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历史影响大吗?

li星星之火1973


曾国藩的历史影响是非常大的,我用四点来概括他的一生。

1、近代儒学大师。

2、官至汉人之首。

3、镇压太平天国的侩子手。

4、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



闰土品历史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说过“独服曾文正”。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借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励,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评价在他死后,随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对照。有人认为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曾屠户”。处理天津教案不力,崇洋媚外,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之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但自文化大革命后学术界政治气氛下降后,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喵喵观


影响太大,主要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200年来,汉臣极致!其个人修养和为官从政的思想广为流传


虐待胖子


这个问题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大、非常大!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曾国藩是理学家、政治家,同时在文学、军事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很厉害。蒋介石对他崇拜的是五体投地,床头常年放着曾国藩家书、日志等。

自身要求、学问造诣非常之高

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最后一套是《冰鉴》,就是看骨相。手相、面相容易看,但误差比较大,骨相准,但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他的学生李鸿章每每推荐人才给他,他既不询问也不交谈,只是让李鸿章领着来人去散步,他远远地看着,随后告诉李鸿章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什么职务,寿命如何,将来因什么而死等等。常常令李鸿章目瞪口呆,连忙在日记中记下,结果都能得到验证。

深谙“概”之道。曾国藩家书中提到一个‘概’的观念很重要,概是古代用于将斗中的米刮平的工具,米太满了就要把它铲平,以求得均衡。人生在世也是一样,得失平衡,一个人如果本身太出色而且狂妄的话就太危险了,结果就是‘天不概之人概之’了。

看曾国藩的日课、日志、家书,他对自己的要求几乎到了残酷的地步,放眼当今世界,几人能行?

梁启超这样评价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然而文正非固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当时诸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逆境之中;……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人的优秀不在聪明而在智慧,曾国藩生于忧患,且智力平平,但那份修心的功夫却是无人能及。就我个人的体会,像曾国藩这样艰苦卓绝,对自己苛刻要求的人,说亿万人中难有一人亦不为过!

曾国藩如此不屈不挠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达到无忧的境界,实现“孔颜之乐”。人们往往从表面看曾国藩在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实这只是手段而已。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知天命以达无忧快乐。曾国藩说:“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意思是:

  • 一、穷达天定,人是没办法选择的。

  • 二、如果不了解命运,不管穷达,忧愁和烦恼都会伴随一生。

  • 三、命运或天命是可知的,通过“诚意”、“立德”、“格物”、“致良知”达到“仁者无忧”的境界就可以摆脱忧愁从而进入快乐之门。

当今一些学者利用人们急于发财成功的贪婪心理,纷纷出书胡说八道,谈什么王阳明、曾国藩的谋略、计策以吸引眼球,岂不知王阳明、曾国藩等儒家圣贤对金钱、名声、谋略、策略等等是嗤之以鼻的,因为策略、谋略、算计等等都是为名利服务的。历史上玩谋略和搞霸术的人都受到他们的批判,我们在他们留下的著作里根本找不到对名利的贪婪文字,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战胜名利之心的艰苦努力。因为谋略是俗世的小聪明,是自私,是愚蠢,是违反大道的。

剿灭太平军、建强湘军贡献非常之大

当你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时,你会选择怎么应对?

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用绝对的武力值碾压对方。 这种方法也没错,但是要让能力数值,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通常来说并没那么容易。

我们看看曾国藩的做法,面对强大的敌人太平军,他采取了让人匪夷所思的策略——“结硬寨,打呆仗”,也就是避开正面交锋,只顾修筑壁垒。 湘军行军打仗,不管去了什么地方,最重视的就是扎营。 每天四个小时行军,走大约三十里,然后不再前行,开始挖沟修墙,也是四小时左右,整个行军速度和蜗牛差不多,晚上还要轮流站岗,称为站墙子。 这个场景,在历史上是非常奇葩的,闻所未闻。

哪有好好一支正规军队,却活脱脱成了民工建筑队的? 长年累月下来,每个士兵都是挖沟小能手,一言不合就开挖,砌墙,站墙。 不会挖沟砌墙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要选出历史上最会挖沟的士兵,湘军绝对当之无愧。 这么笨拙的方法为什么有用呢? 当时湘军的敌人太平军,采取的战略是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战斗经验特别丰富,喜欢搞突然袭击,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每次出场还裹挟着大量的流民,制造出铺天盖地的声势。 湘军刚刚迎战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营地也扎得不牢,损失特别惨重。 面对流氓战术,曾国藩痛定思痛,之后一心求稳,先立于不败之地,保存自我,才谈胜利。

太平军再流氓,也拿层层壁垒无可奈何,经常连湘军的面都见不上,湘军在墙内,太平军在墙外,满身战术无计可施,墙内大石滚落,弓箭侍候,常常被360度无死角碾压。

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难,做三年五年也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

一生克己奉公为后世所称赞

曾国藩以平凡的农家子弟身份出道,带着一身疾病,却立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誓言,一生克勤克己,“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最终成为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圣人,成为后世称赞的完人。

每天都在进行高强度的工作的同时还不忘记日记,自省其身,每年写作60多万字。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这个倔强的老头,耗尽了最后一滴心血,与世长辞,穷其一生,仍然没有能够拯救烂透了的清王朝。

他走了,带着巨大的遗憾。

他却也从未走远,始终与时代同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楷模,成为你我他的良师益友,成为千古流传的中华精神。


随手转发是美德,

在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我们一起聊聊古今中外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戰國君


想要了解的更透彻,推荐看一下唐浩明的《曾国藩》,个人感觉没有那种纯历史的乏味,观点也相对中肯。

粗泛来说,曾国藩不仅对历史影响巨大,更是对现世有广泛影响,上到治国理政,比如常说“做官要学曾国藩”,可见其对晚清的政坛影响甚巨,也就足以影响历史;下到育人齐家,比较有名的比如《曾国藩家书》,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等等,在书信中更多地体现了教儿育女、为人处世等等哲学道理。

如有兴趣,可仔细查阅相关书籍,定能收获不少。



模棱两可的牛


曾国藩,晚清的中兴四臣之一,凭自己组建的湘军,为大清续命五十年。如果没有曾国藩,大清朝要提前几十年灭亡。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剿灭太平军。

自咸丰上位以来,太平天国就在广西起义,然后一路从广西一直打到天京,并在天京建都。少十几省税收不说,而且当时最富裕江浙地区被太平军占领,大清亡国危机就在眼前。大厦将倾,曾国藩站出来力挽狂澜,使大清得以续命。

剿灭太平军,功高盖主却无意称帝。

自曾国藩组建湘军以来,虽屡战屡败,亦屡败屡战,终于在九弟曾国荃的带领下攻克南京。这时候的湘军多达三十万之众,曾国藩好友胡林翼问他“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左宗棠也说“鼎之轻重,似有问焉”,然都被曾国藩拒绝,以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来告诉其它人无意称帝。

如果这时候曾国藩自立为帝,先不说他能不能统一中国,最起码百姓免遭一次涂炭。

西学东渐,洋务运动领袖

曾国藩能打赢太平军很大一方面是得到了西洋武器的武力加持,知道洋人的那东西管用,但不能光买别人的,万一有一天不卖给他们或者突然涨价会令大清很被动,所以就想方设法开办自己的厂。于是安庆内军械所诞生了。这是近代第一所军工机械厂,而且是在没有洋人的指导下建造出自己的武器。

后来还根据技术的进步和更多的人才加入,建造出了大清第一台蒸汽机,有了蒸汽机轮船也建起来了,第一艘轮船黄鹄号也出来了。曾国藩建军械厂是有重大意义的,如果安庆内军械厂没弄好,后面也不会有招商轮船局,江南制造局之类的东西了。

曾国藩奏请慈禧太后挑选一些孩童去美国学习先进技术,学成后再回来报效祖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被挑选第一批出国学习的孩子之一。

文学成就影响深远

打太平军有九弟曾国荃立冲锋陷阵,曾国藩除了保障湘军的大后方,还在安徽与众儒生讨论古代文学,并创立了湘乡学派。后人梁启超等人的文风都受他的影响。

曾国藩在外出征期间,多次写信督促家中子女要勤俭,要多读书学习。其写与家中的书信被人整理出来,就是“曾国藩家书”了。曾国藩立志做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圣人,对子女和储弟要求也非常严格,给子女的家书中讲了很多读书、写作、为人处世道理,所以曾国藩子女在曾国藩死后并没落,因为受到的教育良好,都有不错的事业。

所以曾国藩家书在家长圈也是倍受推崇。

作为历史上的拐点人物,他在历史上的影响会小嘛!


杂锦盒


“苦人”曾国藩

“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曾国藩如是说。三百多年前,十余岁的王阳明也立志要做“天下第一等人”,却未曾说出如此话来。

曾国藩自小便饱受父亲庭训督学之苦。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作为长子,八岁的曾国藩已经承担了振兴家族的使命,所以从小庭训甚严,也养成了不怕苦、能耐烦的坚忍性格。因为能吃苦,反而一路顺。曾国藩22岁考取秀才(1832),24岁中举人(1834),28岁中进士(1838),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从此平步青云,打造了“十年内连升十级”的官海传奇。

“庸人的楷模”

有人说,曾国藩是“庸人的楷模”,因为他家世一般,资质平庸,绝非天才,曾国藩能摆脱平庸,一靠能吃苦,二靠能耐烦。所谓耐烦,其实也就是“坚忍”。

曾国藩一生虽屡历险境,但终能在逆境中奋发,成就大器,就是因为这种“打脱牙和血吞”的坚忍不拔。换言之,资质驾钝绝不等于平庸,资质驾钝而又自暴自弃才是彻头彻尾的“庸人”。

坊间流行一句励志格言:“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以前亦服磨此语,及读曾国藩,则发现大谬不然。曾国藩就是一个“立长志”之后,又“常立志”的人。

治兵先治心

曾国藩以一儒者之资,何以竟能治兵驭将,克敌制胜?窃以为,原因有三:

一曰承先人之教。其所撰《台洲墓表》自叙其父亲曾麟书“僻在穷乡,志存军国”,曾于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围长沙时,“率乡人修治团练,戒子弟,讲阵法,习技击”。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办团练,援巢湖北之后,父亲“初令季子国葆募勇讨贼,既又令三子国华、四子国基,募勇北征鄂,东征豫章”。曾国藩继承乃父之志,及至自己用兵,亦驱遣兄弟上阵。

二曰能克己治心。前已言及,曾国藩虽自认“愚陋”,却反对“平庸”,更反对怠惰与傲慢。他的治兵格言中有一句最为警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所以能以文御武,屡建奇功,关键在于其能将修身克己之工夫,用于治兵打仗之中。

三日能知人善任。长期的学问积累和人生经验练就了曾国藩的一双“慧眼”和“法眼”。本书的第二位主人公胡林翼曾说:“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近人薛福成也说:“曾国藩知人之鉴,超铁古今,或逢近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连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也称其“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目光如矩,心胸宽广,与人为善,从善如流,正是曾国藩最具人格魅力之处。他不仅能用将,还能爱卒,不仅能爱卒,尤其能恤民。


如是我闻人


我认为他的贡献很大。

1、曾国潘最大的成绩就是平定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持续时间和省份都算是近代最大的农民起义,而当时清朝政府军队处于饱和状态,新式军队还没建立起,当时清政府没有一支可以专门针对应付出现特定敌对势力。鸦片战争对于英法联军,远道而来的英法联军,在一些局面战场,反而比清军占据人数优势,就说明了问题。清朝八旗驻防各地兵员处于饱和状态,已经没有机动部分应付外来侵略,也难以剿灭国内出现的农民起义。

曾国潘组织起的团练湘军就是专门为对方太平天国而建立起来的。而且对于当时因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很多省份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远动,恢复社会稳定,应该说有进步意义,是受到当时人们欢迎的。

2、曾国藩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他做了有促进转型的工作,加入洋务运动,引入西方的武器和机器制造业。但也必须看到,曾国藩一直以近代大儒的形象出现,他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很大程度也是恢复他的儒家思想世界。他的头脑可以说一直是儒家思想,自然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人物完全引入西方现代思想无法相比,故曾国藩的历史作用也不可过分拔高。

3、自曾国藩开始,加重了汉人在清帝国的统治地位。要说这一点,本身就是非常大的话题,以后就此机会我再仔细研究,这里只说一下说初步的认识。僧格林沁在追剿捻军中战死,和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取得胜利,基本上标志自此满蒙在官场上作用的降低,和汉人权力的加大。曾国藩为人非常好,知人善用,而且没有一些中原人的嫉妒心理,他提携出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大批汉族人物,他其后的李鸿章、袁世凯的兴起,和他兴起提携分不开的。

如果说隆裕太后最后把政权交给民国,起最大作用的不是革命党,而是袁世凯等人。就单说南方发动的辛亥革命,也是南方汉族地方势力兴起,清政府对南方新军失控造成,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曾国藩打下的基础,曾国藩不仅仅是取得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他提起了一批汉族人才,而且为日后汉族把握国家军队奠定基础。

可以说曾国藩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清朝,而且开创了所谓的同治中兴,算是清朝的功臣。而另一方,也促使国家权力从满蒙人之手向汉人的转移,埋下了日后清帝退


漫步人生路mm1


曾国藩在历史影响非常之大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文学


曾国藩的仕途还算顺利,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到道光二十久年(1849年),署工部左侍郎,短短十年,已经官至二品。

太平天国起义后,由于八旗军腐朽不堪一击,只能依靠地方团练。曾国藩借此兴起,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随后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最后攻克南京,结束动乱。后又主办洋务,为清帝国续命50年。

和世界历史对比下,当时和清帝国共存的传统大国,奥斯曼帝国、蒙兀儿帝国,都瓦解了,被殖民和分割,一直到现在,那些区域还是不太平。曾国藩带领着最后一代儒家精英官僚,既结束了生灵涂炭的内战,又与虎视眈眈的西洋列强周旋,引领着老大中国踉踉跄跄往前走,虽然遍体鳞伤,但没有缺胳膊断腿,在当时的世界史上,这很不容易。

同时以曾国藩为代表的这些由拥有私人武装的汉族大臣的兴起,也为清帝国的覆灭和清末民初的军阀割据覆灭埋下了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