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顏淵篇第十二

包括二十四章,涉及內容包括:孔子對幾位弟子講解什麼是仁以及君子的一些獨到見解等,下面給大家一一講解: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克己: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歸順。:仁道。:具體的條目。:從事,照著去做。  

【譯】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德。孔子說:“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儀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德。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德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儀的不要看,不合於禮儀的不要聽,不合於禮儀的不要說,不合於禮儀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譯】仲弓問孔子關於仁德的事情。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會見貴賓,態度要認真;役使百姓如同承辦重大的祭祀活動,要謹慎、嚴肅地對待。自己不願意做的,不願意接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在諸侯國裡做官,不要為名利而爭,口有怨言;在卿大夫家裡做事,要容人容事,也不要有怨言。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是我也要遵照這些話來做啊。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rèn)。”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注】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學生。:說話謹慎。:就。  

【譯】司馬牛問孔子關於仁德的事情。孔子說:“仁德德人說話常謹慎。”司馬牛說:“說話謹慎,就說是仁德的人嗎?”孔子說:“因知道做起來很難,說起來哪能不謹慎呢?”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吾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司馬牛很憂愁的說:“別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沒有。”子夏說:“我聽到的說法是:‘死生各有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態度認真而言行沒有差錯,對人謙恭而往來合乎禮節,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可以稱兄道弟。’君子又何必擔心沒有兄弟呢?”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zèn),膚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注】浸潤之譖:譖,讒言。這是說像水那樣一點一滴地滲進來的讒言,不易覺察。膚受之愬:愬,誣告。這是說像皮膚感覺到疼痛那樣的誣告,即直接的誹謗。: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譯】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暗中挑撥的壞話和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kuò),猶犬羊之鞟。”

【注】棘子成:衛國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稱為夫子,所以子貢這樣稱呼他。駟不及舌:指話一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駟,拉一輛車的四匹馬。

:去掉毛的皮,即革。 

【譯】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幹什麼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的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的皮一樣。”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哀公問與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盍:何不。: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譯】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用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閒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了,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以祗以異。”

【注】崇德:提高道德修養的水平。惑:迷惑,不分是非。徙義:徙,遷移。向義靠擾。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後兩句。此詩表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對其丈夫喜新厭舊的憤怒情緒。孔子在這裡引此句,令人費解。  

【譯】子張請教如何增進德行與辨別迷惑。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原則,認真實踐該做的事,這樣就能增進德行。喜愛一個人,希望他活久一些;厭惡他時,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樣就是迷惑。”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注】齊景公:名杵臼(chǔjiù),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

【譯】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注】片言:訴訟雙方中一方的言辭,即片面之辭,古時也叫“單辭”。折獄:獄,案件。即斷案。其由也與:大概只有仲由吧。宿諾:宿,久。拖了很久而沒有兌現的諾言。  

【譯】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注】聽訟:訟,訴訟。審理訴訟案件。使無訟:使人們之間沒有訴訟案件之事。 

【譯】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子張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居職位上,心無厭倦。推行一切政事,皆出之以忠心。”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畔:通“叛”。 

【譯】孔子說:“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學,又能以禮節約束自己的言行,就可以與大道沒有背離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季康子患盜,問與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季康子憂慮魯國多盜賊,向孔子請教。孔子答道:“只要你自不貪婪,縱使下令獎賞盜賊行竊,他們也不會聽你的。”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注】無道:指無道的人。有道:指有道的人。草上之風:指風加之於草。:倒。  

【譯】季康子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他說:“如果殺掉為非作歹的人,親近修德行善的人,這樣做如何?”孔子回答說:“您負責政治,何必要殺人?您有心為善,百姓就會跟著為善了。政治領袖的言行表現,像風一樣;一般百姓的言行表現,像草一樣。風吹在草上,草一定跟著倒下。”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達:通達,顯達。

:有名望。下人:下,動詞。對人謙恭有禮。 

【譯】子張請教:“讀書人要怎麼做,才可以稱為通達?”孔子說:“你所謂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說:“在諸侯之國任官一定成名,在大夫的采邑任職,也一定成名。”孔子說:“這是成名,不是通達。通達的人,品性正直而愛好行義,認真聽人說話與看人神色,凡事都想以謙遜自處。這樣的人,在諸侯之國任官一定通達,在大夫的采邑任職也一定通達。至於成名的人,表面看來忠厚而實際行為是另一回事,他還自認為不錯而毫不疑惑。這種人在諸侯之國任官一定成名,在大夫的采邑任職也一定成名。”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修慝:慝,邪惡的念頭。修,改正。這裡是指改正邪惡的念頭。先事後得:先致力於事,把利祿放在後面。忿:忿怒,氣憤。  

【譯】樊遲陪同孔子在舞雩臺下遊憩時,說:“膽敢請教如何增進德行,消除積怨與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工作然後再想報酬的事,不是可以增進德行嗎?批判自己的過錯而不要批判別人的過錯,不是可以消除積怨嗎?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自己的處境與父母的安危,不是迷惑嗎?”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gāoyáo),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注】舉直錯諸枉:錯,同“措”,放置。諸,這是“之於”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惡。意為選拔直者,罷黜枉者。:過去。皋陶:傳說中舜時掌握刑法的大臣。:動詞,遠離,遠去。: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名履。伊尹:湯的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譯】樊遲請教如何行仁德。孔子說:“愛護別人。”他再請教如何算是明智。孔子說:“瞭解別人。”樊遲沒有聽懂。孔子說:“提拔正直的人,使他們位於邪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邪曲的人也變得正直。”樊遲退出房間,看到子夏說:“剛才我去見老師,向他請教如何算是明智,老師說‘提拔正直的人,使他們位於邪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邪曲的人也變得正直’,這是什麼意思呢?”子夏說:“這句話真是含義豐富啊!舜統治天下時,在眾人中挑選,把皋陶提拔出來,不走正路的人就自然疏遠了。湯統治天下時,在眾人中挑選,把伊尹提拔出來,不走正路的人就自然疏遠了。”子貢問交友之道。孔子說:“朋友有不對的地方應該盡忠直告,又須善為勸說,若不聽從,則該暫時停止不言,莫要為此自受恥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國學經典導讀之孔子《論語》第十二講:顏淵篇第十二

顏淵篇第十二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