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如何入门?尤其是如何把脉?

-零度易水寒-


把脉要找有经验的老中医手把手的教!最好不要找教授专家类!他们不一定会看脉的!没有高人手把手教你的话你就是能把脉诀倒背如流也屁用没有的!


鹅卵石176501701


学中医的问题,自己慢慢加油吧。这里只说把脉,确切点说叫“诊脉”,属于“切诊”。

清朝江笔华有《诊脉歌》:“病人双腕,高骨定为关,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挺好,但不完全准确。

诊脉部位实际上有三种,遍诊、三部诊、寸口诊。大致上,寸口诊所多为人知,但实际上历代医家及流派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候肾与大腹。

遍诊为“三部九候”,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比较麻烦,现实中较少应用。

三部诊,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以最常见的寸口诊来说,需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诊成人脉与小儿脉有所不同。这里也把小儿诊脉省略。

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

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异常脉象,这里逐一简单介绍:

1、浮脉

脉搏呈现部位浅。需轻,重按反觉稍减。此多属外感表证,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常见于伤风感冒等传染病初期。

2、沉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需重按。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3、伏脉

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按时需比按沉脉更重。多为邪气内闭、剧烈疼痛、厥证。

4、迟脉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证等。

5、数脉

脉膊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6、疾脉

一息七、八至,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7、滑脉

脉象如珠滚动,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8、涩脉

脉象涩滞有刮连感。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9、弦脉

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10、紧脉

脉跳有力之余,有绞转收缩感。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11、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湿重,或病后复元。

12、洪脉

脉来感觉明显,但去时有衰退感,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13、大脉

脉形宽,波动大,但无来盛去衰之感,多是病势进展之象。

14、细脉

脉象如摸丝线,脉形窄,波动小。主虚证。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15、小脉

主病与细脉同。

16、促脉

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17、结脉

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18、代脉

脉搏呈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

事实上,临床多见的脉象都是复合脉,也就是说,同时表现出不止一种脉象,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位、病机,而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脉诊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辨证依据。一般来说,至少要配合舌诊。脉诊的学习,都是靠实践。所以,初期学习中医,尤其又不具备练习脉诊的条件的话,脉诊并非为学习中医的第一要务。


纯钧LHGR


我不谈脉理,有很多书在说,如难经,濒湖脉绝,诊家正眼,三指禅等等,上网一问,好多这样子的专注。

号脉讲灵性感觉,讲气感。所以,我只绍介,号脉如何练气感。

先预备桌子,椅子,小米(粮食),一个月后预备2张薄纸。

找个安静的屋子,环境好些(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可遇不可求))

桌子放好,撒上少许小米,安静的坐于桌前,深呼吸三次,平心静气一分钟。

先练右手,以食中无名指的指目处(指尖与指肚的交会处),轻轻按于小米之上,闭目,细心体会,小米之圆润,质感,体积,面积,个数等,最少坚持半月,每天少则20分钟,不要超过45分钟。当指下有清晰的感觉后,进行下一阶段,小米上铺一层薄纸,再来第一阶段的感觉,当指下有清晰的感觉后,再铺第二层薄纸,练到指下有清晰的感觉后,第一阶段结束,所用时间长短凭个人体会,大概须用三个月。第二阶段摸植物藤茎树干,体会植物的生命,流感,汁液的流动。第三阶段摸人脉,把空余时间背的脉学书用上。还有其它学问,慢慢学吧。最好再练,太极,八段锦,易筋经等气功,来增强气感。


缘聚缘散是空幻云梦


如何把脉。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切就包括把脉,在四诊之末。望诊,闻诊,问诊包括很多,过去有个张景岳老先生专讲问诊,问寒热,问大小便,问头身,是否头痛,身痛,有汗无汗,问饮食,问胸,问服过何药,效果如何。有人说一号脉就知,是不全面的。

关于切脉,发展到独取寸口,掌后高骨为关部,到肘为一尺,只号关前一寸,掌后高骨到魚际穴位是一寸,只号九分,号这一寸九分之地。医生食指在关前号寸部,中指在关,无名指在尺。三个手指各负其责,左寸为心经脉,号心脉的浮,中,沉,左关为肝胆经,左尺为肾。右寸为肺经,右关为脾胃经,右尺为命门。各司其职,。各经有了病,都会影响到六部脉的其中一部。

就是什么样的脉象,跳动的次数,四至五至号平和,润以太息。意思就是象时间年度,三个平年,加上一个润年。那脉,一息之间总跳四次,跳几个循环,得有一\\个跳五次的,有人说只跳四次,那是病脉,称缓脉,濒湖脉学,“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粘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是中风脉的前兆,或中风恢复健康后出现的。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死十难活。三至为尺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

再就是浮沉滑涩,浮脉病在表,但重病一出现浮脉是阳气外脱,不是吉兆。沉脉病在里,滑为血多气少,涩为气多血少。二十八种脉象,浮,沉,迟,数为之则。

这里边细节很多,人和人之间有差别。还有个高的人三个手指离远点。个矮的三个手指要密,离近些。

在这里只是支离破碎讲些道理,想学,得读书,一页一页地学,一章一章地学,还要跟师傅学,看病关系人的健康,关系性命,来不得半点马虎。


夕阳无限好126669730


以掌后高骨桡骨下开始,寸关尺三部,三部分九侯,浮中沉三部,高大的人布指疏,矮小者布指密。脉象28种,脉象是指下的感觉,切脉后自己会有种指感,形成一个画面。虛实表里寒热。浮脉主表,轻取即得,浮脉如按水种的木头,轻轻一按就不动了,重按就跑了。沉脉主里。熟记28种脉象。指感要牢。脉象是最重要的。中医要结合五行,五色,五味。医易同根同原。医生的老师是皇帝,医始祖,本岐黄。黃帝和岐两个在一起下棋,讨论天象,地支,阴阳五行,最后又谈到人体。五脏六府。中医要望闻问切,最后才是切脉。看形态,闻气味,问情况,然后切脉。所谓脸是人的晴雨表,一个人的脸色代表一个人的形态,观气色,脸红,发黑,发青,问什么,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笼八渴伴睡眠,妇女顺问经产带,小儿痘疹是否见。简单说比如你说口苦,口苦是肝胆湿热,开一个龙胆泻肝丸就好了,口甜,口酸,口臭,都是代表一个部位有损,这叫对症。中医要对症,对症一口汤,不对症用船装。辨症施治。脉象切准,用药要精,中医博大精神,要悟。中医是多学科的集合。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无一不涵盖,包含万物。中医讲天人相宜,和道家五术相通,道家五术是山医(易)命相卜,山好理解,山加一个人,就是一个字仙。仙是道家的最终目标,得道成仙。仙风道骨。易和医也好理解,道家是中國的士生土长的东西,中国有道佛儒之说。先说道,最早的是道土炼丹,那个时期的道土都会点医术治病救人。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这个不敢苟同,炼丹要用到药物,矿物,选材,去毒,这是中医的炮制法,后面的命相卜就不了,算命看相占卜跑江湖的把戏。回归主题,切脉只是一种方式,只有做到三部九侯,才能切察脉象,结合四诊。成了名医要终于一生。古人学四书五经读黃帝内经,还有一句话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有一个太守,自己去查。还有一个朱丹溪,四十五始,终成大家。天资聪慧


浅蓝色的天空12


首先,学一些简易辨别病症的方法,比如简易体检。

然后,熟读把脉诀背熟透,找个市场或者人多的地方摆个义诊摊,完全免费那种,上来就把脉。

最后,就是日积月累的实践来一一验证理论,待到你完全掌握的时候就算出师。

中医从来都是实践出来的真理。


神奇的懒人


学中医,首先要找对学习方向,如果直接用大中专院教材及脉学,会把人学的晕头转向。中医,辩阴阳,是治病的根。想学懂辩阴阳,有一本张存悌写的《火神派探讨》的中医书籍是学习的第一本书。辩明了阴阳,就是找对方向,步入中医学习的坦途。


用户629765828水墨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d3a30001e46307f300c4\

医药行业工作者


都是半瓶水


现实人生129561198


网上有人专业的教授中医入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