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樓轉型“超市”,值得借鑑

明蝦28元一斤,東星斑299元一條甩賣……這是在超市、海鮮市場?不,是在海鮮酒樓。最近,廣州不少餐飲企業正設法轉型,努力自救。

眼下,疫情洶湧。不外出、不串門、不扎堆、不聚集,早已深入人心;廣州多區宣佈暫停餐飲堂食服務,對一切聚集性用餐說不——客流減少,餐飲業自然門前冷落。轉型、自救,可以說是擺在餐飲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怎麼答好這道題?當然要立足實際。春節前夕,為應對年夜飯、假期用餐高峰,不少門店摩拳擦掌,大量儲貨備用。如今庫存積壓,及時變賣,不失為應急之策。除此之外,還要應需而動。顧客不能堂食、不敢聚餐,但總要吃飯,總會有購買菜米油鹽等需求。餐飲店及時開闢零售業務,同時把更多精力放在外賣上,這既是轉型求生,也是便民之舉。

窮則變,變則通。當前,不少行業受到疫情衝擊,餐飲,酒店,影院,景區,零售等,均在此列。小微企業也好,個體戶也罷,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小。小,自然“免疫力”弱,抗風險能力不足,但也船小好調頭,靈活是其最大的優勢。酒樓可以轉型生鮮超市,不少行業可以把業務搬到網上,員工可以與電商平臺“共享”……主動適應形勢,積極“轉身”,總能減少損失,緩解壓力,在與疫情的對抗中挺得更久,直至渡過難關。

困難只是一時,但有風有雨是常態。我們樂見各行各業的“轉型”探索更多些,在風險的考驗中能夠越來越從容,變得越來越強大。 (夏振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