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有人固執的認為印度軟件業比中國強?

IAN科技


印度軟件的外包行業無疑非常發達,遠超中國,很多世界頂級企業都是和印度軟件外包企業合作。

比如世界著名企業微軟,不但和印度軟件外包企業深度合作,本身其公司也有很多印度裔高管,所以微軟也做出了很多非常受廣大用戶喜愛的產品,比如 IE,比如 WIN10。

再比如世界唯二的商業大飛機制造企業,波音飛機,他們的最新產品 波音MAX 系列的飛控系統,就是由印度外包企業全權負責開發的。

反觀中國,我們的外包企業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嗎?

所以,不要妄想超過三哥,尤其是在軟件領域。


哎咿呀48870786


錯誤印象罷了,早先印度確實比較厲害,我們看一個故事,真實的故事:


2001年,北京軟件協會帶著一幫中國企業家來到印度考察學習,當時的印度IT發展的比較好,中國公司是帶著學習的心裡來到印度的,在考察團裡面有這麼一個人,有圖有真相:


眼熟吧,這就是當年的雷軍,雷軍在考察印度infoys以後,發現印度很多方面確實很有意思,Infoys是印度最大的軟件公司,主要業務是搞外包,歐美公司制定項目,把一部分分包給印度。

infoys發展很快,在2000年的時候,曾今一度市值高達400多億美元,2000年中國IT業一共產值才多少啊,所以當時雷軍還是很羨慕這些公司的,於是雷軍當時寫下了著名的文章:

人民網當時也報道了這個事情,到現在這個網頁還在呢


知道現在infoys市值多少嗎?

還是400多億。但是中國蓬勃發展起來的騰訊,阿里等等一大批早就超過了Infoys,到現在為止,中國的軟件業從橫向和縱向雙重超越印度。

印度迄今為止,還在為歐美打工,過去外包,現在還是外包。而中國早就發展起來了自己的內需。中國還有成千上萬的小軟件企業,服務著各自的城市和產業,印度只能給歐美打工。


中印之間早就發生了逆轉。中國的軟件在印度幾乎猶如無人之境,各位可能不知道,印度手機第一大瀏覽器是誰?很早就是UC瀏覽器,而字節跳動的tik tok之類的短視頻在印度早就流行開來,以至於嚴重擠壓了印度當地的公司,氣的印度現在一直在討論要不要禁了中國的軟件。


所謂的“印度軟件比較強”,實際上是印度軟件外包產業,印度自身的軟件還是很弱的。再加上有一些印度人在歐美公司擔任了CEO,造成的誤解。

比如說微軟的CEO就是個印度裔美國人,但是這不代表微軟就變成了印度的了,這是兩碼事,就如同nivdia的老闆是黃仁勳,黃仁勳是個華裔,但是沒人認為nvidia是中國公司。


中國軟件業比印度強得多,這毫無疑問的。


李建秋的世界


厲害個屁,天天跟印度人打交道。。寫的東西跟狗屎一樣,牛逼的是能把跨國公司從上到下都插上印度人。。這點必須承認。印度人做東西好大,八字沒一撇吹,能忽悠到資金。。弄不下去就丟給中國團隊。。中國團隊弄完就成印度人東西了的,跟中國團隊沒一點關係,功勞都是自己的。


起伏特加


中國和印度同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在軟件產業發展上,我們和印度還是存在一些差距的,這是事實,我們必須要認清,必須遮遮掩掩。

1.印度軟件業具備良好的人才基礎,項目經理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國內肯埋頭研究、枯坐冷板凳的人,具有15年以上項目經驗的人更少。

2.印度軟件公司的人員流動率高達30%,但是項目的正常運轉卻不依賴於任何一個人。而在國內,技術達人一旦甩挑子,項目就可能擱淺。

3.人才發展環境不同。印度具有濃厚的計算機軟件發展和鑽研氛圍,而在國內卻很單薄。

分析兩國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問題的關鍵是找到差距,及時改進,讓我們不僅成為軟件大國,更成為軟件強國。


百味城


其實那些成天張口閉口印度軟件厲害,醫療免費,教育免費,製藥厲害的人他們也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就像之前流行的美國護照後面的那行字一樣,很多沒有腦子的人根本就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即使你告訴他們真實情況他們也不會相信,因為這群人基本上都是在中國活的比較窩囊或者鬱郁不得志,老是幻想國外比中國要好,哪怕是印度也比中國好,所以對於網上一傳十十傳百的東西信以為真,特別是在自己迷茫無助活在中國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他們就更加確信這些論調了,如果有腦子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話這些人就不會活的窩囊,也就不會被各種各樣的謠傳牽著鼻子走了


只若初見18691470


一個企業400億美元,為何印度軟件業還是比不上中國?

說到印度,大多數人會第一時間想到開掛的摩托車、骯髒的恆河水以及未斷奶的新娘,可是一提到班加羅爾,大家又會豎起大拇指——厲害了!印度硅谷。

沒錯,印度的軟件產業很牛。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軟件從業人員,世界一流的軟件外包產業。2001年,北京軟件協會帶著一幫中國企業家到印度學習,參觀了Infosys*(譯作"印孚瑟斯")公司。當時的企業家中,就有雷軍。

(如今的雷軍,操著"a u ok"的神器英語,到印度佔領了手機市場)

印孚瑟斯公司在印度乃至全世界,確實是一個一流的軟件公司。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位於班加羅爾,員工超過10萬人,在世界上27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2019年,入選"2019福布斯全球數字經濟100強",排第70位。整個榜單中,蘋果微軟位列第一第二,中國移動、阿里巴巴、騰訊三家中國公司位居第8、第10和第14。我們熟悉的中國企業中,還有臺積電、富士康、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京東、百度、小米、中國鐵塔、聯想控股、聯想集團和網易都在榜單之上。

沒錯,20年前印度軟件業比中國強,但現在,中國已經遠遠超過了印度。甚至,從榜單上看,超過印度印孚瑟斯公司的企業,除了美國中國日本這樣的大國,還有韓國、德國、沙特、芬蘭、阿聯酋、澳大利亞、法國。

數據上看,中國軟件業產值超過6萬億,從業人員超過600萬。其中,深圳的軟件產業產值9000億元,和印度全國的總產值差不多。

中國的軟件業和互聯網產業,從一開始的聯想、四通開始,到後來百度阿里騰訊,小米、京東、字節跳動、美團,獨角獸越來越多,互聯網巨頭越來越多。

而印孚瑟斯,10年前產值400億美元,到如今還是400億。幾乎沒有怎麼發展。

印度在軟件產業上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先來看看印度的軟件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印度的各行各業,都與種姓制度高度結合。比如醫生和教師天然具有塑造身體和靈魂的神聖職責,比較適合婆羅門,而公務員和軍隊警察,又是天然的剎帝力。如果是達利特,只能從事掏大糞之類的低賤職業。

(印度衛生狀況不好,與掏大糞的達利特工資待遇低有關係)

對於印度數億低種姓人群來說,職業上的上身空間有限。但軟件業為他們開了一扇窗。婆羅門和剎帝力看不上這種枯燥無味與神靈疏遠的工作。而低種姓人群,卻對軟件業的高新誘惑,對此趨之若鶩。

所以,印度的年輕人,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是進入軟件公司,成為it精英。雖然在國內無法成為上流社會,但是,移民美國獲得綠卡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軟件業,尤其是印度軟件外包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印度那樣大的人口基數下,自然有很多優秀人才願意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印度的印孚瑟斯公司,就是其實就是印度版的富士康。印孚瑟斯公司是世界第一軟件外包公司,而富士康則是世界第一的硬件代工公司。

都是血汗工廠,這一點也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中國已經從硬件代工成功進化成了世界工廠。

印度,還是繼續做碼農,美國編寫程序,也為新興的中國編寫程序。

有同學要問了,為何印度只做軟件外包生意,不做硬件代工,不做"三來一補""出口替代"?

原因很簡單,印度缺少人才,缺少完備的工業體系。

人才是硬傷。

靠著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和出口替代承接歐美產業並且大獲成功的,一開始是四小龍和四小虎,但很快被中國大陸所取代。

四小龍是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四小虎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小龍起步早,發展快。四小龍和四小虎,都是中華文化圈成員,勤懇的工作態度、謙虛的學習態度配合完備的教育制度,一下子獲得了經濟騰飛的寶貴機會。

反而是東南亞第一大國,在別人賺錢發財時,卻孜孜以求像打仗,現在雖然晚了,但趕超勢頭很猛。

中國大陸為何承接產業那麼強,還能抓住時機實現自主創新,完成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蛻變?

靠的就是完備的工業體系!

這個工業體系,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建成了。

而印度,不僅沒有人才,還沒有工業體系,想要給人打工上位,遙遙無期。

估計不久的將來,我們很多軟件的開發,也有可能轉移外包到印度去。中國的程序猿們,要加油了!


歷史知事


從事軟件開發多年,對於國內的軟件產業的現狀還是有一些瞭解,從大的方面看國內軟件主要供應給本國的產業鏈條的發展了,印度主要還是供應歐美的軟件產業,從本質上講國內軟件工程師主要為自己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印度是支援或者建設別的國家了,這種本質上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國內也是有大量的外包公司,基本上外包對象屬於國內企業,像華為這種大企業很多項目就是採用外包的方式,國內對外外包主要像大連這種城市,對日外包做的比較多。

現在國內的程序員的數量和質量都可以向著發展國家的級別邁進,而且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國內軟件技術水平並不比歐美的差了,但在金字塔的頂端現在還是有著比較大的差異,這種主要是生態鏈的問題了,不是簡單的追趕幾年就能追上的,畢竟絕大部分的編程語言都是以英文編寫,而且主流編程語言的發源地還是在歐美,這是短時間難以改變的事實,從技術全球化的發展來看沒有必要一個國家非要擁有自己一個編程語言,即使發明了一個編程語言也得有人來使用,如何建立一個生態鏈也是非常難的事情。

印度軟件產業主要外銷,印度在頂級的軟件工程師的數量上看似比國內的要多,在谷歌,微軟等企業的高管裡面都有印度人的影子,而且數量還不在少數,在數量上遠大於國內的技術人員數量,國內頂級的軟件工程師基本上都內部消化了,從互聯網公司的在全球的分佈看基本上屬於中美企業的天下,從全球互聯網公司前100排名看國內很多企業榜上有名,如果沒有優秀的軟件工程師支撐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優秀的企業,主要現在很多國內的人覺得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做的都是應用級別的開發,核心的技術的研發比較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有一個階段,還在解決溫飽的階段,拿開源社區的代碼作為基礎進行開發不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從學習別人的優點,然後慢慢消化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很多人從骨子裡妄自菲薄始終覺得自己國家的東西就是不如別人。

國內軟件經過這些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已經有些自主研發的技術在全球應用,像阿里雲完全的自主研發,並且在全球拿到了全球第三名,還有很多國內企業在解決了自身的溫飽問題之後都開始了自主創新之路,從全球科技公司規模和排名上看國內軟件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從軟件產業的產值行已經超過印度許多,所以大家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誤導,中國在各個方面的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雖然在很多方面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相比之前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未來國內軟件企業在國際上重要性會越來越強,中國軟件的強大已經從很多國外的企業家言談中得到體現,甲骨文的創始人前段時間在中國區裁員說到不能給中國培養程序員,雖然是一句託辭但是背後隱射出國內編程行業的逐步壯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產值上看印度已經不是對手,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其實我們兩國的軟件產業都有嚴重的偏科問題,首先,印度專注代工30年,卻沒有發展出自己的世界級IT企業,這是挺值的思考的事。

軟件代工和鞋子代工有本質上的區別嗎,仔細想想其實沒有,設計銷售甚至品牌都不是自己的,賺的都是點辛苦錢而已,不過印度確實把軟件代工的規模和產值做起來了,成為國內一個重要產業。

理論上有這麼多程序員,這麼多軟件公司還有這麼大市場,完全應該誕生很多像bat這樣的大型it企業,但現實是沒有。

要理解這點,必須把軟件行業和軟件消費市場分開來看,印度軟件行業,是政府導向的產物,教育部門的配合,主動與外國企業的合作,然後經過十幾年慢慢培養起來的行業,做分包就只做分包,那是想當專業。

問題是,這份專業不是自己的市場培養起來的,在軟件業發展的同時,印度依然是個普遍貧困,電腦普及率極低,網絡設施奇缺的國家,說穿了就是,十幾億人,還沒韓國互聯網用戶多。

所以本質上印度的互聯網市場,就是一個小池塘,當然誕生不了大鱷魚。

再來看中國,中國的或聯網規模真的是一片紅海,這和我們改革開放,以製造業起家是分不開的,製造業產生的財富,可以隨著產業鏈分佈,轉移到社會各個角落,大家有錢了,到2000年左右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就開始極具增加,然後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中國一點沒拉下,甚至在即將開始的5g時代,我們開始反超。

我們回頭看這個過程就會明白,消費軟件領域我們有幾億網民打底,工業軟件領域我們有全球最大的工業規模,這麼大的市場自然會催生出無數的it企業,大浪淘沙後能有一些像bat這樣的企業就不奇怪了。

以上只是我的一點思考,肯定不全面,但是社會底層結構決定上層建築是肯定不會錯的,基於印度目前的市場規模,整個it行業與中國確實存在巨大差距。


良辰好景奈何天


因為早些年,印度IT業很厲害,曾經比中國強,且在印度有特殊影響力,

印度的階級躍遷的阻力比中國大,一般人很難翻身。而班加羅爾政府的扶持下,軟件代工為主的IT業快速發展,誕生了印度最早、最有名的“打工的百萬富翁”。就好像整個社會的底層人發現了改變命運的途徑,引發了印度IT熱潮。印度教育也向這個行業著重投入。

曾經印度IT業繁榮,其實主要是IT業下屬分支的軟件外包業的繁榮,一種類似於中國廉價代工廠工人那樣,只不過這些廉價工人組裝的是代碼。

數據很可觀,全球IT業增速15%時,印度的增速是50%左右。全球增速9.27%時,印度是31.6%。軟件外包業世界第一。最輝煌的08年,軟件外包業一度佔印度GDP的6%,從業人數超過400萬人。2010年以後,一度膨脹到1400億美元的龐大產業。

一看數據猛如虎,而中國國內IT業相對於印度,起步時間晚一些,風頭有不像印度IT業那麼強【盛名之下無虛士】,而且因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思想,認為一時半會還不會超越印度IT業。

所以會有人產生現在印度IT業比中國強的意識。


黑眼歷史觀


其實百度,微信和淘寶代表了中國軟件水平。不管你喜不喜歡,它其實就是能夠代表在網絡科技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實力。如果支持幾億人的支付、交流平臺都不算軟件技術,那還什麼叫軟件技術?微軟是獨此一家,誰都沒法比。每個硬件都有自己的內嵌運行程序,這個與我們平時用的軟件不一樣,但也算軟件,並且前者比後者大部分要複雜,而且一般都是硬件開發商自己開發,有人說華為蘋果的手機好用,其實不是他們的硬件有多好,而是他們軟件強,所以一般硬件強,軟件肯定不弱,只不過他們不屑於開發這些技術門檻低的應用軟件而已。

印度的軟件出口僅次於美國,佔到了全球軟件出口的20%,而它在IT外包行業是第一名,佔到了50%的市場份額。 中國軟件行業的總量比印度要大,我們一年的軟件總量大概在5000億美金左右,印度的軟件產能的總量大概在1500億美金左右,但是印度的軟件主要是拿來出口的,中國主要是拿來為中國本土經濟發展所服務的,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區別。

印度只能說軟件人才有相當優勢,共產業也在世界比較排在前列,但它根本不能和中國相比。在美國印度軟件人員比中國人受重用,是事實,但並不說明,中國軟件人員不如印度。恰恰相反中國人利害,美國人知道中國人利害,寧肯在一些重要崗位(企業中層領導管理人員)用印度人,而不用中國人。印度人只圖各顧自己個人利益而努力,沒有其它抱負。而中國人最想出人頭地的,心存技術手段佔為已有,自立門戶⋯⋯美國人雖做不了從事軟件這種非常艱苦的工作,但頭腦還是很聰明,看得出該用何種人才。 說句實話,世上最難駕馭就是中國人,一般來說亞洲人獨立性都比較強。

中國的軟件是自我消化居多,印度的軟件很多是外包業務,因此印度軟件業基本上掙的是外國人的錢。印度的軟件根據國外公司的需求進行編寫,自己的硬件很差,缺乏持續發展的內部環境,後勁不足,最終會被中國遠遠拋在腦後。軟件外包技術含量相當低。之前我在武漢一家外包公司實習,看著挺高大上,服務客戶歐美印度新加坡,並且都設有分公司。平時交流要英文,文檔郵件也是英文,時不時地老外來視察,但是做的時間長了才知道,利潤相當低,人工成本控制的很嚴格,老員工三年啦才拿到五千多。

印度軟件外包,所謂的碼農而已,由大量的北大青鳥這樣普通程序員組成的軟件工廠構成,整合能力不行,所以印度軟件核心整合能力跟中國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可以說他們是軟件大國,不是強國,中國整體實力要比印度強大多了包括戰鬥機上的國控軟件都是自己搞的,印度根本沒這能力。產值高不代表技術含量高,中國工業產值絕對比日本高很多,但是很多尖端設備比不過日本,我試過自己架設遊戲服務器,自己修改程序應用,需要用到不少專業軟件,windows系統幾乎所有專業軟件都是國外編寫的。

印度的軟件頁只有他本國的內需可以拯救,否則就是虛,空有一身內功無處發力,徒做別人打手,近期特朗普要收窄給印度的H-1B簽證,對印度是利是弊,拭目以待吧。印度人就會吹牛,印度的軟件外包業務和中國的代加工的工廠是一樣的,都是掙點組裝費。不過說實在的,愛吹牛的印度人反而在歐美混的更好,中國人想要在國外出人頭地一定要學會吹牛,牛皮吹得越大,職位就會越高。我記得是以前中學課本提到一句,為了說明一些發展中國家在一些領域甚至比大多數發達國家強,舉了中國航天業和印度軟件業的例子,當時我就覺得有點牽強,這麼多年過去了估計還有很多人記得只是忘了是課本學的。

外包就像富士康,做手機很厲害但是沒有富士康手機品牌,做軟件的人才全世界都有,但是高科技公司工資高所以他們都去了,包括騰訊,阿里巴巴,應該也有印度人,至於哪個國家的程序員厲害,本人覺得中國美國印度韓國日本這幾個國家還不錯。中國的軟件業確實比印度強,不過與歐美還有很大差距,本人是電氣工程專業,對於軟件業是外行,但就拿身邊的說事,我常用的工程類軟件,例如Matlab,Ansoft,CAD等等有幾個是中國的,一但美國斷了奶,咋辦。

印度的軟件業強,強在印度人的英語好。在國際上寫軟件,一是要與將來使用軟件的業務人員溝通需求,二是要查看大量的軟件資料,三是軟件寫好後要寫大量的檔案,據我在美工作期間觀察,純粹寫軟件印度人並無華人聰明,但涉及用英語交流,查資料,寫文檔,大陸去的華人不如老印,這使得老印總是出頭露面,華人作了無名英雄。

這個倒不是我們夜郎自大,中國軟件確實和美國還有很大距離。你說印度軟件現在很強,那還真不知道強在哪裡,起碼,本人周圍的朋友及我自身所在的金融系統,都是國內自己開發應用的軟件,從沒見過任何印度軟件,當然我們可以用到美國軟件,但真的不多。一個公司市值多少是商業價值,並不能代表技術水平高低,特別是小國家,幾千萬人口,如何能與14億人口國家相比。從技術水平和軟件規範性上看,似乎印度更強,據說在硅谷印度人就比我們強。好像印度人做的軟件更規範,能夠更好的整合銜接。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