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万航林


古人当然知道蝗虫可以食用。但是因为蝗灾而导致粮食收成全无,怎么保证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天旱灾频发。旱灾过后便是蝗灾,黄灾过后便会因为粮食颗粒无收而饿瓢遍野。而一旦饿死人便可能会发生瘟疫。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常见的天灾。这是因为中国大地位于亚洲的东部。位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雨热衰同期,但是年内雨量分配和年纪之间的差别较大。因此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地区。作为中国的老百姓,如何抗击饥荒和天灾是生存的必备技能!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蝗灾的经过,毕竟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再加上农药化肥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使得蝗虫的幼虫在土壤中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因此蝗灾已经很少见了。

蝗灾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众多的蝗虫散布在田野之中,等待着当地的老百姓前去捕捉。实际上蝗虫十分的狡猾而且成群结队。并不会在任何一个地方进行过多的逗留,而是朝着一个方向不断转移,吃光一片农田,紧接着便换到下一块农田。吃光一个地方的粮食作物紧接着便跑到下一个地方继续为祸一方。


当蝗虫过境之时往往遮天蔽日,黯淡无光,当地的百姓听闻蝗虫泛滥。势必会组织全家老幼拿着各类工具前去捕捉驱赶。但是面对成千上万成群结队的蝗虫,仅凭个人的微薄力量又能捕捉多少呢?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螳臂当车罢了!

然后这些捕捉到的蝗虫自然会被当地的老百姓吃掉。但是蝗虫在这一个地方可能逗留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尽管这些蝗虫可以被当地老百姓捕捉和使用一个星期,勉强果腹一个星期。但是当蝗虫对当地的粮食作物破坏殆尽之后,黑压压飞往下一个地方。蝗虫飞走之后,当地百姓势必陷入一无粮食,二无办法,三无蝗虫可食的困境!


因此蝗虫过境之时尽管可以被捕捉之后用来食用,填补肚子。但是蝗虫过后的一年,因为蝗虫的破坏田地里颗粒无收。当地百姓还是会饿着肚子挖草根,吃野菜勉强撑过这艰难困苦的一年。期待第二年能够风调雨顺、获得丰收。

但是现如今,蝗虫这种害虫已经成为了人们餐盘中的美味佳肴。市场上更是将其炒作到极高的价格。尤其是在北方人的餐桌上,油炸的蝗虫和烧烤制作而成的蝗虫是夏季朋友亲人聚会的珍馐。


珞珈山的猫


说到这事儿,我就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蝗虫插画,作者应该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好大一只,和人一样高,当时我就万分不解,这么大的小动物,逮住一只就能吃好久了吧?不是说蝗灾时遍地蝗虫吗?古人怎么还能挨饿呢?

后来我哥抓来一只蚂蚱,告诉我这就是书本上的蝗虫。。。。。。这么小点还不够塞牙缝。

不过古人不吃蝗虫可不是因为它小,再小也是肉,饿极了连草皮树根都能吃。但吃是能吃,却不敢吃!

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也不发达,太多事情不能解释,也就自然而然的幻想出了神灵。一两只蝗虫在他们眼里是虫子,若是扑天盖地的蝗虫,那就不是单纯的虫子了,是蝗神派来处罚凡人的使者。

所以一旦发生蝗灾,蝗虫过处颗粒无收,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挨饿肚子,精神上还要受到折磨——肯定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所以蝗神才会降世!

不只是百姓,个别迷信的皇帝还要暗暗自责,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会降下这种惩罚?说不定还要祭天或者下罪己诏什么的。

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这么愚昧,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信这一套,他也和题主有同样的疑问,饿了为啥不吃蝗虫呢?这都是肉啊!

百姓大惊失色的说这是蝗神,吃了要被降灾的!太宗抓起两只就丢到嘴里,活的!像贝爷一样嘎嘣嘎嘣的吃了,嗯,味道一般,可能炸一炸会更好吃。

他本以为自己示范过后百姓就敢吃了,谁知事情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百姓们当场就跪了,更加深信他是真龙天子,崇拜爱戴。

至于吃蝗虫?还是不敢!皇帝老爷是天子,蝗神管不到他,所以吃了没事,咱们只是小老百姓,怎么敢跟蝗神对着干?

太宗收获一片名望,无奈的回宫去了。但因为他是这样的态度,唐朝是敢于治蝗灾的,在人工扑打法、壕堑掩埋法的基础上,利用飞虫扑火的习性,发明了一种更狠的办法:篝火诱杀法!

唐朝开元年间,爆发了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当时的宰相姚崇就采用了篝火诱杀法,很快遏制住本次大灾。

到了宋代,更发明了“据虫除卵法”、“垦荒除蝗法”,这是防患于未然的先进理念,治灾困难,那就把源头扑灭!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能制止这样的灾难并且形成理论知识很不容易!所以说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勤劳智慧!

可能有些人还会想我们中国人这么能吃,怎么不直接把蝗虫吃绝种呢?这法那法的多麻烦!

我只能说,“吃货拯救世界”只是个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灾是不现实的,相当可笑。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古代不管是哪一个朝代,不管是多么的富有,但粮食生产总是局限很大,就是四海无闲田,但粮食的单产还是非常有限的,记得大生产队的时候,亩产三百斤的田地,就算是上好的良田了,后来有了化肥,粮食单产又翻了一翻,也就是个六七百斤,后来袁隆平研发了杂交水稻,亩产又翻了一下,现在粮食亩产一千二百斤左右。以前的生产力低下,所以粮食单产更低,家中的存粮有限,农村有句俗话说:庄稼不收当年穷。所以遇上蝗灾,逃荒要饭成了唯一的生路,以前农民大迁徙也是非常普遍。


落地绣才


先说说当代的一次蝗灾。

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惊现大量蝗虫,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这些蝗虫如黑云压境一般,黑压压盖入农民的庄稼地,肆意啃咬着马上结穗的玉米,数分钟不到,一颗颗玉米就只剩下了玉米杆。



农户们望田兴叹,今年的收成完了,孩子的学费没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然而,剧情突然反转了!农民的脸瞬间阴转晴天!

原来,农民们发现了商机,这些蝗虫居然10块钱一斤,堪比猪肉价格。附近小商小贩闻风而动,纷纷赶往峡山区收购蝗虫。



这不是天降灾害,这是天降人民币啊!

一时间,农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有的老婆孩子全家齐出动,纷纷举着网、拿着筐兜蝗虫。甚至晚上也不休息,拿着手电筒捉蝗虫,峡山区到处灯火通明,就像过节一般。

后来,有记者采访农民:“蝗灾影响收成吗?”

农民回答:“肯定影响,不过这蝗虫收入远远超过玉米,他一晚上能抓到300多斤蝗虫,算起来就有3000块钱收入,而一亩地玉米才不到1000块。还是抓蝗虫来的值啊。”



蝗虫们一脸蒙圈,难道走错片场了吗?老祖宗的法子怎么不灵了啊,以前到哪都耀武扬威的,百姓不是磕头就是烧香,这次栽了大跟头,全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

时代变了啊!

蝗虫,俗称蚂蚱,富含蛋白质,营养成分堪比牛肉,用油炸后,味道既香又脆,堪称人间美味,油炸蚂蚱成为大排档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五好友,点一盘油炸蚂蚱,再要一盆麻辣小龙虾,再来一箱啤酒,吹着夏日的凉风,聊着幽默段子,别提多爽了!



这是现代,在古代可不是这么回事!

古代,蝗灾就是天灾,这个灾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干旱属于偶发灾害,但蝗灾属于频发天灾,平均两到三年就爆发一次。

有一种说法,叫作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喜欢干旱的环境,特别是湖水或者河水干涸后,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为蝗虫的最佳繁殖地。

蝗虫爆发之时,遮天蔽日,犹如黑云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古代农民,拿这种天灾毫无办法,只能望蝗兴叹!



蝗灾之后,农民无粮可食,或四处讨饭,或卖儿卖女,成为流民。这些数以万计的流民,政府如果没有办法妥善处置,极易生变。

有史以来,数次爆发的农民起义,很多都因蝗灾而起。如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等。

古人认为一切的灾祸皆因人而起,蝗灾是上天降下的灾祸,以惩罚无德的世人。唯有祭祀或者祈祷方能消解上天的震怒,于是各地建起了许多蝗神庙,百姓争先祭拜。



如此说来,百姓视蝗虫为神虫,自是不敢食用蝗虫的。但也有不迷信的,唐太宗就曾亲口生嚼蝗虫,以示抗击蝗灾的决心。

唐玄宗时期也爆发了蝗灾,唐玄宗修德、祭拜、节欲等招数都用完了,还是无济于事。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宰相姚崇建议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引诱蝗虫,然后举火烧之。

唐玄宗采纳了建议,还下旨凡事灭蝗不利的,一律就地免职。在全民皆兵的打击下,蝗灾得到了控制。


一半秋色


古人自然知道蝗虫可以吃,而且闹灾荒的时候是没什么东西不吃的,但有几点导致宁愿吃树皮草根

首先是抓的问题,

蝗虫是会飞的,抓起来需要浪费很大体力,还不一定能抓到,而且蝗虫也不是一直停留在一个地方,蝗虫过处,寸草不生,它们压根不停,直接就飞过去了,所以说要抓取的话,一个地方只有一次机会,所以基本没有人会去抓蝗虫。

其次就是吃的问题,

假设抓到了很多蝗虫,大家都是有生活常识的人,昆虫这种东西真的很小,没什么肉,而且除非油炸烧烤,否则那个味道真的是一言难尽,但是平常都没那么多油来浪费,何况是闹虫灾的时候。

要说烧烤,一只就这么大,烤起来稍不注意就成炭,废那个劲,早就饿死了。

当然了,要真能抓到很多,估计也没人在乎水煮生吃的味道了。

最后吃过昆虫的应该都知道,

这玩意挺下饭,干吃的话,几只还好说,稍微一多点,那个感觉,越吃越想吃饭喝水,疯狂强化又饿又渴的感觉,条件又不允许,所以吃还不如树皮草根来的填饱解渴。




斋庄中正


灾荒时候人一旦被饿急了,连观音土都能吃进肚子里,怎么可能会放过蝗虫?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你能抓到蝗虫吗?

蝗虫确实是有营养的高蛋白食物。

但是,这种食物还有一个特点:飞行速度快。换言之,它们不会老老实实地等着你去抓。

蝗虫漫天飞舞,便如黑云压境。这种虫子都是成群结队地高速移动,瞬间就能啃食完粮食,然后快速飞走。

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想不想吃的问题,而是你根本抓不到、吃不到的问题。

更不用说,虫子再好吃也不顶饿,只能管一顿饭,你的粮食被毁了可就一切都完了。

直到现代社会,蝗灾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举个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案例吧:

2010年,澳大利亚爆发蝗灾,直接作物损失高20亿。

澳大利亚的经济很发达,农业也非常系统化、科学化。但即便如此,面对蝗虫都是束手无策。

这就说明——蝗虫移动的速度有多快!现代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古代社会呢。

事实上,人们现在所吃的蝗虫,也不是从蝗灾中捕获的,而是农业基地的大棚里养殖的。

总而言之,请不要问这种“何不食肉糜”的问题。


HuiNanHistory


蝗虫能吃吗?能!这一点不是现代人发现的,恰恰就是古人发现的,试想一下,当饿极的时候,人们能吃观音土、能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虫为何不能吃?

蝗虫的肉质松软,味美如虾,由于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视为灾祸与毁灭的象征,但同时,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虫做食品的习惯,更别提以吃闻名的中国人了,中国拥有悠久的食用蝗虫历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虫可以吃,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饿死?是蝗虫不够吃吗?

还真是,人类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在饥饿时,最需要补充的是糖类,比如富含淀粉的米饭等,而蝗虫富含蛋白质,据《食用昆虫与菜谱》中介绍,蝗虫体内含有蛋白质73.5%,此外还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类较少,能够提供的能量较少。

当然,蝗虫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质,糖类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饿不死,比如天天给你吃虾,你也能够撑很久一样,关键是蝗虫不够量。

从食物链效率来看,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越多,因为自然界的食物链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间,永远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最多不超过五个,再长基本等饿死。

原来的能量传递是从作物到人类,现在中间多了个蝗虫,能量损失骤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会更低。人类想要维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摄取的蝗虫质量,要远远超过原本需要摄取的作物质量。

要想人类存活,那就必须让蝗虫的总质量超过作物总质量,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蝗虫就是靠作物养活,减去能量损耗,蝗虫总质量肯定低于作物总质量,还是远远低于。

而且蝗虫的活动能力很强,吃完庄稼就跑了,人们怎么将他们全部抓住?最多只能抓住部分,维持一段时间的需求。

也就是说,单靠吃蝗虫,人类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这种例子,在史书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灾祥志》有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如果能够靠吃蝗虫度过蝗灾,蝗灾也不成为“灾”了。


平沙趣说历史


当今社会人们,都吃东西是讲究啊,可谓是无所不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几乎是吃了一个遍,就拿出了名的蝗虫,都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油炸,红烧各种制作手法层出不穷,既然蝗虫可以作为一道美食,那么很多人就要问了,为什么古代闹蝗灾,致使无数灾民饿死,为什么古人们不拿蝗虫充饥呢?

一,古代蝗灾的危害性巨大

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时期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蝗虫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我国就有300余种,是农业上的主要害虫。

在中国古代,水灾,旱灾,蝗灾是危害性最大的灾难,给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唐代陈子昂曾经描述过蝗灾后的惨状:“自河已西,莫非赤地,循陇已北,罕逢青草”,意思说的很明显,蝗虫群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连青草都碰不到,一旦发生蝗灾,良田植物就会被一扫而空,而百姓们由于没有了粮食,只能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二,古代发生过的几次巨大的蝗灾,给人民造成很大的损失

据《旧唐书》记载,唐朝289年间共发生蝗灾50余次,平均每八年一次,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当时,可谓是天灾不断,刚刚经历了水旱两灾,又闹起了一场蝗灾,此次蝗灾造成大量灾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甚至由于饥荒,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到了唐德宗时期,也出现过,两次规模巨大的蝗灾,当时闹灾正值冬日,气温极低,蝗虫群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而且蝗虫会咬人,足够多的蝗虫飞来时,是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咬什么,人力根本无法抗衡,灾民被冻死的,被饿死的不在少数。

三,可见,在古代,蝗灾造成的灾难时巨大的,那么当今社会蝗虫作为一道餐桌美食,古人们为什么不食用蝗虫充饥呢?

大家心里肯定有疑问,蝗虫是可以吃的呀,也算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食,可是为什么古人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食用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有一点,古人在饥荒的时候确实食用过,当人们真的到了饥寒交迫的时候,啃树皮,吃草根也不是没有过,更何况区区蝗虫,据记载,唐德宗时期就有过灾民食用蝗虫的记录,由于连年的灾害,蝗灾,导致粮食连年的歉收,灾民们饿的实在没办法,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灾民连草皮都啃不到,无奈之下,灾民们就把蝗虫蒸熟嗮干充饥。

其次,至于说为什么已经有食用蝗虫的先例,干嘛宁愿饿死不食用呢,原因很简单,蝗虫根本不足以填饱肚子,何况古人们的制作工艺问题,能吃多少呢,又能连续吃几顿呢,哪像我们当今社会,蝗虫可以油炸,红烧,蒜蓉,做出各种口味,即便如此蝗虫也只能作为菜肴,也不可能天天吃。

最后,就是古代医疗卫生条件极差,虽然蝗虫可以食用,但是大家知道,自然灾害之后,灾民流离失所,瘟疫鼠疫横行,难保不能保证食用的蝗虫是不是带有病菌,一旦大规模食用昆虫,更容易导致病菌感染,在古代医疗这么差的情况下,等待灾民的还是死亡。

综上诉述,在古代,蝗灾带给百姓们的灾难不比水灾旱灾来的小,甚至更大,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古人们是有食用蝗虫的情况,但是蝗虫对于大批的灾民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况且还有病菌等不确定因素,因此还是有很多的灾民因此而饿死。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行将饿死的人,连石头土块都抓进肚子里,叫做饥不择食,更何况是“蝗虫”这样的活物呢!古人当然知道蝗虫可以吃,不仅吃蝗虫,还把蝗虫晒成干保存吃很久。但是为什么一场蝗灾就会干掉一个地区的人呢?

现代版的蝗灾

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突现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如饥似渴的赶过来。仅用几分钟就能啃食完一整片粮食地。农民们长吁短叹,惟愿蝗虫赶紧飞走。然而蝗灾竟变成了一场商机,蝗虫价格10/斤,和猪肉相同,闻得有蝗灾出现,一时间附近人家驱车赶往此处抓捕蝗虫,兜售给附近城市的饭店抑或通过网络现捕现售,当地居民夸张的说道“捕蝗虫的人比蝗虫还多”。

这是现代版的真实“蝗灾”,面对家中有很多余粮,完全不担心未来一年生计的吃饱了的人,蝗虫无异于“野味”,成为了消遣之物,然而古代的人可不这么想,一场蝗灾过去,如果没有朝廷赈济,铁定完蛋。

古代版的蝗灾

明弘治年间刻本《潞州志》中记载: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元顺帝时期,出现蝗灾,蝗虫啃食庄家,所到之处,寸草不留,遮天蔽日,人马都不能通行,落在地上的蝗虫把坑都填满了溢出来了。饥民们捕捉蝗虫作为食物,吃不完的就晒干留着下顿吃。然而很快晒干的蝗虫也吃完了,就开始“人吃人”。

可见古人在遇见蝗灾的时候,不仅吃蝗虫,而且还跟松鼠存粮一般,储存蝗虫,然而没什么卵用。

老百姓吃蝗虫最早的记录要追溯到唐朝:

(唐)贞元元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古人不傻,现代人吃蝗虫主要是油炸,蝗虫作为零食被广为传颂,甚至出现“蝗虫养殖”的行业,如果告诉古人今人在养蝗虫,绝对连皇帝都震惊了。而古代首先没有那么多的油去做成美味的蝗虫,遇到蝗灾,为了求生,被迫以蝗虫为食,试想一下,盐、油都极度缺乏的状态下,做出来的蝗虫,您还会吃的津津有味么?

蝗虫为何不能活人?

蝗虫那么多,为何蝗灾过去,老百姓最后都难逃一死,除非逃命或者朝廷赈济?

1、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假设1吨粮食够100个人吃,那么蝗虫吃了这1吨粮食,那么这些蝗虫所含的能量仅够10人吃,剩下的90人就会被饿死;而蝗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只吃蛋白质是不能活人的。

2、接第一条,蝗虫在不断“迁徙”中飞来飞去,啃完这一片立马就飞到下一片,饥民只能在本地被“啃食”的时候,才有时机抓蝗虫,试问才能抓多少?

3、蝗虫造成的毁灭性伤害是延时发生的,蝗灾通常发生在粮食抽穗的成熟期,所以蝗灾发生的地方,未来一年的粮食“零蛋”裸跑,古代的老百姓交了税赋留下的口粮仅够温饱,甚至大多数时期撑不到下一季粮食收获,根本不可能有余粮,所以蝗灾过后,死伤枕藉。

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所以命题人提的这个问题就是“晋惠帝复生‘何不食肉糜’”式的想当然思想。

以今观古,却不去研究古人的生存环境,无异于管中窥豹矣。


史味人生


  去年热播的网剧《唐砖》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剧中就有一个情节。大唐遭遇蝗灾,到处都是流民,让李世民和朝臣头疼不已。当时正在打仗,粮食要先供应前线,但是赈济灾民又不得不做,粮食储备有限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引发动乱。

  而这时主角云烨把蝗虫做成了食物,还邀请皇上,太子和文武百官以及神医孙思邈当着百姓的面试吃蝗虫。结果在他们的带领下上演了全民吃蝗虫的热潮,把天罚变成了天赐,蝗灾变成了皇粮,不仅暂时解决了灾民的问题,也让那些想利用蝗灾搞事的人计划落空。虽然只是一个电视,但是蝗虫确实是可以吃的东西,在古时候记载的蝗灾也不在少数,都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是有不少人因此流离失所远离家乡去乞讨过日导致很多都客死异乡。那为什么有蝗灾来临的时候那时的百姓不去捉蝗虫吃,而要背井离乡呢?

  蝗虫可不可以吃这个问题,我们伟大的吃货帝国已经给出了答案,不但能吃,而且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蝗虫不但可以吃而且药用价值也不少,《救生苦海》记载用酒送服该品,治疗破伤风;《本草纲目拾遗》用砂糖和服,治小儿惊风。这样看来蝗虫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食材啊!为什么古人不去大量捕捉来吃呢?还记得去年山东潍坊闹蝗灾结果被中国吃货全捉去卖了吃,更有甚者在当地卖手电和捕捉网这些东西,完全没把蝗灾当成一件事。不仅没造成什么大的损失,还带动了周边经济,不得不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讲的是一个村庄遭遇了蝗灾,村民们发现蝗虫来了,赶紧拿起火把驱赶另外找人去收割还没有被吃的庄稼。但是奈何蝗虫太多,遮天蔽日的过来,农民根本抢不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蝗虫吃掉庄稼。当时我还在想不会什么时候蝗虫来把我家的庄稼都给吃了吧!现在想想我当时是多虑了。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次大的蝗灾,都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害。

  《唐砖》中蝗灾变蝗粮,网友感叹蝗虫要涨价了,为什么古人不吃?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资治通鉴》记载:“秋季,七月,蝗虫自东飞到西边,遮天蔽日,所过之地尽为赤地,草木五谷皆被吃尽。”

  古时候把蝗虫是为神虫,每当发生蝗灾百姓都认为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不仅不进行驱赶(驱赶也没太大用)还要进行祭祀。古时候还是有吃蝗虫的,比如唐太宗时期发生的蝗灾,太宗就亲自吃了几个蝗虫来表示对蝗虫的憎恶。古时候对于治理蝗虫还是采取了很多措施的,但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去吃蝗虫的。究其原因除了对于蝗虫的畏惧,还有就是蝗虫来的时候遮天蔽日,通常很快就把粮食吃完就飞跑了,也等不到人们大规模去抓捕。就像洪水来了,没有人会想这个时候在抓鱼去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