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专家提议不要看畅销书,要看源头上的书!那什么书是畅销书,哪些书是源头上的书?

常路明


意思是说,别吃薯片去吃土豆,别吃爆米花去吃老玉米。不要看金瓶梅,去看水浒传。这样的说法未免教条,爆米花和老玉米是两个味道。土豆和薯片简直就是两种东西。再说了畅销书也许就是好书,有些经典书一开始也畅销,比如四大名著,都是一开始就传抄,即使官方禁止,也阻止不了。

即使经典也浩如烟海,毕其一生,也只是取一瓢饮,如果不是做学问,很难把经典读透。还是用陶渊明的法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未必源头书就比以后的续写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事不在少数。大家都述而不作,怎么会有百花齐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有继承才会有发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古有明训,那些集大成者,往往都是晚辈。


何茶趣


我朋友说,书慎读!

他这么说,是因为我这几年醉心于买书,国内的,国外的,乐此不疲!

他的话,我置若罔闻!

后来,他不断的给我推荐郭继承老师的视频,王贵财老师的视频,我开始带孩子诵读四书五经原文。诵读了一年以后,我逐渐明白了他的告诫!

看梁冬采访厚朴中医学堂徐文兵时,徐文兵说文言文和我们现在白话书文的区别。言,言之有理,语,比如孩子牙牙学语,不一定有什么实质的意义。

古人在立言的过程中,谨小慎微,特别虔诚敬畏,每一个字,都是真知灼见,字字珠玑,能够穿越千年流传下来的文言文,文字背后都是自然的规律,人性的洞察,精神的圣洁,人类的智慧!《易经》说,言语是君子之枢机,动一发而牵制全身,所以,即使很多高人,也不敢留只言片语。比如,《道德经》的老子,也是看到周朝衰败,出关而去,让尹喜截住,才留下了5000字左右的《道德经》。古人终其一生,可能成就不了一本书。比如咱们耳熟能详的《周易》,也是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七年,演绎伏羲氏八卦,而成后天用的八卦以及八卦相荡而成64卦,后来周文王的儿子补充卦辞,爻辞,孔子五十学易,韦编三绝,写下学易经的心得报告,从而成就了现在的《周易》,三圣而成易,才成就了这么一本经典。

南怀瑾老人说,古典中,有时候,一个字,就够现在的博士后长篇大论写论文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更加心领神会,所以经典的佛文翻译,很多都是采用道家和儒家的经典言语来解析,也就是以经解经。所以在古代,儒释道不分家,都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引导人类关注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读经典,三家的都需涉猎,可以更加透彻的领悟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古人留下的经典,蕴含的能量如汪洋大海,每个人器量不同,有人能获取一滴,有人能获取一瓢,有人能融入其中,畅游大海,而有人,连影子也找不到。汪洋是活的,可化为云,可转为雨,福泽自然,而获取的人,有人放在瓶子里,有人放在缸里,成了死水。这就是对同一本古典,每个人见解不一样,有人如饥似渴,如获至宝,有人嗤之以鼻,诋毁不止!买椟还珠的现象,在读书这件事上,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普通人,智力不达,从好书中获取不到好能量,也是司空见惯的!

现在,书籍铺天盖地,有的书人云亦云,有的书价值观偏颇,有的书纯粹为了博眼球……如果不去读古典,很难有辨别书籍的能力。人生,宝贵的是时间,千金不换,有时候,花了很多时间读的书,误导你的价值观,甚至让人误入歧途,可悲的很。

所以,读书,读有生命力的书。

华夏经典,几千年的考验,经久不衰。不要在网上随便看几篇文章,就人云亦云的否定和批判国学,你看完,然后反求诸己,让德行上身,然后再来点评国学。

我每天背包里,都会带着给孩子诵读的书,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妄语。盲目的拒绝经典,是纵容自己原地踏步。


陪菡宝读古典


“不要看畅销书,要看源头上的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那道理在哪儿呢?


(1)

  • 我们可以想见畅销书,一定是文辞相对浅显的、易读的、篇幅短的,类似于鸡汤和快餐。

  • 而源头的书,无疑是指那些畅销书所摘抄、汇编、洗稿的母本,是那些蕴含着原汁原味知识的经典书籍。

  • 当然,前者的优点还有便宜、轻薄易携、装帧漂亮;后者则昂贵、厚重、装帧古板。

  • 例如,台湾好几个法师,都曾写过上百种关于佛学知识的书籍,由于他们名气特别大,以至他们的著作也十分畅销。但是在佛学界这几位法师的著作并不受待见,不仅因为他的说教浅显,还因为他的许多佛学观念并不纯正。


(2)

  • 那么,作为一个想了解佛学知识的读者,为什么不读佛的源头著作-佛经呢?

  • 因为我们通常会有一个习得的概念,和尚就是佛经的诠释者,而我们自己是无法读懂佛经的。其实我们错了,佛经并不难以读懂,相反佛经甚至更容易读懂,因为佛经的所有论述会紧紧围绕他要表达的主题。而许多解释佛学的畅销书为填满字数,云山雾罩胡扯扒拉,反而让人读完以后不知所云。



(3)

  • 类似的还有所谓成功学,厚黑学,人际关系学等等各种畅销书充斥图书市场,我觉得还是不读也罢。如果自己觉得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修养,那就应该选择源头经典书籍,譬如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等。





只有阅读正宗的、系统的、科学的经典知识,才能使自己读了之后有所收获又不走弯路。

闻道深般若


别听这些专家胡说八道。很多人就是为了标新立异来显示不同,不顾误人子弟。

第一,畅销书不一定不是好书

畅销书和好书并不冲突。如果稍微有点文学发展历程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四大名著、金庸小说、张恨水、张爱玲等人的作品都是畅销书,但并不妨碍它们是如今的经典作品。

《哈利波特》是不是精彩的故事?丹布朗的作品是不是绝对的畅销?这些书不好吗?很值得一读。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在其他时代也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就像我们读鲁迅感觉深刻、读老舍感觉亲切是一样的。不能在其产生的时代畅销,说明并不能被当时所认可。那这些作品就很难成为后世的经典。

毕竟不能被其所处时代认可的作品,凭什么来反映、代表它们所处的时代呢?

第二,源头上的书,不建议直接阅读

很多人认为,想要了解《周易》就要去读原文,想要了解《道德经》、《论语》也要去看原文。如果这么做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看不看得懂。如果看不懂,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用处。莫不如去找几本简单介绍这类书的作品,或者找一些名家对这些作品的解读,这样对自己的收获会更大一点。

比如说想了解三国的历史,直接去读《三国志》可能会让人感觉有点困难,一来并不好懂,而来篇幅很大。那可以先去看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一类的书,对这段历史有一个简单了解,搭建起来一个框架,再去阅读正史,除了更容易吸收之外,还会有更多的感悟。

如果想要了解古代文学,直接去读作品可能因为篇目庞杂,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那就先去找本文学史来读,形成一种完整的概念,再用原作品去填充。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第三,为什么有些专家总会去瞎说

因为通过几十年实践流传下来的正确读书方法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如果想要显得自己有更高深的学问,自然要去标新立异。

看看这些专家总是鼓吹要去从元典读起,从源头读起。但他们的读书方法肯定不是这种。元典重要,源头也重要,但是要考虑实际的可行性。

有些专家总是打着“经典”的幌子,宣传“经典原文”的重要,但并不去考虑是否容易读者理解与接受。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专家”宣传的东西确实有道理,经典原文确实很重要,也应该读,这就是被误导的原因。

源头上的书,不仅仅是翻过一遍,而是融会贯通,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有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先了解才能理解,还不会走就鼓励跑,这就是那些专家对普通读者的误导。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其实,这个说法对也不对。看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文化底蕴是不一样的,所以看书的选择也不相同。有些人就喜欢看玄幻架空,你让他抱本《辞源》肯定只能当枕头。


什么是畅销书?


所谓畅销书,就是指在一个时代,或者说时间段,非常受欢迎的书。比如说我们经常在书店中看到的畅销榜单,那些稳居前几名的都是畅销书。这个词,原本是美国人发明的,符合当下人的阅读特点,就很可能是畅销书。这个说法,有点类似自媒体写作时候,出现的爆文,那就是畅销书。

但是,畅销书,不一定就是经典,但是如果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畅销书就有可能成为经典。比如说,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他就是一本畅销书,但同时也是成功学的经典著作。


<strong>什么是源头上的书?


源头指的是水源的最上游,发源地。而书籍的源头就是指某一领域或专业中最基础最经典的书。比如说学习金融学,那么《 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学基础》等等就是基础书籍。物理学的基础比如《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这些都是学科的源头。


要想做学问,肯定要打基础,要把源头书籍读懂读精读深,只有把基础打牢,后续才能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这种做法无疑是对的。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必能把源头书籍读的下去。这就要看个人的选择。


予言茶事


比方说,《XX解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运用XXX》,…,这些都可算作畅销书,但是《孙子兵法》的原本,就是源头上的书。

这种例子很多,《XX品儒学》、《某某读论语》之类,往往都是大白话,写成小说体故事体,让许多懒得动脑筋的人能看进去。

这种畅销书,虽然比较易懂,但是却属于二手思想,加入了许多作者个人臆想的成份,很容易偏离原著的轨道。

这事现在很普遍,毕竟《易经》《尚书》《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等等经典相对而言实在枯燥无味,能看进去的人不多,因此大多数人宁愿去读些简单的二手思想。

比如《红楼梦》,部头太大,好多人根本看不进去,但若是有人弄个《红楼梦故事会》出来,那去看的人就多上十倍百倍。

若论价值,当然是那些伟大人物写的原著好了,现代人二次加工的二手思想,易偏离原义不说,有时还会带歪了节奏。

所以说,读书要求甚解,要去读源头的书。

比如你想了解儒家,就要去读源头上的儒家经典,而不要去读今人加工的二手儒家思想。

大约就是这个意思了。


江左在线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这种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源头是基础,是出发点。

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多,那叫红学。如果你也想研究红楼,没读过红楼梦,直接从研究著作、白话译本开始看,很难形成自己的东西,也容易被人带偏。

毕竟源头原著是一切的起源,也许其中存在错误,但至少出发点是最原始的,而且从源头开始看,掌握整个研究发展的脉络,也容易掌握接下来的路。

畅销书的缺点

畅销书不是没优点,比如引发很多人的兴趣,比如通俗易懂。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说缺点:

时间短,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人去评判检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既然有那么多人去检验去评判,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时间去撞大运呢?

私货太多。这些所谓的私活,未必对错,但肯定是经过别人加工,插入了其他人的想法。所谓嚼过的馍,营养未必流失多少,但肯定不如新出锅的,嚼头、口感、营养。

在没有确定原著的绝对错误或者公认超过原著的内容出现之前,还是先把源头的原著放在心里最好。

越早越读原著,在你思考、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反思、研究的时间越长,不管发现问题错误,还是形成自己的理解,都是有好处的。


文开石


很多专家提议不要看畅销书,要看源头上的书!那什么书是畅销书,哪些书是源头上的书?

先说下自己的看法:专家说:“不要看畅销书,要看源头上的书”,某种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有时又是不对的。存在即有道理,在这个专家遍地的年代,不能全信专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是最重要的。


(1)、解释一下什么叫畅销书、什么叫源头书

畅销书:一段时间内热销的书,内容特别火的书。比如亚马逊书籍畅销排行榜、当当书籍畅销榜等各类排行榜。分时间阶段,这一段时间特别火,特别好卖,隔一段时间可能就不好卖了。

源头书:源头原指水发源地。源头书一般代表有公共权威性,源远流长的书籍。比如《史记》、《资治通鉴》、《字典》、《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有没有即是畅销书又是源头书的,有。但是非常稀少,而且也有时效性。比如一段时间国人崇尚古典文化,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古代权威典籍就很好卖,这种情况很少,但存在。



(2)为什么说看畅销书也是对的

这个问题就比如我们穿衣服一样,每个人的审美和颜色爱好都不一样,如果要求我们穿一样的衣服,想想真是一个单调的世界,非常枯燥。所以说存在即有道理。


畅销书为什么一段时间会非常好卖?


答案是有很大的需求,有需求才有市场。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专业程度都不一样,源头书大部分都是枯燥无趣的,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研究。很多灵活的作者就针对这部分用户,写了很多科普知识,用平易近人的语句写出来。我们看了,才发现,噢我的天,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下子豁然开朗,多了很多感悟。



畅销书好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strong>近一段时间社会的热点,或者能解决最近遇到的问题。多数人都是比较注重眼前的问题而忽视长远的目标。

比如:最近工作很累,烦心事情很多,干什么事情总是静不下心来。如果有一篇文章或书籍一下子引起我们共鸣或能提出一套方法让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我们就会好好读一下这本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去看枯燥无趣的源头书了,因为本就很无趣了,再看更无趣的书籍,会无法忍受。


(3)

朝闻道,夕可死矣。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读书可能和金钱无关,好的书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更美好,生活更有意义。存在即有道理有道理,不用去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自己活着,活出精彩,谢谢!


在下依然


我认为以上说的有相当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读书要读源头的书?

首先我们说一下畅销书,对畅销书,我们不该不能一概而论,说它都是精神快餐。但是畅销书往往是针对当时的一些热点或者一些热点事件所著,畅销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因为有些很热门的东西,往往过了几年之后,回头再来看,反倒显得很平淡,这是畅销书最大的软肋。

而源头的这些书,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比如我们说,孔子、老子、庄子的书,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书,释迦牟尼的书,这些都是经过了2000多年的检验。而且不仅在我们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得到了相当的传播。

另外,我们说读书一定要读源头的书,是因为读者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人们往往说,即使同一本书,100个读者就可以有100种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别人的任何认识和感受都会与你不同,都不能代替你的阅读。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西谚也有此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所以当我们去读人类源头的这些书,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他们在面对社会,面对人生,他们的一些认识和感受,这才是第一手的著作。当你读这些人类精神源头的书籍的时候,你一定会读到很多让你心动不已的章节。

当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年轻时候,曾经很自负的或者开玩笑的说中国的书他已经读完了。别人很不以为然,说中国文化几千年,中国的书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你怎么能说读完了?陈先生却回答说,确实中国的书有那么多,但是大部分的书都是在为圣人做注释,真正有价值的书也就是源头的那些那几本,比如说周易,比如说论语,比如说老子,比如说庄子等等等等,把这些最源头的书读完,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把中国的书也就读完了,因为后人写了那么多但他们的书都是在给圣人的书来作注释。

我的建议是:多读人类文明人类精神源头的书,一定可以让你体验到更精彩文明篇章。





老立


🇨🇳🇨🇳🇨🇳源头上的书就是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写通过艺术加工写出来的文学作品🇨🇳例如……

纪传体长篇小说《仇焱之》一一由一一巨国青(北漂)女作家一一历经一一8年一一呕心沥血一一创作一一而成一一由一一新华社一一投资一一全国出版发行一一书中一一描写一一囊括了一一上世纪一一20年代至80年代一一全世界一一几百位一一充满一一传奇一一色彩的一一著名一一收藏家一一波诡云谲的一一传奇一一收藏一一故事……

书中一一人物描写一一达一一63O余人一一创一一世界文学一一单部小说一一人物描写数量之最……

是世界文坛一一目前一一惟一一一由一一女性作家一一创作一一完成一一非自费出版一一公开发行的一一唯一一部一一百万字长篇小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