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哪位古人的书法最好看?为什么?

莫xxxx


您好,这个问题我可以这样回答您。

古代的书法大家每一位都很好。每个人喜好不同的风格所以每个人喜欢的书法家也不一样。就我个人而言,楷书我喜欢唐代的褚遂良。代表作《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等。由于唐太宗倡导王字,褚遂良亦深悟二王行法,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了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逸、清静刚毅的风格。

行书我最喜欢宋代的米芾。代表作《苕溪诗帖》,《蜀素帖》等。米芾对书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书法应该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注重整体的气韵兼顾细节。笔法特点是在转折、正侧、顿挫中起笔的时候都是先重后轻,他的捺笔的轻重就变化很多,并不固定。

另外,二王不必多说是很多初学书法的入门老师。还有怀素、黄庭坚、赵孟頫等也是有很多人喜欢。

这是我的拙见。希望您满意。




chl1981chl


首推秦朝宰相李相。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传世书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其次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其工篆书,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主要著作有《三坟记》、《怡亭铭并序》、《城隍庙碑》、《易谦卦》、《滑台新驿记》等。第三当推清朝邓石如,名琰,字石如、顽伯,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书文轴》、《篆书中堂》、《游五园诗》等。上述三家我偏好邓石如的小篆,我经常临习邓石如的篆书《千字文》,《弟子规》。我认为邓体小篆结体清丽,修长,线条弹性有力。

小楷主要临习元代赵孟頫和明代文徵明的作品。爱其清秀,亮丽。我意结合两家的特点最后形成自已的风格。








金星753


若从技法论,我更喜欢王羲之《兰亭序》,若从性情论,我更喜欢颜真卿《祭侄文稿》。下面作分点详细讨论。

第一,书法情怀上,王羲之《兰亭序》技法纯熟,颜真卿《祭侄文稿》情怀激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一场雅集中,乘兴而作的。整体平和中庸,不温不火,技法表现淋漓尽致,从欣赏角度而言,风平浪静,怡然自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祭祀亡侄颜季明之前,所作的祭文稿件。颜真卿写此文稿时,情绪激动,悲伤心切,当时心绪跃然纸上,极具宣泄情怀之能事。

第二,表现技法上,王羲之《兰亭序》更平和规矩,颜真卿《祭侄文稿》更激荡潇洒。《兰亭序》以行楷字体为主,行笔平和,气质秀丽,学习上更容易掌握技法。《祭侄文稿》以行草书为主,行笔连绵、意气起伏,为后世文人书法以抒情表意为主作了示范。

第三,作品书写形式上,王羲之《兰亭序》为双钩本,笔法清晰明了。颜真卿《祭侄文稿》为墨迹本,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情怀。《兰亭序》(冯承素本)乃唐人冯承素双钩本,细致入神的将原作刻画纸上,成为真迹下一等,最能看见魏晋笔法的复制品。《祭侄文稿》乃是草稿,因是草稿,所以书写时毫无拘束,披头乱服,是最能见到唐人笔法的经典原作。

第四,创作章法上,王羲之《兰亭序》行笔自然,平和中正,颜真卿《祭侄文稿》连绵错落,大起大落。《兰亭序》因以行楷字体为主,字与字之间少有黏连,可谓笔断意连。《祭侄文稿》则行书连绵,篇幅交错,视觉冲击力更大,情怀起落跌宕。

第五,墨色变化上,王羲之《兰亭序》更温润平和,而颜真卿《祭侄文稿》则尽显干枯浓淡之变化。纵观《兰亭序》,用墨变化不大,以温润均匀为主,偶有飞白干笔,尽显中庸之道;《祭侄文稿》墨色变化丰富,浓淡干湿,展现了书法墨法的博大精深。

第六,笔法上,王羲之《兰亭序》用笔干净利落,颜真卿《祭侄文稿》多用秃笔逆锋。《兰亭序》用笔非常干净利落,有板有眼,起笔收笔,动作一目了然,线质干净秀气。《祭侄文稿》则多用秃笔,笔法更近篆隶,线质古朴浑厚。

综上所述,是我个人对自己喜欢的两件作品对比论述。








新堂的艺术生活


我本人最喜欢“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字不仅仅是美观好看,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风骨,一种气度,一种风韵,一种格调。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所谓“深识书者,唯又观神采,不见字形”,书圣的字却做到了外观与神采的和谐统一,又契合了古人“中庸”之道,书圣以后历代的书法名家和其他学书之人都可以从其汲取营养,无形中王羲之已经成为后世学书人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每个学书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养料。历代书法名家都毫无疑义的将其尊为“书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书法领域却独尊王羲之为“书圣”,可见其在书法领域的重要性和贡献是历代其他书家所无法比拟的。所谓“取法乎上”,本人建议各位书友还是多多研习“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方为上上之策。


慕容長乐


这个问题这么问这么说欠妥。因为每个人的水平认知不一,喜好不同,追求不同,回答谁最好也不同。对书法稍有深入的,也没有这么说这么问的。正所谓一干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也。

史上真行草隶篆众多书家各有风采,具体看你学书在什么阶段。正书有四大家,看你的兴趣。史上就有颜筋柳骨之说。如果你喜欢正大方劲,敦实厚重,整体挺拔遒劲,那不妨学颜;倘爱好瘦骨有力道,不妨学柳。其他二家喜欢的话也并非不可以学。

学行书,当然首推兰亭了。兰亭序,不仅笔法、墨法、技法高超,关键是字字都是动态的,都仿佛似有生命的律动,这是其他书家难以企及的。有人说文征明的兰亭是被捆绑的舞蹈,董其昌的兰亭是病人的扭腰,对比看此言不虚也。其他的如颜如苏学得也不少。

草书大家也不少。飞龙走凤,动如脱兔,张扬、缠绵、躲避、山夫争道,每每观之,总是热血沸腾,乃至心旷神怡。张芝、张旭、王氏父子、黄庭坚、怀素、赵佶、祝允明、傅山、王铎等各具自家面貌,喜欢哪家,学之可也。






抱一而行


个人最喜欢颜真卿,原因如下。

书法绝代风华

颜真卿研习历代书家而自成一体。楷书结构方正,笔力雄浑。用笔看似肥厚不露锋芒,实则外柔内刚铁骨铮铮。如高山巍峨,伟岸端庄,意境高远。

人格光耀千秋

安史之乱爆发时,朝廷猝不及防,陷入混乱。挺身而出者,平原太守颜真卿也。颜真卿一边派人和朝廷联系,一边召集兵勇,发布檄文,讨伐安禄山。据说半个月就召集了20多万士兵,然后统帅起来和安禄山开战了。出于战略考虑,他需要和他哥哥常山太守颜杲卿联系。颜真卿在今天山东德州,颜杲卿在河北正定,一东一西,中间正好是安禄山已占领的区域。为了联络可靠,选择了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充作联络人。常山沦陷后,颜杲卿拒绝投降,先后经历了割舌,剁手等惨无人道的刑罚后惨死。其子颜季明被砍头,三十余口全部被杀,满门忠烈。

面对家族惨变,颜真卿依旧指挥平叛。


二年后,颜真卿写下了追祭侄子颜季明的草稿,就是“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


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奸相卢杞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劝降,朝臣们劝说颜真卿拒绝,颜真卿凛然回答:“圣旨能逃避吗?“。遂至李希烈军中,李希烈扣留颜真卿,反复劝降,被拒绝。一年后,被李希烈缢杀,被杀前大骂李希烈“逆贼”。德宗废朝五日,谥号“文忠”

史载:举朝悲之。


人品与才华,中国人历来更看重人品。作为忠臣、烈士、英雄、书法大家,颜真卿完美达到了字如其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坐标。

颜体,浩然正气。


铁衣


个人比较喜欢颜真卿,尤其喜欢颜真卿《勤礼碑》《郭家庙碑》

颜真卿楷书宽博浑厚,磅礴大气,字里行间透着一种金石之声,庙堂之气。

以篆入楷是颜真卿的首创,也使他成为千百年来中锋用笔的典范。用笔沉稳,行笔挺健,收笔遒劲是颜真卿用笔特点。

横细竖粗,竖短横长,两竖外弓,撇似韧筋,捺如大刀,外圆内方,重心下沉是他的结字特点。

颜楷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以后的书家,好多临摩过他的书法,稍作变化,便成大家。



趣墨缘


华夏几千年文明,能让人们记住的每一位古代书法家。都值得我们学习。



海阔天空608


看过很多名家碑帖,拙眼浅见:隶书曹全碑,行书兰亭序,楷书灵飞经,行书洛神赋,草书自叙帖是我最喜欢的五类书法碑帖,恕不一一解读原因。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求大家认可,个人偏好而已。不喜勿喷!!


谁共从容


唐代张旭,是书法史上第一狂草大家。在张芝、二王小草基础上创立了纵逸奔放的大草,达到了笔法的自由极则,书艺的表现顶峰。成为唐代文化三绝之一绝,历代书人瞻仰的标志,中国艺术的奇葩,东方文化的象征。

张旭传世可靠书迹有《断碑千字文》和《肚痛帖》,以及《淳化阁帖》中《晚复》、《十五日》二帖。其他均赝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