器

(艺术家Richard Allison所画的想像图)<strong>

德国人为何青睐双联装?

其实很简单,我们先把目光放回到真的造出来了的俾斯麦级战列舰上

俾斯麦级所使用的四座双联装炮塔(4×2配置)是回归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设计实践。几乎所有其它1921年后的主力舰都使用三联装甚至四联装炮塔,不仅可在炮塔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主炮数量,而且更少的炮塔也有助于减短保护弹药库的装甲带长度并缩短舰只本身。虽然德国曾考虑过为俾斯麦级搭载三联装炮塔,但却担心额外的炮管会拖累每座炮塔的整体射速。而且一旦一座炮塔被击穿,势必殃及整座炮塔内的所有火炮,导致战列舰火力剧减。他们还认为,四座双联装炮塔可以获得更好的射界和更为高效的齐射序列。尤其火炮药室部分过大过重的问题更加大此炮改成三联装的难度。

简而言之,技术不行

这个可不是开玩笑,实际上德国人在大型舰艇建造方面的技术真的不咋地

战列舰的设计建造本身就很少了,而且在俾斯麦之前建造的大多都是比较小的舰船

即使是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也仅携带了283MM这种奇怪的口径(原设计使用俾斯麦级同款380)

而且四座双联装和三座三联装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虽然三座三联装会多出一根炮管的火力优势,但在主炮扬弹以及主炮射界方面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并且单座炮塔内容纳更多的主炮意味着损坏后的火力损失也更大

实际上在现实海战中,主炮被打坏并不是什么非常奇怪的事情,在猎杀俾斯麦的行动中,仅在半小时内,俾斯麦就损失了全部的四座主炮塔,变成了一个浮动棺材

(罗德尼号向俾斯麦号开火,后者可从远处看出正燃烧)

而在火炬行动中,让·巴尔号战列舰阻击马萨诸塞号战列舰,而马萨诸塞号战列舰用九门406毫米(16.0英寸)口径主炮进行反击,并在第五次射击时将让·巴尔号的主炮旋转系统打坏,迫使让·巴尔号主炮无法继续运转

要知道按照让·巴尔的设计,四联装主炮塔一旦损坏,就会失去一半的火力,而当时让·巴尔上也只安装了一座四联装主炮,所以相当于损失了所有的火力

回到问题上来

H41使用四座双联装主炮塔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还是因为H级的计划本质上是从俾斯麦级发展而来

你大可以将H39,H40,H41都看作是俾斯麦级的改良放大版本,所以德国人在设计时就会采用十分雷同的设计

因为实际上俾斯麦级的设计证明了这种设计还是有效的,虽然在后来的战争中发现德国海军的战列舰设计依旧有很多问题(例如没有使用装甲集中布置的设计导致装甲总重很高,但平均厚度却不突出,亦或是使用穹甲这种落后于时代的设计)

但H41是在1941年提出的,此时虽然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设计(例如全前置四联装炮塔的黎塞留级,或者是模范代表的南达科他级)但考虑到性能上的取舍以及涉及风险的话,德国人依旧沿用在俾斯麦级上已经比较成熟的设计也不奇怪了

但说来说去,H41毕竟只是一张图纸

但毕竟都没造出来,还有啥好说的呢

以上!~


响宝宝改二甲


德国在二战期间就只造了2级4艘战列舰(袖珍战列舰就不算入了),分别是2艘装备3座三联装283毫米舰炮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和2艘4座380毫米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所以德国到底喜欢用双联装还是三联装?只能说各占一半吧。至于说“大选帝候级”这个名字取的听起来就感觉很霸气,看来中国人对于外来的东西用的赞美词汇从不吝啬。其实这是德国在二战前就制定的战列舰制造计划,也被称为“H型战列舰”或者兴登堡级战列舰,装备420毫米火炮。

而7万吨的战列舰却只装备了8门420毫米舰炮,这是不是有点太浪费吨位了?同等吨位的大和装备了9门460毫米巨炮,而就算后来被裁撤的蒙大拿级战列舰也装备了12门406毫米炮啊。那这“浪费吨位的”的毛病是不是祖传的呢?按数据来看除了“是“以外好像没有第二个更合适的答案,不过这对于德国来说其实也已经尽力了,要知道德国经济在一战真正缓过劲来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用了3年的时间就将德国经济带出泥潭,而德国海军的Z计划则是在1935年提出来的,而当时在设计上总体上是按照俾斯麦整体放大,而且只在计划当中而已,Z计划在后面也被叫停了。

而德国在一战之后就被欧洲其他国家限制着,特别是海军方面,以至于后面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战舰制造,而一旦船厂荒废那么这些设计人员就解散了,并且没有发展研究的机会,俾斯麦在设计上很大程度都借鉴了一战时期的约克代级战列舰,所以没能更上发展脚步的德国海军只能回去吃老本,主要是大口径舰炮研发的进度没跟上来,所以限制了自家海军的发展,不过也有可能有自己的考虑吧。从上到下分别为巴伐利亚级、约克代级、沙恩霍斯特级、俾斯麦级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当时的战争德国是不具备成熟的三连装,四连装的舰炮的。而且过多的连装炮会导致射击是炮口风力过大而导致的弹道偏离。德国认为,装那样的炮塔,不如多装备副炮,就不再研究2连以上的火炮了。其实,除了这些,多连炮使用的耐久很低,需要经常保养,没保养一次相当于换了一次炮塔,相当的鸡肋。没有卵用。本身德国本土的钢铁很少,想养活一个钢铁巨兽不容易啊!


红警情报员


他们炮是不多,但是打的准啊~


魑城


双联与三联没什么不妥,何况德国三联技术不成熟,连双联都炮座重量超标,不能跟其他海军强国比,双联有双联的优势,三联有三联的不足,不用规定就要上三联。


非攻天下


记得这是因为德国人坚持在舰炮上使用横楔式炮闩以追求理论射速,导致火炮体积过大过重所致


小单纯的乐天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