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扮演“药神”,唐朝时期为何能全民医疗

朝廷扮演“药神”,唐朝时期为何能全民医疗

生活在唐朝的老百姓,其实还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从这一时期起,咱们中国开始出现了全国性的官办医疗机构。这是史无前例的。

唐朝的医疗机构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一个是太医署,是负责全国的医务和医学教育的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员。当然,那些为朝廷服务的禁军或者是宫女,也在太医署的服务范围之内。除此以外,国家一旦发生了大的疫情,太医署的官员也是要下基层为老百姓服务的。

另一系统是殿中省尚书局,这是皇帝御用的医疗机构,与老百姓基本不沾边。还有一个药藏局,则是为太子服务的,也与老百姓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这三大系统构成了唐代的中央医疗机构,而各个地区也有官办的医疗组织,这些组织分别由医博士、助教和医学生组成。别误会,这里的医博士,可不是咱们现在那些坐在医学院教室里戴着眼镜读书的学生,他们是朝廷在各州设置的负责医疗工作的官员,助教是配合他们工作的,而医学生就好像他带的研究生一样,一边跟着医博士学习给病人看病,一边在看病的过程中锻炼提高。

但医博士和医学生加起来的人数总是有限的,就拿太原府来说,当时的配制情况是这样的:医博士一名,助教一名,学生二十名。这哪儿能满足得了老百姓求医的需要呢?别急,千万不要发愁,大唐的医疗福利机构远不止这些。“养病坊”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这一不足,而且有唐以来,一直长盛不衰。

什么是养病坊呢

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大唐政府为那些根本看不起病的老百姓设立的福利医院。这些医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开在寺院里,而这些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大部分也都是由出家人担任的。

那么,养病坊是打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有一本书叫《续高僧传》,里面记录了一个叫智严的出家人,老了以后就住在石头城一个叫疠人坊的地方。他在这里一边讲经说法,一边救助那些住在这里的病人,最终他自己也是在这里圆寂的。

这是贞观年间的事情,而这个疠人坊,据学者们研究,是一个专门供麻风病人养病的地方,这其实就和养病坊的性质比较接近了。

而和真正的养病坊有关的故事,记载在《太平广记》里。说的是武则天时期,长安有一个叫洪昉的出家人,在寺院里辟出一块空地来,建了养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这事儿后来让武则天知道了,倍受感动,于是开始由政府出钱,兴办悲田养病坊,收留很多看不起病的穷人,甚至还有乞丐。

到开元以后,悲田养病坊开始推行到了各州各县,这让很多穷苦的百姓开始有病可医,再也不用为生病发愁了。

那么你现在一定很关心,去这样的养病坊看病,会不会很贵呢?应该这样说,养病坊是穷人的医院,基本属于国家福利性质的,经济来源也是靠政府补贴,所用的物品由国家供给,因此病人不需要承担那么大的医疗费用。这样听起来有没有让人心生羡慕呢?

要当名好医生

不学习可是不行的

养病坊虽然能够为大唐百姓提供一定的医疗福利,但是有一点,这些养病坊多是设在寺院里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都是由出家人担任的,这些出家人对于医学多少都是有些了解的。但是,真正科班出身的医生,却要老老实实地去读“医科大”——唐朝的太医署。

太医署算得上是唐朝最高的医学学府了,在这家学府里求学,你得先选好了专业,每个专业会有不同的“导师”来授课,比如医博士,他主教的是内科、外科、儿科、眼耳鼻科和拔罐科。这里面最难学的要数内科了,学制是七年;外科和儿科学制五年;眼耳鼻和拔罐两年基本就可以出师了。

而针博士主要是教针灸的。针灸是祖国医学的精华所在,几根又细又小的银针,只要找对了穴位,啥样的毛病都能给解决了。但是这个本事可不好学,万一穴位没找准,一针扎下去搞不好就会出问题的。

还有一个按摩博士,他是教人通过按摩人体穴位的方式来治疗疾病的,跟现在桑拿房里那些按摩小姐的那一套完全不一样。学会按摩博士的那一套功夫,用处特别大,比方说,要是有个跌打扭伤啥的,肯定可以手到病除。还有一个禁咒博士,这个听起来有点玄,因为他是靠念咒语来给人解除病痛的。这是道家的功课,可不是我这俗门子弟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不过道家与医家历来相通,好些民间的疾病,都是靠一些道术的丹药治好的。可见禁咒博士的功课,也不是虚传的。

太医署有哪些官办教材

要想在太医署做一名合格的学生,需要学习很多医学书籍,最基本的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脉经》和《甲乙经》。

《神农本草经》是汉代的一本医书,里面记载了三百多种中草药的用法与疗效,据说是那位尝百草的神农氏传下来的,一开始只是在医药界口口相传,到了汉代才集结成书。这本书别说是唐朝那会儿的医科学生,就是到了今天,研究中医的人都还在学习呢。

《黄帝内经素问》,听名字就知道,是咱们的老祖宗黄帝创作的,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这本书真正的成书年代应该在春秋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而切脉又是最不可少的,所以,在唐朝要想当名好医生,《脉经》是非学不可的。

《脉经》不仅对人体各种脉象做了具体地描述,而且还收集整理了很多诊脉的方法、脉象反应的病理等重要文献资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中医学著作。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甲乙经》,它的全名叫作《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这下你就全明白了,这是一本讲针灸学的书。听起来好像又是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创作的,但其实这也是个传说,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曹魏时期,但也算得上是一部古老的医书了。

走进传说中的古代神医

现在问题来了,是不是想要学习这些医学著作,就必须要上太医署呢?答案是未必。

有句话说,高手历来在民间,尤其是我们的中医学,有很多人家世代学医,爸爸教儿子,儿子再教儿子的儿子,他们的医术水平一点儿也不比皇上身边的御医差。还有很多人虽然没有出生在医学世家,但却机缘巧合地自学成材,著名的孙思邈就是个例子。

孙思邈属于典型的久病成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小时候身体不好,家里为了给他看病,花了很多钱,后来实在掏不起医药费了,他就自己琢磨着给自己开方子、试草药,结果慢慢地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位药王。孙思邈还写了一部医学巨著《千金方》,被誉为是第一部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在世界医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力。

有唐一代,像孙思邈这样自学成材的医学家还有很多。

有一位名叫甄权的医学家,他活了103岁,是大唐寿命最长的一位医学家。这大概与他的养生之道有关,就连唐太宗都曾亲自登门,向他请教养生之道。不过,他最大的成就,其实还是在针灸方面,他撰写的《脉经》《针方》对后来的医学影响非常大。

另有一位叫王焘的,说起来,他原本还是个当官的,但他仕途不顺,被贬到了南方。那时的南方比不得长安的繁华之地,尤其缺医少药,当地的百姓求医问药非常麻烦。于是这位父母官就凭着他自己积累的医学常识,又到处查找资料,终于写出了一部特别了不起的医学巨著——《外台秘要》。这本书收录了大约有六千九百多个实用的药方,这是个了不起的功业,所以直到今天,这本书在医药界还备受推崇。

新书推荐

《时尚大唐》

朝廷扮演“药神”,唐朝时期为何能全民医疗

出版时间:2020年2月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你以为这是现代都市剧里面的情节?错了,这其实是唐朝人民的日常生活。我们现代人玩的很多流行时尚,其实都是唐朝人玩剩下的。本书从饮食、服饰、婚恋、居住、宗教、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出行购物等几个方面,重现了唐朝宫廷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状态,展现了一幅唐朝人日常生活的立体场景图。

朝廷扮演“药神”,唐朝时期为何能全民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