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幹腐病致窖藏損失高達60%,田間減產40%-50%,如何高效防治

馬鈴薯是重要的糧菜兼用型作物,也是優良的飼料作物,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隨著加工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馬鈴薯已成為我國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優勢農作物,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導致馬鈴薯的連作種植越來越廣泛,各類病害發生也越來越嚴重。

馬鈴薯幹腐病是生長期和儲藏期重要的土傳病害,貯藏期發病嚴重,多種半知菌鐮孢黴真菌均可引起發病。病菌在病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可隨塊莖傳播。侵染塊莖後,失水變幹、腐爛。一般可造成馬鈴薯窖藏損失率達10%-30%,部分地區高達60%以上。不僅危害馬鈴薯種薯特性,還降低馬鈴薯商品薯的品質,嚴重影響其加工和食用價值,降低經濟效。

此外,種薯本身所染干腐病導致田間播種後母薯過早腐爛,從而造成幼芽未出土死亡、或出苗晚、或弱苗,最終田間呈現缺苗斷壟、植株高矮不一,影響田間產量,導致減產40%-50%

目前生產中主要以減少收穫時機械損傷,入窖前剔除病傷薯,控制貯藏期溫溼度等物理措施來控制馬鈴薯幹腐病的發生,但這些方法減少幹腐病窖藏損失的能力有限。今天我們從幹腐病致病病原、侵染循環特點、危害症狀這三個方面出發,深入瞭解馬鈴薯幹腐病,並提出效果最佳的防治措施,希望對農民防治馬鈴薯幹腐病提供參考。

一、馬鈴薯幹腐病致病病原

多種半知菌亞門真菌都能夠引起馬鈴薯幹腐病,我國多數地區以茄病鐮孢和串珠鐮孢是致病力強的優勢種群。

菌株在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基(PSA)上菌落白色至淺灰色、淡藍色,稍隆起,較緻密,菌落背面土黃色,且中間顏色深,生長4天后菌落半徑2cm;菌絲無色,小型分生孢子腎形或長橢圓形,單孢,大 小平均為11.05μm×3.06μm;大型分生孢子馬特型,具3-5個隔膜,基孢或有圓形足跟,頂孢稍尖,孢 子稍彎曲,大小平均為34.81μm×5.53μm;產孢梗單瓶梗,較長,長度平均為56.45μm;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組織或土壤中越冬,在通風不良等相對差的貯藏條件下,可從傷口或芽眼侵入,引發幹腐病。

馬鈴薯幹腐病致窖藏損失高達60%,田間減產40%-50%,如何高效防治

圖1 茄病鐮孢菌

二、幹腐病致病菌侵染循環特點

幹腐病發病週期一般是從馬鈴薯收穫時期開始,由於機械損傷等在塊莖表面形成傷口,致病菌孢子萌發管或是菌絲直接侵入,先在寄主的薄壁細胞間生長,分泌果膠酶和纖維素酶分解植物細胞壁,然後進入細胞,到達木質部維管束,菌絲分枝併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繼續侵染周邊維管束組織。

與此同時,菌絲、大量的分生抱子、膠質物質、甲基纖維素以及維管束破碎組分等形成維管束阻塞物,阻斷組織體內的水分運輸,塊莖失水變幹,腐爛

分生孢子通過風、水流等形式向周圍環境和健康薯塊傳播。進入冬季,病原菌以菌絲、分生孢子、菌核或厚垣孢子的形式在病薯、健康薯及土壤中越冬。播種前切薯產生傷口,薯塊與存活在土壤中或附著在薯塊上的致病菌接觸,感染的薯塊在播種前的存放期開始發病。

染病的薯塊播入田間後,超過50%的薯塊無法發芽或幼芽感病死亡,其餘若能繼續生長,多數發育成弱植株,繼續發病,導致萎蔫或死亡。病原菌又繼續以分生抱子的形式附著在新生健康薯塊上,一旦薯塊表面產生傷口病原菌就會侵入開始新一輪的致病過程圖。

馬鈴薯幹腐病致窖藏損失高達60%,田間減產40%-50%,如何高效防治

圖2 馬鈴薯幹腐病侵染循環

三、馬鈴薯幹腐病危害症狀

馬鈴薯幹腐病主要在貯藏期間為害,也可在播種塊莖時侵染。最初症狀會在收穫後幾周內顯現出來,發病初期僅局部出現褐色凹陷病斑,薯皮變暗,隨擴展病部表皮下陷和皺縮,呈同心輪紋狀,其上有時長出灰白色的絨狀顆粒,即病菌子實體。隨後病部薯肉壞死變褐,並向四周擴展,較老的死亡組織因菌絲和孢子而呈現粉、紅、藍、褐等各種顏色,空腔內長滿菌絲

最後,薯肉變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縮、幹腐、變輕、變硬,剖開病薯可見空心,薯內則變為深褐色或灰褐色,終致整個塊莖僵縮或幹腐,這也是幹腐名稱的來由。

馬鈴薯幹腐病致窖藏損失高達60%,田間減產40%-50%,如何高效防治

圖3 馬鈴薯幹腐病發病過程

如果幹腐病的塊莖用作種薯則會在田間萌發時發生腐爛,造成缺苗斷壟。染病的薯塊播入田間後發育而成的植株,長勢弱,底部葉片黃化,上部葉片有退綠斑並萎蔫,邊緣向上微卷,莖的維管束組織和塊莖脫色。侵染特別嚴重時植株莖部失水枯萎,呈淺褐色,最終死亡。

馬鈴薯幹腐病致窖藏損失高達60%,田間減產40%-50%,如何高效防治

圖4 地上莖部失水枯萎,呈褐色

病薯塊在田間後期和貯藏期間易於受繼發腐生物的侵染,造成溼性腐爛,發展成溼腐病,其分泌物也會侵染接觸到的健康塊莖,導致大量爛薯出現

四、馬鈴薯幹腐病防治技術

對於馬鈴薯幹腐病的防治,由於缺乏有效的抗病品種,宜採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農業防治,化學藥劑防治和生物防治。

1、農業防治

(1) 種植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基地,因地制宜選種綜合抗病良種;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生長後期,加強檢查,及時拔除病株;

(2) 注意安全收穫,在上壤溫度低於20℃的晴天收穫,收穫時儘量避免薯塊機械碰傷,減少侵染通道。

(3) 收穫後,晾曬1-2天,待薯塊表面乾燥後入窖貯藏。入窖時剔除病傷薯塊,貯藏容量不宜過大,一般佔窖內容積的1/2至2/3為宜,薯堆高度3米以下,並注意薯堆內部通氣。貯窖內初期溫度控制13℃-15℃,2個星期,使塊莖表皮木栓化,促進傷口癒合以後降低窖溫保持在1℃-4℃,控制發病。注意保持通風乾燥,避免薯塊表面潮溼和窖內缺氧,減少發病。

馬鈴薯幹腐病致窖藏損失高達60%,田間減產40%-50%,如何高效防治

2、化學藥劑防治

(1) 貯藏期藥劑防治

入窖前用化學藥劑對馬鈴薯薯塊進行處理,是防治幹腐病的主要措施。近年來一些研究發現,瑞毒黴錳鋅、30%戊唑福美雙WP、40%黴福美雙 WP、苯醚甲環唑、

10%抑黴唑可溶性液劑、58%甲霜靈錳鋅可溼性粉劑、25%嘧菌酯懸浮劑、噻菌靈、戊唑醇咯菌腈、32.5%苯醚甲環唑·嘧菌酯30%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對貯藏期馬鈴薯幹腐病防效較好。

(2) 田間防治

在田間發病前或發病初期,以及在開花期和果實膨大期等重要防治時期,可在非高溫時段,交替選用、10%抑黴唑可溶性液劑25%嘧菌酯懸浮劑戊唑醇咯菌腈、32.5%苯醚甲環唑·嘧菌酯30%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噴施2-3次,可有效緩解馬鈴薯塊莖幹腐病的擴展蔓延。

3、生物防治

目前,對馬鈴薯幹腐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農藥,隨著大量微生物農藥的開發與應用,生物防治已成為一種趨勢。

對馬鈴薯幹腐病防治效果比較好的有芽孢桿菌菌株(265ZY1、265ZY3 、265XY6)復配菌劑 ,其防效達80%;假單胞菌屬菌株20%無菌發酵液,對菌落生長的抑制率達到88%;鏈黴菌屬吸水鏈黴菌發酵液對幹腐病病原菌菌絲生長抑制率達到74.5%,對孢子萌發抑制率達100%。

馬鈴薯幹腐病致窖藏損失高達60%,田間減產40%-50%,如何高效防治

總結

馬鈴薯幹腐病一種危害嚴重的土傳病害,貯藏期損失率高達60%以上,田間減產高達40%-50%,嚴重限制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在這裡給農民科學高效防治幹腐病提出3點建議:

(1)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一定要以預防措施為基礎,減少侵染通道,控制侵染環境,交替使用上面所提及的化學殺菌劑在入窖前和田間發病初期進行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避免抗藥菌株的產生。

(2)增加硅肥的施用;

隨著硅肥的推廣使用,硅在促進作物增產提質,提高抗逆性方面的顯著效果被認可。硅肥可以使馬鈴薯產生一種較強硬的硅化細胞,成為天然機械屏障,使幹腐病致病菌難以侵染;還能誘發植物產生對病原物一系列抗性反應。此外,鈣也能增加表皮的硬度。因此,建議在施入基肥的時候,加入有效硅 25% 以上, 氧化鈣含量大於 35% 的硅肥,每畝用量50kg為宜。

(3) 芽孢桿菌具有分佈廣、抑菌譜廣、抗性強、無毒等特點,在農業生產中,芽孢桿菌作為生防細菌對多種病害有防治作用。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多種產品,對防治土傳病害具有較好的效果,大家可以嘗試根據不同菌株對不同病害的防治效果,進行合理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