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不出的日子

居家小記

作者 石斛

1

早上醒來,照例先抓過手機,看實時疫情地圖,地圖上仍是一片紅,紅線黃線還在向上挺著,我相信很快這兩條線會歸零,扯平。

今天,我還需要繼續在家裡宅著。算來,我,我們,已經閉門不出整整十幾天了,我不是醫務工作者,不是醫療用品的生產者,所以居家不出就是為打贏這場疫情戰做貢獻,居家不出也是在戰鬥。

居家的這段日子,我以為我會有大把的時間來看書,寫字,而我竟然沒有看完一本書,沒有寫一篇文,每天被關於疫情的各種消息纏繞著,我不知道這些消息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一會權威發佈,一會專家闢謠,讓人們無所適從。看到每天疫情數字,心總被緊緊的牽著,掛著。我要做的和我能做的就是居家不出,降低生活需求,過簡單的生活,過一種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慢生活。

居家不出的日子


2

站在窗前,馬路上看不到公交車,半天偶爾駛過一兩輛汽車;路邊,看不到行人,對面超市的門十點打開,下午四點半關閉。沿街的商鋪仍沒有開門營業,小區大門仍緊緊關閉著,看不到有人進出,樓下飯店仍在停業,寫字樓裡的舞蹈培訓,書畫培訓,聲樂培訓,外語培訓,律師樓,裝修公司,養生會所,假期裡最是熱鬧的地方,一切都靜悄悄,彷彿有誰按了慢放健,整個社會都慢了下來。工廠延遲開工,學校延遲開學,暫停一切線下培訓,暫停一切大型會議、集會……這場疫情讓整個社會放慢了腳步。

疫情面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宅在家裡,不出去。宅在家裡,有了大把的閒暇時光,應該是衝一杯茶,捧一本書,坐在陽光裡,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也或者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你吟詩我作畫,你誦詞我唱曲。事實是,你在看電視,我在電腦上敲字,另一個捧著手機窩在沙發裡。晚上十二點,燈亮著,電視開著,電視上一直播放著的是有關疫情的畫面,朋友圈裡,各個群裡總是少不了有關疫情的各種信息,面對這五花八門的信息,只能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咀嚼再咀嚼。

早上,有七點起床的,有八點起床的,有十點起床的,不論幾點起床,起床第一件事是抓手機看疫情通報,疫情牽動億萬人的心。

居家不出的日子


3

春節剛過,一天中午,我突然感覺胸悶,四肢痠痛,渾身發冷,症狀典型,趕緊測體溫,正常,過十分鐘,又測,正常,再測,再正常,但仍被巨大恐懼包圍。我傳染給家人了嗎?我最近兩週去了哪裡?哪裡最危險?年前那次去超市嗎?對了,那次去超市,超市裡人頭攢動,而我沒有戴口罩,大部分人也沒有戴口罩,想到此,我默默端一杯水進到房間,關上門,鎖好,開始網上求醫。翻出朋友圈裡的雲醫療、微醫、醫院等的二維碼,識別,註冊,求助,以我有限的認知,我知道此時不能貿然去醫院。打開家裡的藥箱,沒有雙黃連,沒有板藍根。此時,有些後悔平常日子裡沒有備足藥,但在平常日子裡,又怎會糾結買不買或者買不買得到呢。恐懼沮喪中,突然腦中靈光一閃,病毒就是敵人,你強它就弱,我怎麼就甘心被它打倒呢,想起平時對付感冒的方法,保持愉快心情,喝水再喝水。我端著水杯,拿起保溫瓶,進到書房,寫字喝水,喝水寫字,一下午過去了,一晚上過去了,寫了八張大字,喝了三瓶水,症狀消失了,我贏了。第二天,在家人的幫助下,背上拔了六個火罐,渾身輕鬆,一切歸於正常。像我這樣的普羅大眾因為信息來源的侷限以及專業知識缺乏,限制自主判斷的能力,伴隨著恐懼情緒,在疫情來臨時更容易被誘導和鼓動,此時,若是有個家庭醫生的科學指導該是多好。

前兩天,朋友圈裡有人說,元旦前後因感冒去醫院看病,大夫在開藥的同時又開了一包口罩,當時朋友很是不解,現在看來這個醫生是多麼的有前瞻性。現在口罩是真正的緊缺品,翻翻家裡,沒有翻出幾個口罩,僅有的兩個是去年為了霧霾而買的,網上看到有人為了武漢募集口罩手套隔離衣等醫用品,也看到有人從國外買的醫用品裝了滿滿一飛機運回武漢。我沒有去過武漢,也沒有武漢的朋友,卻總覺的有一腔熱血無處撒,我現在能做的就是不出去,儘量少消耗,這就是對武漢的支持,對社會的支持。

居家不出的日子


4

疫情把人們鎖在了家裡,女兒也早早退了返程的車票,一家人除了關注疫情,幾點吃飯,吃什麼,何時睡覺,何時起床,起床後幹什麼,只要呆在家裡,就通通沒有了約束,可以隨心所欲。

不用上班,天天待在家裡,況且還是合法合規,合情合理的在家裡待著,在家裡待著還能為社會做貢獻,擱在以前,這事是不是想想都能在夢中笑醒。果真是這樣嗎?

客廳裡,很少視頻的某人,正在頻繁的與老人,與兄弟姐妹,與同學朋友視頻聊天。談論著疫情啥時候結束,相互提醒著,家裡怎麼樣?小心點啊,出門要戴口罩,注意安全。女兒在她的房間裡也在與同事視頻,人在哪裡啊,那裡情況怎麼樣啊,小區進出要出門證了,旅遊回來,老家村裡不讓進了等等。從樓上看到空無一人的小區商業街,想起這裡曾經每天下午人來人往,那曾經讓人抓狂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現在想來也不是那麼讓人煩。

疫情中,從二月一號開始,女兒開始了網上辦公。身為教師的女兒每天上報系老師的情況,保證每天與所帶班級的每個學生視頻一次,確認學生的所在位置,提醒學生待在家裡,不要外出,不得提前返校。回家後不修邊幅,不施粉黛的女兒到了與學生視頻時段,猶如上戰場般收拾好自己,進入工作狀態,視頻時段是女兒一天裡打扮的最清爽的時候。

單位群裡,每天會有人統計春節期間居住在哪裡,去過哪裡,有沒有去過省外旅遊,學習瞭解了哪些防疫知識。

居家辦公,既時尚又無奈,對一些習慣了996工作的人來說,宅在家裡的日子遠不如職場上勇往無前的衝殺來的暢快淋漓。

今天有的人收到近期上班的通知,群裡不斷的有人在問,一定要上班嗎?上班安全嗎?

其實,每個人心中還是焦慮,焦慮疫情何時能結束,焦慮外出會不會安全 。

5

窗外的大喇叭仍舊在響著,提醒著人們不要僥倖,不要大意,堅決居家不能外出。

屋裡,在找合適的角落。老公愛喝茶,所以收藏了不少茶具,幾十年來用的少,總是藏在櫥子裡,也只有年節時才拿出來沖沖洗洗,洗完了再放回去。趁著居家不出的日子,我曬曬這些寶貝。

床頭櫃是個理想國,拿走床頭櫃上的一摞書,把素描紙鋪在桌面上,牆面及左右用素描紙圍起來,房間裡拉嚴遮光窗簾,床頭燈放在櫃子的左右,光線一個從左上方斜頂直接照進來,一個從右下方透過素描紙打進來,打開燈,就是一個理想的小小攝影角。

調整茶具擺放位置的左右遠近,調節燈光的明亮角度,調快門速度,調光圈大小,這對外行的我來說確實需要有知難而上的精神。為了拍好照片,我從網上找了幾張大師拍的茶具圖片,每拍一張,就對比一下大師的圖片,總是立馬刪除重拍,刪的多了終於明白,我的水平再怎麼刪也拍不出大師那樣的圖片,不如拍完再對比大師的圖片找差距。

居家不出的日子


6

“今天還是不能出去啊,在家裡看看電視,逗逗孩子玩玩”“放心吧,我不出去”。這是每天我與在另一個城市居住的母親的視頻通話。 在孩子們也都居家不出的日子裡,對老人來說,有孩子們全天候的陪伴,這種居家也許是另一種幸福吧。

日常生活中的吃住行,居家不出的日子裡就只剩下了吃。早餐,燕麥粥,油煎蘿蔔絲,吃到一半,突然發現一根蘿蔔絲綠的特別純正,這綠色,像小草偷偷地從土地裡鑽出來,嫩嫩的,綿綿的,又像是雨中,掛著雨珠的嫩芽,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的清脆,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這水淋淋的綠色,彷彿在雨中流動,流進了我的眼睛,撞擊著我的心胸。

這一抹綠色,是生命的聲音嗎?綠色,是春天的標誌,是生命的顏色,是和平的象徵。紅黃界上色彩萬分,但我更鐘愛綠色,因為綠是寧靜的色彩,綠是欣欣向榮的象徵,綠是生命的依託,綠是健康的保證,綠色象徵希望,綠色象徵活力。

居家不出的日子


這綠色,就是疫情中的逆行者。

我相信這次疫情,會改變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就像有文章說的那樣,人類的歷史,是瘟疫改變的。也許這次疫情,會在某些地方,改變中國的歷史進程,而我們見證了歷史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