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安全有益

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入选13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平均年龄50岁(18-80岁),左心室厚度≥15mm,被1:1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在专业指导下,接受16周中等强度运动训练的67例患者;另一组为常规护理的69例患者。

中等强度运动组患者运动前都接受了心肺运动评估,并个体化制定了系统的在家中进行的运动方案。主要运动方式包括健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

胡大一: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安全有益

研究的主要终点:与运动前相比,第16周的峰值氧耗量(Peak VO2)的改变。

研究的次要终点:包括左心室肥厚程度和左心功能改变;用核素心肌显像评估的心肌瘢痕体积改变;反映心功能变化的B型利钠肽(BNP)改变;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程度变化;生活质量评估。

探索性终点:包括非致命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多少。

研究的不良事件:晕厥和骨骼肌肉损伤。

研究结果:

1、主要终点:中等运动训练组比常规护理组的峰值氧耗量明显增加。

2、次要终点:中等运动训练组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脏形态、流出道梗阻程度和BNP两组无显著差别。

3、中等强度运动训练组的室性早搏明显减少。

研究的意义:传统上医生不建议这些患者运动,在我国这一传统概念更根深蒂固。这项研究表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经专业评估指导,从事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明显改善提高有氧运动能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减少室性早搏;而且安全,不增加不良事件。

但对有严重左室流出道梗阻,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未在该研究之内。如何评估指导他们运动,应更具体个体化。

我国与日本比欧美更多见的局限性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预后更良性,更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运动训练。

我们的心脏预防康复中心数量上增长很快,质量培训要跟上。同时,不能只忙于实践,要做好类似密西根医学院这样的有实践意义的临床型研究。

心脏康复不仅仅限于冠心病,也要重视结构性心脏病。例如肥厚型心肌病的康复、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后康复;心房颤动的康复;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肺心病、COPD的康复。

要把心血管一、二级预防联动,将心肺康复联动,进一步把心肺肾康复整合。

要坚持实践,加强培训,控制康复质量,做实康复实效,让患者得实惠。

要把培养中国康复研究学术型人才和建设中国心肺预防康复的学术研究型团队,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型任务,下力气抓好,抓实。

讲好中国心肺预防康复故事,把中国的经验带进一带一路,惠及世界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