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小米产业基金王晓波谈大资管局面的未来

赶在资管新规落地的前后,小米发起了一支规模比较大的基金,总规模120亿,我们是想做一个长期资本去系统布局中国的先进制造。所以我们在资本退潮的临界点做了一个大规模的基金,然后又是一支期限为10年的产业投资基金。

干货|小米产业基金王晓波谈大资管局面的未来

所以我们在募资的过程之中还是遇到很多的挑战。这支是跟湖北长江产业基金和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合作的,我们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前成功的募集到了银行(中信银行和工商银行)的投资。当然我们现在也面临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就是受资管新规影响,二期出资能不能到位?如何到位?

当然除了政府引导基金和银行的投资之外,我们还有一些市场化的投资机构比如一些央企,还有一些合作伙伴投了一些钱。从目前看起来还好,我们的基金的募集进入了尾声,我们一期投资业绩也超预期。我们相信最终还是要靠实力和数据面对投资人。

谈到长期资本,战略层面上国家资管新规落地,这两年市场冷得厉害,国家一定感受得到。所以我觉得监管层一定是在寻求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调整之后,才会逐步把资金面打开,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首先,显然政府引导基金还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出资来源。大家虽然觉得又爱又恨,觉得政府还是手里有钱,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条件,但这部分资金的供应还是存在的。但是需要你自己的投资能力,自己的资源组织能力,甚至于说跟政府体系的对话能力,都要匹配上,你才能够拿到这样的钱。

第二,大家都期待的银行资管子公司会成为一个稳定的大额的资金来源。但我觉得整个的游戏规则会变,目前看不出来资管子公司会成为一个长期资本的来源,因为资管子公司发产品严格受限于资管新规一些细则的影响,并没有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

第三,我能够感受到保险资金,甚至于说养老金企业年金的入市,在未来会有一些政策上的突破,或许会成为长期资本的来源,这些资金是风险厌恶型但是可以长期配置寻求稳定回报。

第四,我也看到了国家级政策型投资平台整建制的开始入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也能看到有几个比较活跃的机构,比如说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基金,首期500亿左右,大概有100多亿是可以布局到子基金加直投混合策略投资中的,但它更多是面向军民融合领域。我也注意到工信部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大概有1400多亿的规模,这支基金我相信也有不低于100亿的资本会投到子基金去,类似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一期的这样一个投资策略。

工信部还做了一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母基金,规模应该是几百亿的这样一个架构,面向全国。我认为,国家层面面向不同产业的母基金平台是长期资本的一个重要平台。

我希望经过这次政策调整,一个大资管的时代会慢慢的出现,专业化的机构去管理规模化的资本成为市场资金配置的主流,用系统化的资产配置理念进行布局。母基金一定会是一个很好的资产管理产品之一。我们能看得到这个趋势,资金面会慢慢打开,但是一定回不到过去大水漫灌的局面。

虽然,大家都觉得资本寒冬、呼唤长期资本,现状来看,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虽然逻辑上得到认同,实操上,还是举步维艰。但是我一直在跟朋友开玩笑,我说想赚快钱的人究竟拿走快钱了没有?显然抱着美好意愿的人大部分都没拿走快钱。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在财富管理端经历整个清理P2P投资的阵痛之后相信会回归理性。头部机构和产业投资平台会受到青睐,资金布局热点从商业模式向硬科技布局的趋势也慢慢出来了。

如何和产业互动,如何跟有着不同诉求的资本互动,我觉得不同的GP可能有不同的打法。比如说小米产业基金,要靠产业平台垂直整合效应,整合产业资源、产业生态和赋能能力。我们也能看到有些头部机构也在跟各地政府积极互动。由于头部机构的吸金效应越来越明确,也要关注到他们能不能消化得了他们对地方的承诺。现在由于基金的规模越做越大,会不会使一些头部基金未来的收益不达预期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我觉得现在是个特别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

第一,你能不能够还是维持着价值投资的导向;

第二,能不能看清楚大势去做长期布局。

第三,着眼于长远去规划,围绕企业需求去赋能,做正确的事。

因为回归投资本质,不管资本寒冬也好,还是热潮也好,总是有阶段性的、周期性的规律在后面发生作用。关键是,不论GP还是LP,我觉得做正确的事相当关键,保持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