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讲的是什么?

自由人明白


一、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解析

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规范,倾向于不妄为,适于每一个人。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一点值得注意。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老子所说的无为,绝不是什么也不做。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利‘为’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

三、内容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道”散形为炁,炁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法”同“道”)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四、范围

1,治理国家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 ,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2,企业管理

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3,教育领域

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解答文化问题


其实无为而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在古代封建统治下,任何一种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为了治理国家和百姓的一种工具而已。汉初到汉武帝之前,曾经采用过道家思想治国,并不是代表着汉朝的统治有多好,还是这种思想相对于法家,更有利于统治天下黎民百姓。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这种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是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加以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世,修身养性,都应该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老子认为除了无为而治之外,统治者的一切行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所以这种思想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老百姓自由发展。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而对于那些符合道义的事情,还要必须有为。

但这种有为,必须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当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这种做法在道家看来,是顺其自然,而不是人为所致,所以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还会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魏青衣


“无为而治”讲的是什么?要么堕落,要么是以委婉的方式告诉我们积极向上,而以我们对老子的了解,我们显然更愿意相信,那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确确来讲,关于太极拳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就算没练过,但也一定听说过“柔弱胜刚强”这个太极要义,因为这是一套以柔克刚的拳法,而《道德经》则是一套以柔克刚的思想,所以,其中若阐述的“无为而治”,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某个要义,或者说某个招式。


单从表面来看,那么毫无疑问,“无为而治”四个字很容易让你们想到如今社会的一种文艺群体――佛系青年,并且大多人会带有偏见的认为,佛系青年就是一切都不用干,一切都不用做,静静的在混吃等死。

这绝对是对佛系青年的一种误解,佛家讲究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因为当你努力做好了过程,那么结果是好是坏都不是你能左右的,所以只能坦然去接受,同样的道理,“无为而治”看似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但其实强调的也是过程,希望人们专注并且享受过程,而不是一味的希望所做的事情都有好的结果。


自从懵懂的童年之后,我们几乎一生都在追求有所作为,但什么又是有为呢?钱多?房子大?车子霸气?好,我们暂且就把这些当做是有为吧,可是要实现这些并非是你必须玩命才行,多数情况下其实正是你一些无为的习惯促成了你最终的结果,比如你学会了喝茶,比如你偶尔去放生,比如抽时间跟父母谈心,比如你早起一段时间散步,比如你经常给妻子制造一些惊喜,这些等等看似无为的事情,将来可能在某一段时间爆发,于是机遇来时的那段时间里你犹如神助,喝茶的习惯使你更加稳重和冷静,放生和孝顺父母所积累的功德使你做事情更加顺利,早起散步使你身体更加健康所以能够应付一茬茬的事,因为你深厚的爱所以妻子竭力为你做好后勤工作……凡此种种皆成为你成事的助缘,这时你终会明白,无为的事情让你提高了生活品质,也是能够帮助你成事的最佳途径。

事实就是如此奇妙,“无为而治”就是如此的奇妙,它与“无招胜有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终上所述,“无为而治”绝对不是一种逃避生活的行为,而是一种静等花开的人生哲学,旨在希望我们每个人――怀着愉悦的心,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做好自己的工作,既保养身体又不荒废时日,如此经年累月,看似无为,实则大有可为。

姜子牙刚刚下山之际,元始天尊曾跟他说:“机不逢时莫强求,隐入深山研天书。他日自有圣人来,乾坤易位任运筹。”

此正是在无为中酝酿大作为的一种举措。

我是叶孤腾,欢迎大家关注和留言探讨!!!


叶孤腾


\n



\n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 道家的 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 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 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n

而对于个人而言,“无为而治”大概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放得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焦精力有所作为,这也是道家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n

1、无为而治,用于治国:

\n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n

\n

2、无为而治,用于亲子教育:

\n

我无为,子自化;我好静,子自正;我无事,子自富;我无欲,子自朴。

\n

3、无为而治,用于婚姻关系:

\n

我无为,夫自化;我好静,夫自正;我无事,夫自富;我无欲,夫自朴。我无为,妻自化;我好静,妻自正;我无事,妻自富;我无欲,妻自朴。
\n

\n

4、无为而治,用于企业管理:

\n

我无为,员工自化;我好静,员工自正;我无事,员工自富;我无欲,员工自朴。

\n

5、无为而治,用于自身:

\n

我无为,我自化;我好静,我自正;我无事,我自富;我无欲,我自朴。


大道至简,无为而治终大治。


减法生活


无为而治,跟用而不知差不多一个道理,比如每个人的身体的,每天正常运作,但从古至今,没人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堆肉上居然长出了思想这种东西。天地运行也是这样,那么多科学家也硬是没搞清楚,没搞清楚但并不妨碍人类生存。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和制度的制定者,能做到,人民和谐相处,幸福的生活,但人民不知道统治者是谁,这才是理想的社会吧!


聖聽


老子的主旨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意思并不是指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以无为的方法达成无不为的目的,而且这个“结果的成功”,是一种大有为。

老子在第54章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当一个个体生命,心里时刻装着天下,把做善事养成一种习惯,遇事全心以善念去对待,意识里不再有“我在做善事的念头”,自然而然地处理身边所遇到的事情,这时的不刻意就称为“无为”。


比如多年前,得知塑料袋埋在地下200年都不腐烂,对地球环境会造成很多的污染,然后开始刻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有一个塑料袋曾经用过两年,这样多年坚持下来,其中会遇到不屑、讽刺、夸赞,都不足以改变自己的初衷,直到有一天和朋友聊天谈到了尽量少用塑料袋的这件事,才意识到已经养成了这么多年的习惯,一星期后,国家颁布了限塑令。


这种小事和大事的玄同,看似巧合,实则妙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德的妙同在于心念之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这种超出自己预期的大收获,称为“无不为”。人人可行可践,老子也一定是这样走来,才会留下人性至善的路标。


汉字在人间


很多人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其实不是这样。人活在世上,每时每刻都在“为”,真正能“什么都不做”的,那是死人。

无为而治,简单地说,就是君主不妄为,天下就太平了。

什么是“不妄为”,就是顺应道,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强求。

比如说,农民们知道如何耕种。君主只要保证了耕者有其田,不过多征税,不乱派徭役,百姓生活自然富足。

但是如果君主认为自己比农民聪明,今天说种这个赚钱,明天说养那个赚钱,胡乱指挥。或者为了一己私欲,频繁征派百姓去修宫殿。那这个国家的百姓生活一定很贫困,国家也不可能富强。


梦露居士


人类还没有掌握真正的真理,但地球已容不下我们的贪婪。

自然的发展是一条曲线。

但我们总想把未来走成一条直线,因为时间紧迫,而直线距离最短。

我们之所以看不见未来,是因为未来,从来都不在我们眼睛的正前方。

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自然与人类。相关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所以把人类单独分离出来。是因为社会发展已经脱离了自然的轨迹,形成了单独的运行规则和运行空间。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或者社团运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其运行本身已经不再由人所能随意控制和更改。

我们会发现人类的进化,从早期的与自然作争斗的进化史发展到现在,同各种规则做斗争的进化。我们不断的修改规则,弥补规则。二者之间的矛盾永远不可调和。

社会发展的核心在今天来说是政治和经济。其已经形成了人所不可更改的规律。我们从自然的奴仆,变成了政治经济的奴仆。

老子为什么倡导无为?千百年来,每一个政权又为什么基本放弃了这种思想。

一、无为的思想是对政权高度统一的颠覆。不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管理。所以历来,统治阶层,必须放弃这种思想。

但是为什么老子认为,社会的统治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

在老子看来,自然的“大道”,才是最合理,有效的。所以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循环轮回已经形成了经过亿万年,考验的,有效的规律。这种规律无疑是最合理的。但是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几乎所有的统治者,只在乎身前之名,谁管身后之事?因为,人类的寿命,太短了。区区百年,真如沧海一粟。

而短期有益的有为之法,无疑是对自然规则的破坏。但是谁在乎!谁不想付出了就有收获。谁愿意等十年20年100年?谁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裳?谁又能管子孙万代?

二、就人类的价值体系而已。“无为”不利于人类在社会体系当中的价值体现。

人的价值体现表现在两部分:一是精神层面的价值实现。其对应的是,自然空间与宇宙空间。其表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物质层面的,价值体现。其所属的为人类社会空间。其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

就现实层面而言。人的社会属性已经高于人的自然属性。所以我们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追求要高于人对自然价值的追求。也即我们对物质财富的要求高于人的精神财富。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必然先成为社会的奴仆。

我曾经讲过。经过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属性化。我们丧失了很多原始的自然功能。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人在社会当中的自我保护性。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我们对外来一切的试探和反馈,首先抱的是低抗和自我防范的心理。这是一种典型的有为法。把自己区别于外界的空间予以独立。但是自然界当中的所有植物,对于阳光的照射。所采取的是无为法——先融合,再化为己用——光合作用。

所以我们对于青年人的劝导,也是先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而后再化社会价值为己用。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社会价值的有益与否还有一个导向作用。其会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但是对于人生的生命价值的最终体现。无为是有意的。人之所以被自然所抛弃,就在于,我们非要独立于自然,形成独立的自我空间。就是说我们不愿意放弃自我的有为法,去融入自然的无为。我们的思想是有界限的,我们的精神是有限度的,在于自我限制——我们自己给自己画了个圈。我们的一切思想和精神都在这个圈子里打转。无法跳出这个界限。也无法融入自然与宇宙的真谛。人的精神层面的营养输入完全与自然隔离。所以我们的精神永远无法升华,也无法不朽。无法融入浩瀚的宇宙和苍穹。去感受我们从未享受过的无垠和震撼。

其实你不妨可以试一下。

几乎所有的最初,都太完美。而剩下的改变,都是遗憾。


自然之子一一来去无意


无为是心法,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动摇。

身处有为世间,而心恒处无为,即出世间,这世间的一切都影响不了这颗清净心。

清净心无为而身为所当为,无所畏惧和迷茫。

真性大自在,如日处虚空。住无所住,缘来则应。


顺其自然杜科斌


“无为而治”出自《论语》而不是出自《道德经》。其实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治国上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不做、少做。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治国,来达到“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效果。老子强调的“无为”实际是不刻意为之。但他又主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见,老子的“无为”仍然是建立在“有为”基础上的。

“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说的是儒家推崇的“无为而治”。也就是说,最早总结出“无为而治”的是孔子。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原文通释:

孔子说:“不去做什么就治理天下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使自己庄重地面朝南坐着罢了。” 

据传,舜当政时,一切沿袭尧的旧法来治国,似乎没有什么新的改变和作为,而使天下太平。“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使自己庄重地面朝南坐着罢了。

舜的“无为而治”是以德化民。可见最早实践“无为而治”的是舜。

孔子赞赏的“无为而治”是在“恭己正南面”基础上实现的,孔子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说白了,孔子称赞的“无为而治”是在“有为”的“礼治”基础上的“无为”。

儒道都主张“无为而治”,同源于舜的实践和《尚书》等思想,二者的区别在于:道家以思想虚无、清静为基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做事,反对有天下者有所作为,反对个人的积极进取;儒家强调的“无为而治”是以积极有为的态度,先是“恭己正南面”,其次是举贤授能,“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第2章)。儒者强调表率的作用,认为“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中庸》),做到了这些,就会达到《大戴礼记·主言》说的那样:“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