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分餐制這麼困難?

朗朗乾坤心存善念


中國人 是一個家庭,家族觀念非常強的民族

注重 家庭觀念 崇尚 和睦

特別是 老幼尊卑 百善孝為先

用餐文化也是 禮儀文化的一部分 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分餐制 會在文化和家庭觀念對中國固有文化有所衝擊 所有相對會有一定難度


藝術v國際


中餐分餐比較難,和中餐的飲食方式,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第一,洗碗的壓力大。

西方大多普及了洗碗機,他們沒有太多洗碗的壓力。但是中國洗碗機普及力度不大,大部分家庭還是靠手洗,這就增加了做家務人的工作量。

以一家三口,三個菜為例。

普通人家吃飯,三個飯碗,三個主菜盤,三雙筷子。 總共九樣餐具。

如果分餐,講究的人家,每一個人一個飯碗,三個小菜碗,一雙筷子,算下來,需要三個飯碗,九個菜碗,三雙筷子,總共15樣餐具。

不講究的人家,三個飯碗,三個主菜盤,三個小碟兒,三雙筷子,三個勺子(對於把菜兒盛到自己碟子裡),總共15樣餐具。

我們畢竟一日三餐,一天算下來要多洗很多餐具。

你們別說把所有菜都盛到自己碗裡,這對做飯的人是極其不尊重的,我們吃的不是大鍋煮。

第二,麻煩。

中餐很多人吃飯的習慣,一口菜一口飯。如果用公筷公勺,把菜夾到自己的碟子裡。也就意味著你在這頓飯裡,你會無數次的在公筷和自己的筷子之間轉換。手腳麻利的年輕人好辦。年長一點兒的和年幼一點兒的,就很麻煩。

第三,分餐並不能完全解決疾病的傳播,僅僅是個人衛生和個人習慣罷了。

都是一家人,不是說僅僅分餐就不會傳染其他的疾病。家中有病人,不用說,大家會主動分餐,也是應該的必須的。可很多疾病並不是靠胃腸道傳播的。

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到幽門螺桿菌,我想說的是,你分餐了,難道你不跟你老公親嘴嗎?你親嘴的時候,幽門螺桿菌該傳染還會傳染。最好的辦法,得了幽門螺桿菌,該治就治。不治問題也不大,中國70%的人都帶有幽門螺桿菌,而且目前只是理論上證實會增加胃癌的概率,但並沒有完全絕對的證據,得幽門螺桿菌就會得胃癌。

第四,中國的很多食物,不太適合分餐。

像火鍋。有人可能會提出來一人一個的小火鍋。我只能說一人一個的不叫火鍋,叫水煮菜[捂臉][捂臉][捂臉]。四川的牛油鍋,必須得用大鍋,如果用小鍋,又稠又濺油,根本沒法兒吃。還有北京的大銅鍋,必須要大鍋炭火,這樣火旺溫度高,涮下去的肉,短時間的就熟。如果換成小鍋,電磁爐,那火力太溫和了。

分餐制度其實更適合陌生人,例如學校的食堂,例如自助餐,這些都是分餐廳的很好的體現。但是中國式的聚餐,你想做分餐也有點兒難。試想一下一桌十個人,一盤兒菜就那一點兒,如果有服務員進行分餐,每個人就可能就一口。如果每一個菜都放上公勺公筷,桌面其實挺擁擠的,而且人多,很容易公勺公筷放錯地方。

對於家庭來說,分餐是個人習慣,不必強推。每家有每家的習慣就好了。雖說中國古代是分餐制,但那也是有錢人家的講究,普通人家吃飯,餐具都沒有那麼多,哪敢分餐。


唯家至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指出一點:中國在至少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都是分餐制。至於合食制,是很晚才出現的。

那麼,什麼是分餐制,什麼是合食制?這裡簡單解釋一下。

分餐制:就是吃飯時餐具分開,每人單獨一份食物,吃多少就要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有點像自助餐)

合食制:就是今天常見的,大家共用一張桌(一般是圓桌),坐在一起,桌上的食物大家一起吃。

至少在先秦兩漢時期,中國人進食皆跪坐或席地而坐,各入席前各置几案,案上擺放食品,分別據案而食,食物是互不混雜的。

大家如果經常看電視劇就會發現,這一時期,皇帝設宴款待群臣,都是分餐制。

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體現得就很明顯。群臣排成兩邊,一人一桌,一人一套餐具。有專門的人倒酒,也有專門的人上菜。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古人講究禮儀,天子有天子用的餐具,諸侯王,士大夫所用的餐具也各不相同,必須分開,以顯示尊卑有別。

周禮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這種列鼎制度,就是體現。

又比如,喝酒的器具,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至少可以分為:爵、角、觚(gū)、觶(zhì)、斝(jiǎ)、尊、壺、卣(yǒu)、方彝(yí)、枓(dōu)、勺、禁。等等等等。

規定得如此精細,不採用分餐制,早就亂了。

分餐制在六朝直至隋唐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隨後合食制慢慢取代了分餐制

合食制是怎麼興起的?

其一:少數民族的影響

少數民族不斷進入中原,帶來了他們的坐臥用具和飲食習俗,從而極大地衝擊了漢族的分食制。

從前,中國是沒有凳子的,古人口中的"坐",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眼中的"跪"。試問,

如果採取“合食制”,一群人跪坐一團,成何體統。

後來少數民族帶來了他們的胡床。胡床是一種坐具,類似於今天的摺疊椅。六朝時期,胡床已逐步普及。由於坐胡床兩腳垂地,這種坐姿比跪坐舒服,因此更加舒適的圍桌而坐的合食制越來越普及,並逐漸取代分食制。

其二,建築技術的進步

建築技術的進步,使室內空間比兩漢時期寬大宏敞。更加寬敞的家,也就需要更大更高的傢俱。

圓桌高凳,應運而生。同時家裡請客,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大家圍著大桌子一起坐,也更加方便。

其三:禮法的鬆弛

到了兩宋時期,科舉制度興起,門閥貴族沒落。人們不再有那麼多的尊卑貴賤之分。人們的生活更加世俗化。

在用餐方面,皇帝用的杯子酒器,除了精美華麗一些,也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和分類。

不用分的這麼細,那麼吃飯時,餐具就可以共用了,不必採取麻煩的“分餐制”了。

所以說,分餐制是一種貴族的生活方式,合食制,則是平民社會取代貴族社會的體現。

現在大家吃西餐,通常就是分餐。因為西方的貴族文化到今天仍然比較濃厚,尤其是英國人,重視禮儀,講究紳士文化。

其實這一套在中國古代就非常盛行,是咱們玩剩下的。

當然,不是說貴族文化不好,那是種精緻並且衛生的生活方式,咱們並不反對。

所以我認為,分餐制和合食制,只不過是大家的一種生活方式。中國人貴族觀念不濃重,因此合食制比較多。但並不影響喜歡分餐制的人,繼續採用分餐。

大家都是自由的,合食的人不強迫分餐的人,分餐的人也不必強迫喜歡合食的人。互相尊重,自由選擇就好。


黑色大炮


看了很多回答,大家都在說各種歷史文化背景。我就想說一個,八個人吃飯,一條糖醋魚,請問我們該怎麼分,一人分一段魚,還是一人一條魚?


山胡桃小姐


在我國分餐制,難,有四個難點。

首先,我國餐飲豐富,一般家庭也能做到四菜一湯。想想,一家四口如果分餐,加上飯碗,每個人有6個碗,桌子上得擺24個碗。有人說,用快餐盤啊,用餐盤也不現實,中國菜講究“趁熱吃”,等分完,人累不說,菜變得不冷不熱,口感差遠了。不象西餐,簡單,涼菜居多,好分盤。

其次,中餐的肉菜是含骨,帶皮,帶翅,帶爪,帶頭,帶尾,帶刺,帶內贓的,家裡來客人,每人得問清楚,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什麼忌口?麻煩不?怎麼分?我們的排骨是真帶骨,不象西餐,牛排豬排只見肉不見排,做得大小厚薄可以一樣。

第三,我國的傳統是把少孩寵上天,對自己苛刻。分餐時,把好吃的,特別是帶肉的,多多分給孩子,可是孩子吃不完,剩下的怎麼辦?倒掉可惜,自己再吃掉,分餐還有意義?

第四,咱們的傳統,許多辦公室談不下的事情,酒餐上可談下來,辦公室籤不下的合同,灑餐上可簽下來。請客吃飯,逢吃必酒,逢酒必罪,有誰見過每人一盤菜,自己吃自己的,然後一起喝酒的?那什麼滋味?

分餐制,雖然是未來的趨勢,但任重而道遠,還得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思想轉變。


亖亖亖1234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分餐制的,直到元朝之後才變成合餐的。

所以,就不要說什麼合餐是傳統了。

另外,中國傳統是吃兩餐,不是三餐。

還有,中國自古以來都喝涼水。喝熱水是建國後搞的一項運動,滿打滿算才幾十年,還沒有100年呢。


火蜘蛛閣下


分餐比合餐衛生是個偽命題。

分餐吃飯人就不聚在一起了?

合餐的食物不加熱燒熟嗎?

分餐的食物不也是一個鍋裡出來的嗎。

中華文化不止流於形式哦!


潘西貝


為什麼在中國分餐制這么難?這是局域人的一種文化,一種行為習慣,有著幽久的歷史原因和傳承。

一天,一個武士去投奔孟嘗君,孟嘗君設宴席款待並親自做陪。在一旁佈菜的下人擋住了燭光,剛好把孟嘗君擋在黑影裡,那個武士誤會了,以為自己的飯菜次與孟嘗君,心起不悅,意為孟嘗君瞧不起自己,便起身走人。聰明的孟嘗君把自己的飯菜端到武士跟前,武士羞愧得無地自容,當場拔劍自吻。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流行分餐制。一人,一席,一桌並分主,客,陪,位次。這是上層社會的標準,身份的向徵。那時的平民衣食困難,只能一人一碗的就餐。

從隋唐開始,百姓的生活開始富足,政府為了倡導節約,阻止百姓分餐,提倡共餐。但是朝堂還是分餐,以示等級。再說分餐,平民百姓也沒有分餐的實力,這是現實。再有我國的民族融合過程中,馬上民族都是共餐。所以我國的進餐方式,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形成現在的共餐制。

共餐有共餐的好處:首先二隻餐節約,這是不可否定的,不用大的用餐空間,不用過多的桌子,不周過多的碗筷,盤碟,不用過多的酒具,不用過多的食材。有非常好的適口性,誰想吃什麼誰就吃什麼,減少剩食的浪費。這是現實能看見的實惠。一家圍一桌其樂榮榮,增進家人感情。朋友圍坐一桌,推懷換盞,增進距離。

現在人們衛生意識不強,沒有想共餐的壞處,沒有想過分餐的好處。

再說分餐制,自然區分等級,不能節約,不能吃飽,只能防止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生物。不能親近交流感情。

古代的分餐制啃定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要。新的分餐方式又沒有出現,再加上現在政府倡導光盤行動,當然分餐制很難實現。


懸崖三千米


因為積習難改。



中國人普遍相信團團圓圓,所以,現在吃飯以圓桌為主。大家熱熱鬧鬧地圍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如果分餐而食,就顯得生分了。西餐以條桌為主,每個人身前一塊方形的“領地”,把菜餚事先分好,才方便進食呢。看來,要做到徹底分餐,得先從餐桌改起。



漢唐時期,我國也是分餐的。那時,每人跟前放一張几案,各吃各的。除了桌子還沒發明出來的因素以外,還有物資匱乏的原因,也還有等級高低方面的考慮。比如,皇上和大臣的菜單,就必須不一樣。在漢代,就有皇上專門賜給臣子一塊肉,但故意不配給刀子和筷子的糟心事發生。



分餐制比合餐制衛生,這是顯而易見的事。長期以來形成的飲食文化的差異,是中國人接受分餐的最大障礙。其他的因素,像什麼增加幾套餐具,如何分食一條大鯉魚等等的細節,那都是後話了。


即便是改了餐桌,增加了盤碟碗筷,只要食客們心裡抗拒,那也是白忙活一場。改革餐飲習慣,可不是一件小事。我看,只能小步慢走,不能操之過急。


在單位和學校的飯堂,實際上已經是分餐制了。不妨,在家庭餐桌上或者某些宴會場合,先推廣公筷、公勺。這些小小的改變(實際上已經在做了),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俚言雜談


本質上講,古代的分餐制,也只是有身份的人才能做得到的,是按照古禮來的,但並不是社會普及的。

當然了,無論是史書還是影視劇,主要記載的都是帝王將相、世家貴胄,這會給人一種,古代人吃飯都是分餐制的感覺。實際上平民怎麼分餐,誰家買得起那麼多桌子和盤子啊。

而從五代之後,世家消亡,寒門崛起,古禮也不那麼被重視了,就連有錢有身份的人,也不再全都是分餐制的了,只有皇室等一部分貴族還是分餐。而等到明朝,窮苦出身的老朱,顯然是不會習慣分餐的,從這以後,整個社會就以混餐為主了。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傢俱的變化,高桌和椅子等傢俱使得用餐狀態發生了變化,不過這並不足信,西方國家也是高桌,但是很多依然是分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