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碑札記】在《西狹頌》中,這些技法值得多揣摩 (3)


【讀碑札記】在《西狹頌》中,這些技法值得多揣摩 (3)

文l 郭名高


在東漢時,仇氏一族善書者甚眾。

就隸書而言,《郙閣頌》出自仇紼之手,《西狹頌》乃仇靖所作。二者對比,其實有許多相似處。在結體方面,《西狹頌》有許多字法與《郙閣頌》是一致的,即外緊內松,字的框架朝外撐,從而弱化了筆畫的主次對比。

【讀碑札記】在《西狹頌》中,這些技法值得多揣摩 (3)


且看這個“兩”字,首筆橫畫似為主筆,卻因其下左右兩豎盡力外撐,字的框架一下就趨於正方形,主筆的地位也喪失了。沒有突出的筆畫,卻突出了這個字。字的張力因此突出起來,若以人比,似山東大漢佇立群列,威武不可侵犯。

【讀碑札記】在《西狹頌》中,這些技法值得多揣摩 (3)


和《曹全碑》“雨”字相比,彼此所營造的視覺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為主次、收放對比強烈,“雨”字橫向取勢的特點就特別突出,給人一種開闔從容、空靈閒雅之美。

前者因為框架外撐,其內空間就要寬綽得多,在處理左右兩個“人”字時,還是考慮過和而不同的結字原則,使大小、粗細、連斷、虛實有所變化。

很顯然,在這個字中,長線條還是比較多的,而且起伏、曲直極盡變化: 豎畫沒有筆直的,橫畫也斑駁殘破、凹凸不平。有人愛之,以為恣肆、豪邁,有金石氣。當然,此不唯《西狹頌》,《石門頌》《郙閣頌》亦是如此。其因在材質,蓋摩崖石刻,石面總不及漢碑平整、細膩,刻鑿之時,刀痕常因凹凸不平而發生意料之外的效果。比如豎畫,肯定不會出現《曹全碑》那樣光潔、垂直的形態。

【讀碑札記】在《西狹頌》中,這些技法值得多揣摩 (3)


再將《禮器碑》中“雨”字找出來揣摩,其線條形態有直有曲,卻都在工匠可控範圍內,書寫性還算自然。以下邊這兩個“雨”字作為參照,《西狹頌》“兩”字的特點就非常突出。

《西狹頌》的曲線極多,即便是橫、豎這樣的筆畫,也是直中見曲、曲中求直的樣子。比如“兩”字橫折而下的豎畫,先內收,至中途又朝外折出,及至收尾又朝內略收,一波三折。看似曲,若將首尾連接,其重心又在一條線上。再看中間這個豎畫,不做垂線,也是極為含蓄的“S”狀。

作長線多不易,要使中段得力,需要營造幾處發力點。線條會出現起伏、搖擺,也有這方面的原因。《西狹頌》乃摩崖石刻,因石面粗糙所致,它的筆畫形態與漢碑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讀碑札記】在《西狹頌》中,這些技法值得多揣摩 (3)


前面已經提到,《西狹頌》在結體上四角外撐者極多,又譬如這個“壁”字,其外形就接近方塊狀。這個字本屬上下結構,易作縱向處理。在此,卻以穿插之法,使其趨於左右佈局。若以此視之,我們用幾根線條將其所佔空間予以分割,其主次關係還是很明確的。左側多弧線圓筆,唯起筆以方筆入,其下“囗”字首筆豎畫略右傾,直且剛,繼而,短橫內擫,加之收尾橫畫與左側短豎成九十度夾角,才於“口”上營造了幾處稜嶒感,從而實現了方圓對比調合。

右側“辛”字並列四橫,其位置有相應的參照物,也不難把握。於此,當留意橫畫的形態變化和起、收之異。藉助這根藍色斜線,可以清楚橫畫的排列特點。換言之,如果將這四筆補齊,又會出現怎樣的效果?橫畫在收筆時,形態雖異,卻兼顧了向背關係,絕非信筆為之。

其下“土”字,亦有方圓、虛實。當短豎分割二橫時,左右長短是一目瞭然的。起筆橫畫以圓筆入,豎畫則有方意,在其相交處形成幾個夾角,那麼,趨近九十度者便有方意,因此,緩解了一味圓筆所帶來的視覺疲勞。最後的橫畫,瘦且有韌性,使“土”字一下活脫起來。


結 語


在漢隸中,字無主筆,必以四角外撐來實現張力的最大化。這一點,顏真卿於其楷書中繼承尤多。事實上,筆法、結體、章法不是孤立的,一方有變,必影響其它,此是後話。

2020年2月1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