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白话历史君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包衣奴才?地位高吗?一般人要是瞅见这几个字,估计就会想,这不逗乐呢吗?这都成奴才了,还谈啥地位不地位的?

如果您要是抱着这种想法来看这件事的话,俺觉得,还真有必要科普一下。

首先这包衣奴才他这身份,你必须得分三个阶段来瞅。

咱直接把他分成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

说实话,包衣奴才您要是搁到前期,这的确和文章开头的想法是一样的,这都奴才了,还提啥地位不地位的,压根就没这资格。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这为嘛叫包衣奴才,干脆点叫奴才不就得了,这家伙还整个修饰?”

这您就不了解了吧,这包衣他是满文音译过来的词的,这包在满文的里边指的是家,而这衣是个虚词也就是“的”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家的”的意思,那么包衣奴才这指的就是家里的奴才。

那么这包衣奴才是咋来的呢?

来源也比较复杂,他这里边既有汉人,也有满人。本身是满人身份变成了包衣奴才,要不是犯了罪啦,要不就是破了产,没法子为了口吃食活下去,把自己个给买了,这就变成了所谓的包衣奴才。

那么汉人的来源呢?这主要是来自于战俘,当年满人对大明朝入侵的时候,掠夺来的人口所组成。

这就是包衣奴才的俩主要来源。最初他们没有人生自由,被满族最上边那波贵族所拥有,强迫他们干活,你比方说,小到刷个马桶啦,洗个衣服啦,大到扛着锄头刨地啦等等这都是他们要干的活,至于其他的也用不着他们操心。

这就是包衣奴才前期的身份,这和文章开头的说法也差不离。

中期

那么有了变化是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手上发生的。这包衣奴才打这两位的手上,这就开始进入了中期。

啥变化呢?话说这努尔哈赤的时候,这满人实力算是大增,但这增加是增加了,他面临一个问题。

这实力是需要一场接着一场的战争来摆明你的强大,但这战争他是需要人口来执行的,您这人口基数上不去,说啥都是白搭。

为了这个问题,努尔哈赤他就把蒙古大草原上降服的蒙古人也编入了旗人的部队,最初他的能力也有限,降服的蒙古人也不多,再加上他还要防备这蒙古人,就编了五个牛录,隶属于满八旗的一部分。

这不后来随着战事的扩大,这五个牛录的蒙古人还挺好使,这就扩编成了两个蒙古旗,六年以后这就变成了八个旗,这就是满八旗的来历。

从这里,咱就能发现,这满人打仗他缺少人口,而且却的不是一星半点儿,要不也不会拿死对头蒙古人作为八旗的一种。

那么这战事进一步扩大,这满八旗加上蒙八旗他也不够消耗的,人手还不够。

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就把主意打到了那帮子为满人贵族提供服务的包衣奴才身上了。

这帮人相对于满人来说,数量算是庞大。

他就想把这些人给利用起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毕竟这大多数都是俘虏过来的,开始人家是不愿意的,跑你这里当牛做马的,所以努尔哈赤规定,在这些个奴仆当中,每二十个人抽一个人出来当兵。

而且这当兵的人需要的什么马匹器械啦,这都得由这二十个人一起出。

瞧见没,这努尔哈赤不仅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还把出兵需要的物资摊到了别人身上,自己都不用出一分一毫,这买卖真划算。

咋说呢?这样做就有点无赖了,这事搁谁的身上,这都不服气啊!但是努尔哈赤抓住了一个重点,他只要让那个当兵的汉人服气不就成了吗?

所以他就把这帮子当兵的列为汉军户,而且在政策上给予了优待,你比方说可以让全家迁入到努尔哈赤所居住的城中,这是啥,这就表示努尔哈赤对你的充分信任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不就是汉八旗吗?”

不!不!您错了,这充其量就是前身,压根就不是啥汉八旗,真真变成汉八旗的时候,还是皇太极手里边变的,这个时候这帮子汉军户,依然挂靠在满八旗里边。

那么这事到了皇太极上位之后,汉军户的人越来越多,毕竟他被他征服的地盘多了起来,所以皇太极就下令这被征服地区的汉人不允许变成满人家里的奴。

他这也是为了减少满汉之间的矛盾做的一个措施。

这不后来皇太极下决心建立一支不隶属于满八旗的汉军,这就从满八旗那汉人里边十个人抽一个出来,就组成了一个旗的汉军。而且这也有了军功奖赏。

这就开始慢慢扩编,一个变俩,俩个变八个,这就称为了所谓的汉八旗。

那么打这里起,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八旗算是齐备了,清朝三个军种这都有了。

这就变成了二十四个旗,这二十四个旗所有成员都叫旗人,汉八旗里边的就叫做汉军旗人。

所以您要说满人这都指的是最初的女真人,而您要说旗人,这里边包括的可就多了,满人,蒙古人和汉人这都有。

以后大家伙说的时候,就应该明白满人是旗人这没错,但你不能说旗人就是满人。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这汉八旗里边就有这旗人的包衣奴才,这身份他就一直没有变,您要是真想变一下,这就得让皇上同意才成,或者这主子点头把你这包衣奴才的身份给去了,二选一你自己选一个,您就说吧这难度高不高。

这个时候,他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包衣奴才是奴才,但这奴才打仗有了军功,而且这军功还不少,最后居然能做了这主子的上司。

这就比较尴尬了,俩人要是见面了,您是主子给上司行礼,还是奴才给主子行礼,这搁到等级森严的过去,您不把这事弄明白了,礼法可就要乱了,咋整?

皇太极到是很看得开:“咱就各论各的!”

这主子永远是你主子,只要这主子没点头把你开出去,你就是奴才。奴才给主子先行礼,官场上咱另算。

后来皇太极干脆把这口子全撕开了,就说这包衣奴才他也能做官,这不后来那波没有当兵的包衣奴才也能通过科举做官。

这不这包衣奴才坐大了之后,他自己个也会有包衣奴才。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包衣奴才的包衣奴才。

这个时候的包衣奴才,您就不能拿最开始的眼光去瞅了。开头真的是奴才,而现在这奴才有了自由,有了能够论才学做官的自由,这事受到皇帝的保护,主子都不能拦着。这些包衣奴才身份已经被清朝政府纳入了统一管理当中去了。

这为嘛会这样呢?最主要的还是人口问题,你想满人入关你把男女老幼全加上撑死了也就一百万,他要管理中原这么大的地盘,人手压根就不够。

所以他就干脆把这包衣奴才也用上了,来管理中原。

所以这个时候所谓的包衣奴才比一般的汉人地位还高一点。

你像清朝出名的年羹尧啦,曹雪芹啦等等,这身份都是包衣奴才,而且就是凭借包衣奴才的身份和主子走的近,这才加官进爵的,当然后来落魄了这不能算里边。

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主子要是召唤你这当官的包衣奴才去给他们家干点活,这绝对是必须的。当然是个主子的都不会这么干。

那历史上最出名的和珅和大人他也是包衣奴才,这要是遇到他的主子在,他也得向这主子行礼,您就算是乾隆蹲这,这礼仪都不能废,这就是规矩。

在这里,咱在普及一个小知识,清朝这每三年选一次秀女,这秀女通常都是从满八旗,汉八旗中的上三旗里边挑,这挑出来的都叫秀女。

那么这八旗秀女可以看做是皇后啦,妃嫔啦这些皇帝老婆的备选,至于这汉八旗里边上三旗选出来的,这都去承担后宫里边的杂役,洗个马桶啦,洗个衣服啦,这都是他们的活。

当然她们也是有机会成为皇帝的老婆,但这概率极低,整个清朝二百多年下来,真真的没几个。你比方说康熙那九子夺嫡中的八阿哥,他的母亲曾经就被康熙骂过是辛者库的那啥妇。

从这里咱就能看出来,你就算是生了儿子,这地位也不高。

后期

这是中期,那么到了后期,这基本上也就进入到了清朝末期,快要被埋到历史的沙土堆里的时候,这就又有了变化。

最显著的就是,选秀女的时候,最开始汉八旗上三旗的还叫秀女,这后边就干脆变成了包衣三旗使女。这称为也就变了,您自己个也能体会这当中间的变化。

从这里咱也就能感觉这包衣奴才和满人之间有了那么看不见的东西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哟!


梁老师说史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包衣奴才”这个词是清朝出现,虽然里面有“奴才”两个字,我们现代人听来是个贬义词,但是在清朝,不是谁想当“奴才”就能当的,很多高官都认为能称为“奴才”是一件比较光荣的事。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谁有资格自称“奴才”

有奴才,便有主子,一般汉臣,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包衣奴才”这个词汇,是被后人简称了,或者说是满语翻译的不够准确,完整的翻译应该是“包衣阿哈”,这个“包衣”满语的意思就是“家里的”,“阿哈”则是奴才的意思,加起来就是“家里的奴才”,这样一听,我是皇帝家里的奴才,是不是瞬间提升一个档次。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自称“奴才”为荣了吧。

地位

包衣奴才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在自己主子面前比较恭恭敬敬,但是到了外面,他们就成了别人的主子,相对其他人,则更容易升官发财。

包衣奴才的来源

首先他们是满族人,也有家生的奴婢,还有战俘,战犯等等,这些人一旦成了奴才,就世世代代是奴才,婚丧嫁娶的事都由主人安排。

不是所有的奴才都是风光的,他们也是有明确的等级划分的,满洲分为八旗,上三旗的包衣奴才,可以去宫里的内务府等机构打工,而下三旗的人则去伺候王宫贵胄。

有人问:和珅是不是包衣奴才,不是,因为和珅是满洲正红旗,1769年文生员身份承袭的三等都尉,算是满洲的贵胄。

说到这里,包衣奴才有大概的了解了吧。

如果有更多其他观点,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红缨先生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么算人家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仆人,起点摆在那里的。

严格来讲 “包衣奴才”的说法是错误的,包衣就是包衣,奴才就是奴才,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大部分人认为“包衣”就是“奴隶”,其实不然。

包衣与奴隶的区别: 努尔哈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以家族为核心的统治模式,而建立了“主仆关系”明确的八旗制度。换言之,八旗制度等同于清朝的包衣制度,这是学术界的共识。

清代的所谓“奴隶”,多指身份“下贱”的底层汉人,而满族包衣则是“家仆”,八旗贵族的家奴。

“家仆”与“奴隶”的区别很大,奴隶则只能做太监,做宫女,永远无法步入仕途。 家仆却是可以当官儿的,比如和珅。延禧攻略中的令妃他们家也是包衣出身。

包衣的待遇: 包衣与满清贵族相比,虽然是下等人。但是与普通汉人相比,却是上等人。(狗仗人势嘛)

包衣是个铁饭碗 :

包衣相当于“旗下人”,所以有正规的旗人户口。 旗人户口是一个“铁饭碗”,清政府每个月都会给旗人发放赡养银子,所以包衣饿不死。

包衣拥有人身自由权 :

不对吧?包衣不是奴才吗?哪来的自由权? 包衣是奴才不假,但是满清皇室的奴才,而不是汉人的奴才。包衣有旗人户口,旗人户口比汉人户口高级很多,大清律法明文规定,拥有旗人户口的满人,不可以被主人买卖,也就是说,在清朝买卖汉人是合法的,买卖旗人则是违法的,所以包衣拥有人身自由权。

包衣的政治待遇好 :

包衣虽然是满清皇室的奴才,但是包衣有参加科考步入仕途的权力。汉人当奴才就是没有科举权,你见过哪个太监考上过状元? 所以在清朝,汉臣对皇帝称“臣”,满臣对皇帝称“奴才”。

包衣服务对象,是满清入关时各旗的旗主。比如包衣出身的和珅,和珅的祖宗是正红旗旗主代善的包衣,代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大清朝的铁帽子王。换句话说,包衣服务的对象,都是爱新觉罗家的族人,一般非皇族出身的满人或者汉人,无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也都无法拥有“包衣”的权力。

尽管和珅权倾朝野,但是如果和珅敢称呼自己家的奴才为“包衣”,那便是以下犯上,意图谋反。

因此,包衣既不是奴隶,也不是奴才,而是专门服务于皇族的旗人。

包衣好比“总统的保镖”,奴才好比“看门的保安”,两者的工作性质虽然相同,但是待遇和地位,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白话历史君


前言:

“包衣”是“包衣阿哈”的简称,它来源于满语“booiaha”的音译。在满语中,包衣是“家”的意思,阿哈是“奴仆”的意思,所以,“包衣阿哈”也就是家仆的意思。

包衣是一种世袭制度,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上一代是包衣的话,那么他的后代也将是包衣的身份。身为家仆的包衣,一切都属于八旗贵族,要听八旗贵族的话,为贵族们提供服务。

这样一看,包衣好像就是奴隶。但事实上,在清朝,包衣非但不是奴隶,地位甚至还远高于普通人。

包衣奴才的由来

我们知道,在清代,八旗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三部分组成。其中,镶黄、正黄、正白,属于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等被称为“下五旗”,由各王公贵族分领。

除此之外,八旗制度又将隶属于皇帝和王公贵族的私属家奴编为包衣,设有包衣参领、包衣佐领、管领等职务。包衣没有满洲、蒙古、汉军的区分,按旗色一分为八,其中,属于皇帝的家仆被称为“上三旗包衣”,由内务府管领;而其他属于王公贵族的家仆则被称为“下五旗包衣”。

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其不足者,拨内务府包衣隶焉,其制始定。——《啸亭杂录》

而包衣和正身旗人的差别其实很小,他们的地位是差不多的。正身旗人一般在外打战,所以,又常被称为“外八旗”。包衣一般专门服务于旗主,负责管理旗主的家中事务,所以,又常被叫做“内八旗”。他们都隶属于旗主,是旗主的属人。

旗主与属人之间是一种“施养”与“被养”的关系,旗主作为“施养人”,可以决定属人的政治身份和经济待遇等,并且负有恩养的义务。而作为“被养人”,属人有服从旗主,为旗主效力的义务。在这种关系之中,旗主被属人称呼为“主子”,属人在自己的旗主面前要自称“奴才”。

包衣奴才并不是奴隶

因为包衣和旗主存在“主仆”之分,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八旗包衣属于旗主的“奴隶”,但其实这是错误的。

一、八旗内的“奴仆”制度

从上面可以看出,八旗从建立的时候起,本身就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主仆关系”,八旗的旗主都由爱新觉罗氏的宗室掌握,可以说它是爱新觉罗皇室的“私属物品”。

清军入关之后,为了遏制各王公贵族旗主的权力,削弱了“外八旗”对旗主的义务,而“内八旗”对旗主的义务减弱得不多。这时候,作为“内八旗”旗人的“包衣旗人”的私属性就显得越发明显。

但就算这样,在正式场合中,清朝皇帝还是普遍的将八旗整体称为“仆”,特别是“满洲世仆”一词更是经常出现,比如,在乾隆八年和咸丰四年的诏书中就有出现。由此可见,八旗本身存在这种“主仆”关系。

但念本年米价稍昂,又值年终诸物皆贵,八旗贫苦世仆,未免窘迫。朕心深为轸念,著加恩八旗各赏银一万两,分与满洲五千两,蒙古二千两,汉军三千两,令各旗查明实在贫苦之人,不论各甲喇、佐领,统计人口多寡,各赏银二三两。——乾隆八年上谕

二、关于奴隶的界定

在清代,一般奴隶都是出身低贱的底层汉人,他们大多数来源于入关后圈地圈进来的农民,被称为“旗下家奴”。他们的特征有:

  1. 没有独立的户籍,只能完全依附于主家户口之内,又被称作“附户”。

  2. 没有人身自由权,可以随意进行买卖。

  3. 在法律上,他们处在近似于贱民的地位。

  4. 不能参加科举、捐官。也不能与外八旗人和包衣人通婚。

  5. 如果被旗人杀死,旗人只需受一点轻微的惩罚。被汉人杀死,汉人也可以罪减一等。

三、关于包衣是否是奴隶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包衣的特征:

  1. 有正规的旗人户口,属于旗人。

  2. 有人身自由权,作为旗人的包衣是不能被随意买卖的。

  3. 在法律上,包衣的地位待遇跟正身旗人是一样的。

  4. 包衣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做官,比如和珅。

  5. 包衣可以拥有旗下家奴。

四、关于包衣和旗下家奴

很多人将包衣当成是奴隶,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包衣和旗下家奴的区别。

清代的包衣旗人,他们的主人是八旗的旗主。而旗主只能由“入八分”的宗室王公担任,“入八分”的宗室王公中等级最低的是“奉恩辅国公”。也就是说,包衣所服侍的对象,身份最差的也是皇族宗室里的“奉恩辅国公”家族。同时也说明,包衣只存在于高级皇族的家庭里,一般的非皇族出身的旗人贵族,无论身份地位有多高,都是无法拥有自己的包衣的。

而旗下家奴,是八旗制度中整体地位最低的群体。外八旗人和包衣人都可以拥有旗下家奴。比如和珅,他就是包衣旗人,他有一个叫“刘全”的管家,这个管家就属于旗下家奴。

五、关于包衣的民族组成

有的人认为,包衣就是战争中俘虏的汉人。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在清代,包衣的来源很复杂,有满人,有蒙古人,也有汉人,甚至还有朝鲜人,其中,满人和蒙古人的比例占包衣的一半以上。像富察氏、钮祜禄氏、瓜尔佳氏、那拉氏、索卓罗等满族大姓,都有旗籍是包衣的支系。比如叶赫那拉氏的清代总理衙门大臣那桐,他的出身是镶黄旗包衣,还有索绰罗氏的英和,他的出身是正白旗包衣。

由此可知,包衣旗人里面什么族的都有。

所以,由上我们可以知道,包衣并不是奴隶。如果准确的形容的话,他们应该是服务于旗主的有特殊义务的旗人。

包衣的身份地位

有人说,“包衣出身的人,身份地位低下,旗人贵族都鄙视他们。”这也是不对的。

在清代,包衣是可以做官的。而且,整个清代,有不少的官员都是包衣出身。除了上面说的和珅、那桐、英和之外,还有很多,以正白旗包衣为例:

辉发那拉氏的“苏家”,有大学士麒庆、内务府大臣俊启,他们都属于正白旗包衣;索绰络氏的“石家”,有尚书德保、奎照,也是正白旗包衣;还有晚清的“崇蒋家”,也是正白旗包衣。

上面三家都是清朝中后期著名的旗人世家,而且都可以算是旗人中的头等世家,是王府结亲的选择对象。比如溥仪的叔叔载涛,他的嫡妻就是“崇蒋家”的,也没见载涛鄙视这位包衣出身的嫡妻。

总结:在清代,“包衣奴才”并不是真正的奴才,只是相对于皇帝和王公贵族来说,他们是奴才。他们的身份地位并不低,不仅可以入仕做官,甚至还可以像和珅一样做军机大臣这样的大官。真正奴才是“旗下家奴”,他们是整个八旗体系里面地位最低的,甚至还不如汉人。


李小新吖


奴才一词,通常是贬义的意思。即使在清朝,如果是在民间,奴才还是一个贬义词,就是指那些失去自由奴仆,或者地位低微的人。但是,在清朝的旗人中,奴才却成为一个褒义词了,没有一定身份是不能自称奴才的。而这些自称奴才的人,通常就是旗人中的包衣,这才有了包衣奴才之说。

“包衣”是什么呢?这要从清朝的八旗制度说起。

清朝满人的前身是女真人,最初以游牧、狩猎为主。女真人在每次出猎之时,会设置临时的“牛录额真”,即十人小队的头目。努尔哈赤时期,改“牛录额真”的汉译为“佐领”,统辖的人数也由10人扩大为了300人。

随着努尔哈赤部族的壮大,佐领的人数越来越多。于是,努尔哈赤将每5佐领设置为1参领,并设参领(甲喇额真)1人;每5参领为1旗,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都统之上,为各旗的旗主、领主。

最初,八旗只有满人八旗,后来又增设了蒙古八旗,汉人八旗。所以,实际上“八旗”共有二十四旗。

皇太极时期,八旗又被划分为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亲领。上三旗固定包含正黄旗和镶黄旗,皇太极时期加上正蓝旗。到了顺治时期,多尔衮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划入了上三旗,将正蓝旗移出,上三旗从此固定。

旗人又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主要负责作战,这些旗人通称为“外八旗”,又称“旗分佐领下人”。还有一类,主要作为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奴仆,担任皇室、王公府的官吏、护卫、随侍等职,负责管理家务,供主人差遣等等事务,这些人被称为“内八旗”,又被称为“包衣佐领下人”,即通常所称呼的包衣。

最初,包衣作为服务人员,是女真部的下层人员,以及统治家族收养的非血缘关系家族、外戚族人等。后来,战俘、契约奴仆、罪囚也都被归入了包衣之列。随着旗人规模的壮大,甚至一些觉罗宗室也被编入了包衣之列。

通常,包衣都是有单独户籍的,特别是上三旗包衣,全部都有独立户籍。而下五期的包衣,有一部分也都拥有独立户籍。拥有独立户籍的这类包衣被统称为正户,属于正身旗人之列。还有一些没有独立户籍的,依附在主家户籍中,但是成员的属性是包衣籍。

因为包衣中,人员混杂不同,其地位还是略有不同的。宗室、外戚或者被收养者,地位通常都比较高。包衣的身份,世代固定,即父母为包衣,其子女后代也均为包衣。通常,服务的辈数越多则越受信任,越受重用,地位也越高。所以,最初是战俘之类的包衣,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包衣男子可以参加科举,备选甲兵。包衣未婚女子,则可以被纳入皇宫,成为宫女、妃嫔,也可以被王公纳为媵妾。而上三旗包衣,因为直接服务于皇室,通常在内务府任职,地位相对下五旗包衣更高。同时,上三旗包衣的仕途机会也更多。下五旗的包衣,经皇帝特许,也可以进入上三旗,名曰抬旗。也有因为军功、世袭爵位从包衣佐领进入旗份佐领的,也被称为抬旗。

在清朝,包衣因为科举、军功,逐渐步步高升,成为朝廷要员,封疆大吏的还是非常多的。有名的曹雪芹家族,就是包衣出身。而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即乾隆帝的令妃,也是包衣出身。可见,包衣的地位也是可以登峰造极,直达云霄的。

包衣为什么和奴才混在一起了呢?其实包衣是满语的音译,其意思就是家奴,全称“包衣阿哈”。因此,包衣通常会自称奴才。清朝的满族大臣,为了表示和皇帝的亲近关系,通常也会自称奴才,而皇帝也会欣然接受。

在通常印象中,清朝的汉人大臣是不可以自称奴才的,只能称臣。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是旗人,都是可以自称奴才的,除了满八旗,也包括汉八旗、蒙八旗的旗人和包衣。只有不在旗的人,不仅仅是汉人,才不能妄称奴才。因此,“奴才”一词在清朝的朝廷之中,才成了褒义词。

包衣奴才,地位是相对较高的,比一般的平民百姓地位都高。其中一些地位较高,比较富有的,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奴仆。

按照清朝的制度,宗室、王公除了包衣之外,还可以购买家奴,被称为旗下家奴。外八旗人,以及包衣,也都可以拥有数量不等的旗下家奴。旗下家奴基本上属于完全的奴隶地位,是最底层的仆从,近似于贱民。所以,最初的带贬义的“奴才”,在清朝实际上是指旗下家奴。包衣奴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主子,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奕天读历史


包衣奴才实际上是满语booiaha的音译词。意思是“家里的奴隶”。带着典型奴隶社会残余。

所以一开始的包衣阿哈们的地位就是奴隶,没有自己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任何一个阿哈的祖先都有一段悲惨的经历。而且最主要的来源也必然是“战争中被掠夺的俘虏”。

战争俘虏成为奴隶的历史非常悠久,明朝的时候,俘虏了战俘,男孩子割了送进宫里当太监,女孩送到宫里当官婢。

建州女真在创业初期,也同样是畜奴成风。八旗里除了诸申旗丁,大量的都是抢掠来的辽东汉人、朝鲜人旗奴。这些奴隶可以被当做旗主的个人财产,自由买卖;打仗时作为炮灰冲到前面。

随着时间的发展,包衣阿哈的成份也在不断变化,变得更为复杂。奴隶本身繁衍了几代,出现了家生的奴二代,甚至奴三代。一些旗人诸申也因为破产和欠债等原因沦为了包衣阿哈。


但是随着满洲势力的不断壮大,征服的土地和财产也越来越多。这些原本被别人支配命运的奴隶,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地位的上升渠道”。

原本主宰上三旗的旗主做了大清的皇帝,主管上三旗包衣阿哈的机构变成了内务府,其他下五旗的也成了各王公贵胄的王府奴才和官婢。

刚入关的时候,不掌权的顺治和后来年幼的康熙皇帝最信任谁?当然是家里人,而谁最忠诚?当然是自己的奴才最忠诚?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上三旗的包衣阿哈们正是因为主子当了皇帝,自己反而成为了高于普通汉民的“权贵”。


很多包衣的二代、三代们出任内务府的大官,替清朝皇帝掌握着天子南库,盐道、造织、矿山等等要害肥缺;比如曹寅;奴二代们被抬籍后,可以参加科举,外放封疆、甚至入阁拜相,比如年羹尧;内务府旗人女子十三、四选秀女,入宫为婢,一朝得了宠幸,生了皇子,封为妃嫔,甚至一朝皇子成了继君,成为圣母皇太后的也不奇怪,比如乌雅氏、魏佳氏。

但是时间的发展,有些包衣阿哈们发展得有权势有地位,有些旗主破落了,看起来身份颠倒了。但是根据八旗包衣制度,旗主对包衣仍然有着身份上的优势。


和珅在乾隆晚期,可谓是权倾一时了吧?但是某次乾隆留和珅吃晚饭,和珅竟然拒绝了,因为他要去给自己的旗主拜寿。乾隆知道后,不但没有怪罪和珅,还让和珅赶紧去。

道光年间的军机大臣松筠,有一次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请了几天假,跑去给自己的旗主奔丧。结果被人告诉了道光。道光觉得很丢脸,自己的军机大臣给一个“小老百姓”披麻戴孝,实在太没面子了。但是面对森严的八旗包衣制度,也无可奈何。最后灵机一动,给松筠抬了籍,废除了他的旗奴身份。

所以在清朝,贵族旗主哪怕再落魄,遇到达官显贵的包衣阿哈们,那头还是可以扬得很高。



炒米视角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很多人听到“奴才”两个字,就感到是一种侮辱,是身份卑微的象征,其实在满洲人看来,“奴才”有“亲近”“自己人”的含义,在皇帝面前,只有满洲贵族大臣才能自称“奴才”,汉人官员只能称“臣”,而不能称“奴才”,否则就是犯了逾越之罪,由此看来,包衣奴才不但是一种特权,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比如下面这张汉军旗镶黄旗出身的江南总兵给雍正上的奏折,自称奴才,就被雍正给改成了臣字。

满人奏报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有些汉臣为了邀宠,也自称奴才,如果皇帝不介意也就罢了,比如雍正一笔改掉不再追究,而乾隆中后期,臣和奴才区分的是比较严格的,

如果乱用就属于违禁。

那么,什么是“包衣”呢?

在满语中,包衣全称是“包衣阿哈”,就是家奴的意思,所以,包衣也称为包衣奴才,一说到奴才,大家就和卑微联系在一起,但是,满清的包衣奴才与其他朝代的奴才有很大的区别。

最初的包衣奴才主要是这几类人:因犯罪沦为奴隶的,因生活窘迫卖妻儿为奴的;因战争失败称为俘虏的。

总体来说,包衣的构成满人占六成,汉人占三成,还有蒙古人和朝鲜人,一旦为奴,时代为奴,包衣所生的子女子子辈辈都是包衣奴才,他们的一切,包括生活、嫁娶、居住都没有自由,都要听主人的安排,由此看来,包衣的出身却是是卑微的。

虽然包衣的起点低,身份卑微,但是架不住他们背后的“老板”牛气冲天,最初,他们的主人都是八旗旗主,换句话说,包衣服侍的对象,身份最差的也是皇族内的“奉恩辅国公”家族。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主子不是皇帝,就是王公贵族,他们手下的包衣奴才也都是威风八面,各种资源自然是优先占有了。

这群包衣奴才特权多

既然是自己的家奴,关系自然就比别人亲近多了,大清的宗主们对自己的包衣还是比较照顾的。


首先,赐予和收回包衣的权利掌握在皇帝手里,虽然主人可以奖罚包衣,但是无权杀害,更没有权利私下里买卖、赠送或者是交换。

其次,包衣上升的渠道并没有堵死。他们可以通过科举、立军功来获取美好的前程,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四世祖曹振彦就是多尔衮家的包衣,他原来是明朝红衣炮队的教官,清朝入关后,转到多尔衮手下,跟随多尔衮辗转沙场,因为年轻机敏善战,和多尔衮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不断受到提拔,多尔衮死后,正白旗被顺治帝收走,和正黄、镶黄两旗成为皇帝的包衣,并称上三旗,从此归入内务府,地位更加显赫,最终升任两浙都转运盐司运使,也开启了曹家光辉的历程。

正白旗包衣里面还出过不少名门望族,比如“苏家”,姓辉发那拉氏,出过大学士麒庆、内务府大臣俊启,“石家”姓索绰络氏,号称科举世家,五代人出了七个进士,尚书德保,儿子是大学士英和,孙子是尚书奎照,一门三进士,三代都是一品大员。

“包衣奴才”也分三六九等,下五旗的包衣无论是待遇上还是机会上,都要比上三旗的包衣差多了,就好比专管皇家事务的内务府,因为历史上太监专权太多了,让满清感到害怕,觉得还是自己使唤习惯的奴才最放心,所以里面所有管事儿的都是上三旗的包衣,外人根本无法染指,简直是一个肥的流油的“肥缺”,所以北京有个说法“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清朝三大织造的江宁织造曹家、苏州织造李家都是出自正白旗,两家还是亲家,可见任何时候,皇帝还是相信自家人。

曹家只是内务府包衣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不少包衣出身的都成为了封疆大吏,我们熟知的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功的年羹尧就是雍正的包衣,他就是通过科举在康熙三十九年中的进士。

也并不是所有的包衣都混得风生水起,这既要看家室,更要看能力,更多的包衣祖祖辈辈都是干的服侍人的事儿。比如《红楼梦》中的管家赖大,虽然他有自己的府邸,但是祖祖辈辈都是贾家的奴才,就是所说的“家生”,由于劳苦功劳,赖大的儿子被贾府放出去当了官,成了一个自由人。

包衣制度对清朝有什么影响?

1.包衣奴才强化了八旗的统治地位。明朝对百姓的管理是比较松散和自由的,正因为这些太多的自由度,让很多文人形成了一股清流,天天对朝廷指三道四,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皇帝身上,写文章骂皇帝、批评时政成了家常便饭,朝廷威望降低,公信力受到影响,清朝就吸取了这个教训,通过强化包衣制度,加强了对民间的控制力,很多言论得到控制,皇帝威望空前提高,很多政策得以顺利贯彻执行。

2.包衣奴才强化了八旗军力。明朝控制不力,很多老百姓不愿纳税,王公贵族更是搞特殊,国难当头也不管不顾,比如崇祯帝向大臣募捐,应者寥寥,皇后给自己父亲五千两让他做个表率,他还扣下两千两,只捐了三千两。以至于粮饷始终得不到保障,战斗力低下,而清朝通过人身依附关系较强的包衣制度,无论是兵力还是财力都能到了很大的保障,这也是最初的八旗军战斗力极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包衣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国民的忠诚度。清朝作为一个外族政权,统治了中原276年,清帝退位后,孙中山为剪辫子颇费了不少精力,直到今天,辫子戏清宫剧依旧是收视率最高的。


葛大小姐


小编之前在看《康熙王朝》的时候,发现在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口中总是说“包衣奴才”这四个字,奴才就是奴才,为什么还要加包衣这两个字,包衣奴才又是什么样的一类人呢?

“包衣奴才”的含义

其实我们都知道,清朝的官员都自称自己为奴才,而“包衣奴才”即为家奴的意思。

“包衣”一词来自于满语的音译,意为“家庭的”,所以连在一起就是“家庭的奴隶”,也就是家奴。

在清朝,包衣奴才处于满族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世代都是奴仆,专门侍奉满族贵族,所以包衣奴才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所以可以看到当皇帝或者官员生气时可以大骂包衣奴才,丝毫没有人身的尊严,不过这种现象在清朝也是很常见的,并不局限于包衣奴才。

“包衣奴才”的来源

包衣奴才主要有三种来源。

  1. 汉人。在清朝,虽然朝廷名义上说各个民族平等,但是汉人还是低人一等,所以大部分的“包衣奴才”还是由汉人担任。

  1. 满人。虽然满人的地位得天独厚,但是不免有一些满人因为犯罪被降为奴隶,或者卖身成为奴隶,所以这一类的“包衣奴才”比较较受到欢迎。

  2. 外籍人士。比如我们的邻国朝鲜,因为战乱变为奴隶,最后也就成为了包衣奴才。

“包衣奴才”的地位

因为“包衣奴才”负责的都是一些琐事或者脏活累活,就别谈有地位了。“包衣奴才的”子孙后代皆为包衣,其生老病死都由主人决定,所以在清朝包衣是一个很悲惨的职业。

但是包衣奴才也有另一个很好的升迁机会,因为有些“包衣奴才”长期服侍满族贵族,所以情商高的很容易得到信任。

所以使得“包衣奴才”成为了一个两面性的产物。一方面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尽了统治阶级的凌辱与剥削,另一方面包衣奴才相比于常人可以更加快速的升迁,从而享受荣华富贵,最上等的包衣奴才甚至可以入旗,也就是加入八旗贵族的阵营,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殊荣。


所以包衣奴才是清朝封建制度的产物,是一种非常扭曲人性的职业!


七七谈历史


包衣的全称叫包衣阿哈,这是满语音译过来的,这其中包衣是家的意思,而这个阿哈的意思是奴仆,也就是总的来说,包衣阿哈,就是家仆的意思。

那这个家仆,又是谁的家仆呢?

我们知道,清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其中,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而另外五旗自然就是下五旗了。

既然叫上三旗和下五旗,那自然是有地位之差的,上三旗是由皇帝直接统领的,而下五旗是由五旗贵族统领的,最大的自然是各自旗的旗主了,所以,包衣自然就是这上三旗的皇帝,下五旗的贵族的家仆了。

而上三旗的包衣,地位自然也要比下五旗的要高一些,他们是由内务府直接统领,可以这样认为,上三旗的包衣,就是皇帝的家仆。

是不是旗人就是包衣呢?

这个当然不是,旗人不是家仆,自然就不是包衣了,旗人的地位比包衣自由多了。那包衣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般来说,有三种来源。

第一,旗人转变,如果旗人被典卖,或者因罪罚为包衣。

第二,包衣世代为包衣,包衣子女也是包衣。

第三,各部落因为战争产生的俘虏,可能是满人,也可能是汉人。

包衣的地位低吗?这个可不好说,尤其内务府,上三旗的包衣,地位可能会比较高。比如雍正帝的生母,德妃,嘉庆帝的生母魏佳氏,都是上三旗包衣出身。

另外,我们所熟知的曹雪芹家,也就是历史上的曹寅家,也是上三旗包衣出身。

也就是说,包衣的地位,取决于他们的主人,还有取决于他们后来的地位。


历史简单说


八旗中真正的奴隶

这事儿要扯起来可就长了,其实清朝所谓的包衣奴才完全是满洲语言汉字化造成的误解,在八旗建制里包衣非但不是奴才,相反应该算一种事务官的角色。在顺治末年清朝就明确过包衣和奴隶的名称区别,只是很多人没有留意而已。

从阶级上八旗的结构其实应该这样的,天下最大的是皇帝,皇帝大于等于旗主(兼任旗主),旗主大于领主,而领主下边是正身旗人和包衣人。在地位上正身旗人大于等于包衣人,就是说正身旗人也可能去做包衣的事情,但地位高于他们。

在八旗结构中真正的底层奴隶叫“旗下家奴”,这部分人连个户籍都没有,完全依附主家存在,法律上类似明代的贱民。他们不能参加科举、捐官,不能和旗人通婚、被旗人杀了也不用赔命,就算杀掉他的是汉人也会减一等罪。

在出关以前这些“旗下家奴”大抵是来自于战争中掠夺的汉人平民,因为彼此缺乏了解,明末时期的汉字文献常误写作“包衣”。后来清军出关,大量圈地掠夺,又产生了一大堆奴隶,连普通旗兵都有五、六个奴隶。于是他们把出关前的奴隶叫“陈奴仆”,用来区别两者。

这样新陈混杂的结构必然造成混乱,康熙时期权臣索额图之子阿尔吉善家里就多大541个奴隶,加上名称与包衣混淆,经常有正经的包衣人被当成奴隶收拾一顿(真的)。于是顺治才下令彻底在名称上区分两者,包衣和旗下家奴完全是两个阶级。

不过旗下家奴是有上升渠道的,他们可以通过立功来“开户”,“开户人”就是正常的旗人。而且一直到清末旗下家奴也有来源,电视剧里演的官员犯事,被皇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当这玩意儿,据说这些会写字的奴隶还挺受旗人欢迎的。

包衣真正的角色

其实所谓包衣完全是后金半原始社会的产物,最早《满洲实录》记载就是女真统治家族或者下层家庭收养、接纳的非血缘关系成员,字面上直接翻译就是“家的”“家里的”,后来不正确的引申为家仆。

其实最早他们与正身旗人的地位大抵相当,只是负责的职务不同,正身旗人主要用来训练和打仗,所以常被称为“外八旗”,而包衣们通常负责护卫、家务、差役、随侍、生产管理,所以常被叫做“内八旗”。

因为后金政权一直都属于掠夺型,所以明显“外八旗”获得利益更方便,也更容易晋升为领主,所以渐渐的压了包衣一头。但上三旗的包衣依然是一般人惹不起的存在,因为人家算老大的“家人”,晋升空间比下五旗正身都大。

包衣内的阶级

包衣中其实也是有阶级存在的,比如上三旗包衣就被称作“内务府属”,是皇帝的“家人”,故此身份地位完全等同正身旗人,不止有独立户籍,还可以做官,享受一切旗人的待遇。乾隆时期的内阁成员来保就是包衣出身,雍正年间的军机大臣高斌也是包衣出身,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来自内务府。

而下五旗的一般叫做“王公府属”,因为是王公的“家人”,待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混的好了有户籍,混不好兴许没户籍,当官前景也不如上三旗,大部分只能在王公府混个属官。不过如果朝廷征调这些人为官无需家主同意,那算有点前景。

总体来说包衣虽然比较像家仆,但主家没有任何权利虐待,随便殴打都不行。道光年间惇亲王绵恺私自囚禁包衣,被皇帝直接降成郡王、革去宗令,还罚俸三年赔给了包衣,气得绵恺当年就暴毙而亡。而且清朝这200多年的时间里,也不乏仆大欺主的例子,康熙的堂兄杰书就被包衣把岳父家给拆了,这倒霉孩子还得请示完康熙再去处罚。


总结起来吧,清朝的包衣不是奴才,即使是奴才也是相对皇帝王公而言的,在八旗体系里虽然结构偏下,但地位不低,有良好的上升渠道。真正倒霉的应该是“旗下家奴”,他们的地位还不如种地的汉人,扯淡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