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临“疫”境|“莫小贝”演绎抗疫女护师:检查时患者都背过脸去,因为…

“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个细节,当我俯身去查看患者浅静脉留置针时,许多患者会不自觉地头偏向一侧,因为他们知道,离我们远一点,就是在保护我们医护人员!”2月5日,来自江苏苏州常熟的护师徐晓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37岁的徐晓佳是常熟市中医院(新区医院)、妇保院感染性疾病科主管护师、副护士长,也是苏州首批出征支援湖北抗疫医疗团中的一员。此前国民剧《武林外传》的“邢捕头”范明老师为本报声临“疫”境栏目朗读了男护士杨卫东的日记,这不,“莫小贝”扮演者王莎莎也应邀为徐晓佳朗读日记。

临危受命!凌晨接到电话通知

“从接到命令到现在,已经过去48小时了,清晨醒来,站在26楼,看着对面的江夏区中央公园,安静而空旷,手机不停地收到各科同事朋友的微信……”1月28日,和江苏医疗组团队抵达武汉江夏区驻地后,徐晓佳写下第一篇日记。

说起出征前的情景,徐晓佳表示,自从报名后一直有预感,“早已做好随时出发的心理准备。”因此,1月26日上班时,她就开始向组长交接手里的工作。没想到1月27日凌晨0:22,徐晓佳接到了医院护理部的启程出征通知。来不及多想,她匆匆赶到医院将一件件工作交待给同事,打电话喊老公帮忙把行李送到医院。徐晓佳的老公徐科峰是常熟梅李人民医院的副院长,从医院筹备开设发热门诊以来,一直住在医院,没回去过。

临危受命,不问归期!去武汉一线支援的事,徐晓佳没敢告诉父母。“妈妈有高血压,怕她担心,只好‘先斩后奏’。”徐晓佳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后来家里亲戚把首批出征的苏州医疗队的新闻报道发到了家庭微信群,“就瞒不住了。”父母知道她性格独立,凡事喜欢冲在前面,也就没多说什么,只叮嘱她“注意身体,多保重。”

声临“疫”境|“莫小贝”演绎抗疫女护师:检查时患者都背过脸去,因为…

徐晓佳整装待发,给自己加油

吹响战斗号角!

她们在防护服后背写上“加油”

抵达武汉后,徐晓佳被分配到当地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她所在的6病区目前收治了65名患者,有31名护师。“一边有病人治愈出院,一边有病人收进来,床位没有空着的。”徐晓佳说,当地医护人员实在紧缺,医院呼吸科、重症科的主要力量都抽调到别处去了,留下的医护人员有的不会使用“无创呼吸机”,感到彷徨无助。徐晓佳在常熟中医院有着十多年ICU的护理经验,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昨晚,在医疗队的协调下,院感组、医疗组、护理组各组组长开了个会,防护的措施、人员的安排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战斗的号角即将吹响!”徐晓佳在1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在病区,徐晓佳和同事们都穿着防护服,为方便辨认,他们用记号笔在各自防护服后背写上名字,还有“加油”两个字。

声临“疫”境|“莫小贝”演绎抗疫女护师:检查时患者都背过脸去,因为…

医护人员在各自防护服后背写上名字

还有“加油”两个字

早班是8点到12点。早晨6点20分,徐晓佳的闹钟准时响起。洗漱后,她的早餐很简单,喝点牛奶,吃两片饼干。“牛奶只敢喝半杯,不能再多了,要保证12点下班前不上厕所,”徐晓佳说,十多天来早已习惯了,如果是中班或者晚班,饭菜也只能吃干的,不能喝汤。吃完早饭,7点,徐晓佳和同组的护师一起从驻地出发,前往医院。

武汉加油,我们来了

2月7日,是徐晓佳驰援武汉的第十一天。傍晚的治疗工作相对白天来说略为轻松,护理闲暇之余,徐晓佳便有时间和患者交流。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没有家属在旁陪同,很多时候,护师既要负责打针,也要照看他们的生活。

看到32床的老爷子没有陪护人员,独自在输液治疗,还上了心电监护仪,接班的时候,徐晓佳留了个心眼,担心老人上了年纪看不清输液的进度,当天她特意加强了巡视,及时更换补液。发完晚餐,患者们开始用餐。老爷子慢慢地挪到床边,准备用餐,徐晓佳看到后,帮老人挪好凳子,让他趴在床头柜用餐,防止老人跌倒。

声临“疫”境|“莫小贝”演绎抗疫女护师:检查时患者都背过脸去,因为…

医护人员比出“胜利”的手势

徐晓佳注意到,6床阿姨的血压有点高,吃降压药后复测血压时,她担心地问:“妹妹,我怎么血压那么高,我在家没这么高的!”徐晓佳细心地询问了病人入院后的情况,得知她最近睡眠不太好。徐晓佳对她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有好的身体去战胜病毒。“医生已经给她开了安定助眠,又详细说了用药的注意事项,我关照她可以睡前泡泡脚助眠,最后她感谢万分,希望阿姨今晚能做个好梦!” 相比别的病区,徐晓佳能明显感觉到,这里的患者更加焦虑。30床的小伙也是徐晓佳惦记的一个病人。几天前,他告诉徐晓佳,说老婆在家发烧了,他内心焦灼,不知如何是好。连日来,徐晓佳一直对他家人的状况保持关注,直到他老婆也顺利住进了医院,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着,正在居家隔离,患者的情绪才稳定下来。徐晓佳安慰鼓励了几句,希望他和爱人能战胜病毒,早日团聚!

声临“疫”境|“莫小贝”演绎抗疫女护师:检查时患者都背过脸去,因为…

大家拿好防护装置,准备去战斗

“今天,病区加床有个奶奶在使用无创呼吸机,一直报警管道脱落,患者脉氧上不去,我去看了看,发现面罩漏气严重,调整松紧后,关照奶奶一些配合的注意事项,奶奶也很认真配合,当监护仪显示脉氧96%的时候,我们开心地笑了!”2月10日,徐晓佳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件事。

相逢武汉

将温暖延续下去

“我们小分队是下午的班,抵达病区,正好是不断忙碌的时候,病区的带教老师简单和我们说了需要做的事情后,小分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马不停蹄地换补液、测体温、指脉氧……一个小时过去,护目镜开始有水滴形成,穿在最里面的手术衣已经湿透,小张护士鞋套都已经走得破了也顾不上,下午病人的补液治疗差不多了,开始输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每个病人用四瓶……”徐晓佳说,患者输液量的增加,使床头铃不断响起,护师们都在不停地奔忙、更换。

徐晓佳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当她们俯身近距离查看患者情况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把头偏向一侧,防止病毒传染给医护人员。小小举动,让徐晓佳心头暖暖的,“那一刻,感觉到了并肩战斗的力量,病人和我们是在互相帮助,互相保护!”

“每天听到最多的词是’谢谢’,但患者也常常让我们感动,在这场战役中我们都在努力、加油,温暖彼此,我们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但是只要心中有爱,善待他人,我们就能赢!”徐晓佳坚定地表示。

临近下班,徐晓佳护目镜上的水汽越来越严重,视线开始迷糊,而这时又要开始给患者上补液治疗了。“硬着头皮给他们进行浅静脉留置穿刺,基本都是盲穿,好在都是一次成功。”她告诉记者,脱去防护服的一刹那,感觉身体如此轻松,摘下N95口罩,脸上已经有深深的印子,她自嘲:“幸亏皮糙肉厚,没有发生压力性损伤。”

声临“疫”境|“莫小贝”演绎抗疫女护师:检查时患者都背过脸去,因为…

脱下防护装置,脸上出现明显的勒痕

鞭策儿子:

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徐晓佳在武汉支持抗疫一线,老公徐科峰在常熟老家守护当地居民。2月8日晚上8点,记者语音连线徐科峰采访时,他是所在的常熟梅李医院当天的总值班。自从医院开设发热门诊以来,每天急诊量比较大,而且病人就诊时间“短的要半小时,有的需要专科会诊2-3小时。”他已经十多天没回过家了。同为白衣天使,徐科峰对爱人的选择非常理解也非常支持,每天再忙都会通过微信或电话沟通一次,但“聊的大多是医疗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治疗等等。”

声临“疫”境|“莫小贝”演绎抗疫女护师:检查时患者都背过脸去,因为…

徐晓佳一家三口

15岁的儿子为父母感到自豪,妈妈出征后,儿子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妈出征武汉,我爸留守医院,愿早日平安归来!”因疫情发生,各地学校延迟开学,目前儿子在家上网课,妈妈徐晓佳抽空会进行“远程指导”和督促。

管理好自己的日常学习之余,儿子也常常和妈妈连线,嘘寒问暖。“他会问我吃过饭没,心里还是会担心,不过男孩子不会表达出来。”徐晓佳说,自己是一名预备党员,这次出征前线抗疫,也是给孩子树立个榜样,鞭策孩子将来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声临“疫”境|“莫小贝”演绎抗疫女护师:检查时患者都背过脸去,因为…

徐晓佳一家人的全家福

采访的最后,徐晓佳说,最近太多人的亲朋好友关心她何时回家,她坚定地表示:“疫情结束,我们回家!”

“莫小贝”王莎莎:

护师的日记很动人,我都能背下了

声临“疫”境|“莫小贝”演绎抗疫女护师:检查时患者都背过脸去,因为…

演员王莎莎

待在河北邯郸老家的王莎莎告诉记者,她也有朋友、校友正在武汉待着,身在疫区的他们日常也会发微信叮嘱她注意身体,让她倍感暖心,“读了徐晓佳护师的日记,我感觉她是一个特别严谨细心的人。”

王莎莎告诉记者,她老家小区早就实行封闭管理了,只能偶尔下楼透风,所以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关注疫情变化。她说,有好几位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友和其他朋友是武汉人,疫情刚发生时,都会互相问候,“这些校友和朋友自己身在疫区,承受了很多,然而他们却记得叮嘱我一些注意事项,让我觉得特别暖心。”

“可能不在武汉的人很难真正地感同身受,但是这次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朗读徐晓佳护师的日记,我的感触和共鸣多了很多。”王莎莎告诉记者,演员这个职业就是很容易代入别人的情绪,所以看这篇日记,她就感觉徐晓佳是一位特别严谨、细心的人,是那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护理人员,她感动到一大早就起来录制。王莎莎还特别认真,她录了三条供记者选择,“我特地使用了三个不同的感情来读,第一条比较正常化,第二条属于‘保一条’性质,而第三条则是加入了我的个人情感,和这篇日记给我的共鸣。”徐晓佳护师的这篇日记大约有800字,在电话采访中,王莎莎会脱口而出徐晓佳日记中的内容,她说,真的是打动到了她,所以她都能背下来了。

统筹|陈迪晨 冯秋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孔小平

剪辑 |戎毅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