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中学了,关于上寄宿还是走读,有什么看法吗?

高跟鞋xin


本身我初中是寄宿的。对我而言是件好事,第一,我有更多的时间和同学,老师交流,培养友谊。第二,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休息。不用在学校和家来回返回。

个人观点: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问一下孩子的意愿是想寄宿还是走读,还要看一下宿舍条件怎么样。

安全健康很重要,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学习很重要。




一甜四季


个人观点:能走读莫寄宿 初中生缺乏自制能力,特别容易受到外界人、物、环境的影响。白天学习时到不至于发生什么事,晚上休息时呢?一个寝室住几十个学生,谁敢保证没一个同学影响你的孩子?如果你孩子身旁的那个学生特别闹怎么办?再说寝管老师真能百分百负责?最主要的是寄宿会让孩子有浓烈的被抛弃感。这方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两个侄子的孩子都该上初中了,开学初我们三个聚一起喝酒,谈到了学生是走读还是寄宿的问题。刚开始两个侄子都想孩子寄宿上学,这样他们夫妇都可以出外打工挣钱。我把我的顾虑说给两个人听。一个侄子听从了我的建议,坚决让妻子陪读,一个侄子认为学校招生广告说的那么神乎其神肯定可信,他到底选择了孩子寄宿。初一半学期下来,寄宿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走读学生。选择寄宿的侄子不时在我面前夸他儿子如何优秀。选择走读的侄子也有了点小动摇。初一下半期开学没多久,选择寄宿的侄子就给我打电话让我去他孩子的学校见校长。校长告诉我孩子玩其他同学的手机被没收,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校长要停孩子的课。我是好说歹说,再加上我一个同事的面子,才勉强撤销了对孩子的处分。八年级一年我替寄宿的侄子到学校接受批评五次。2020年春节前临近放假时,寄宿侄子的学生再次违规违纪。这次学校谁的面子都不给,坚决开除。一个挺优秀的苗子毁了。返观选择走读侄子的孩子,因为有母亲的陪伴,随时能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随时接受母亲的管教和约束,成绩一步一个脚印往上冲。我年前看他的期末成绩非常有把握上我们县的重点高中~睢中。培养孩子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事,挣钱倒不急于一时。所以,还是让孩子走读吧!当然如果你孩子有很强的自制力,你尽可以选择打工。挣钱上学两不误是最好的结局。



见得别人好


我现在是一名陪读妈妈,因为我中学上的是私立寄宿学校,身心在发育,远离父母,碰见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并且从不和父母谈心,后来,放大周回家跟父母特别陌生,不知道怎么交流,跟父母不亲,很冷漠,有觉得很愧疚。

身体上也是经常生病,晚上睡不着,得了神经衰弱,吃的不够营养,总是得一些小病却很痛苦,便秘得了痔疮,发育时期白带多羞与跟母亲讲,时间长了就有些自卑。


被婚姻培训出的哲学家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看孩子自己的。

我亲戚家的小孩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前三名的,他家人要他走读,这样家人照顾的要好些,但是小孩自己不愿意的,说跟同学在一起才有学习的氛围的。

所以说决定权在小孩自己的,现在小孩都有自主选择权的!


奢入俭


我的儿子今年上的是初一,我儿子是走读,自律的孩子选走读、寄宿都问题不大,走读的孩子跟父母的感情更好一些,会有家庭感,安全感,对青春期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帮助。寄宿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沟通少,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太好。不自律的孩子选寄宿好一些,父母要跟孩子多交流,增加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爱。


廉保让


这个我没结婚生子的,我还真不知道走读好还是寄宿好。

我只知道我初中是寄宿,是因为我家离学校远,但是刚开始也会经常在学校受欺负,不过我也不是软柿子,狠得几次,她们也不敢过多欺负我了。而且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习惯不好的,如果不是很自律或者是缺少主见的很容易学坏。寄宿唯一的好处就是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控能力。

如果小孩子比较野比较调皮,或者性格内向柔弱的还是不要寄宿,走读比较好。


樱胡子


校园霸凌,大部分发生在寄宿生身上,对孩子的性格影响非常大。

寄宿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很难实现监管,玩或者学习,斗殴或者欺凌,谈恋爱或者被骚扰,你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里会面临什么,而当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帮助和看护,就极有可能发生野蛮生长事件。

就算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正常发挥孩子的能力而已,所以,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必须走读,千万别寄宿,否则,孩子大概率会受到很大影响。

我原先有一个学生,初中学霸,走读。市重点高中寄宿,刚开始重点班前三名,然后先是被欺负不敢说,后来为了保护自己,就和那些人混成了朋友,吸烟喝酒打牌赌博逃课玩游戏,几乎不该做的全做了,成绩一落千丈,年级倒数,慢慢就开始跟黑社会有了接触。

后来,他妈妈来找我,我也做了孩子很多工作,可没有办法,孩子寄宿生,学校生活你根本无法控制。我勉强把孩子的动力鼓起,把他的成绩拉到430多,孩子就遇到了特殊事件,直接放弃了学业,前往外省打工去了。

这个孩子特别聪明,真的一学就会,一听就懂,所以一旦走向弯路,也很难再拉回来……

唉,说句真心话,就算六年全部租房又如何,撑死8万了,和孩子一生比起来,那个更重要呢?

请您记住,前期为孩子投资,他将来有能力了,就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买房子,买车不用家里垫资。

可如果前期各种不舍得,孩子顺风还好,一旦出现状况,光买房子结婚的钱,80万都不一定够。再加上后期的其他费用😭

孰轻孰重,您好好想想吧,请鼓励孩子加油。


最强逆袭者


这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不能给孩子优秀的言传身教,不能与孩子有更深层的精神世界的学习与沟通,那么还是住校比较好,当然最好看一下学校的环境。另外一种是有足够知识与思想境界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与思想方面有极大帮助,那最好是不住校,二对一的关爱孩子总比一对几十的老师要更合适照顾好孩子。


柴火众生


寄宿可以提前融入集体生活,对孩子是一种锻炼,培养孩子团结合作、交流包容的心理,非寄宿在家可以多于家长交流,各有特色,关键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家庭情况来抉择!


金牛行动者


你好!

您说孩子上初中了,面临“走读”和“住宿”这两个选择。

【走读】自然就是要孩子住在自己家、亲友家,或是留学选择的“寄宿家庭homestay”。

【住校】就是选择有住宿条件的私立学校,当然这个资源相对比较紧张,而且多数是私立学校才有的资源。

在讨论“走读”还是“住校”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推荐所有的留学生选择“住校”。 为什么呢?我有四个方面的关键原因。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无论是走读还是住宿,学生都面临着安全问题。

在自己家当然很安全,但前提是监护人在家,不能独自把孩子放在家里

而住宿家庭的安全会因为各家的经济情况、生活习惯、所在区域甚至是家庭成员的背景而各有不同。

Fei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了,她告诉我,在8年前她来到美国,被安排的寄宿家庭是在一个治安不太好的黑人区,由于家长白天要工作,独自在家时就有多次陌生人敲门说“要借东西”之类的事情,还有时说“我知道你在家”。还好刚刚12岁的她没开门——但她独自在家会经常感到非常紧张。

安全问题是很难通过短期的观察或是背景资料审查而能够判断的,同时,如深夜不睡、长时间打游戏等不良习惯出现的时候,住宿家庭也没有责任对此进行管束,出现问题时,甚至会出现一些责任纠纷。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说没有一个解决方案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但是校舍与校园一样,都是受相关机构严格监管的,学校附近经常会有校警巡逻并装有监控录像,治安相对安全。同时,学校有出入的登记、刷卡、摄像头记录,出入的请假制度等,也在保障着学生的安全。同时,在学校到住宿之间的交通上,由于住校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中间的安全问题。这个风险系数远远要低于住宿家庭。

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绝对优势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留学期间的监护人不同,住宿家庭监护人是【家长】,住校监护人是【教师】。【家长】和【教师】其实也都属于是教育工作者。

有的家长都认为自已照顾过孩子后,就有一定的经验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家长是“天然的教育工作者”,这个角色是从我们成为家长的一刻就被赋予了,这个角色都是被委托的、被动的,有了孩子你就成为家长,就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没有筛选、考核的过程。

而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因为在美国,教育是一门科学,观察、分析、跟踪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方式,然后建构理论,建立模型,再建范式,供教师们教学使用。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作为监护人在对学生的监护中,主要包括“养、育、教”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下面我们分别来聊一下在这三个方面里,【家长】和【教师】的不同之处。

“养”一般的意思就是我们如何把孩子吃好、生活好。这里讲的“养”其实是比较狭隘的说法,对应的概念就是生长。

"养"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科学喂养"。

由于我们家长没有多少人有专业的营养学知识,或是专业训练,更多的是从“健康”和“口味”的角度来感性地去提供每日的饮食。而学校提供的食物,家长最不喜欢的就是“美式快餐”,然而,学校都有专人来从“营养”和“科学摄入”的角度来提供食品的,我们看到集体生活吃食堂的孩子,沙拉未必会觉得“喜欢”,但挑食现象会下降,偏食的很少。因为在集体食堂,大家最注意的最重要的是营养,而不是随意的多加点辣椒,多加点醋,多加点咸盐调整味道。调整味道最后的结局就是孩子的味觉丧失功能以后,偏食,追求味觉,追求感官,而忽视了食物的根本要素是营养。

所以有数据说明,住宿学校孩子营养普遍高于家庭孩子。未来走向社会,我们的孩子们也需要接受各种口味餐食,这也是适应社会的第一步。

“育”意思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在心理上、精神上帮助孩子。

我们家长有多少人受过心理学、教育学的培训?应该没有太多。很多家长说我在“持续学习”,尤其是现在微信、现代自媒体很发达,有很多文章可供大家选择、读取、学。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自媒体上大多数文章都不是系统的,都是碎片化的东西,很多文章是业余人士、家长之间的交流。

因此,从“育”的角度来说,教师往往比家长更有办法、更专业。家长一般关心的是考试成绩、作业完成度、孩子的学习态度等,2018年的调查表明,美国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内容是成长型思维、创客学习、个性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内容。

从这里,我们就看出了,在对待学生的成长方面,教育工作者显然比家长显得更为专业和有前瞻性。

“教”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一点就不用讨论了,虽然我们中国家长一直在辅导孩子功能,家长自已可能在学校期间成绩表现一向优秀,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完成“教”的工作。从学前到小学,一直到高中,这是一个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孩子。我们无法用一个成年人的理解方式,去教会一个思维不成熟的、还没有系统知识体系的未成年人。所以在教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时候,有方法上的特殊性。

因此,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当然教师去辅导去做这件事当然更有优势。住校的学生,无疑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教师的辅助指导。

以上从“养、育、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作为监护人的住宿家庭的家长,远远不如学校里的教师专业。

7小时之外的高质量生活

走读的孩子生活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7小时的学校内生活,学校内的生活有学校来保障质量。但是,另外17小时的生活质量过的如何呢?

7小时外的课余时间对孩子的成长塑造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校外的生活是教育的一部分,比如体育。体育在生活、升学、社交、性格培养等多方面的重要性。但家长要为此付出超常的努力,比如每个周六,孩子们都是在比赛中度过,如果成绩好的孩子,还要去不同的城市参加比赛。

此外,兴趣的培养也是在7小时之外的重要任务,不论是哪一种兴趣班,都需要额外的接送,按照季节,还要常常发生变化。

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多数愿意成为“寄宿家庭”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特别好,需要更多的经济收入作为补充。于是,出现了很多家庭洗澡限定时间不能多于五分钟,收着2000美金却不负责午饭,早晚餐都是应付了事,暖气限制温度,灯光限制使用……如果我们很幸运,找到了雪莉这样充满爱心的家庭,但是,他们多数都是有全职工作,无法按照孩子的需求每天接送孩子兴趣班、体育项目训练的。

由于条件所限,孩子不能够参加体育运动,得不到美国同学的理解,他们会直接的认为我们没有团队意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我们这些不远万里而来的学生因此受到美国同学的排斥。他们不会想象到,我们由于无人接送而只能宅在寄宿家庭,因为这在他们的眼里是不可能发生的,他们的父母会尽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一切活动。可惜寄宿家庭的主人不会也不想这样做!

而住在学校的孩子,7小时课程外的生活,则非常丰富多彩。所有孩子被分成不同运动队、俱乐部等等,有专业老师带领各种活动、有同龄孩子一起玩耍互动。

同时,专业的老师和孩子本身的交流在很多时候是个体之间的深入交流,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上课期间是集体之间的交流,而下课以后的club、运动队、艺术活动则是个体之间的深入交流,那么这个时候孩子所能得到的指导会多很多。这个时候孩子完全可以保证去发展自己的爱好,而不受家长时间的限制。

同龄朋友圈的正向力量

Leo是一个高一才转来美国的孩子,现在已经在BU读书。他曾经说过,能让他度过求学中的各种困难的,是一直在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他的,同样来自上海的另一个同宿舍的好朋友。现在,他们仍然是关系最密切的朋友。

一项研究表明,几乎每个留学生,都要经历类似上面的文化冲击后的情绪曲线。而在第3点,就是在情绪的谷底的时候,是孩子最容易产生精神、行为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在此时,交到新的朋友——这对于缓解情绪低点,比任何工作都帮助更大。

我们看到,住校的孩子在下课后的时间,一直是在跟同学密切互动的,当然,其中包括非常顺利,非常愉快的情景,也包括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同龄人之间的冲突正是孩子成长成熟的过程,而这一点上在家庭内、尤其在中国家庭内很难实现。

可以想像,住宿的孩子们天天在一起吃住行,还有俱乐部的共同兴趣爱好的孩子一起交流,这样建立起的非常牢固的友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不同的文化交融,更会拓展视野,了解彼此文化。

“朋友圈”的形成,不仅仅可以让孩子融合成长的更快,同时,也多了排遣出国期间的孤独、无助,一起能相互理解,相互鼓励。未来在社会上也会成为彼此的成长伙伴。

今天的学习是未来生活的预演。学生学习的内容关注是生活本身,运用知识在真实的场景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住校生活过程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融入社会责任、交流合作能力,提前走向未来生活和完成未来公民的塑造。

所以,从以上几方面综合来讲,在家庭能够选择的情况下,“住校”这个选择是我认为给小留学生的最佳解决方案。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观察和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